入雲龍公孫勝,中國式宗教人員的典型(水滸眾生相)

2021-02-13 天權國學社

 

請按住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謝謝各位的鼓勵和支持。


就《水滸傳》的情節來看,要說梁山一百單八將當中誰的殺傷力最大,那肯定應該算是入雲龍公孫勝。因為別人不管武藝怎麼高強,他也是人的級別的。而公孫勝已經超越了《水滸傳》的範疇,直接進入《西遊記》的檔次。他會法術,這你多強的武藝也沒用,這就像大刀長矛和馬克沁的差距。義和團掄著刀往上衝,結果就是給人當活靶子。

而公孫勝這個人在水滸裡也有意思,他的性格有些個飄忽不定,一會兒是非常熱衷於事業,一會兒又變的與世無爭,超脫塵世。用一段相聲裡的話就是「一會兒徐志摩,一會兒單田芳,這誰也受不了。」


公孫勝剛一出場,就是主動來找晁蓋,提供了生辰綱的押運路線。因為劉唐雖然是劫生辰綱的發起人,但他只知道有這一筆富貴要來,然後就找晁蓋去了,至於在哪兒劫,怎麼劫,就不是他的大腦所能解決的問題了。吳用解決了怎麼劫的問題。在哪兒劫的問題則是公孫勝來解決的。他來找晁蓋,提供了生辰綱的押送路線。這個時候的公孫勝是主動介入紅塵中事的,而且還是主動參與到違法犯罪活動中來。而且他跟劉唐還不一樣,劉唐屬於赤貧階級,就指著這票買賣改變命運呢。公孫勝呢?他自己說的:「家中自有田產山莊」,算是個中產階級,不去幹這個掉腦袋的勾當,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不錯。我覺得他這個純粹就是覺得日子過得太閒了,找點兒刺激。

公孫勝跟著劫了生辰綱,然後又跟著大破官軍,跟著上了梁山。一直到這兒,這位公孫先生的表現基本上和魯智深、武松這路因為躲災而混進宗教人員隊伍的冒牌和尚差不多,他算一個冒牌道士。

但是,後來晁蓋這些人鬧了江州,救了宋江上山。這時候公孫勝突然要求下山,他的理由是老母在堂,要回家看望老母。在山上時他說的是看望老母之後,立刻回山和大家相聚。結果這一走就是那什麼打狗,一去不回頭了。後來梁山還派戴宗到他老家薊州去找,結果是城裡城外,遠郊近郊這一通忙活,也沒有找到,這傢伙開始神龍見首不見尾了。可以看得出來,公孫勝從他下山開始,就打定主意不再回梁山了。等到梁山攻打高唐州,碰上一個同樣有法術的高廉。誰也搞不定他。再派戴宗去找他,才知道他已經在九宮縣二仙山跟著師父羅真人學道去了。這也就說明他當初下山時就打定主意,不想再回梁山了,他出世這根兒神經又動了,又惦記著超凡脫俗了。

那麼公孫勝為什麼會轉性?我猜想可能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宋江上山之後連續幾個動作,在江州就要求晁蓋一定要攻打無為軍,給他報仇,晁蓋的意見就不太管用了。山上之後又搞了一手,讓新到頭領和舊有的頭領排排坐,比陣容。聰明人都看得出來,宋江想要掌握梁山大權,而且以晁蓋的水平,被宋江壓制是遲早的事情。這裡面說不定就會有矛盾越積越深,到最後會變成什麼樣誰也不敢想。聰明人就只能想自己的對策,吳用選擇的是從晁蓋的嫡系陣營裡跳槽到宋江這邊,而公孫勝的選擇是避禍出走。這種說法很多評點水滸的作品裡都提到了。而我覺得公孫勝離開時的想法還有另一種可能。


這種可能相對簡單一點兒,就是這位公孫道士新鮮勁兒過去了,發現當土匪也就這麼回事,不是多有意思。本來一開始他也不是生活困難,非要去劫道。前面說了,作為一個中產階級,他就是平常日子過膩了,找點刺激。這種刺激帶來的興奮感已經過去了,他就開始厭倦這種生活,找個詞兒跑了。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更大一點。

但是,公孫勝有點小瞧了梁山的能力,特別是梁山在被逼到生死存亡的絕境時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最終還是被梁山派來的李逵和戴宗找到了,這一段兒寫得神乎其神,羅真人使用仙術,戲耍李逵,又有點像西遊記了。其實中心意思就是他又被梁山找到了,必須回梁山出力。一個是畢竟過去有交情,特別是人家走投無路才來求的你,真是不好駁這個面子;二一個是梁山屬膏藥的,貼上你你就躲不開,在一百單八將聚義之前,梁山看上的人物還沒有能夠逃脫魔掌的呢。公孫勝也明白,如果拒絕,結果就是家宅不安,老娘也跟著擔驚受怕,還是跟著走吧。

這回上山,公孫勝也沒法再編出什麼理由下山了,他自己也知道,再說什麼,別人也不會輕易再放他走了,他也不好意思再說了。他一直跟到了梁山聚義,排在一百單八將的第四位,政治局常委級別。然後跟著受了招安,徵討大遼的過程中途徑薊州。宋江是久聞公孫勝師父羅真人大名,跟公孫勝一起來拜見。羅真人很明白徒弟的處境和想法,他跟宋江說:「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小徒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要是公孫勝自己再說走,梁山這幫人無論如何不會再放了他。這就必須要由他師傅出面,這樣宋江就不好駁他這個面子了,公孫勝才有抽身的機會。而且公孫勝也沒有立刻走,那樣的話有點讓宋江難看,說不定宋江就說死不放人。所以公孫勝是跟著梁山一百單八將一起平滅大遼之後,徵討方臘前夕才跟宋江說的要走(我是按照一百回本來說的,沒有征討王慶和田虎的情節)。這下宋江無論如何不能拒絕了,一是已經答應人家師傅了,說話得算數,再一個公孫勝跟著攻打大遼,又給你出了一份力,給足你面子,所以真沒有理由留人家了。公孫勝這才得以脫身,到了這會兒,他才算真正進入出世的門檻,清靜無為去也。

我覺得公孫勝這個人物就屬於中國式宗教人物的典型。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這句話要是按照西方的那種宗教概念來套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大部分中國人對宗教的意識並不是要找到精神的寄託,尋求所謂的救贖,而是出於很功利性的目的。過去善男信女上寺廟道觀燒香磕頭,都是為了求點什麼,比如升官發財,考試得中,生兒育女什麼的。都是在神像面前祈禱,說出自己的心願,然後再跟佛爺說如果您幫助我夢想成真,我要如何如何回報您,比如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什麼的。這種行為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叫做許願和還願。不過您看出來了嗎?所謂的許願和還願,這就跟做買賣一樣啊。佛爺您出力了,我就給您報酬,實打實的商業行為。這個在國外宗教確實沒有,您什麼時候見過基督教徒到教堂祈禱:上帝啊!只要您讓我這筆買賣做成了,我給您重修教堂,再塑金身。上帝說了,你也別再塑金身了,你先把我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我鬆快鬆快再說吧。有嗎?不可能啊。


所以以宗教面目出現的,在中國都失去了宗教色彩。但是中國真的就沒有宗教嗎?我覺得屬於中國的宗教其實是儒家,外國也真有管這個叫儒教的,這個定義還真就沒有問題。相對於佛道乃至泛神崇拜的這種商業形態泛濫的情況。儒家的思想還真是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承擔了主導國人精神領域的任務。您看,拜孔聖人絕沒有商業成分在裡面,而且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狀態都是由儒家來規範的。不要以為儒家就是讀書人的事,大字不識的人也知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且照著做,傳承幾千年。而且和別的宗教沒事就拿來世或者天堂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說事不同。儒家講的是「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他給人們的提供的就是一個「名」,也就是說,你按照我的規範來做,你肯定會死,也沒有來世和天堂,死了就死了,但是您會千秋萬代留下美名。這個就能讓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很強大啊。


儒家講究兼容並蓄,所以中國人的主流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三教合一,所以三教人士的壁壘沒有那麼分明。您看小說裡,和尚和老道在一塊兒走很正常,很和諧。這要在西方,基督徒和穆斯林到得了一塊兒嗎?

也正是由於三教合一,在中國傳播的佛道兩教就不可能不受到儒家的影響,而與其他宗教的出世觀念不同,儒家是講究入世的,要兼濟天下。所以佛道兩家的從業者也必然會受到入世觀念的影響,比較廣泛地參與到世俗事務中來。比如十三棍僧救唐王,這裡面有人就此當了大將軍,僧俗之間的轉換沒有任何阻力。國外的宗教界就很少有這樣的情況,您什麼時候聽說過神父修女還俗的。

正是由於儒釋道三教的互相影響,同時佛道兩教在中國的世俗化,所以造就了中國式宗教人員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就是公孫勝身上所體現的,既明白宗教的教義,有脫離塵世,超凡脫俗的願望;但同時對世俗的生活又有強烈的嚮往,所以他有些個糾結,經常地跳出跳入。當然,我說的中國式宗教人員不包括魯智深、武松這樣的為了避難半路出家的,他們跟宗教不挨邊。魯智深後來悟道成佛也是因為他塵世中的修行,而不是走宗教路線。所以我沒有把這二位和公孫勝相提並論。

說完了劫生辰綱七星聚義這七位,下一段咱們說說生辰綱行動當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白日鼠白勝。

相關焦點

  • 【水滸】公孫勝表現平平卻高居第四,真相是這樣的...
    在梁山108將中,入雲龍公孫勝是一個奇怪的存在。他是個大人物,出場早,職位高,卻沒有多少戲份兒。他是梁山副軍師,卻幾乎看不到出謀劃策。徵遼凱旋,他又是第一個全身而退,從此,消失在江湖中。他對梁山的貢獻,除了入夥劫生辰綱以外,基本上就是幾次鬥法。
  • 《水滸》敗筆:公孫勝
    有了公孫勝,其實水滸其他好漢大半多餘,憑他無敵的法術,只要揮舞下寶劍念幾句咒語,什麼樣的軍隊能不被輕易地打得土崩瓦解?有了他,「殺到東京、奪了鳥位」絕不應當看成僅是李逵的一廂情願。當然,讀者肯定要責備我太較真了。因為這樣的話,大宋朝會提前完蛋,號稱「忠義水滸」的書也就寫不下去了。的確如此,除了法術高強的公孫勝,還有一百單七個好漢也得有戲唱才行啊。
  • 水滸後傳:梁山好漢成泰國六部侍郎,入雲龍公孫勝祈雪殺日本倭兵
    清朝小說家陳忱所寫的《水滸後傳》中,或許是不滿原著的結局,書中竟然出現六部侍郎儘是梁山好漢擔任的描述,只是效命的國家為暹羅國(泰國古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讓筆者慢慢道來。
  • 歌川國芳丨水滸豪傑百八人
    中國古代關於水滸人物的畫譜、插圖屢見不鮮,僅在明代和清代就有十種左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一直以來都是畫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題材,古今中外皆是如此。19世紀的日本,掀起了浮世繪的水滸熱潮。其中,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創作的浮世繪單片錦繪《水滸豪傑百八人》,是當時最有名的水滸繪本,風靡了整個江戶。
  • 一哥「俗評水滸人物」之——「道人」和「盜人」之間的公孫勝
    公孫勝是個什麼人?道人;公孫勝是個什麼樣的道人?想發財的道人;公孫勝如何發財?當強盜;當了強盜又幹什麼去了?重操舊業當道人去了。有點意思不,這強盜與道人間角色成功互換的公孫先生也實在不是修行的個好道人,不是個敬業的好強盜,恐怕也不是個什麼好鳥。
  • 水滸武將兵器繁多,為什麼很少有人用劍?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水滸武將兵器樣式有很多,比如槍、矛、刀、鞭、鐧、叉、斧頭、禪杖、方天畫戟,可是為什麼幾乎沒有人用劍做兵器呢?這種回答不客觀,因為水滸好漢不僅有人用劍做兵器,而且還不止一人用劍。比如入雲龍公孫勝,他的兵器就是松紋古定劍,儘管不用來殺敵,但他做法的時候常常用。
  • 公孫勝:逼仄江湖中的自由生命
    圖片來自網絡一一直不怎麼喜歡《水滸》,在《水滸》的江湖裡生命是不自由的
  • 水滸中最神秘法師,公孫勝打不過他,一個人活捉梁山500人
    其中最可圈可點的法師就屬那高深莫測的入雲龍公孫勝了,他對整個梁山了如指掌,可梁山上上下下這麼多人,對他知道的卻少之又少。甚至,在當他隱居起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所以公孫勝可以說是梁山最高深莫測的人,但是有一個人他比公孫勝還要厲害,這個人就是公孫勝的師叔喬道清。
  • 水滸中黑旋風只怕3個人,尤其是此人一句話,李逵至死都沒違背
    戴宗給李逵安排了個好差事,讓他能有口飯吃;所以在水滸中,要說誰與李逵關係最好,莫過於神行太保也。可既然關係如此好的兩個人,為何李逵還怕他呢?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時候,因為高廉使用妖術,宋江損兵折將,當時連九天玄女給的天書都用上了,依舊無濟於事,所以趕忙差遣戴宗與李逵,前去薊州請入雲龍公孫勝回來。這可把戴宗給愁壞了,話說李逵那廝無酒不樂、無肉不歡,尤其是沾完酒耍起性來,自己也按不住啊。
  • 宋江只是傀儡,水滸108條好漢的命運,都掌握在公孫勝手裡
    若是把公孫勝施展五雷天罡正法,大破高廉的怪力亂神一段刪去,對水滸的魅力,絲毫沒有影響。既然如此,那他憑什麼位居林衝關勝之上,穩坐第四把交椅呢?告訴您,在梁山泊宋江只是傀儡,水滸108條好漢的命運,都掌握在公孫勝手裡。水滸洋洋一百二十回,最緊要的地方,不是驚天動地的兩打曾頭市,轟轟烈烈的三打祝家莊,而是悄無聲息的智取生辰綱。
  • 作為梁山四巨頭之一,公孫勝為何突然離開梁山?金大堅道出真相
    在程善之所著《殘水滸》中,梁山好漢的結局與《蕩寇志》、《水滸後傳》等續書截然不同。書中梁山好漢的結局分成了五種,一種是主動離開梁山後退隱不出;第二種是接受朝廷的招安,成為朝廷官吏;第三種是在抵抗官軍的戰鬥中陣亡;第四種是死於梁山內訌當中;第五種是被官軍抓獲後等待處理。在五種結局當中,首次出現的是第一種。
  • 水滸中最好聽的五個綽號,他的綽號最好聽,讓無數女人傾心不已!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可小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水滸傳》這部書,對其中一百零八位英雄悲慘的命運感到十分悲哀,死活也搞不明白宋江為何要選擇招安
  • 晁蓋親徵曾頭市,吳用公孫勝為何不肯同去?宋江派戴宗下山幹啥?
    按理說熟讀兵書通曉天機的吳用和公孫勝應該阻止才對,即使不阻止,也應勸晁蓋多帶些人去,那時候魯智深武松等人都已經上了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已經到了一百來位(只差盧俊義關勝張清董平等少數幾人),派五十個頭領一萬嘍囉去,可能就把曾頭市和史文恭一起拿下了。
  • 為什麼說公孫勝的主要事件基本上都和道術有關?
    水滸傳公孫勝是著名的小說人物,人稱」入雲龍「。
  • 水滸好漢中有5條「龍」,3條真龍,2條假龍,他們的結局如何?
    《水滸》第108回聚義水泊梁山,當然每個好漢都有綽號,即江湖名流。五龍上梁,即入雲龍、九紋龍、混江龍、出林龍、獨角龍等。前三位是天罡,前一位是天龍,前一位是地龍,前一位是水龍,可謂真龍,而後兩位只不過是地煞,是凡夫俗子,兩條假龍。
  • 《水滸》裡直截了當的山大王:一位主動讓賢,一位迫不及待想入夥
    《水滸》中的強盜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快意恩仇,直截了當。一旦發現有與自己志趣相投者,他們很快便能成為朋友並一起落草為寇。
  • 說說新水滸:武松、魯達的結局,該算是遺憾的圓滿
    【前言】小時候,感覺三國、紅樓晦澀難懂,最喜歡的,還是西遊與水滸,電視劇自然也是看了好幾遍。筆者上小學時播出的央視版水滸雖然也很好看,但刪去了大量情節也著實令人惋惜。新水滸的劇情豐富,槽點當然也較多。吐槽並非挑刺兒,如果不喜歡,自然就不會有這些文字。希望大家看完,能莞爾一笑,就達到目的了;若能大笑出聲,就說明沒有白費力氣,心滿意足了。(年代久遠的視頻截圖像素太低,大家見諒。)
  • 好哥哥,正應著天上的言語——入雲龍公孫勝的歸去(之四)
    除了晁蓋、宋江、吳用、公孫勝這四個大頭領,其他三十六個頭領,要是按照宋江的說法來坐位子,那麼,在聚義廳上,會出現怎樣的一種場景呢?那坐在左邊主位上的,是晁蓋系的舊頭領,但是,只有區區九位。那坐在右邊客位上的,除了蕭讓和金大堅兩人之外,其餘二十五位全都是追隨宋江上梁山的新頭領。這兩廂一比較,雙方力量的懸殊,就不是一般的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