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住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謝謝各位的鼓勵和支持。
就《水滸傳》的情節來看,要說梁山一百單八將當中誰的殺傷力最大,那肯定應該算是入雲龍公孫勝。因為別人不管武藝怎麼高強,他也是人的級別的。而公孫勝已經超越了《水滸傳》的範疇,直接進入《西遊記》的檔次。他會法術,這你多強的武藝也沒用,這就像大刀長矛和馬克沁的差距。義和團掄著刀往上衝,結果就是給人當活靶子。
而公孫勝這個人在水滸裡也有意思,他的性格有些個飄忽不定,一會兒是非常熱衷於事業,一會兒又變的與世無爭,超脫塵世。用一段相聲裡的話就是「一會兒徐志摩,一會兒單田芳,這誰也受不了。」
公孫勝剛一出場,就是主動來找晁蓋,提供了生辰綱的押運路線。因為劉唐雖然是劫生辰綱的發起人,但他只知道有這一筆富貴要來,然後就找晁蓋去了,至於在哪兒劫,怎麼劫,就不是他的大腦所能解決的問題了。吳用解決了怎麼劫的問題。在哪兒劫的問題則是公孫勝來解決的。他來找晁蓋,提供了生辰綱的押送路線。這個時候的公孫勝是主動介入紅塵中事的,而且還是主動參與到違法犯罪活動中來。而且他跟劉唐還不一樣,劉唐屬於赤貧階級,就指著這票買賣改變命運呢。公孫勝呢?他自己說的:「家中自有田產山莊」,算是個中產階級,不去幹這個掉腦袋的勾當,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不錯。我覺得他這個純粹就是覺得日子過得太閒了,找點兒刺激。
公孫勝跟著劫了生辰綱,然後又跟著大破官軍,跟著上了梁山。一直到這兒,這位公孫先生的表現基本上和魯智深、武松這路因為躲災而混進宗教人員隊伍的冒牌和尚差不多,他算一個冒牌道士。
但是,後來晁蓋這些人鬧了江州,救了宋江上山。這時候公孫勝突然要求下山,他的理由是老母在堂,要回家看望老母。在山上時他說的是看望老母之後,立刻回山和大家相聚。結果這一走就是那什麼打狗,一去不回頭了。後來梁山還派戴宗到他老家薊州去找,結果是城裡城外,遠郊近郊這一通忙活,也沒有找到,這傢伙開始神龍見首不見尾了。可以看得出來,公孫勝從他下山開始,就打定主意不再回梁山了。等到梁山攻打高唐州,碰上一個同樣有法術的高廉。誰也搞不定他。再派戴宗去找他,才知道他已經在九宮縣二仙山跟著師父羅真人學道去了。這也就說明他當初下山時就打定主意,不想再回梁山了,他出世這根兒神經又動了,又惦記著超凡脫俗了。
那麼公孫勝為什麼會轉性?我猜想可能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宋江上山之後連續幾個動作,在江州就要求晁蓋一定要攻打無為軍,給他報仇,晁蓋的意見就不太管用了。山上之後又搞了一手,讓新到頭領和舊有的頭領排排坐,比陣容。聰明人都看得出來,宋江想要掌握梁山大權,而且以晁蓋的水平,被宋江壓制是遲早的事情。這裡面說不定就會有矛盾越積越深,到最後會變成什麼樣誰也不敢想。聰明人就只能想自己的對策,吳用選擇的是從晁蓋的嫡系陣營裡跳槽到宋江這邊,而公孫勝的選擇是避禍出走。這種說法很多評點水滸的作品裡都提到了。而我覺得公孫勝離開時的想法還有另一種可能。
這種可能相對簡單一點兒,就是這位公孫道士新鮮勁兒過去了,發現當土匪也就這麼回事,不是多有意思。本來一開始他也不是生活困難,非要去劫道。前面說了,作為一個中產階級,他就是平常日子過膩了,找點刺激。這種刺激帶來的興奮感已經過去了,他就開始厭倦這種生活,找個詞兒跑了。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更大一點。
但是,公孫勝有點小瞧了梁山的能力,特別是梁山在被逼到生死存亡的絕境時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最終還是被梁山派來的李逵和戴宗找到了,這一段兒寫得神乎其神,羅真人使用仙術,戲耍李逵,又有點像西遊記了。其實中心意思就是他又被梁山找到了,必須回梁山出力。一個是畢竟過去有交情,特別是人家走投無路才來求的你,真是不好駁這個面子;二一個是梁山屬膏藥的,貼上你你就躲不開,在一百單八將聚義之前,梁山看上的人物還沒有能夠逃脫魔掌的呢。公孫勝也明白,如果拒絕,結果就是家宅不安,老娘也跟著擔驚受怕,還是跟著走吧。
這回上山,公孫勝也沒法再編出什麼理由下山了,他自己也知道,再說什麼,別人也不會輕易再放他走了,他也不好意思再說了。他一直跟到了梁山聚義,排在一百單八將的第四位,政治局常委級別。然後跟著受了招安,徵討大遼的過程中途徑薊州。宋江是久聞公孫勝師父羅真人大名,跟公孫勝一起來拜見。羅真人很明白徒弟的處境和想法,他跟宋江說:「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小徒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要是公孫勝自己再說走,梁山這幫人無論如何不會再放了他。這就必須要由他師傅出面,這樣宋江就不好駁他這個面子了,公孫勝才有抽身的機會。而且公孫勝也沒有立刻走,那樣的話有點讓宋江難看,說不定宋江就說死不放人。所以公孫勝是跟著梁山一百單八將一起平滅大遼之後,徵討方臘前夕才跟宋江說的要走(我是按照一百回本來說的,沒有征討王慶和田虎的情節)。這下宋江無論如何不能拒絕了,一是已經答應人家師傅了,說話得算數,再一個公孫勝跟著攻打大遼,又給你出了一份力,給足你面子,所以真沒有理由留人家了。公孫勝這才得以脫身,到了這會兒,他才算真正進入出世的門檻,清靜無為去也。
我覺得公孫勝這個人物就屬於中國式宗教人物的典型。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這句話要是按照西方的那種宗教概念來套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大部分中國人對宗教的意識並不是要找到精神的寄託,尋求所謂的救贖,而是出於很功利性的目的。過去善男信女上寺廟道觀燒香磕頭,都是為了求點什麼,比如升官發財,考試得中,生兒育女什麼的。都是在神像面前祈禱,說出自己的心願,然後再跟佛爺說如果您幫助我夢想成真,我要如何如何回報您,比如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什麼的。這種行為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叫做許願和還願。不過您看出來了嗎?所謂的許願和還願,這就跟做買賣一樣啊。佛爺您出力了,我就給您報酬,實打實的商業行為。這個在國外宗教確實沒有,您什麼時候見過基督教徒到教堂祈禱:上帝啊!只要您讓我這筆買賣做成了,我給您重修教堂,再塑金身。上帝說了,你也別再塑金身了,你先把我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我鬆快鬆快再說吧。有嗎?不可能啊。
所以以宗教面目出現的,在中國都失去了宗教色彩。但是中國真的就沒有宗教嗎?我覺得屬於中國的宗教其實是儒家,外國也真有管這個叫儒教的,這個定義還真就沒有問題。相對於佛道乃至泛神崇拜的這種商業形態泛濫的情況。儒家的思想還真是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承擔了主導國人精神領域的任務。您看,拜孔聖人絕沒有商業成分在裡面,而且國人的行為準則和思想狀態都是由儒家來規範的。不要以為儒家就是讀書人的事,大字不識的人也知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且照著做,傳承幾千年。而且和別的宗教沒事就拿來世或者天堂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說事不同。儒家講的是「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他給人們的提供的就是一個「名」,也就是說,你按照我的規範來做,你肯定會死,也沒有來世和天堂,死了就死了,但是您會千秋萬代留下美名。這個就能讓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很強大啊。
儒家講究兼容並蓄,所以中國人的主流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三教合一,所以三教人士的壁壘沒有那麼分明。您看小說裡,和尚和老道在一塊兒走很正常,很和諧。這要在西方,基督徒和穆斯林到得了一塊兒嗎?
也正是由於三教合一,在中國傳播的佛道兩教就不可能不受到儒家的影響,而與其他宗教的出世觀念不同,儒家是講究入世的,要兼濟天下。所以佛道兩家的從業者也必然會受到入世觀念的影響,比較廣泛地參與到世俗事務中來。比如十三棍僧救唐王,這裡面有人就此當了大將軍,僧俗之間的轉換沒有任何阻力。國外的宗教界就很少有這樣的情況,您什麼時候聽說過神父修女還俗的。
正是由於儒釋道三教的互相影響,同時佛道兩教在中國的世俗化,所以造就了中國式宗教人員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就是公孫勝身上所體現的,既明白宗教的教義,有脫離塵世,超凡脫俗的願望;但同時對世俗的生活又有強烈的嚮往,所以他有些個糾結,經常地跳出跳入。當然,我說的中國式宗教人員不包括魯智深、武松這樣的為了避難半路出家的,他們跟宗教不挨邊。魯智深後來悟道成佛也是因為他塵世中的修行,而不是走宗教路線。所以我沒有把這二位和公孫勝相提並論。
說完了劫生辰綱七星聚義這七位,下一段咱們說說生辰綱行動當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白日鼠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