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習主席和李總理皆提到房地產高庫存,並將其列為當前經濟難點。這其實關係到兩個方面,一是樓市不穩,經濟難見底;二是庫存不降,金融體系有風險。
本文簡要分析一下高庫存與金融風險的關係。庫存規模的大小和變化,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係,而供求關係直接決定價格。當前,我國房地產最大的痛點正是高庫存。當然,在市場區域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高庫存主要指代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
國家統計局口徑的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截至10月末為686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再創歷史新高。
高庫存壓力之下,房價不易上漲。除了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今年房價明顯上漲外,多數三四線城市基本平穩,或小漲,或小跌。房價不漲,則企業的經營困局得不到改善,而對多數地區和多數中小房企而言,經營困難自2011年開始持續加劇。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二三年,破產或跑步的開發商還將繼續增加。
另外,庫存不降,房價下跌,還將威脅整體金融體系的安全。
眾所周知,我國銀行業對房地產抵押物有很強的依賴性,開發貸、個人房貸、政府平臺貸,基本都以房地產作為抵押物,甚至連普通公司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的抵押物也多為房產。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三四線城市的房價繼續下跌,則很多貸款的質量將趨於惡化,進而衝擊金融體系。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就是與房價下跌有關。
那麼,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如何?
2012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貸款不良率為0.94%,2013年略有增長,2014年以來開始加速增長,至今年前三季度達1.59%。基本上,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行商等同步趨弱。而且,連風險防控嚴格的外資銀行,也由0.52%大增至1.19%。由此反映出,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和企業效益持續下降之後,信貸資產質量越來越差,大勢也。
如果看絕對值,似乎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比如2013年,中國不良貸款率為1.0%,美國為3.2%,法國為4.3%,德國為2.9%,日本為2.3%。與國際同行業相比,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偏低。
但問題的關鍵有二:一是中國這一指標正在快速由好變差。二是中國這一指標存在水份,與真正市場化國家可比性不高。
降了不良貸款率,再來觀察幾組銀行效益指標: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1.41%、資本利潤率22.29%、利差2.73%;而2015年前三季度,上述三指標分別為1.2%、16.68%、2.53%。可見銀行業經營效益全面下滑。
以五大國有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為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農業銀行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28.5%、19%、14.5%、8%和0.57%。
今年已經停滯增長了!利潤不增,不良貸款大增,這日子怎麼難好過?近二三年銀行職工離職的真不少,當然也與反腐之下的福利大減有關。
今年上半年,農業銀行貸款不良率為1.83%,是16家A股上市銀行中惟一超過1.5%的。其中重災區是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不良率分別高達4.37%、7.82%。房地產行業是農業銀行第三大貸款行業,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佔貸款總額的11%,(光大佔比最高為15.75%),開發貸不良率為1.18%(建行最高為1.4%,光大只有0.3%),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32%(建行僅0.26%)。
顯而易見,造成近兩年銀行貸款不良貸快增的元兇,是蕭條的製造業,其次以崩盤的鋼貿為極端代表的批零業。而房地產業,按貸款規模能排到靠前位置,但如按不良率,卻沒那麼可怕。尤其是個人房貸,在亂局當中,屬於非常難得的優質資產。
不過,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當前仍有兩個隱憂:
其一,房地產開發貸質量有點差,雖然近幾年商業銀行已經緊控開發貸,但在2012年之前放出去的貸款,不良率仍有可能上升。
其二,地方平臺貸壓力越來越大,這塊與地方政府有關,沒有絕對風險,卻有相對風險,尤其是部分項目不死不活的耗著,影響銀行利潤。今年地方置換債券額度可能最終達4萬億元,即反映出地方償債能力下降。另外,今年土地市場低迷,賣地款收入大減二成多,三四線城市地方財政吃緊。
再回頭分析,如果房地產庫存不下降,三四線城市的開發商怎麼可能買地?今年前10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購地面積同比大跌三成多,近十幾年來罕見的低迷。光靠那些央企國企在一線城市搶地王,無法拯救幾百個三四線城市的債務危局!
總之,房地產高庫存,絕非只是房地產業內之事,而是涉及經濟增長,關乎銀行貸款不良率以及地方債務壓力,進而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危。對此,在未來的政策安排中,應對開發商扶一把,應對個人房貸加碼支持。
責任編輯: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