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大家聊了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不少朋友留言說伍迪·艾倫本人也很會穿,希望共同探討下他的穿衣風格。
如果要進行談論,其實還得聯繫他的另一部作品《午夜巴黎》,因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想了解他的時尚觀?去看《午夜巴黎》吧。
在聊之前簡單回顧下伍迪·艾倫的電影人生,他於60年代末開始涉足影壇至今,給世界電影史帶來了大量具有重大意義的文藝喜劇影片。
伍迪·艾倫
但這位導演給大家呈現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喜劇片,而是打著「喜劇」旗號,在探討著人性和世間百態。比如他早期的作品《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香蕉》和《傻瓜大鬧科學城》等,便打破了以往傳統好萊塢式的喜劇風格。
在視聽語言上,他拋棄以情節推進的形式塑造故事線,而是擅長運用大量幽默又荒誕不羈的對話和獨白進行敘事,使人捧腹大笑的同時,又將諷刺功能在喜劇電影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之後《安妮·霍爾》為伍迪·艾倫提供了分水嶺般的作用,他開始對不同領域的主人公進行更深層次和多維度的塑造,風格上衝淡了他以往的荒誕諷刺喜劇風格,往探討黑色幽默、哲理、任性又不缺乏溫馨情調的方向去。
進入21世紀,從2005年的《賽末點》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可以發現,伍迪·艾倫把探索領域又放到了表現更為廣泛的中產階級,他開始用以往不常呈現的明快調性,來塑造故事性更強的情結。
當大家都在議論,「這種走向是不是開始偏離他風格?」、「伍迪·艾倫已經變了」的同時,《午夜巴黎》拿下了第8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後來,這個每天戴著大黑框眼鏡,喜歡英倫紳士風穿著的導演,被視為「目前美國電影圈唯一的知識分子」。
但他在頒獎典禮上反駁說,「不要因為我戴著眼鏡、穿著西裝,就叫我知識分子。」
如此具有知識分子的氣質,讓服裝愛好者對伍迪·艾倫的穿衣風格十分具有探索欲,一般人們在解讀style of Woody Allen時,首先帶上的標籤則是Ivy style。
提到Ivy style,卡其褲、羊毛衫、西裝外套和一雙Loafer等單品結合像是個標誌性穿搭模板,成了學院風愛好者樂此不疲的get同款對象。
雖然常能看到伍迪·艾倫穿著西裝和卡其褲羊毛衫等,但好像格子襯衫、軍事風外套和風衣之類休閒感單品也是他的最愛,加上他渾身散發的文青氣質和黑框大眼鏡,又有點英倫風。那為什麼提到他的穿衣風格會首先聯繫Ivy style?
雖然多數人將Ivy style與學院風劃上了等號,Ivy style也確實源於學院,但它給男裝帶來的影響可早已超越了學院風本身。
都知道在Ivy style之前,還有個至今仍被潮人們歸為同類的Preppy,它起源於1910年。同樣打著學院風旗號的它,因自帶不羈氣質,還未流行於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中,後面出現的Ivy style,便要比Preppy正式。
Preppy
要聊Ivy style,就得從美國的常春藤聯盟開始說起。眾所周知,常春藤聯盟是指美國東北部八所大學組成的高校聯盟,而能作為其中一員的學生都來自非富即貴的上流社會家庭。
從小被賦予精英階層成長目標使命的他們,在衣著上也必須講究衣冠楚楚、得體大方,而他們也已經在「壓制」中形成了習慣。進入大學後,他們好不容易脫離了家庭的灌輸,且感受到了自己做主帶來的自由感。
於是他們選擇在服裝選擇上展示自己的「叛逆」,一種遊走在正式與休閒之間試探的風格便在他們中間流行了起來。因為這類服裝不僅不會穿得跟父輩一樣嚴肅正經,帶有適度的休閒感又讓他們走到哪也不失身份。
他們每日穿的雖還是西裝,但裡面的制服不再是工整的白襯衫,而是玩起了混搭,將各式各樣格紋的襯衫作為他們彰顯個性的手法。而這些穿搭在當時父輩們眼裡就是胡來,不好好穿衣。
這種風格,便是日後人們所談的Ivy style了。那為什麼會把伍迪·艾倫的穿衣風格和Ivy style聯繫起來?其實也不是說他的日常穿著多有Ivy style,而是他和這群開拓Ivy style的學生一樣,不愛好好穿衣服。
他雖經常以西裝革履形象出席活動,但仔細觀察又會發現他在服裝選擇上,不少細節都在體現著自己對「一本正經」的反叛。
比如跟筆直的西褲相反,他更偏向於寬鬆、帶有自然褶皺的奇諾闊腳褲,或者復古感十足的燈芯絨闊腳褲。
棕色粗花呢外套與大地色裝飾更是他的最愛,加上他對自己的髮型,從來都不要求多順滑,而是喜歡一頭蓬鬆捲髮,本身具有和藹親切的面相,修飾臉型的大框眼鏡,又讓他的穿衣風格有了一股慵懶又不失質感的文藝氣息。
前面也提到伍迪·艾倫最喜歡的單品還有格子襯衫,在這方面的選擇也一樣,會發現他喜愛多樣化的格子紋,且不會讓它穿得太工整。
於是又可以說,這些無一不在強調舒適感和反刻板感的穿搭風格,跟他自身的形象太搭了。與其將他的穿衣風格與Ivy style劃上等號,倒不如說他認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是他所認為美好的存在,因此想要傳承。
那他的穿衣風格跟《午夜巴黎》有什麼關係?回到這部電影,關於它的成功除了伍迪·艾倫對藝術的不斷創新追求,還有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將自己的復古情懷和時尚見解寄託於影片中,且引發了受眾的共鳴。
《午夜巴黎》海報
上世紀20年代有作家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最美好的爵士樂,風流倜儻又穿戴整潔的男性,和身著華麗連衣裙的女性,這些便是他對心中美好時代的見解。於是影迷們總結說,《午夜巴黎》是他的幻想世界。
20年代不僅是文壇的黃金時代,也是時尚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代。那時候的法國鼎盛而富足,上流社會生活優渥奢華,同時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畫家、文學家。這一時代也被稱為巴黎美麗年代Le Belle Epoque、爵士時代。
《午夜巴黎》
男主吉爾是一名作家,因對心目中「黃金年代」與文壇巨匠的嚮往,從而觸發了一次次的穿越,而這個形象便代表了伍迪·艾倫部分的知識分子情懷。
於是會看到男主與伍迪·艾倫有著同款風格穿搭,棕色粗花呢外套與大地色裝飾、西裝與奇諾闊腳褲、格子衫與燈芯絨褲的搭配是最常出現的。
除了男主的穿衣風格的,更多人關注的還有電影裡女主的穿搭。她們有多會穿,以至於電影上映後的通稿一致離不開「跟《午夜巴黎》裡的女主學穿搭」這個話題?
男主穿越回20年代時遇到的女主阿德裡亞娜,她穿著華麗的亮片流蘇舞裙、畫上煙燻妝,手裡夾著長管煙出入上流人士的舞會,給大家示範獨具20年代藝術感魅力的造型,無時無刻都在告訴大家,「flapper girl」來了。
一戰結束後不久進入了1920年代,受戰爭壓迫的那幾年,讓戰後的女性開始尋求獨立解放的意識,爭取投票權只是第一步,而脫掉傳統且不利於活動的緊身胸衣和繁瑣的傳統裙裝,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她們身上便是她們的主要目的。
於是白天還是身著長裙的優雅女子們,晚上便換上亮片流蘇舞裙,將所有華麗繁雜的裝飾放置身上,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們喜歡混跡在高級派對上,縱情讓自己融入到音樂和舞蹈中。
而這群女郎便是flapper girl,flapper的本意是「剛剛學會飛的小鳥」,象徵著自己是喜歡裝扮得靚麗時髦,嚮往自由且不被俗套關系所捆綁的生活,倡導男女平權的女性。
影片中的阿德裡亞娜,便很好詮釋了伍迪·艾倫所理想的美好flapper girl這一群體,因此在電影中呈現的1920年代,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好不羨慕,男性為她們不羈的魅力感到痴狂,女性則想擁有她們的衣櫃。
1920s的時尚風格因自由個性的環境,人們在沒有傳統的束縛下,當上了屬於自己的潮流締造者,於是孕育了像學院風和flapper girls等風格,在這些存在的共同作用下,便塑造那個時尚百花齊放又浪漫美好的時代。
近年來復古風潮來襲,於是時尚圈盛行著一句話,沒有設計靈感的話,就去看看1920s的人們在穿什麼吧。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最近陸續收到一些讀者反饋:「很久沒收到蟬市的推送了」。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更新。但由於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只有大家在閱讀後保持互動:點讚、在看、留言、分享,或直接「☆」蟬市,新的推送才能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我們也將繼續以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服飾、品牌文化,探尋時代幕布下隱秘而珍貴的潮流美學,打造「沒被汙染的潮流文化發生地」。
Cicadahood 日本岡山帆布復古馬拉松髒跑鞋 手工做舊 雙鞋帶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系列購買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