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哪一個朝代,都有貪官汙吏。尤其是當一個朝代走向衰敗的時候,腐敗之風十分常見,這也是一個時代即將滅亡的標誌之一。眾所周知,詩人大都淡泊名利,看不慣官場的某些作風,他們都會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要麼明示,要麼暗諷。李商隱就曾寫了一首詩,把那些貪官汙吏罵得狗血淋頭。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他所生活的唐朝,已經開始沒落了。中進士後,他踏上了官場,然而因為捲入「牛李黨爭」備受排擠,一生不得志,最終病逝在鄭州。在世人的印象中,李商隱是整個唐朝為數不多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構思新奇,很有個人特點。他善長寫無題詩和愛情詩,寫得優美動人、纏綿悱惻,廣為流傳。殊不知,他用詩罵起人來,也很有特色,令世人對他又崇拜了幾分。
這首詩的題目叫《賦得雞》,是一首七言絕句詩,全詩為:「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可要五更驚擾夢,不辭風雪為陽烏。」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是說那些雞的稻粱足矣養活你的小雞,但你卻還在鬥雞場妒敵,貪得無厭,相互爭鬥,自鳴得意。雞本不願意早早醒來,迎著風雪報曉,可還是要在五更時叫人們起床,不願意面對風雪只為召喚朝陽而啼叫。
從表面上看,李商隱是在寫雞,實際上卻是借雞為喻,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他創作《賦得雞》的背景是從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衰敗,慢慢形成了分裂局面,藩鎮勢力越來越強大,不再聽中央的指揮。
843年,朝廷下令討伐劉稹,但負責出兵的藩王們相互猜忌,行動遲緩,消極執行皇帝的命令。見狀,李商隱寫下了這首詩。前兩句把藩王比作雞,說藩鎮割據世襲,已經足夠使子孫後代過上富貴的生活,可藩王們貪得無厭,為了個人利益而彼此仇視,相互攻打,以獨佔全場為樂。他們表面上還聽從中央的話,實際上早已沒了效忠朝廷的心思,早就想自立為王。這一時期的唐朝,跟上世紀的北洋政府時期很相像。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相互攻打,表面上還是歸政府管,實則早已有了不一樣的心思。
結合當時的背景,李商隱的《賦得雞》極具諷刺意味,同時具有強烈的針對性。他抓住了雞的特徵,從而聯繫到藩王們身上,諷刺他們的行為。甚至是直接諷刺,充分表達出了他對藩鎮割據勢力的極大不滿和憤懣。在李商隱的思想中,他一直主張「反對分裂,堅持統一」。所以,當他看到藩王們為了一己私利,棄大局於不顧,才會如此生氣,通過《賦得雞》來表達自己渴望統一的思想感情。然而事與願違,最終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還是走向了分裂和滅亡,結束了它長達289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