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戰爭:「隱秘的角落」,被文景之治光環掩蓋的七國之亂

2021-01-18 地史館

我們常說,漢承秦制,但漢朝繼承的秦制主要是中央制度,例如三公九卿,而在地方制度上,漢朝恢復了被秦廢除的分封制,採用郡縣和封國並行的制度,稱為郡國並行制。可歷史書上說,廢分封設郡縣是歷史進步,劉邦為什麼搞歷史倒退呢?

一來是因為西漢建立過程中,高祖劉邦為了擊敗項羽,以封王為利益交換拉攏一批諸侯聯合對抗項羽,這些人就成了後來的漢初七大異姓王;二來是因為,劉邦認為秦朝二世而亡,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分封宗室,以至於天下皆反的時候,沒有宗室可以拱衛江山社稷。因此,劉邦在建立西漢後,一方面剪除不可靠的異姓王,另一方面分封宗室同姓王,形成了九個劉姓諸侯國。

同姓九王

可我們知道,前有平王東遷王權旁落,後有靖難之役叔侄相爭,只要分封諸侯,就沒有不壞事的,這就是漢初的第一個矛盾:中央集權和藩宗自治的矛盾

異姓王剷除之後,劉邦和跟著自己打江山的功勳元老定下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你馬沒了...

這個白馬之盟非常有意思。這條著名的盟約,既沒有寫進漢朝的官方法典,也沒有以詔書的形勢昭告天下,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居然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反而是王陵、周亞夫等功勳集團成天拿著白馬之盟說事。

再來看白馬之盟的內容,「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句很好理解,大漢王朝是老劉家的,不是劉家的不能稱王,這無可厚非。後半句「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就有趣了,這可不是告誡後人要賞罰分明,而是劉邦給豐沛老夥計們承諾的金飯碗。

豐沛老夥計幫我劉家守江山,我劉家保證老夥計們子孫萬代吃香的喝辣的,更直白點就是,劉家掌皇權,功勳集團掌相權,大家一起分享勝利果實,再次證明劉邦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我們可以從西漢初期的丞相人選來印證,從第一位丞相蕭何往後分別是平陽侯曹參、舞陽侯樊噲、梁王呂產、武侯王陵、曲逆侯陳平、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這些人基本都是西漢建立過程中的大功臣。這構成了漢朝初年,中央朝廷的權力運作基礎。

你劉邦和豐沛的老夥計稱兄道弟,可老劉家的後人認不認呢?這又就是漢初的第二個矛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漢初的這幾任丞相中有一個另類,那就是呂王呂產,不僅做了丞相,最關鍵的是呂產的爵號是梁王!呂產為什麼能做到「非劉氏而王者」,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呂后亂政了。

呂后亂政,代王劉恆承嗣皇位

呂后(呂雉),劉邦的髮妻,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后。每次看到呂后,我總會想起《權遊》中的王后瑟曦。呂后和色後一樣,都是開國君主明媒正娶的結髮妻子,卻都遭到了夫君的背叛,在親生兒子慘死後投身於權力鬥爭的漩渦,一度走上巔峰最終又遭萬人唾棄,被後來者打倒在地。

瑟曦·蘭尼斯特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的恥辱。劉邦帶著56萬大軍偷襲彭城,結果被項羽3萬楚軍打的大敗,為了保住性命,劉邦丟下自己的父親和老婆獨自逃跑,甚至為了減輕馬車的重量,將親生兒子和親生女兒幾次踢下車。

被劉邦拋棄的呂雉,做了三年的階下囚,不管呂雉曾經多麼愛慕劉邦,從劉邦丟下她獨自逃跑的那一刻起,她的心裡再也沒有了劉邦的位置,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呂雉蛻變為呂后。她知道,男人是靠不住的,要想在這亂世中搏得一處棲身之所,只能靠自己。

劉邦也知道,他和呂后的感情已經無法挽回,昔日的貧賤夫妻最終變成政治鬥爭上的權力夥伴,而他們的合作基礎就是嫡長子劉盈,未來的漢惠帝。

只要劉盈能成功即位並坐穩皇位,那麼呂后和她背後的外戚勢力就能保住自己的權勢。因此,呂后一定要處死韓信和彭越,既是為了西漢政權的穩定,也是為劉盈將來登基掃清障礙。可令人遺憾的是,劉邦對自己的這個兒子並不喜歡。

呂后做階下囚的那段時間,劉邦和年輕貌美的戚夫人好上了,還生了個兒子叫劉如意。劉邦覺得劉如意很像自己,漸漸有了將皇位傳給劉如意的想法。

想來劉盈也是可憐,小的時候家裡窮,呂雉只好把他帶在身邊幹農活,那混帳劉老三就知道和狐朋狗友喝酒;等劉邦稱王后,又遇上兵禍,被親生父親一腳踢下馬車,要不是夏侯嬰叔叔,怕是都死了好幾回了;等到天下大定後,自己身為嫡長子,父親卻不喜歡自己。這般悲慘的命運或許就是劉盈生性仁弱的原因。

好在呂家的勢力足夠強,還有張良、周昌等功勳集團的支持,廢劉盈改立劉如意的事情一直沒有成功。就這樣,劉盈在劉邦死後,有驚無險地登上了皇位,即漢惠帝。

不過,漢惠帝的命實在是不好,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英年早逝,和色後一樣,兒子的突然離世成了壓倒她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保住呂家的權勢,呂后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漢惠帝登基後,為了加強對惠帝的控制,呂后強行安排魯元公主的女兒張氏為做惠帝的皇后。張皇后可是惠帝的親外甥女啊,這樣的亂倫關係讓身為舅舅的惠帝一直無法接受,以至於惠帝死後,張皇后還是處子之身。惠帝沒有嫡子,呂后便將庶子劉恭的生母處死,對外謊稱劉恭是張皇后的兒子,來了一招狸貓換太子。

劉恭知道生母被呂后害死後,年僅八歲的他執意要為母親報仇,不久後又被呂后處死,改立惠帝四子劉弘為帝,安排外戚呂祿的女兒做劉弘的皇后。控制了皇帝之後,呂后奪權的觸手很快伸向了開國功勳和地方宗室。

高后元年(187年),呂后封侄子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此外還有一大批呂家外戚被封為侯,甚至連呂后的妹妹呂嬃都被封為臨光侯。

白馬之盟中說過,「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呂后公然打破白馬之盟,這就是在挑戰劉邦和功勳集團約定好的利益分配體系,招來了功勳集團的強烈反對。權力就這麼多,利益就這麼大,呂后大封外戚王侯,這不就是明目張胆的虎口奪食嘛。

另外,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梁王、趙王、燕王這三個王位屬於劉邦分封的同姓九王,呂后封呂家外戚為梁王、趙王、燕王,那原來的劉姓諸侯王呢?趙王劉友被呂后軟禁絕食而死;梁王劉恢,因愛妃被呂氏謀害,殉情自殺;燕王劉健病逝後,遺腹子被呂后處死,封國被廢。

呂后分封呂氏諸王侯,不僅得罪了功勳集團,也得罪了地方的劉姓宗室,中央朝廷又因為連續廢殺皇帝而搞得烏煙瘴氣,呂后亂政也就走到了盡頭。

高后八年,呂后病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聯合劉襄、劉章、劉興居等宗室,以迅雷之勢誅滅呂氏外戚勢力。別看呂后在世時呂家人耀武揚威,西漢王朝的軍政大權一半都在功勳集團手中,呂后一死,自然是樹倒猢猻散。而在呂氏覆滅後,劉邦四子,代王劉恆,被後世吹上天的漢文帝閃亮登場。

文帝削藩,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劉邦有九個兒子,劉恆排行老四,本來皇位輪不到劉恆來做,可呂后死前,劉邦的九個兒子要麼離世要麼被呂后害死,劉恆反倒是成了劉邦現存的幾個兒子中最年長的了,這塊全天下最大的餡餅就這樣砸在了劉恆的頭上。這等好事放在別人身上保不齊就會利令智昏,可劉恆卻相當的老謀深算,年僅24歲就表現出了相當深的城府。

《美人心計》漢文帝

在入京登基的路上,劉恆數次派親信進入長安打探消息,確認京城局勢;入主未央宮後,連夜任命親信宋昌為衛將軍,接管宮中衛戍部隊,而後又在當夜下詔,肯定了陳平、周勃等人誅滅呂氏的正義之舉,同時大赦天下,彰顯仁君之姿。

劉恆正式即位為漢文帝後,封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封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封大將軍灌嬰為太尉,給立下從龍之功的功臣加官進爵,同時將呂后封王時期侵奪的封地原原本本還給各劉姓諸侯王,表明自己和宗室兄弟子侄們站在同一陣線。一系列操作下來,劉恆很快就恢復了呂后亂政時期被破壞的政治生態,使西漢王朝重新走上正軌。

坐穩皇位之後,劉恆開始審視自己的處境,當時的漢朝共有三股勢力:

一是皇帝劉恆和他背後的代國。劉恆是在呂氏被誅後的一片混亂中以代王的身份承嗣大統的,從劉恆即位以來不斷籠絡功臣和宗室可以看出,劉恆的這個皇位是不牢固的,陳平、周勃今天可以扶持劉恆上位,保不齊後面就不會把劉恆扳倒換別人做皇帝,因此劉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做代王時培植的勢力。

二是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功勳集團。這些人當年跟著劉邦從沛縣起家,是一起嫖過娼一起扛過槍的生死兄弟,早就抱成一團共同進退,只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他們沒有那麼在乎誰當皇帝。

《絳侯周勃》程十髮繪

三是地方上的劉姓諸侯王。這些人是劉恆最大的威脅,尤其是齊王劉肥一脈跳的最歡。曹姬是劉邦當小混混時的情人,並有了一個私生子,取名劉肥。後來,劉邦為了幹革命,拋棄了曹姬,娶了有錢有勢的呂后為妻子(劉邦渣男啊)。劉邦稱帝後,為了彌補對劉肥的愧疚,封劉肥為齊王,只要百姓中有會說齊國話的,統統劃為齊國封地,因此齊國成為宗室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富裕的諸侯國。呂后亂政時劉肥已經病逝,他的三個兒子劉襄、劉章、劉興居聯合陳平、周勃等誅滅呂氏,可讓劉襄等人沒想到的是,皇位最後落在了劉恆的頭上,這使得劉襄等人耿耿於懷。

《楚漢傳奇》曹氏

分析完內外局勢後,劉恆決定先從功勳集團下手,也就是皇權和相權這對矛盾。

功勳集團和宗室不一樣,像陳平、周勃、灌嬰這樣的功臣基本都是朝廷高官,扎堆待在長安城中,互為姻親和政治同盟,但凡劉恆有什麼政策讓功勳們不滿意,他們就集體上書,搞得劉恆下不來臺,那要怎樣瓦解功勳集團對皇權的幹預呢?

文帝二年十月,左丞相陳平逝世,右丞相周勃晉升左丞相。劉恆抓住機會,召集功勳們說道:「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違德。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簡單翻譯一下,你們這幫勳貴有封地不就封,成天待在長安擱我眼前晃悠,我不嫌煩,幫你們從封地運送錢糧到長安的官吏都覺得煩了,趕緊的都給我滾回封地去,這樣才能幫我管教百姓,實在脫不開身的,也要派兒子去。

劉恆這一道「逐客令」,以「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為由,名正言順的勳貴趕回了封地,將功勳集團趕出了權力中心。此外,劉恆還很貼心的讓周勃做表率,帶領列侯返回封國,順道解除了周勃的丞相之職,換上更好掌控的張蒼做丞相。

功勳們想要發作,可劉恆一沒有去你爵位,二沒有削你封地,只是念在吏卒費苦,百姓無教,讓大家回家養老,況且按照禮制王侯們本就應該待在封國。

其實只要給足優待和臉面,勳貴們還算好解決的,畢竟不聽話的刺頭早就被劉邦幹掉了。相較於功勳集團,宗室諸侯王才是劉恆的心中大患,幸運的是,老天派了一位策論高手幫助劉恆,這個人就是賈誼。

《過秦論》

賈誼的《過秦論》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他另一道策論——《治安策》。策論一開篇,賈誼就戳穿了天下太平的假象,認為國家的局勢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直指漢朝最大的隱患——諸侯國!在賈誼看來,不論是異姓諸侯王,還是同姓諸侯王,全都不靠譜,遲早都是要造反的,要想徹底解決諸侯王的問題,只有「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條路。

那什麼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呢?簡單的說,就是諸侯王死後,王位和封地絕不能由嫡子一個人繼承,而是要分成好幾塊,分封給所有的子嗣,這樣一來,諸侯國就會越分越小,直到「地盡而止」。這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陽謀,諸侯王們明知道眾建諸侯會讓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弱,可做兒子的,誰不想分一份家產,朝廷通過「眾建諸侯」,將中央和諸侯國的矛盾,轉化為諸侯國中嫡子和庶子的內部矛盾,不可謂不高明。

朱允炆直呼:高明啊

賈誼的《治安策》後,簡直說到了劉恆的心坎裡了,那就別廢話趕緊分封吧。

文帝二年,齊王劉襄病逝,劉恆將齊國一分為三,劉襄的兒子劉則承襲齊王,劉襄的兩個弟弟劉章、劉興居分別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同年,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王劉遂不變,封他的弟弟劉闢疆為河間王。

文帝十六年,齊王劉則壽終正寢,文帝把齊國一分為六,再加上之前分出來的城陽國和濟北國,坐擁七十二城的齊國被文帝拆分成八個諸侯國,與西秦並稱的東齊,已然失去了威脅。同年,將淮南國一分為三,封劉安為淮南王,劉賜為廬江王,劉勃為衡山王。

按照文帝構想,再有一兩代人的時間,諸侯國就會因不斷分封而徹底失去威脅,可他等不到那個時候了,後面的任務只好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不過劉啟沒有他爹那樣的好性子,放棄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既定策略,改為直接削藩,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

-

作者:大胡

地史館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四大盛世的文景之治,是如何開創的?
    秦朝二世而亡文景之治的借鑑意義整個西漢在國家治理上,一直以秦朝迅速滅亡為反例,認真分析秦亡那個的原因,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賈誼的《過秦論》為其中的思想代表。總結而說就是,秦朝幹過的事情,西漢統治者都極力避免。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後,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
  • 文景之治:精英領導者的綻放史
    七國之亂到了景帝時期,面對勢力日漸上升的諸侯王,晁錯認為應當直接削減諸侯們的封地,這一措施直接威脅了諸侯們的利益,他們相當反感。最終還是在戰將周亞夫的進攻下徹底平定了七國叛亂,從此諸侯的勢力一蹶不振。《漢書》載:"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乃益驕恣,公卽山鑄錢,煑海為鹽,誘天下亡人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 「美人心計」之漢朝第一個治世的出現——「文景之治」
    導語西漢,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享國共二百一十年,而「文景之治」是漢朝出現的第一個治世,從漢初至漢文帝劉恆即位七十年間,海內富庶,國力強盛,為漢武帝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景之治網絡圖片「文景之治」的開端而「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在國內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順勢而出;西漢初年,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
  • 依舊不能阻止文景之治的出現
    西漢開國後,繼承了秦的郡縣制同時又繼承了周朝的分封制。劉邦同志了剿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后,大呼非劉氏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他以為剩下的都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肯定就會為自己的江山和諧相處,生死與共。文帝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對中央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直到漢景帝時期,爆發了由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 文景之治—漢景帝
    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同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文景盛世又稱文景之治!劉啟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還在代國做代王呢。在當時劉啟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呢。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公元前180年,劉啟登基成為漢文帝。
  • 漢「文景之治」和宋「仁宗盛治」,百姓生活在哪個時代更幸福?
    西漢有「文景之治」,東漢有「明章之治」,西晉有「太康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宋朝有「仁宗盛治」……總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段盛世。由於人們對宋朝的爭議較大,「仁宗盛治」的知名度並不如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過,很多人說「仁宗盛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那麼,這是真的嗎?
  • 西漢「文景之治」盛世,劉邦、劉恆、劉啟祖孫三代,誰功勞更大?
    「文景之治」 是指西漢王朝在文帝、景帝在位時期,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國家政策,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足,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平盛世,不僅僅為漢王朝四百多年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更是對中華民族後來的興旺發展,也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釋讀中國歷史139: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只比兒子劉啟大15歲,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西漢初期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社會財富,漢文帝又是很勤儉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庫比較豐盈,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把土地稅從十五分之一減為三十分之一,古代土地稅大多為十分之一,漢朝的十五分之一本來就不高,他還給減了一半。另外,把人口的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個銅錢減至每人每年40個銅錢。算賦差不多就算是個人所得稅吧。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是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不是出現在秦朝,而在西漢。秦朝歷經兩代君主、14年,過把癮就死。經過楚漢之爭,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劉邦建立的朝代為啥叫「漢」呢?這個梗,是源於當年項羽把劉邦分封到漢中而來。多年的戰爭不管對代表統治集團的貴族,還是貧苦人民來說,都是苦不堪言,精疲力盡。所以,西漢之初,實行的是恢復和發展生產的休養生息政策。尤其到了文帝、景帝時期,更是大力鼓勵發展小農經濟,輕徭役、減賦稅、省刑罰。這些舉措,讓備受戰亂之害的社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生產力穩步上升。文帝是個很節儉的好皇帝,節儉到什麼程度?
  • 西漢的「文景之治」前採取了哪些積極政策?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西漢初年,廣大勞動人民在大亂之後得以重整家園,恢復生產在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又對劉邦時期的一些主要政策做了進一步的調整,社會更加穩定,經濟恢復自由和發展。於是出現了所謂的文景之治的局面。他認為:「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他不主張一般化的"重農"、「尊農夫」政策,而是建議實行「貴粟」政策。實行這項政策的原則是「使民以粟為賞罰」,具體做法是「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就是人民可以用糧食買爵位,也可以用糧食贖罪。這樣國家的糧食多了,可以減輕稅賦;商人要向農民買糧,糧價也會提高。
  • 百家講壇:文景之治
    播出時間:2016年7月26日 19:21播出頻道:CCTV央視文化精品《百家講壇》 文景之治
  • 文景之治:帝國失去的好時代
    然而,雖然漢文帝在古人中間稱得上是「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在現代人中卻並不怎麼吃得開,現代的影視和文藝,還是更偏愛秦皇漢武之流。所以我們雖然多少比較熟悉「文景之治」這個名詞,但對「文景之治」的來龍去脈仍然不甚了解:為什麼古人如此熱愛「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漢景帝也基本上執行了之前的路線。不過,漢景帝和其父親漢文帝存在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漢景帝十分喜歡折騰。並且,在漢景帝的折騰之下,漢朝發生了很多悲劇。
  • 七國之亂過程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做個博古通今的美男(女)子↑↑↑七國之亂過程
  • 《漢武大帝》文景之治成就漢武帝不世功業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 文景之治漢景帝,盛名之下也不堪,輸棋就殺人危機面前慫且愛甩鍋
    這是《資治通鑑》裡對於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的評語。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盛世。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共同努力下漢朝出現國家安穩,穩定發展的局面。其中在漢景帝劉啟統治期間更是將盛世推向高潮。 而今天我們就順著盛世的脈絡,聊聊漢景帝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還原明君的另一面。
  • 歷史上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又是如何掃除劉姓諸侯王的?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起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變,史稱「七國之亂」。 此時正趕上天下初定,外有匈奴虎視眈眈,內有反叛勢力伺窺皇權,而幾十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誓言踏平長安,西漢王朝也隨即處在了國破家亡的邊緣。
  • 為何西漢至強的昭宣盛世在後世名氣遠不如文景之治
    漢朝定鼎之初,由於秦末戰亂的影響,人口銳減、百業凋敝,甚至一度無力應對匈奴草原帝國的威脅,直到文帝和景帝在位時期,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平定了跋扈藩王發起的叛亂,才讓整個王朝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為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