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一直很注重「避諱」。「避諱」,一般是讓君王或者尊長的人,他們想要彰顯自己的威嚴,就在相關規定中指出,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以用他們名字中的字,即便是皇帝的年號、外號等,也不能有半點和皇帝相同。所以,很多不符合規定的,除了姓氏之外,只能改字或者直接把那個字去除。
於是,很多人便開始好奇 ,既然這樣的話,那麼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個「朱」的讀音,這和民間的「豬」讀音是一樣的,那麼,在那個時候,豬叫什麼?
作為一個山川河流都要因為同音字被迫改名的時代,豬定然是逃不掉的。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開始了明朝的統治,但是,朱元璋本人並不是那種不開明的人,在他登基後,並沒有刻意去改豬的稱呼。
據說,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曾經在一個屠戶家借宿過,而且,這個屠戶是殺豬的。後來,在朱元璋離開的時候,這個屠戶還殺了豬為 朱元璋送行。由此可見,雖然朱元璋確實在姓氏上與「豬」諧音,但是,他自己似乎不怎麼在意。可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老百姓和當朝的 官員們倒是特別在意這件事情。
後來,人們將豬的稱呼改成了豖。不過朱元璋並沒有在意,只是後來到1505年,朱厚照登基後,才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豬的稱呼。為何?原因很簡單,朱厚照就是在豬年出生的,所以,每當看到別人對豬不敬,就好像是自己在受欺負一樣。所以,後來在一次宴會上,看到了大臣們都在吃豬肉,他就特別不開心。第二天,《禁豬令》就被頒發了。
不過,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能缺少豬肉的,小處是要吃,往大的講,那祭祀時也要豬肉的,久而久之,大家的意見就大了,最後,《禁豬令》也就解除了,前後不過幾個月。不過,他還是將豬的稱呼改成了「豚」和「彘」。
在《禁豬令》頒布後的500多年間,很多人對當年的事情抱著看笑話的態度,大家也因此對朱厚照抱有看法,覺得他很荒唐。不過,站在他的角度想一下,貌似也能理解他當年的行為,只是,理解歸理解,實施還是不贊同的。
其實,歷朝歷代都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例如,在漢高祖時期,因為高祖叫劉邦,於是就把「邦」改成了「國」;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當時的「民部」也就專門改成了「戶部」;在宋的時候就更加講究了,他們那時候只要是同音字,就都是犯忌諱的;後來,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也還是注重避諱,比如賣煤商店,都會把牆壁上「的元煤」兩個字塗掉,因為與「袁沒」諧音......
不過,這些也都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形式而已,在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實,避諱到了現代還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比如說,在取名的時候,不會取諧音不好的名字,在說14樓的時候,也會避開14,說成是15A等等,其實也和避諱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