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海霞(1908-1998)現代畫家。名瀛,北京人。滿族。師從韓公典習畫,臨摹古畫,參與書畫鑑定。20世紀重要的山水畫家,何海霞以鮮明的金碧青綠山水與潑墨潑彩山水閃耀畫史。
何海霞18歲加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1935年為張大千入室弟子,從習14年,頗得囂重。1936年曾與齊白石、於非、張大千合開畫展,嶄露頭角。山水入古而化,融合水墨丹青,頗得大千秘奧。構圖能迭出新意。

1946年隨張大千入川寫生。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和趙望雲、石魯合譽為「陝西三傑」,共同創立「長安畫派」。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

西安作為周秦漢唐古都,有更強的王者氣。何海霞在此生活了30餘年,人生最珍貴的年華給與了西安,而西安也成就了何海霞。眾所周知,趙望雲、石魯、何海霞構成了長安畫派重要力量,有人稱作「長安三傑」,批評家程徵叫做「三足立鼎」,他說「三個人才把鼎立了起來。趙望雲代表生活,石魯代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何海霞主要代表傳統,中國畫如果沒有傳統功底,這一條線還是穿不起來的。」

在西安的三十多年,何海霞的藝術成就也分為了兩個階段。其弟子萬鼎認為:何老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畫了相當多的精品,而這個精品你能感覺到他在宋元繪畫上傳統功力,又把現實的景色和生活進行了接軌,所以畫的特別的細緻,正處於以傳統手法對接現實生活的階段;而真正到最後能放開去表現秦嶺、表現生活的時候是已經進入70年代了,開始有他自己更成熟的面貌,何海霞形式就出現了。總的來說,長安三十年,給了何海霞晚年藝術井噴和變法的厚重歷練和滋養。

1984,何海霞回到故鄉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今天國家畫院前身)任研究員。開始了「侵佔牆面」的藝術理想和抱負。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轉折,也是「衰年變法」開始,也甩開了生活的枷鎖,開始了瘋狂的巨著創作,這是他的自由階段。長安畫派時期,因條件限制,何海霞大多畫小畫,到了北京有了更好的創作條件,他開始放手搏擊「金碧青綠山水第一人」的稱謂也是這個階段形成的。

何海霞的青綠山水與潑墨,深得大千之妙趣,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敷色高古,雄偉瑰麗,氣勢磅礴。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都在他的筆下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尤其是他的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