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從來是市井江湖,買菜人沒有不吃過小虧的。老買菜的知道要多備個心眼,時刻提放著掉坑。否則的話,不是買的豬肉煮不熟,就是買的西瓜回去打開是生的。我就買過淨排骨,看著屠戶剁好裝袋,掂回家倒盆裡一看,變成了雜骨頭。
但是所有商家都信誓旦旦,我這怎麼怎麼好,不信拉倒。勸寡婦嫁人似的,能說得你買他的貨。所以,見著賣主這一類的話,本能有了警惕,要從反面理解。
買牛肉就是。我這裡縣城東菜市場,街頭拐角處有個牛肉店,是回民的生意。牛都是當街殺了,剝皮卸開成塊,讓你明明白白看著,是不是好牛肉。那天我要買牛肉,進出菜場都從他家門口過。進菜場時,門口還是一條肥牛臥在那,出來時大腿已經卸掉了一條。
這樣的牛肉確定沒問題,起碼沒有打水,活牛臥在那時還在反芻呢。於是買一塊,店主遞肉給我手上,順口說:「回去不用洗啊」。要不是親眼見證牛肉的來歷,本能的反應就是老闆這話裡有話,是不是洗了會露出什麼馬腳?
也虧得我懂點烹飪道理,知道老闆說的實在話,好心提醒買主。他不讓洗,有三個理由:一是這肉乾淨,沒打水的健康牛肉,直接從牛身上取下來,就挨過案板和袋子。案板很乾淨,袋子是新的,都一塵不染。
再一個是剛剛取下來牛肉,有的地方還在顫動,如今洗水,會有汙染的可能,起碼影響肉的新鮮。第三個就是食材的原理能解釋的,牛肉絲子粗,肌肉組織結構就不如雞鴨魚肉那樣緊密,洗肉的時候會進入一些水。這樣的話,人為提高了牛肉的含水率,等同於買到的還是打水肉。這樣的肉都知道,炒肉出水,味道大減,很是掃興。
買到好牛肉是一件幸運的事。回家看做什麼用,如果是用來滷了醬了,就大塊開水入鍋煮幾分鐘,然後撈起來或滷或醬,等於把牛肉洗了。如果是燉牛肉,切了塊,也是開水焯水,撈起來進入燉肉程序。炒肉更簡單了,直接的切了,抓醃就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