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的正確握拍方法是什麼?它確實是一個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
無論是直拍還是橫拍,其握拍類型的正確與否,關鍵在於能否獲得正確的感覺,能否有效地擊球。
有人說:那誰還不拿桌球拍呢?不外乎是直握和橫握之分嗎,何況說明如何握拍的視頻還有很多,咱已經很清楚了。
真的是這樣嗎?那個握拍的手型和手法是不是說到點子上了?
事實上,這一點並不重要。
桌球拍的直握、橫握,其實就是一個拿來便會的事情,沒有什麼訣竅,更沒有什麼教條。反之,如果過度解讀,則可能事與願違,令人不知所措。
桌球愛好者都知道練基本功的重要性,但比基本功更基本的,還是正確的桌球拍握法。男子,桌球拍握手方式不當或握法不當,則會影響其桌球基本功的動作定型,進而影響技術水平的提高。
桌球握拍的方法分為兩種,即直拍方法和橫板握拍方法。近年來, FTU不斷地進行桌球改革,從38毫米小球到40毫米大球,再到如今40毫米以上的新型塑膠球,使得直拍在比賽中越來越處於劣勢。所以建議初學者選擇橫板練習,這樣更容易提高技巧,打起比賽來也不吃虧。以下是橫板式桌球拍的正確握法。
舉個右邊的例子吧。右鬆開五個手指,左手拿拍頭,將拍肩、即拍面和拍柄合二為一,對著右手虎口將球拍放入,鬆緊的程度以你自己感覺為宜。右拇指和食指伸直合在一起,正對著拍子的正反兩個方向。這時拇指、食指和虎口形成一個穩定的凹陷,拍子可以固定。接著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自然握住拍柄。
所以,握手動作的關鍵是什麼呢?
手腕鬆弛,下垂且有內扣。
確實是這樣。直板劉國梁已作明白無誤的示範:吊腕。就連業餘桌球界也一致反對這種握拍方式。但是這個手型被證明是正確的。
交叉板握法也是如此。沒有一個橫版世界的高手能像這樣握拍。那有什麼道理?那麼,為什麼很多講解握法的視頻沒有提到這個問題?花兒有兩個,各表一個。
正確的握手姿勢有利於獲得正確的握手感覺。
一個接一個的手感幾乎成了桌球技術的術語。充分地展示了手感對打桌球的重要性。不管是直板還是橫板,只要握拍手型正確,即:手腕鬆弛下垂,其所有的拍手感覺都會正確地傳遞給大腦,留下正確的記憶。這種感覺叫做手感。
正確的握拍型,能隨心所欲地調整拍型,而不會對動作的協調產生不良影響。
常見的有因握拍手型失誤(手腕上翹)而造成球友在進行正手攻時,常常抬肘撐肩。那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也知道抬肘架肩是不對的,但由於握拍手的姿勢不正確,拍型不能自如調整,只好用抬肘架肩來調整。
正確的握拍類型,有利於力量的有效傳導,即:鞭打效應。
桌球擊打效果中,以鞭打效果來描述其狀態已為業界所公認。這個鞭打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問題就出在這裡。
是的,關鍵在於握拍的手型。我們所說的鞭打效應,其關鍵表現在鞭梢的打擊作用上。而且拍子是鞭梢,而且直接對桌球起作用。但鞭梢之所以能形成鞭打效應,是因為鞭梢在揮打時柔軟下垂。那才是重點!所以當球拍也放鬆了下垂,自然也就具備了鞭打的條件和效果。
對於橫板發球如何握拍的問題,有球友已經講得很好,就不再重複了。
最後說一下,既然握拍手法如此重要,那麼為什麼很多講解握拍手法的視頻很少提及?就連人都明確反對使用手腕?
那是桌球觀念落後的結果。
是的,半個多世紀以前,無論直握還是橫握都要翹腕。但是那是「老黃曆」了,桌球的技術動作是與時俱進的。如果還抱著陳舊的條框不放,那才叫:撿芝麻,丟西瓜。
簡而言之,桌球握拍姿勢的正確與否,關係到桌球所有技術動作的正確掌握和正確使用,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