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字子元。他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對頭司馬懿的長子,路人皆知其心司馬昭的哥哥,一統三國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司馬師和乃父司馬懿、乃弟司馬昭一樣成了奸詐、陰險的代名詞。
公元208年,司馬師出生於河內世家大族司馬氏家中。《晉書》中說他「雅有風彩,沉毅多大略」。司馬師很小的時候,便有名氣,與當時名士夏侯玄、何晏齊名。
何晏評價他「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贊他有治國之才。成年後,司馬師掌管選才之法,推賢任能,整頓綱紀,使文武大臣各司其職,朝野肅然。可以說,倘若生在治世,司馬師一定是一位能臣。
公元249年,司馬懿以雷霆手段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控了曹魏政權。司馬師作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全程參與了「高平陵之變」。
據說,司馬師曾經暗養三千名死士,散落在各地,等到舉事那天,三千死士驟然聚集,仿如天兵下凡一般。這是《孫子兵法》「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最經典詮釋,它充分展現了司馬師超凡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
公元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攻打魏國新城,曹魏群臣如臨大敵,紛紛建言立即發大兵迎戰,司馬師卻十分沉著鎮定,他認真分析了一下形勢,主張採取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戰術,終使諸葛恪欲戰不得,曠師日久,糧草不繼,狼狽而退,在歸途中還被司馬師早已布置好的伏兵痛殺一頓。
兩年後,司馬懿撒手西去,魏國群臣以「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的古訓,推舉司馬師輔政。司馬師自任大將軍,將曹魏軍政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司馬師的身體卻出問題了。司馬師三歲時便發現左眼眶內生有腫瘤,雖經治療,但是一直未根除。越到後來,腫瘤越厲害。公元255年,司馬師48歲的時候,這個腫瘤也猖狂到極點。司馬師整天強忍者疼痛理政。在擊退文鴦後,剛到許昌,便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歷代強權人物最悽慘的是自己突然暴亡,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致使辛苦創下的功名事業瞬間化為烏有。司馬師死於許昌。由於沒有兒子,臨死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昭。
歷史證明,司馬師做了一個多麼英明的決定。司馬昭接替哥哥任大將軍後,對外西滅蜀國,南徵東吳,基本蕩定天下,對內,幹掉曹髦,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只不過是順手摘掉早已經熟透了的果子而已。
司馬昭是司馬師的同胞弟弟,做過徵蜀將軍,跟隨曹爽伐蜀。以後又為安西將軍,轉安東將軍。後來進號都督,統軍伐吳。又為徵西將軍,率軍迎戰姜維,因功進封為高都侯。當司馬師率大軍東徵時,司馬昭留下來鎮守洛陽。
以上種種,都說明司馬昭的能力和歷練,所以當司馬師病重時,把手中兵權交給司馬昭,由他總領各軍,實際就是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在當時,這也是司馬師的惟一選擇,原因很簡單,無論司馬師的地位多麼顯赫,他都不是皇帝,他選定的接班人必須要有相當的資歷,才能服眾。
司馬師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一直沒有兒子。弟弟司馬昭的二嫡子司馬攸非常聰明,「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比哥哥司馬炎更出色。
司馬師就收司馬攸為兒子,帶他出徵,封為長樂亭侯。當司馬師病死時,司馬攸只有十歲,非常傷心。
司馬昭接過哥哥的權力之後,把二兒子司馬攸封為齊王。司馬昭認為自己的一切原本應該是哥哥司馬師的,所以打算將來由司馬攸做自己的繼承人,後來接受大臣們的勸告,才選了大兒子司馬炎接班,就是晉武帝。
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馬師,沒有來得及享天下之大位,便撒手人寰。
但是,他卻澤被後世。司馬昭多次對人說:「此景王之天下也」。後來,開創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師為景皇帝,算是對司馬師一生功業的最好緬懷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