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長子:驍勇善戰的司馬師如果他沒有早逝,司馬昭還能上位嗎?

2021-02-13 千秋故事匯

司馬師,字子元。他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對頭司馬懿的長子,路人皆知其心司馬昭的哥哥,一統三國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司馬師和乃父司馬懿、乃弟司馬昭一樣成了奸詐、陰險的代名詞。

公元208年,司馬師出生於河內世家大族司馬氏家中。《晉書》中說他「雅有風彩,沉毅多大略」。司馬師很小的時候,便有名氣,與當時名士夏侯玄、何晏齊名。

何晏評價他「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贊他有治國之才。成年後,司馬師掌管選才之法,推賢任能,整頓綱紀,使文武大臣各司其職,朝野肅然。可以說,倘若生在治世,司馬師一定是一位能臣。

公元249年,司馬懿以雷霆手段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控了曹魏政權。司馬師作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全程參與了「高平陵之變」。

據說,司馬師曾經暗養三千名死士,散落在各地,等到舉事那天,三千死士驟然聚集,仿如天兵下凡一般。這是《孫子兵法》「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最經典詮釋,它充分展現了司馬師超凡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

公元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攻打魏國新城,曹魏群臣如臨大敵,紛紛建言立即發大兵迎戰,司馬師卻十分沉著鎮定,他認真分析了一下形勢,主張採取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戰術,終使諸葛恪欲戰不得,曠師日久,糧草不繼,狼狽而退,在歸途中還被司馬師早已布置好的伏兵痛殺一頓。

兩年後,司馬懿撒手西去,魏國群臣以「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的古訓,推舉司馬師輔政。司馬師自任大將軍,將曹魏軍政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司馬師的身體卻出問題了。司馬師三歲時便發現左眼眶內生有腫瘤,雖經治療,但是一直未根除。越到後來,腫瘤越厲害。公元255年,司馬師48歲的時候,這個腫瘤也猖狂到極點。司馬師整天強忍者疼痛理政。在擊退文鴦後,剛到許昌,便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歷代強權人物最悽慘的是自己突然暴亡,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致使辛苦創下的功名事業瞬間化為烏有。司馬師死於許昌。由於沒有兒子,臨死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昭。

 

歷史證明,司馬師做了一個多麼英明的決定。司馬昭接替哥哥任大將軍後,對外西滅蜀國,南徵東吳,基本蕩定天下,對內,幹掉曹髦,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只不過是順手摘掉早已經熟透了的果子而已。

 

司馬昭是司馬師的同胞弟弟,做過徵蜀將軍,跟隨曹爽伐蜀。以後又為安西將軍,轉安東將軍。後來進號都督,統軍伐吳。又為徵西將軍,率軍迎戰姜維,因功進封為高都侯。當司馬師率大軍東徵時,司馬昭留下來鎮守洛陽。

以上種種,都說明司馬昭的能力和歷練,所以當司馬師病重時,把手中兵權交給司馬昭,由他總領各軍,實際就是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在當時,這也是司馬師的惟一選擇,原因很簡單,無論司馬師的地位多麼顯赫,他都不是皇帝,他選定的接班人必須要有相當的資歷,才能服眾。

司馬師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一直沒有兒子。弟弟司馬昭的二嫡子司馬攸非常聰明,「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比哥哥司馬炎更出色。



司馬師就收司馬攸為兒子,帶他出徵,封為長樂亭侯。當司馬師病死時,司馬攸只有十歲,非常傷心。

司馬昭接過哥哥的權力之後,把二兒子司馬攸封為齊王。司馬昭認為自己的一切原本應該是哥哥司馬師的,所以打算將來由司馬攸做自己的繼承人,後來接受大臣們的勸告,才選了大兒子司馬炎接班,就是晉武帝。

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馬師,沒有來得及享天下之大位,便撒手人寰。

但是,他卻澤被後世。司馬昭多次對人說:「此景王之天下也」。後來,開創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師為景皇帝,算是對司馬師一生功業的最好緬懷和評價。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何沒有手足相殘之事?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三國末期,一般被大家視為反面人物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卻奇蹟一般的父慈子孝,而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之間也沒有傳出為了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故事。
  •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的關係如何?司馬懿的家庭教育果然很有一套
    司馬懿的家庭教育果然很有一套從古至今,權力是一直都是人們無限嚮往的東西,兄弟和父子之間往往也會因為權力而反目。曹操的兒子就曾上演了一場奪嫡大戰,雙方都有自己的黨羽和勢力,讓曹操頗為頭疼。曹丕和曹植都很有能力,誰能繼承大權就要憑手段了!司馬懿奪權之後,也曾為自己的接班人選犯過難,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嫡長子司馬師。雖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他也要遵從父親的安排才是。
  • 如果司馬師沒有死,晉文帝的位置還會是司馬昭的嗎?
    上陣父子兵,司馬氏父子推翻曹氏父子的魏朝,建立西晉,很多人只知道司馬懿被追封為晉宣帝,司馬昭為晉文帝,但是不知道這場改朝換代中,司馬懿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司馬師其實出了最多的力,他靠著後天養成的狠戾無情,為司馬家鋪就了一條鮮血淋漓的帝王路。若是仔細琢磨一下魏晉時期的記載人們可以發現,司馬師令人髮指的狠戾不應該算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經過一系列挫折後形成的。
  •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有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權力面前沒有半點溫泉,同室操戈、手足相殘在權力鬥爭中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皇帝徹底變成了傀儡,類似於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司馬懿家族取代曹魏稱帝,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可逆轉的趨勢。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的任務就是繼續完成司馬懿的未竟的稱帝事業。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為司馬懿的兒子,面對即將到手的帝位,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傳統上是長子繼位,也就是司馬師,而司馬師沒有子嗣,司馬昭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他。在司馬懿在世時,兩個兒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尚不明顯,因為稱帝大業還沒有完成,自己內部就開始火拼,只會兩虎相鬥,他人得利。但在司馬懿死後,兩者之間雖然鬥爭沒有明朗化,但暗戰已經開始了。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這與曹操經過父子兩代人就奪得天下,無疑是多耗費了很多時間,我們都知道司馬懿死後,司馬家的權力經過司馬師和司馬昭之後,才來到司馬炎的手中建立了晉朝,那麼在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怎麼沒有上演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呢?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怎麼沒有上演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呢? 可以說司馬師作為司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穩固的,因為司馬師是長子,並且無論是在名望以及智謀等方面,都是司馬昭不能夠比的,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標和朱棣的關係,而且我們也能夠從司馬懿對待司馬師兄弟二人的態度就能夠看出來,在決定司馬家命運的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懿僅僅和司馬師商議,而且是隱瞞司馬昭的,根據《晉書》記載: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 司馬師和司馬昭誰的能力更勝一籌?
    毋庸置疑歷史上的司馬昭,遠比司馬師出名,除了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還有一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然而司馬師的心,路人就很難知道了,當然了司馬昭若論軍政能力及歷史地位,是不及司馬師的。從兄弟兩個人的豐功偉績來看,司馬師要比司馬昭強得多,如果沒有司馬師之前的功績,或許司馬昭也不可能掌握大權到最後。但要是從影響方面來說,司馬昭似乎更具影響力。
  • 歷史探秘: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歷史探秘: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時間:2020-05-29 15:02   來源:歷史神秘事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換句話講,司馬昭還沒資格和他哥哥鬥。首先司馬師作為長子,乃是司馬懿欽定的接班人,司馬家的少主。這是明面上的實力碾壓,司馬昭從娘胎裡就已經輸了一成。再者,就從個人能力上講,司馬昭也比不過哥哥司馬師,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造高平陵之變中。
  • 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兄弟共掌曹魏大權, 為何沒有發生內鬥?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後來居上的司馬懿家族,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個個都是當世人傑,一代梟雄。可是在司馬家當權之時,兄弟倆並沒有發生過內鬥,這使得司馬家的權力一直都是在平穩的過渡,最終一統天下。這個得分兩方面來講。首先,司馬家的兩兄弟雖然個個都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但是兩者能力還是有差距的。哥哥司馬師明顯要強於司馬昭。換句話講,司馬昭還沒資格和他哥哥鬥。
  • 司馬懿臨終前,為什麼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相信對於司馬懿與司馬昭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三人之中,司馬師就比較不容易被大眾熟記了,主要原因還是那時候的他沒有做出什麼實際的成就。司馬師作為三人之中看似最不起眼的,為什麼司馬懿在逝世時選擇傳位給了司馬師而不是早已經大名鼎鼎的司馬昭呢?今天將探討司馬懿的最終決定,找出選擇司馬師的原因。禮法的不可侵犯,嫡長子繼承制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人都知道,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而司馬昭是次子。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更讓司馬懿欣賞的是,他平時養死士,這些死士散步各地,一招即來,對司馬懿奪權之路,立下汗馬功勞。真狠!您知道吳起是個官迷,為了當官不惜殺妻求將。可您知道司馬師嗎?他為了專橫跋扈,為了取代曹魏,什麼事都能做的出來。他的妻子反對他以下犯上,專橫獨斷,希望他能忠於曹魏。其實他的妻子所言也能理解,因為他的妻子叫夏侯徽,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女兒。
  • 在權力面前,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反目成仇
    比如孫權和孫策,比如司馬師和司馬昭。孫策和孫權其實好理解,孫堅不幸戰死後,孫策子承父業,那時候孫權還小,既沒那個心思也爭不過,後來整個江東幾乎都是孫策和周瑜一起打下來的,孫策英年早逝,臨死前讓孫權接班,權力平穩交接,江東子弟對孫權這位二公子也沒有太多疑慮,盡心輔佐就是了。那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為什麼也沒有發生權力鬥爭呢?
  • 相比之下明明司馬昭更有謀略,為何司馬懿卻傳位給司馬師?
    司馬懿有兩個嫡子,分別為嫡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司馬昭的性格比司馬師要沉穩得多,而且更有才華以及執政能力。按理說,從各個方面,司馬懿的接班人,都應該是司馬昭更合適,那麼為何最終卻是司馬師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一下緣由。第一功勞決定。
  • 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因此,對於司馬懿來說,不僅需要解決曹爽及其黨羽,還需要安排好司馬氏權力的傳承工作。彼時,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在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成為魏國的大將軍。眾所周知,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是武將之首,這意味著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大權,也即司馬懿傳位給了司馬師,而不是後來人盡皆知的司馬昭。對於司馬昭來說,很多人會聯繫到一句俗語,也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為何在權力前沒有反目成仇?
    而第二天舉事的時候,司馬師早已將自己之前蓄養的「三千死士」召集起來,全副武裝屯兵司馬門。司馬懿不禁感嘆「沒想到我這兒子這麼厲害!」最終憑藉這三千死士,司馬懿終獲全勝。首先,兄弟兩人面對的局勢依然險峻,兩人必須抱團取暖。雖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誅殺了曹爽黨羽,並挫敗了王凌的叛亂,似乎大權獨攬。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的歷史形象——文謀...
    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掌權後,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 歷史上的夏侯徽和司馬昭真的有染嗎?
    而劇中司馬昭竟然對嫂子含情脈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平日裡一副乖乖樣子,背地裡竟然有這種心思。那麼歷史上的夏侯徽跟司馬昭有染嗎?電視劇《軍師聯盟》中,夏侯徽在嫁給司馬師時,居然被自個的小叔子司馬昭看上了。從曹植對甄宓的感情,再到司馬昭暗戀夏侯徽,看來軍師聯盟的編劇是跟叔嫂戀槓上了。很多人難免獵奇,莫非歷史上司馬昭真的這麼痴情居然愛上自個的嫂嫂嗎?
  • 司馬懿逝世後,司馬昭為何沒有篡位奪權?其實換做是你也不敢
    所以當初的曹植和曹丕才會因此而不斷的爭鬥,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家族的權力就會是司馬師掌握的。而司馬昭一生沒有做出任何的過分的事情,那司馬昭為什麼會甘心這樣?是不敢嗎?所以由此得出司馬家族其實是很多人都不看好的,如果兄弟二人一直不團結的話,司馬家族會更快的消亡的。不過這不是司馬昭不爭奪權利的原因。
  • 司馬昭究竟是死於中風還是司馬炎的暗算?哪種可能性更大?
    提起司馬昭的心思,眾人皆知,其野心蓬勃,不用猜想就能看得出來。那麼司馬昭之死,大家知道嗎?據正史記載,司馬昭篡位之前不幸因中風而死。但是在一些野史之中,卻記載著司馬昭是因中毒而死,下毒之人正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