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網:做汽車領域的點評、知乎還是豆瓣?

2021-01-10 站長之家

「你們是做什麼的,汽車領域的大眾點評?知乎?還是豆瓣?」

牛車網的創始人海蘭說從她創業開始,這幾乎是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

海蘭的回答是:「看起來我們融合了這些,但本質上我們都不是」。在牛車網的首頁上,主要內容被劃分成為了問答、點評、精華、牛人、車庫五個部分:

問答是牛車網最近在力推的一塊,也是被說成像知乎的一部分,小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提出問題,汽車行業的大拿也就是牛車網所定義的「牛人」來授業解惑,並且根據關注重點的不同被劃分為購車、保養、二手車等具體領域;

點評則借鑑了大眾點評的模式,每位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每款車型的了解進行點評,積累下來的內容則構成車庫的一部分,由基礎信息和網友點評來呈現每款車型的具體情況。

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上,牛車網的主要用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初級的小白型用戶,在牛車網上,他們可以通過百科和精華問答進行前期科普、也能在問答板塊直接向高手請教、或者是參加相關興趣小組來找到自己的圈子;另一類則是分布在汽車行業各個領域的「牛人」型用戶,可以貢獻優質點評、回答新手提問,將自己的專長變成牛車網的一部分。

寫到這裡大家不難看出,不管是點評、知乎還是豆瓣,海蘭想打造的,其實是一個由用戶自己來生產內容的汽車意見平臺,無論是購車前的車型選購、還是購車後的服務市場,都能夠通過 UGC 的模式生成優質內容,也就是牛車網所強調的「意見」。

在創業之前,海蘭以媒體人的身份在汽車類媒體工作多年,曾經擔任騰訊汽車頻道副主編、車訊網 CEO 等職。汽車媒體嫁接的雙方是B端的車商和 C端的消費者,在海蘭看來,傳統的汽車類網站更偏向於 B 端,而她一直以來想做的,是一個偏向C 端的汽車類垂直社區,抓住的則是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饑渴需求。

(牛車網的美女 CEO 海蘭)

2013年初,海蘭拿到了來自險峰華興接近1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2013年6月,牛車網(原名NextCar)正式上線。在牛車網上,海蘭所說的偏向 C 端,主要通過兩方面來體現:

一是內容的生成,正如前文介紹,牛車網走的是 UGC 路線,依靠牛人和小白用戶來生成不同內容,比如汽車測評,別的汽車類媒體通常由編輯來做,而牛車網的則依靠用戶點評完成;

另一方面則是內容的運營,根據海蘭的介紹,牛車網的編輯團隊有個明確的聲明是不收車馬費,以保證新聞性內容的發布時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受幹擾;而在汽車行業尋找牛人時,比如4S 店,牛車網會跨過商家直接和4S 店師傅合作,以減少商家幹涉;現在牛車網上也已經有了廠商廣告,海蘭的做法是直接對其進行標註,明白告訴用戶這是廣告。

上線近十個月以來,牛車網目前日活在50萬左右,積累點評4萬多條,而2013年9月份新上線的問答到目前也有16萬條左右的內容。

今年1月初,原360搜索技術部負責人李鐵鈞加入到牛車網,成為後者的技術合伙人。有了技術大牛的加入,海蘭計劃再把點評的部分「拾」起來,通過抓取網際網路線上用戶生成的點評內容,建立起一個牛車網自己的龐大資料庫;而在另一方面,海蘭還計劃把算法引入到牛車網,通過跟蹤用戶在牛車網上的行為軌跡,生成個性化推薦,讓用戶更方便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內容。這樣一來,因為能直接接觸到用戶的真實需求,海蘭並不擔心後期盈利模式的問題。

在接下來,建立資料庫和生成個性化推薦之外,牛車網下半年的重點是推出自己的 APP「車幫幫」,計劃在移動端也建立起一個網站2.0版的問答社區.

相關焦點

  • 保守的豆瓣和求變的知乎
    誕生於2005年的豆瓣從一開始就是圖書、電影、音樂點評網站,而15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問一個國內電影愛好者他會去哪裡看電影的評分?他的回答通常不會是IMDB,不會是時光網,更不會是貓眼、淘票票,而是豆瓣。
  • 知乎,豆瓣和美團,居然成了約假炮孵化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吃喝玩樂行都離不開美團、大眾點評。仿佛美團都能幫你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解決好。但是,如果你只是把美團當成一個「專業做外賣、休閒娛樂」的平臺,那你就太年輕了……江湖中傳說:美團外賣是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組織,神秘程度絲毫不亞於清朝時期的天地會。
  • 大咖齊聚知乎提問未來,展望汽車全新十年
    現場主流汽車品牌及新造車企業高管齊聚一堂,與知乎的優秀回答者們共同探討了未來汽車行業新趨勢。隨著汽車行業「新四化」的不斷發展,關於電動汽車、新能源、自動駕駛、5G 等主題在知乎平臺上積累了大量優質內容與觀點。「你好,新十年!」的主題也代表著知乎對汽車行業未來十年的展望和探索。站在新十年的開端向前展望,未來汽車行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 知乎為什麼要做直播?
    從「知乎 live」到知乎書店,如今再到直播,圍繞內容協同和融合,知乎做過很多嘗試,目的就是生產更多的知識和觀點,打造更多的消費場景,讓更多的用戶能夠更高效的交流分享。以畢志飛和王瑞恩的辯論式直播為例,知識與觀點的交鋒,催生了更多實時、熱點的內容話題,辯論話題登頂熱榜,引發社區二次傳播。
  • 這屆社區走向分歧:豆瓣沒有老闆,知乎沒有精英
    同樣誕生自古典網際網路時期,知乎和豆瓣時常要面對外界的質疑,諸如「知乎何時上市」、「豆瓣如何賺錢」的問題也時常擺在二者面前。不過,因創始人的不同性格,這二者終究還是在「豆瓣沒有老闆」、「知乎沒有精英」的論調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知乎的愚人節小程序不止是玩笑
    多數公司只是在公眾號上發一條消息完事,而知乎為了愚人節,專門推出小程序。小程序叫「知乎知影」,用戶可以通過「面部識別」或者上傳個人照片,來獲得與自身顏值相匹配的影片推薦。此外,用戶可以直接查看推薦影片的詳細信息;包含基本描述、IMDB 評分、用戶點評等。還可獲取知乎站內與影片相關,值得一看的精華討論。不過這可能不止是愚人節的玩笑。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知乎探索版
    使用知乎探索版,帶來更新穎體驗. 我們探索在知乎中發現熱門,找到答案,查看觀點,增長知識的更有效方式,通過更先進的產品功能創新與產品體驗提升,幫助你更快捷有效獲取知識,找到答案. 【知乎探索版,帶你探索知識分享新邊界】 知乎探索版內容涵蓋了生活的多種場景,幫大家解讀生活中各種問題. * 職場經驗: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 知乎點讚豆瓣diss ,《遠大前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神作?
    「洪三元」式逆襲之路,不甘平庸的叔叔嬸嬸們,這裡提供觀摩學習~然而,這部劇開播以來口碑兩極分化,知乎一路叫好,豆瓣一直唱衰。港真,能像《遠大前程》這樣劇情過半,就已讓觀眾和媒體「百家爭鳴」的劇一定要珍惜,因為這波「豆瓣口誅筆伐黨」pk「知乎力薦劇作黨」的無煙戰爭,全程圍觀下來也是很happy的。
  • 知乎的答案是這樣的
    知乎在廣告變現上如履薄冰,其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可見一斑,這一次更新管理規範根本還是為了維護更好的用戶體驗。 用戶之間的信任感、健康的內容生產環境和良好的社區討論氛圍是知乎的基石,知乎更新社區管理規範表明這些是其不可觸碰的紅線,觸碰紅線的行為將被嚴打。圍繞著知乎的刷粉刷贊團隊、營銷導購帳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和更高的成本,普通用戶則將迎來一個更加清淨的知乎。
  • 我們是否需要像豆瓣知乎這樣慢的公司?
    而在眾多平臺上,網際網路圈裡有兩家著名的慢公司,這兩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叫豆瓣,一個叫知乎!,在無數的平臺開始變現或者砸補貼的時候,假如這兩家公司沒有多大的反應,依舊在做自己的事,而今天我們在思考的是,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慢平臺。
  • 「萬茜捂嘴豆瓣」:先誅知乎,再滅豆瓣,萬水千刪,一統江湖
    ,再滅豆瓣,萬水千刪,一統江湖。 本來事情到這裡,除萬茜代言的知乎有點難受外,已算結束。但美好的周末不能荒廢,豆瓣網友習慣在茶餘飯後展開討論,比如「為什麼國外公眾人物被黑客襲擊,不是比特幣詐騙就是曝裸照,而萬茜被黑,就只給寧靜點了個贊?」
  • 我們翻了今日頭條、知乎、豆瓣的用戶協議 發現了這些秘密
    為此,我們翻閱了網際網路上幾個比較著名的平臺,比如知乎、豆瓣、今日頭條以及大眾點評,來看看他們對用戶生產內容又是怎樣定義和保護的。豆瓣:既然是角落,何必在乎版權?作為中國文青第一集中地,豆瓣不論是電影還是讀書以及小組,即便是在現在依然保持很高的活躍度,而豆瓣本身「我們的精神角落」的定位,使其在商業和文藝中捕捉到合適的尺度和定位。我們來看看豆瓣的條款是怎麼寫的。
  • 豆瓣和知乎關閉《最美逆行者》評分
    玩懂手機網資訊,知名網站豆瓣和知乎在今天把《最美逆行者》評分進行了關閉處理,在豆瓣和知乎上,目前《最美逆行者》電視劇的評分已經變成了不可見。根據之前的消息《最美逆行者》的豆瓣評分為2.4 分,知乎評分為 0.7 分。
  • 理想汽車回應「剎車失靈」:只是個案,沒有批量風險
    理想汽車回應「剎車失靈」:只是個案,沒有批量風險牛車網我要分享[資訊-牛車網]近日來,理想汽車似乎不怎麼太平,先是發生理想one高速上「剎車失靈」的事,緊接著第二天,又發生車輛冒煙起火一事,可謂是禍不單行。
  • 周源的野心,知乎的出路
    隨著知識付費的風口來襲,知乎開始在該領域加速布局:推出了曾堅持不肯開放的機構帳號,知乎Live、書店、私家課、讀書會等產品也陸續上線,搭建起了「知識市場」的產品體系,並在2018年升級為「知乎大學」。除了知識服務,知乎在商業廣告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 知乎:最後的獨角獸探索之路
    在當今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非騰訊、阿里、字節系出身的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做社區的公司能取得這個成績,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因此,知乎並不用擔憂流量方面的問題。但上市公司首先要考慮商業模式的問題,流量變現是網際網路公司造血能力的關鍵。騰訊、網易找到了遊戲,阿里、京東深耕電商,其他的抖音、百度們則更普遍地依賴廣告。現階段,知乎雖然有流量,但顯然沒有找到好的變現模式。
  • 做直播的知乎與知識社區的自我迭代
    知乎用戶提問引發直播辯論,登頂知乎熱榜,進而引發知乎圈子討論的閉環,將直播辯論和社區內容融合,這場非典型性直播實在是非常知乎。     去年知乎直播低調上線,彼時關於知乎做直播有沒有必要、會不會成功等討論,以及直播這一產品形態與知乎一直以來的品牌定位看上去有點不搭調的質疑不絕於耳。
  • 無職轉生社會學:B站知乎豆瓣混戰,言論自由何為?
    「無職轉生下架」衝上微博熱搜第八名,在知乎,豆瓣和B站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輿論生態。知乎和豆瓣在輿論場中的長期半協同效應也因此次事件徹底分裂。粗略而言,B站內部存在撕裂但以挺番派為主,豆瓣女權主義,知乎自由派反對舉報和因之而生的言論自由限制。
  • 知乎B站無所謂左右
    B站的ACG、知乎的高質量問答、豆瓣的文青,三者都貼著非常顯眼的標籤,同時對於如何擴展邊界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在破圈行動中,B站是最激進的,爭議最多收穫也最為明顯;代表著高質量知識分享的知乎,表現得更為糾結掙扎;阿北的豆瓣依然佛系,似乎對於破圈從不在意。也難怪,這段時間會有那麼多文章和評論在探討B站、知乎「向左向右」的話題,但是,這兩家的破圈行動有什麼差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