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一個真實的事件,一次藝術的改編,一點小小的思考

2020-12-25 蘇枕河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看中電腦特技,有的人看中故事情節,有的人看中幽默搞笑,也有的人看中演員陣容。總之,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觀眾眼裡也有一千個好電影的標準。

對我來說,有部電影,我看過一遍之後絕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是因為它爛,而是因為它就像是一個情感攪拌器一樣,在我看完之後,難受、心酸、窒息和無助等情緒一股腦塞進了我的心口,輕而易舉就攪亂了我的心緒。那一刻,我就想打開窗子,深吸一口氣,忘掉那些畫面,還有那幾張稚嫩卻沉鬱的臉龐。

《無人知曉》電影海報

我說的這部電影,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無人知曉》。電影講述了母親福島惠子和她孩子們的故事。惠子是個單身媽媽,她獨自撫養著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卻有著不同的父親。她們總是不停搬家,為了隱藏孩子們黑戶的身份。可是有一天,母親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些錢,離家出走了,將照顧孩子的重任留給了長子福島明。幾個孩子在母親缺席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艱難地生活下去,最後妹妹小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明將她塞進拉杆箱,和朋友沙希一起將妹妹埋在了飛機場附近,實現了帶妹妹去看飛機的諾言。

這部電影曾經獲得過第57界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故事主角福島明的扮演者柳樂優彌憑藉在本片中出色的表演,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稱號,成為坎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是枝裕和在故事處理、節奏把握以及小演員們的表演控制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大的功力,影片畫面純淨,情節舒緩,線性推進的敘事結構也讓觀眾一點一點地掉入到導演事先安排好的情緒滑梯之中。

而本片的殘酷性在於,它是根據1988年發生在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那一年,是枝裕和大學剛剛畢業不久,他隨即根據這一棄嬰事件編寫了劇本,在擱置了15年之後,他才將劇本搬上了銀幕。可想而知,是枝裕和在這15年中,想了多少方案,做了多少構思,才最終向觀眾奉獻上了這麼一部催人淚下的影片,成就了是枝裕和導演生涯中的一個裡程碑。

正所謂「藝術高於生活又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很多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創作靈感,就像是這部《無人知曉》,就是我心目中標準的好電影。

一、時間推動了劇情的發展,成為導演敘事的主線

影片的前半段,波瀾不驚,主要講述了福島惠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福島惠子是一家男裝店的營業員,工作辛苦,有時也會很晚回家,但她總會給孩子們帶一些禮物,全家在一起的時候也有說有笑,儼然是幸福家庭的模樣。

但細心觀眾可能會發現,這個家庭有點特別之處。惠子在飯桌上,會和孩子們強調,第一:不許大聲吵鬧;第二:不許到外面去,陽臺也不行。這兩個要求讓我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哪個孩子喜歡一直待在屋裡,調皮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惠子怎麼可以這樣做呢?

隨著故事的發展,導演向我們說明了一切:惠子的這幾個孩子都是黑戶,沒有合法的出生手續,無法獲得上學的資格。他們的父親也不是同一個人。至此,影片溫情的面紗緩緩撤下,殘酷的一面即將登場。

影片28分鐘左右,明起床後發現桌子上有母親留下的紙條,上面寫著:親愛的明,媽媽出去一陣子,請照顧好京子、茂和雪。旁邊放著一個信封,裡面塞著一萬多日元。從這裡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影片的暖色調慢慢變淡,冷色調開始佔據主體地位。孩子們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

導演對時間流逝的描述,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上面。惠子第一次離家之前,有一次曾經喝醉了酒,她為京子塗了一次指甲油,兩人一邊塗,一邊笑。惠子告訴京子,他爸是個音樂人,京子也非常喜歡彈鋼琴,纖細修長的手指配上鮮紅的指甲油,熠熠生輝,美不勝收。故事後面,在母親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個鏡頭掃到了京子的手指,曾經漂亮的指甲油早已脫落殆盡,只殘存著一點早已暗淡的痕跡。

惠子在離開一個多月之後回來了,她給孩子們帶來了禮物,小雪得到了一盒漂亮的蠟筆。她拿著蠟筆,在紙上畫著美麗的女孩,那個時刻,小雪的心裡肯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母親一直在身邊,這種幸福感將一直存在下去。可惠子很快又離開了,從此之後直到影片結尾,她都沒有再回來。

他們的朋友沙希第一次來到他們家時,不小心踩到了掉落在地上的一小截蠟筆。這一段殘存的蠟筆頭,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小雪整天在家裡亂塗亂畫的場景,沒有人陪伴,也不能出去玩,唯一的樂趣就是用媽媽買的蠟筆畫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圖畫。可惜,她最後都沒有見到媽媽,小小的身軀,活著的時候只能躲在陰暗的房間裡,死去之後被裝進了更加狹小的手推箱裡,這樣的世界,在小雪來說真的是太過於殘酷。

是枝裕和巧妙地利用時間作為他的道具,真實地呈現了孩子們在母親離開之後所遭遇的困境。我們在電影中可以隨處找到時間留下的痕跡:窗外四季的變幻,孩子們長長的頭髮,小雪那雙已經不合腳的拖鞋,雜亂的房間,成堆的垃圾。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時間也成了小雪死亡的幫兇。

二、就連縫隙中的野花,也在努力地向上生長

惠子第一次不辭而別,只留了幾句話和一點錢,明對此似乎一點都不感到驚訝,而是很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他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他每一次出去買東西,都會記帳,精打細算每一分錢。他在冰冷的冬夜,站在街道的對面,等著便利店的店員換上打折的招牌。

我們說,苦難是成長的推進劑。但在現實生活中,哪個父母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那麼多的苦?不要說吃苦了,甚至孩子少吃一點飯,大人都會心急火燎,恨不得將孩子的飯碗壓得緊緊的,看到孩子全部吃掉才放心。

中國的家長都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意苦了孩子,這也許是由中國的國民性格決定的吧。中國人似乎都在為了別人而活著,就像是《地久天長》裡面的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我們願意為了孩子做任何事情,沒有任何怨言。而日本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強調個人的自由,這或許也是本片孩子們的悲劇根源之一吧。

在新年來臨之際,明在街頭找人以母親的名義給弟弟妹妹們寫了新年祝福,並給每個人包了一個大紅包。京子將她收到的兩千日元悄悄地藏好,她想把錢攢起來,用來購買她夢寐以求的鋼琴。可是到後來,明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少,食物也越來越匱乏,出租房的水電都已經斷了,大家即將陷入到絕境之中。京子看著桌子上的一堆硬幣,將自己的2000日元交給了明。京子明白,在沒有解決當前的困境之前,所有的夢想都是沒有意義的。對他們來說,活著才是最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影片中,明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也許導演也認為,這種成熟顯得不太真實。片中的明後來交了兩個損友,經常一起到他們的出租屋裡打遊戲,全然不顧自己的弟弟妹妹。這種行為的反差,其實才是真實人性的寫照。因為現實中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複雜的性格。他們三人來到便利店,一人乘店員不注意,順走了兩盒小玩具,他們在弄堂裡,慫恿明也進去偷點東西回來,明猶豫許久,還是放棄了。

雖然身處逆境,但明並沒有喪失做人的底線,人性的力量就像是漫長黑夜中的一縷微光,始終指引著明的前進方向。

這群孩子,就像是被人有意遺棄在荒野上的種子,他們得不到庇護,依靠一點陽光和露水頑強地活下去。他們被無情地剝奪了屬於孩子的權利、快樂。他們瘦弱的肩膀,不得不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他們走的每一步,都讓人無比地憐惜和心疼。

三、殘酷的劇情背後,帶給我的兩點現實思考

導演是枝裕和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在他柔和、溫情和充滿人文關照的鏡頭之下,是他對現實的反思和對社會的詰問: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當然了,這個悲劇的發生,可以全部歸罪於他們的母親福島惠子嗎?還是歸罪於他們缺席的父親、沒有及時發現情況的房東?

顯然,追責並不是本片的真實寓意。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深思的遠不止這些。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要試圖去逃避

福島惠子生養了四個孩子,但並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這是影片中悲劇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再深究下去,惠子和她的幾個男友都是直接的「施暴者」。他們的暴力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力行為,而是對孩子的囚制、漠視和遺棄。

惠子和孩子們搬進新家之後,她對孩子們立了兩條規矩。讓搬進來不久的新家,儼然成了另一個牢籠。孩子們只能站在玻璃窗前,踮起腳尖,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顯然,在他們的心中,是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的。京子向惠子提出了想要去上學的念頭,結果被惠子無情地拒絕了,惠子對她說:你在學校裡不會快樂的,你沒有爸爸,他們會在學校裡欺負你。母親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京子的全部夢想給扼殺了,這和孩子們身體上受到的虐待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同照顧孩子、做一個稱職的母親相比,惠子更在意的是自己個人的幸福。她的第一次離家,有可能是對孩子們生存能力的一次試探,也有可能她是真的放心不下孩子們。但是第二次離家,她顯然已經做出了最後的選擇,她正式放棄這些孩子了。惠子和明在餐館裡做最好的告別,明對惠子說:媽媽你真自私!結果惠子回答他說:你爸爸才自私呢,一聲不響就走了。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惠子的內心在怨恨著她的前男友,她把孩子當做是前男友甩給她的包袱,而不是當做自己的骨肉來看待,她將拋棄孩子們的行為視作是對孩子父親們的一種懲罰。在這種觀念的把持之下,惠子的選擇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消失的母親、缺席的父親,留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有些人總想著逃避責任,卻對利益趨之若鶩。殊不知,在我們每個人,還有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背後,許多人在默默地堅守和奉獻著,有醫護工作者、警察、軍人、社區工作者和無數的志願者。責任感讓我們緊緊聯繫在一起,共同護佑著我們的家園,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2、適度的挫折教育,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陷入兩極境地,一方面會對孩子照顧過度,讓孩子喪失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切斷孩子同真實世界的聯繫,以至於當孩子踏上社會後,獨立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和困擾時,會顯得手足無措,喪失信心。

有位名人說過: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幹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

我們在向孩子展示這個世界的美麗之外,也要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殘酷一面。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從容面對今後遇到的任何挫折。這種準備,除了物質方面以外,精神層面的準備更為重要。有一些品格,如獨立、冷靜、 善良、寬容、感恩等等,在書本或課堂上是無法學到的,只有讓孩子們經歷過真實殘酷的環境之後,親身得到的體驗和領悟,才會深植進孩子的內心,從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結語

在觀看本片之前,我總以為在戰爭和動亂的地區,如中東等地,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人道災難。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而《無人知曉》卻通過另一個窗口揭開了平和影像之下潛藏的傷疤。沒有戰爭,人間靜好,孩子們依然有機會在小公園裡玩耍嬉鬧,這一份被遮掩的殘酷更讓人心痛。孩子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卻又要被迫承擔本不屬於他們的重擔,平靜的畫面之外,流淌著不忍直視的悲哀。

《何以為家》的導演在故事一開頭,就亮出了手中明晃晃的刺,並且直接將刺扎進觀眾的心口。而本片的導演是枝裕和則運用東方文化的智慧,將刺隱藏在平緩沉靜的敘事節奏之中,乘著觀眾沒有留意的空隙,一點一點扎了進去,等到觀眾反應過來,早就淚流滿面,心痛不已。從這個方面來說,是枝裕和已經成了操控觀眾情緒的電影大師了。

相關焦點

  • 電影《無人知曉》,由真實事件改編,一個殘酷壓抑的故事
    《無人知曉》是於2004年上映的電影,根據1988年轟動全日本的真實事件——東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母親遺棄了4個孩子,12歲的長子明被迫承擔起家庭重任,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的故事。整部電影很平淡,沒有起伏的激情,沒有泣不成聲的煽情,但又透露著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 《無人知曉》——有一種女人,永遠不配被稱為母親,真實事件改編
    今天推薦的就是這部根據日本著名的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日本電影《無人知曉》,最怕看到的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因為這代表著,電影裡呈現的劇情,曾經活生生地在這個世界的某一角落裡發生過,甚至很多時候,現實只會更加殘忍和悲劇。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一部打著電影旗號的紀錄片。
  • 日本現實主義作品《無人知曉》,最可怕的故事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無人知曉》是導演是枝裕和根據1988年的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一部電影。《無人知曉》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心理都是虛構卻無關煽情。但兒童跟成年人一樣都有著生存的壓力。一家子都是「黑戶」的她們的生命無人知曉。她們的生活無人知曉。正如她們的到來並未被期待,也終將無人知曉的離去。明是個很早熟的孩子。整部片幾乎沒怎麼看到他落淚,我們看到他的堅強。黑暗中微微顫抖地埋葬妹妹的屍體。唯一一次落淚是他絕望的站在電話亭前等待著電話的接聽。他渴望上學,渴望交到朋友,但是也有著善惡的底線。唯一一次偷東西也是為了救妹妹小雪。
  • 《無人知曉》真實故事改編,母親拋棄四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2004年8月7日《無人知曉》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將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該片入圍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豆瓣的評分更是高達9.1分,影片票房與口碑創下雙贏。縱觀是枝裕和所有的影片,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
  • 《無人知曉》:他們是如此的孤獨,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
    1988年的真實故事「西巢鴨棄嬰事件」,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我去翻了翻這個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它的悲慘足以讓人看到一半就不忍心看下去。電影比起真實事件,已經要溫情美化很多了。 導演是枝裕和的高明在於,對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他只是淡淡的描述平凡生活中的瑣事,不去刻意渲染悲傷的情緒。這不是一部讓你看完大哭感嘆世人皆苦的電影,而是讓你那混雜著憤怒,壓抑,無力的感覺久久揮散不去。
  • 《無人知曉》:他們是如此的孤獨,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
    「他們的故事終究無人知曉這世上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電影改編自發生於1988年的真實故事「西巢鴨棄嬰事件」,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我去翻了翻這個真實發生的事件,但它的悲慘足以讓人看到一半就不忍心看下去。電影比起真實事件,已經要溫情美化很多了。
  • 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2004年8月《無人知曉》,又名為《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部據說影片源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日系電影
  •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電影《無人知曉》取材於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1988年一月,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一名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14歲的長子獨自撫養分別7歲、3歲及2歲的妹妹,公寓凌亂,小孩白天亦不上學,四處遊蕩。3歲的妹妹因偷吃了長子朋友的泡麵,被毒打致死。眾人將妹妹的屍體置入皮箱,拖到埼玉縣秩父市公園埋葬。同年七月,鄰居發現房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事情才終曝光。
  • 《無人知曉》來源於真實事件西巢鴨棄嬰案,現實中更殘忍,揪心!
    小編在以前發布了一篇讀後感,是關於電影《無人知曉》的,棄嬰事件,大概情節就不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前幾天網友評論那篇文章,小編知道了1988日本西巢鴨棄嬰案,emmmm,電影《無人知曉》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且是根據小編剛剛說的1988日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真實事件更為殘酷。在1988年的夏天,東京巢鴨署的署員接到轄區內一個房東報警,有套外租公寓欠租金多月,又找不到大人,只有小孩。
  • 《無人知曉》:在無人知曉的地方,野草瘋長
    因此感謝是枝裕和,用溫柔一點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故事。《無人知曉》的劇情十分簡單,差不多一句話可以講完:一個任性的媽媽拋棄了分別和不同男人生的四個孩子,任由他們自生自滅,他們如野草般瘋長,其間最小的一個孩子,在意外中死去,無人知曉。這部電影是我看了《小偷家族》後才補的番,心情多少受《小偷家族》影響,以為是個治癒電影。
  • 電影《無人知曉》:壓抑背後是人性的泯滅
    《無人知曉 》,平靜克制地敘說著一個沉重哀傷的故事,壓抑沉默,沒有煽情的刻意渲染,沒有撕心裂肺的哭鬧,甚至最絕望的時候小男孩也不曾流淚。這是一部日本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從名字可以看出來,所謂的無人知曉也就是沒人知道的意思,而這點影片中三點可體現出來,也最為誅心。
  •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和《小偷家族》網友:非常沉重
    日本的是枝裕和導演在拍《無人知曉》之前風格就已經確立是那種內斂克制的情感表達方式,反映生活即使再艱難,也要著重突出溫情的部分,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在電影《無人知曉》中運用的淋漓盡致。《無人知曉》根據日本真實事件改編,1988年1月,東京西巢鴨地區一名母親為與男友同居,留下長子(14歲)、次子及三名分別七歲、三歲及兩歲的女兒在家。
  • 《無人知曉》:田馥甄的矛盾藝術
    一邊嘗試登仙一邊保留凡人的姿態,這是田馥甄矛盾藝術人格的一大特色。回到《一一》這首深入淺出的作品。這裡田馥甄的演唱,也像在《一一》中所說的那樣,有種在唱Live的情感波動狀態,保留了些許失控的部分,加上轉調的設計,讓最容易做出俗套感的抒情曲變得有了文藝格調。《或是一首歌》在專輯裡承擔的是一種類似「電影片尾曲」的功能。
  • 評分9.1《無人知曉》:螢幕表象波瀾不驚,內裡情緒波濤洶湧
    《無人知曉》取材於1988年真實的社會新聞&34;,是枝裕和將電影改編為以下情節:單親母親惠子帶著四個孩子一起生活,長子明、長女京子、幼子茂以及幼女小雪,四個孩子同母異父。母親謊稱父親長期在海外工作,只和長子兩人生活,由於其他三個孩子都是黑戶,母親只允許長子明外出。
  • 《無人知曉》:會有一點快樂嗎?
    我在看電影《無人知曉》時只知道導演是著名的是枝裕和,但我當時對是枝裕和的印象也只有「著名」而已。選擇看《無人知曉》而不是其他的,可能只是因為「無人知曉」這個名字戳中了我內心的隱秘——當時也是無人知曉的寂寞狀態。至於為何要寫這篇文字,是因為我每看完一部電影後都有一個習慣,類似於必須翻看正確答案(高考荼毒後遺症),我習慣性要看評論或解讀,方能安心。
  •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之地,生活寄存之處
    是枝裕和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點,就是克制,像一隻手緩慢但堅定的把你的心臟漸漸捏緊,並直到最終也不會把它捏爆。影片中多出現固定場景中人物的運動,其中的構圖配色堪稱頂尖,甚至在有些鏡頭中,對焦在景物上(比如在臺階上玩耍時,對焦在了前景的櫻花),能夠營造出一種平靜的氣氛,這種「靜」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 《無人知曉》:無人不曉
    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現在已經無人不曉。我是第二次看時,才不覺落淚的。故事江原由希子飾演的母親一次次戀愛,卻沒能結婚,結果生下四個沒有戶口的小孩。小主人公福島明是最大的,十來歲。他是唯一能見得天光的孩子。其他孩子,母親不讓邁出出租房半步,在陽臺都不可以。
  • 《無人知曉》不該被遺忘
    今天講述一部電影,一部04年的日本老電影《無人知曉》。看了豆瓣影評以及觀影的彈幕,大多回應都是這部電影看完讓人十分壓抑;或者是一部需要勇氣去看的電影還有各種批判……我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更多的不是壓抑,而是平靜。
  •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
    但為了獲得對方男性的好感,媽媽依舊會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轍。三十多歲的媽媽,講話還是奶聲奶氣的,在大兒子明的面前,自己更像是孩子。她需要不斷地找到一個男性,才能生活下去。這一次,媽媽又交到了新男友。她滿臉幸福,告訴明,如果這次娶她,就能住大房子了。約會回來,從計程車下來的媽媽,揮動著雙手,幸福地和男友告別,快樂地像個孩子。
  • 棄兒事件改編,極端心碎:《無人知曉》「棺材」縫裡生存的孩子
    今天介紹的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無人知曉》,影片的小男主角還藉此成為最小坎城影帝。其中一個給了明一點錢,即使就幾天的生活費,卻換來了明一個安心的笑容。紗希見狀,想弄點錢給明,她陪一個男人唱了半天歌,有了一點可觀的收入。但明心底脆弱的自尊爆發了,他打掉了錢,轉身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