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求職大多是大四的事情,少部分同學從大三開始準備就已經是很早了。但在北美,尤其是金融、諮詢這一類的高薪行業,求職時間線越來越早,用Victor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想要進入頂級投行,大二才是最關鍵的一年!」
VOYAGE OFFEREE檔案
VICTOR
北美Top30商學院Semi-Target School
大一 確定方向 沉迷"social"
大二社團+Event+Program
大三收穫多家頂級投行暑期實習Offer
包括BofA、Morgan Stanley等
接下來,VOYAGE就邀請Victor同學來具體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求職之路。
我的華爾街之路,從大一開始
在高中的一次遊學中,我看到了華爾街Banker們的工作日常。他們穿梭在紐約最繁華的地段,永遠忙碌卻也永遠充滿活力和激情,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理想工作的樣子。
也就是那個瞬間,我下定決心要進入投行工作,所以高三申請學校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就是哪個學校對我求職最有幫助,最後選擇了一個在紐約的大學。雖然學校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地理位置好呀,每年也都有校友進入華爾街工作,可以說是Semi-Target School了。
想要進入投行的同學一定要知道「目標院校」也就是「Target school」這個概念。
在投行的眼裡,學校分為三個種類:目標學校Target School、半目標學校Semi Target School和非目標學校Non-target School。
做為金字塔的尖兒,Target School(如NYU,UPenn)是投行的招生官最喜歡的,幾乎所有的大行都會親臨每一所學校去舉辦專屬的宣講會和校園招聘。
作為「二等公民」的Semi Target School(如CMU,Boston College),可能會被有的投行「臨幸」,但是也有很多留下的只是中臺或後臺的機會。而其他學校,明明在US News榜上有名,卻往往直接被忽略,並不是九大投行的首選。
為了彌補和Target School同學之間的差距,在VOYAGE的April導師的指導下,我從大一開始瘋狂Networking。有多瘋狂呢?
金融相關的課程?選!
—跟老師多多交流
金融相關的社團?報名!
—積極參加活動結識學長學姐;
金融相關的Info Session?參加!
—去聽聽第一手信息+結識公司內部的人
…
想要在美國就業,除非你的Technical技能實在過硬,或者你的院校背景+實習經歷好到讓多家投行來搶你(基本不會發生),否則Networking少不了!
永遠有很多人對投行虎視眈眈,很多崗位都會在向外公開之前就會有一大堆簡歷塞進來,等po到網上,早就已經招過人了,信息差永遠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數人意識不到而已。
靠著Networking,我在大一的暑期得到了一個美國本地小型金融機構的實習機會,這次實習豐富了我的簡歷,讓我在大二時期的一些申請更加容易。
大二,求職路上的魔鬼訓練營
經歷了大一的求職準備,我以為大二會輕鬆一些,但沒想到這是我最辛苦的一年。
01
擔任Leader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一的時候,我加入了很多金融相關的社團,其中就包含我們學院的Finance Club。這個社團不僅會定期邀請一些進入投行的學長學姐回來演講,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求職信息,甚至還會組織club的成員起學習Technical的知識。
我升入大二之後,社團進行換屆選舉,前一任的學長就推薦我去競選BD部門負責人。本來以為準備競選是最累的,結果選上之後才是最累的。之前作為社員,都是在享受社團的資源,擔任Leader之後才知道每一場活動的前期策劃、中期場控和後期總結都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想要辦好一場活動並不容易。
但這段經歷也大大提升了我對外溝通、交流的能力,也交到了很好的朋友,之後每一次的面試中都有提到這段經歷中我是怎麼克服困難去完成項目的,也有的面試官對我以國際生的身份融入本地社團的經歷很感興趣。
02
參加活動,一周十多個Event
大一的時候,我只知道有Info Session,但其實大一的學生去招聘會上瘋狂刷臉作用不大。後來在April老師的介紹下,我知道了很多投行都有針對大一/大二學生的Event,所以我大二就會集中性去申請和參加各大投行的Event。
什麼是Event呢?通常Event都是針對不同學校低年級同學開放的宣講,目標學校的同學可以近距離了解相關投行未來的發展策略、他們的集團文化、崗位招聘等信息。而我們學校剛好是Semi-Target School,加上地理位置還不錯,所以陸陸續續也有一些投行來我們學校舉辦Event。
尤其是到了大二下半學期,也就是2020上半年,以為疫情的影響很多投行開始舉辦線上的Virtual Event,對於學生的院校北京篩選也寬鬆了很多,於是我也有機會在家裡參加了更多Event,九大投行的Event我幾乎參加了個遍。
在後續的面試中,我發現很多面試題目,或者說相關知識點都在Event上有所提及,所以相當於我提前被「面試官」開了小灶。至於大二的我參加的是什麼面試?接著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03
上學期申請Sophomore,下學期申請Summer
想要進入北美投行前臺,最辛苦的時段其實是大二,不是說大二的時候需要Networking或者是課業壓力很大,純粹是因為投行申請時間線越來越早,有兩個關鍵項目的申請都在大二。
一個是大二一開學就需要申請的Sophomore Program,這是投行專門針對大二同學推出的實習項目,相當於是大三Summer Intern的預演。在流程和內容上也會和大三暑期的Summer Intern更為接近和類似,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活動會在參與者大二的暑期進行。
這個項目的競爭還挺激烈的,主要是因為從Sophomore Program拿到了後續正式Summer Intern的Offer,在暑期實習中又拿到了Full-time的Return Offer已經成為來常規操作。所以可以說Sophomore Program就是投行求職的快車道!等到別人大三、大四為找工作四處奔波的時候,通過項目拿到Offer的同學早就躺在空調房喝肥宅水了,想想就美滋滋!
另一個關鍵項目就是投行Summer Intern,國外求職沒有秋招的說法,只有主申請季,而投行的主申請季就是指Summer Intern的申請。不論是九大投行還是精品投行,暑期實習項目的一大目的就是選出真正合適的全職候選人,暑期實習生拿到Return Offer的概率通常在60%以上,在一些需要人的年份還會全員留用。
所以我整個大二都在忙著這兩個項目的申請:不斷更新自己的Resume,找不同的人Networking,和同一個方向求職的Buddy一起刷題,請VOYAGE的導師帶我Mock…
大三,我終於可以鬆口氣
我在大二這一整年就像參加了一個魔鬼訓練營,雖然非常辛苦非常累,但是回想起來收穫也是很多的,無論是在學校內部帶領學弟學妹想著投行進軍,還是自己不斷Networking認識各種行業內部人士,以及一直不斷地為了拿到Offer而自我磨練,都是寶貴的經歷。
在大二的暑期,我參加了BofA的Sophomore Program。經過了April老師的指點,我成功拿到了Summer 的Return Offer,但我總是覺得不夠。
大二下學期主要是一些精品投行的Summer網申,還有一大批暑期實習的機會在大三開學那段時間才開放。於是我認真修改著自己的簡歷,把剛剛結束的Sophomore Program的實習內容慢慢填充到簡歷上,反覆練習著那些在面試中高頻出現的Behavior/Technical Question,我知道自己在等待那個機會。
只有足夠充足的準備,在機會來臨時才能一把抓住。我記得那個下午,我正在家裡上Corporate Finance的網課,突然彈窗顯示有一封新郵件,我眼睛看到了「Morgan Stanley」這個關鍵詞,然後趕快打開之後看到第一個詞就是「Congratulation」,我知道我終於等到了最想要的那個Offer!
回顧我的求職之路,有沮喪也有歡呼,有徹夜未眠也有歡欣鼓舞,總的來說還算順利,這一切都離不開April導師的指導和VOYAGE的幫助。如果要給求職的同學一個建議,那就是「早」!一定要趁早決定自己的求職方向,趁早開始做求職準備,越早才有越多的可能性,越早才有越高的成功率。
如果你是準大學生或者是入學新生,那麼Victor的求職歷程完全就是你的標準答案。要想早早結束秋招獲得Happy Ending,就要在一開始精準的卡住節奏:
大一早起步+大二強化
大三就是你瘋狂收割Offer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