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行旅
相同的春溫秋肅,不同的山重水複
一樣的世路風霜,別樣的人情文章
數十寒暑,綿長而短促
心頭滄桑,溫馨又蒼涼
又近端午,想起了千年前那幽遠一問
顧盼遠近,和詩人審視著故鄉的滄桑
又近端午,想起了千年前端午節裡那幽遠的一問
唐詩裡那個端午節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唐 殷堯藩《同州端午》
歲月無情,風霜漂白了烏黑油亮的鬢髮
那個風華正茂的小夥子
而今已是銀髮垂肩的蒼顏老人
從出走到歸來
中間已經隔了三十五個端午節了
看到有陌生人到來,故鄉的兒童很好奇
就跑過來,熱情詢問:
來我們這裡,老人家,您有事嗎
詩人回答說:我這是回故鄉啊
小傢伙們很好奇:
哦,您是路過啊。那您的故鄉在哪裡呢
羈旅生涯,會有一種寂寞:日暮鄉關何處是
悵然間是游離失所、眼神中唯四顧蒼茫
漂泊歸來,另有一種漂泊:笑問客從何處來
滄桑感有百感交集、心底裡是五味雜陳
漂泊歸來,另有一種漂泊,叫笑問客從何處來
故鄉的內核是情結
人生如果抽象成一天
家是來處,也是歸宿
生命依然還原為一生
故鄉是來處,也是心的歸宿
胡馬依北風,因為北風裡有故鄉的味道
越鳥巢南枝,因為南枝上離故鄉更近些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遊子如風箏
鄉愁則是那根看不見、剪不斷的線
蔣介石先生彌留之際
他在病榻上給家人交代身後事
「......死後棺不落地,暫厝臺灣慈湖,
等時機成熟歸葬大陸......」
生在大陸,根在大陸
歸葬大陸,才是歸宿
多少遊子的墳,遙望故鄉
多少遊子的心,向著家邦
葉落歸根,人同此心
夢縈魂牽,眉頭心頭
我多想再回到家鄉
故鄉是生命的起點
無論顯貴還是平民
人人都希望最終能回歸
讓人生的軌跡終成為圓
于右任先生的銅像面朝大陸
一如他《望故鄉》所寫: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于右任《望故鄉》
于右任先生,陝西三原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晚年,身在中國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終未如願
右任先生的這首《望故鄉》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當日,先生在臺北謝世
人們便把他《望故鄉》一詩當作遺囑
先生遺體被安葬在臺北最高的觀音山上
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中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
右任先生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感情真摯沉鬱的《望故鄉》
是先生眷戀大陸家鄉的哀歌
晚年,隻身羈留臺灣,故土之思、黍離之悲
才有了《望故鄉》這刻骨銘心之作
一首觸動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讓多少炎黃子孫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
是的
淺淺的海峽,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
故鄉,天地之間最最溫暖的地方
故鄉情思 時空無恙
故鄉的情思
從大唐那個端午走來
鄉思走過歷史的滄桑
遊子的愛戀
從寶島玉山頂峰走來
鄉愁飛越山水的守望
想起故鄉
佳節思親,登高遠望
故鄉可以讓身心安睡
故鄉可以令靈魂安放
故鄉,天地之間最最溫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