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湘峪古堡,明朝時有孫家三兄弟同朝為官,為民間軍事工程典範

2020-12-24 旅行家任紫玉

湘峪古堡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裡的鄭村鎮湘峪村,距離皇城相府僅6公裡。無意中來到這裡,發現這裡的古建築保存比較完好,值得一看。

湘峪古城內建有迷宮般的「串珠式」與「走廊式」藏兵洞,被專家譽為民間軍事工程巔峰之作。

它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湘峪高樓為同時代的高樓中最早的,比皇城河山樓,郭峪豫樓均早一些。

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築大多建於明末,這些民居以三到四層建築為主,古樸雅致,宏偉氣派。門窗、雕花都十分古樸、精美。

湘峪古堡是一個完整的城堡式建築,分為內城和外城,城內主要建築由東西向兩條街和南北九條巷道將其分割開來。

湘峪古堡代表了山西民居,但據說目前已幾乎無原來的村民居住。但目前來說商業氛圍不濃,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一種古樸滄桑。

相關焦點

  • 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時下,天氣轉冷,景色單調而缺乏生氣,但遊客們依然願意到山西介休,花40元錢買一張票,遊覽這座罕見的地上地下「雙子城」。  張壁古堡有1600多年歷史,但聲名大振不過是近10年的事。當地政府牽線,企業與古建攜手,讓這座曾經破落不堪的千年古堡重獲新生,不僅成為知名景點,還入選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特刊
    ——節選自《沁河日記·古堡林立沁河岸,湘峪看罷有竇莊》沁河行晉城段·湘峪古堡 沁河流過 古堡碧水兩相和9月3日,「綠色沁源·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採訪團來到湘峪古堡,啟動沁河沿岸第八場視頻直播。直播時,一位村民悄悄跟在採訪團身後,鏡頭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 山西千年古堡內生長著罕見的槐抱柳,古街古巷古民居古意盎然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一直以來,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的張壁古堡就是胡哥心心念念要去走訪的古堡村落。這個願望終於在今年五一期間成真,實地遊覽後,感覺不虛此行。這些年來,張壁古堡名氣漸大,反而把張壁村這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古村給比下去了。其實兩者是一回事,就好比山西晉城市的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類似,都是城堡型古村。令人驚奇的是,張壁古堡始建於亂世紛紜的十六國時期,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遠超絕大多數傳統城堡型古村的年齡,十分罕見。
  • 【山西畫報·太行頭條】王林:執著只因家國情懷
    2002年2月,獲首屆全國《人說山西好風光》攝影大賽銅獎;2003年,獲山西攝影個人貢獻獎;2003年11月,獲「湘峪三都古城杯」攝影大賽一等獎;2006年,被評為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優秀攝影工作者;2007年元月,獲第17屆山西省攝影藝術展風光類金獎;2007年11月,獲第二十一屆中國華北攝影藝術展銀獎;2007年9月,獲《山西日報》新聞攝影傑出貢獻獎;2010年11月,獲第
  • 山西國寶級的古堡,極為罕見的袖珍建築,還被稱為「北方小故宮」
    在山西有這麼一座古堡,它靜悄悄地佇立在山西省介休市,它的名字是:張壁古堡。古堡順著地勢建造,南高北低。這種建造方式其實還是比較少見的,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深溝大概有幾十丈深。
  • 「山西畫報·太行古堡專題系列」陽城上莊村:古村遙在水雲西
    為提高全社會對太行古堡申遺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讓更多人認識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太行古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吶喊助威。晉城市委新聞中心、山西畫報晉城記者站聯合晉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專題系列報導,深度挖掘古堡背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介紹太行古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將太行古堡作為晉城「代言人」展現在世人面前。
  • 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公示:我省擬新增10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本報太原12月25日訊(記者慄美霞)12月22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公示,擬確定我省10家旅遊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示期截至12月30日。這10家景區分別是: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風景區、忻州市忻州古城旅遊景區、忻州市靜樂縣天柱山旅遊景區、晉中市榆次區後溝古村、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景區、長治市黎城縣中太行洗耳河景區、晉城市陽城縣郭峪古城景區、晉城市沁水縣湘峪古堡景區、臨汾市襄汾縣龍澍峪旅遊景區、運城市夏縣司馬光祠景區。
  • 明朝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有多恐怖?
    其實明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那麼強大,應該是從朱元璋開始,在永樂年間到達了頂峰。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起來,這個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朱元璋算是白手起家的一個草根,從一個乞丐最終坐上皇帝,其一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朱元璋之所以那麼強大,關鍵是在於朱元璋對軍事力量的看重,一心一意的培養著自己的軍隊,讓這支軍隊變得無堅不摧,這也為後來打敗陳友諒等軍閥埋下鋪墊。
  • 安平古堡的若干隨想
    早期叫做明治公學校,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數度改名,在我兩歲、臺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以紀念鄭成功為名,定名為成功國民小學。 清晨七點一刻左右,我跟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魚貫走進成功小學,在學校旁邊巷弄裡的玄天上帝廟偶而會傳來打鼓撞鐘與道士作法的嗚嗚牛角號聲。
  • 晉城古堡(大陽)造物大展走進山西大學
    12月4日,「首屆晉城古堡(大陽)造物大展——山西大學站」在山西大學美術館開幕。晉城澤州縣大陽古鎮古稱陽阿,煤和鐵工藝發達,手工鋼針遠銷海外,被譽為「九州針都」,而且擁有現存規模最大的元明清古建築群,素有「秦漢以來中國古城鎮的活化石」之稱。
  • 女醫明妃傳歷史上孫太后結局如何 孫太后歷史原型
    女醫明妃傳歷史上孫太后結局如何?電視劇播出已經接近尾聲,劇友們對於電視劇中的主角人物結局一定都很好奇吧,那麼對於一直將皇權掌控手中的孫太后又會有怎樣的下場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女醫明妃傳歷史中孫太后的相關介紹。  女醫明妃傳手遊下載:進入下載
  • 山西實施希望工程30年最美貢獻者名單
    山西實施希望工程30年來,湧現出一批彰顯大愛、樂於奉獻的集體和個人,也資助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為了表彰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對山西希望工程的大力支持,共青團山西省委於2020年9月10日下發了《關於尋找「山西實施希望工程30年最美公益人(集體)」的通知》,並通過多個平臺及媒體發布了相關徵集信息,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初名孫愚,後經明宣宗賜名,改為孫忠。孫忠早年為國子生,初任介休、永城主簿,因參與督造天壽山帝陵有功,升任鴻臚寺序班。明成祖時,其女孫氏入宮為皇太孫朱瞻基(明宣宗)嬪。宣宗即位後,冊立孫氏為貴妃,孫忠也得官中軍都督府僉事。
  • 三北工程: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範
    山西呂梁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景慎好攝  中國綠色時報8月12日報導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工程區跨越東北、華北、西北13個省(區、市)551個縣(市、區),建設期長達73年。
  • 「天宮」裡的「孫家大院」有多壯觀?打開就知道
    「孫家大院」有很多,但這家竟然修到「天宮」裡,是什麼人這麼了得?院子有多壯觀進來看看吧。孫家大院坐落於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大天宮村(宋朝時期名叫西天香,後來名為西天宮),這裡保留了孫家古老的房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在附近的人們習慣稱其為「孫家樓」、「孫家院」。
  • 山西,其實是一個隱藏無數傳奇的地方
    要說古建築,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這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其中古建築369處,元代以前的古建築,山西佔了全國80%以上。山西險峻的大山,既是戰亂時的天然屏障,也是和平年代的交通障礙。路,將天塹變通途,拉近了山民與外界的聯繫。
  • 深入太行山,探秘沁河古堡群
    ▲沁河古堡密集分布的範圍,製圖@孤城1870年,德國學者李希霍芬為考察山西的礦產資源,從洛陽出發,經由晉城進入太行山。當他走到晉豫交界處的天井關時,對狹窄古道上依舊繁忙的商旅詫異不已。▲晉城民俗打鐵花,取自《晉城旅遊宣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城的冶鐵技術就已經憑藉一把削鐵如泥的「陽阿劍」聞名諸侯;隋唐時,整個上黨地區的鐵器交易中心就在晉城;宋元兩朝,官家放開民間冶鐵
  • 【晉商之聲】明朝晉商八大皇商與清朝晉商八大家
    看看視頻中明朝的晉商八大皇商地位有多高,實力有多厚:    精彩片段選於《雲飛天路間》清朝八大皇商是指山西商人範永鬥
  • 這座古堡布局參考故宮,被稱為「小紫禁城」,比喬家大院更有特色
    山西曾經有輝煌的歷史、精美的工藝、富庶的商人、……這片黃土大地承載下所有厚重的歷史,而後綻放出數一數二的建築之花。近幾十年裡,山西和全國其它地方一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根植於民間的宅院村落,與那些聞名的寺廟、古城、宮殿一樣,讓無數來山西的遊客心生嚮往。
  • 探訪清朝抗英名將郭超凡故居:碉樓古堡風骨猶存
    碉樓前面和側面,現存多條青石板鋪就的石階,石階兩側有許多堅固的石牆,酷似一座古堡遺蹟。古堡後面有一排木瓦結構老屋,已經破敗垮塌。郭氏碉樓大門走近碉樓仔細觀察,樓身為大型石塊砌築而成,樓頂蓋小青瓦。每塊石頭重達數百斤至上千斤,可想修建時是花了多少工匠的心血。這些質量上乘的石塊取自哪裡?又是怎麼搬運上去的?不得而知。郭氏碉樓走進碉樓,拱形大門後面是兩扇厚達11釐米的木板,底層地面為土層。每層樓均有厚實的木樓梯,層高約3米,有的樓枕已經損毀。上三層每層都設置有多個瞭望口和射擊口,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