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很少有像我這麼愛吃麵的吧?
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食之,也不厭,名副其實的一個「面痴」。
面分多種,我喜歡的程度有別,按順序算來,排第一的是廣東又細又爽的雲吞麵條,第二是福建油麵,第三是蘭州拉麵,第四是上海面,第五是日本拉麵,第六是義大利麵,第七是韓國番薯面。而日本人最愛的蕎麥麵,我最討厭。
一下子不能聊那麼多種,集中精神談面的吃法,按最大的差別可分為湯麵和乾麵。若從這兩種中選,我還是喜歡後者。我一向認為,麵條一旦浸在湯中,就遜色得多;幹撈來吃,下點豬油和醬油,最原汁原味了。
面淥熟了撈起來,加配料和不同的醬汁,攪勻,就是拌麵了。撈麵和拌麵,皆是我最喜歡的吃法。
廣東的撈麵,有一種什麼配料也沒有,只加最基本的薑絲和蔥絲,叫「姜蔥撈麵」的,我最常吃。豪華一點的,加點叉燒片或叉燒絲,我也喜歡。
撈麵的變化諸多,以加柱侯醬的牛腩撈麵、加甜麵醬和豬肉的京都炸醬麵為代表,其他的還有豬手撈麵、魚蛋牛丸撈麵、牛百葉撈麵等,數也數不清。
有些人吃撈麵的時候,吩咐老闆說要粗面,我卻要叮囑,給我一碟細面。
廣東人做細面,是將麵粉和雞蛋搓捏,又加點鹼水,再以一桿粗竹,在麵團上壓了又壓,才夠彈性。壓麵條用的是陰力,和用機器製作不同。
鹼水有股味道,討厭它的人說是像尿味,但像我這種喜歡吃的,便覺面不加鹼水就不好吃了。所以,愛吃廣東雲吞麵的人,多數也會接受日本拉麵,因為兩種面都加了鹼水。
北方的涼麵和拌麵,與撈麵相似。雖然他們的麵條不加鹼水,缺乏彈性,又不加雞蛋,本身無味,但經醬汁和配料調和,味道也不錯。
最普通的是麻醬涼麵,麵條淥熟後墊底,上面鋪黃瓜絲、胡蘿蔔絲、豆芽,再淋芝麻醬、醬油、醋、糖及麻油,最後還要撒上芝麻當點綴。把配料和麵條拌起來,夏天吃,的確美味。
日本人把這道涼麵的做法學了過去,麵條用他們的拉麵,配料略同,只是多添點西洋火腿絲和雞蛋,加大量的醋和糖,酸味和甜味很重,吃時還要加黃色芥末調拌,我也喜歡。
初嘗北方炸醬麵,即刻愛上。當年是在韓國吃的,那裡的華僑開的餐廳都賣炸醬麵,點了一碗後就從廚房傳來砰砰嘭嘭的擀麵聲,拉長淥後在面上加點洋蔥、青瓜以及大量的山東面醬,僅此而已。
當今物資豐富,有些地方的炸醬麵還加了海參粒和肉碎、肉臊等,但都沒有那種原始的炸醬麵好吃。此面也分熱的和冷的,基本上是沒湯的拌麵。
四川的擔擔麵我也鍾意。我在南洋長大,吃辣沒問題。擔擔麵本應該是辣的,傳到其他地方變了味,像把它閹割了,缺少了強烈的辣,只放大量的花生醬,就沒那麼好吃了。每家店做的都不同,有湯的和沒湯的都有賣。我認為幹撈拌麵的擔擔麵才正宗,不知說得對不對。
所謂意粉,那個粉字應該是面才對。義大利的拌麵煮得半生不熟,要有嚼頭才算合格。到了義大利當然學他們那麼吃,可是在外地就別那麼虐待自己了,麵條煮到你喜歡的軟熟度便可。天使面最像廣東細面,醬汁較易入味。
最好的做法是用一大塊帕瑪森芝士,像餐廳廚房中那塊又圓又大又厚的砧板那樣的,刨去芝士中間的部分,把面淥好,放進芝士中,亂撈亂拌,弄出來的面非常好吃。
韓國的冷麵分兩種,一種是浸在湯水之中,加冰塊的番薯面,上面也鋪了幾片牛肉和青瓜,沒什麼味道,只有韓國人特別喜愛,他們還說朝鮮的冷麵比韓國的更好吃。
另一種是我喜歡的撈麵,用辣椒醬來拌,也放了很多花生醬,香香辣辣,刺激得很,吃過才知好,而且會上癮的。
南洋人喜歡的是黃顏色的粗油麵,也有和中國香港的雲吞麵一樣的細面,但味道不同,自成一格。馬來西亞人做的撈麵會放黑漆漆的醬油,本身非常美味,但近年來模仿香港麵條,愈學愈糟糕,樣子和味道都不像,反而難吃。
最近購入一本程安琪寫的《涼麵與拌麵》,內容分中式風味、日式風味、韓式風味、意式風味和南洋風味。書的最後一部分,把南洋人做的涼拌海鮮面、椰汁咖喱雞拌麵、酸辣拌麵、牛肉拌粿條等也寫了進去,實在可笑。
天氣熱,各地都推出涼麵,作者以為南洋人也吃。豈不知南洋雖熱,但所有小吃都是熱的,除了紅豆冰之外,冷的東西南洋人是不去碰的。
而天冷的地方,比如韓國,冷麵在冬天也吃的,坐在熱烘烘的炕上,全身滾熱,來一碗冷麵,吞進胃,聽到嗞的一聲,好不舒服。
但像我這種「面痴」,只要有面吃就行,哪管在冬天夏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