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痴蔡瀾|有面吃 管它冬夏!

2021-02-27 青島出版集團

南方人很少有像我這麼愛吃麵的吧?

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食之,也不厭,名副其實的一個「面痴」。

面分多種,我喜歡的程度有別,按順序算來,排第一的是廣東又細又爽的雲吞麵條,第二是福建油麵,第三是蘭州拉麵,第四是上海面,第五是日本拉麵,第六是義大利麵,第七是韓國番薯面。而日本人最愛的蕎麥麵,我最討厭。

一下子不能聊那麼多種,集中精神談面的吃法,按最大的差別可分為湯麵和乾麵。若從這兩種中選,我還是喜歡後者。我一向認為,麵條一旦浸在湯中,就遜色得多;幹撈來吃,下點豬油和醬油,最原汁原味了。

面淥熟了撈起來,加配料和不同的醬汁,攪勻,就是拌麵了。撈麵和拌麵,皆是我最喜歡的吃法。

廣東的撈麵,有一種什麼配料也沒有,只加最基本的薑絲和蔥絲,叫「姜蔥撈麵」的,我最常吃。豪華一點的,加點叉燒片或叉燒絲,我也喜歡。

撈麵的變化諸多,以加柱侯醬的牛腩撈麵、加甜麵醬和豬肉的京都炸醬麵為代表,其他的還有豬手撈麵、魚蛋牛丸撈麵、牛百葉撈麵等,數也數不清。

有些人吃撈麵的時候,吩咐老闆說要粗面,我卻要叮囑,給我一碟細面。

廣東人做細面,是將麵粉和雞蛋搓捏,又加點鹼水,再以一桿粗竹,在麵團上壓了又壓,才夠彈性。壓麵條用的是陰力,和用機器製作不同。

鹼水有股味道,討厭它的人說是像尿味,但像我這種喜歡吃的,便覺面不加鹼水就不好吃了。所以,愛吃廣東雲吞麵的人,多數也會接受日本拉麵,因為兩種面都加了鹼水。

北方的涼麵和拌麵,與撈麵相似。雖然他們的麵條不加鹼水,缺乏彈性,又不加雞蛋,本身無味,但經醬汁和配料調和,味道也不錯。

最普通的是麻醬涼麵,麵條淥熟後墊底,上面鋪黃瓜絲、胡蘿蔔絲、豆芽,再淋芝麻醬、醬油、醋、糖及麻油,最後還要撒上芝麻當點綴。把配料和麵條拌起來,夏天吃,的確美味。

日本人把這道涼麵的做法學了過去,麵條用他們的拉麵,配料略同,只是多添點西洋火腿絲和雞蛋,加大量的醋和糖,酸味和甜味很重,吃時還要加黃色芥末調拌,我也喜歡。

初嘗北方炸醬麵,即刻愛上。當年是在韓國吃的,那裡的華僑開的餐廳都賣炸醬麵,點了一碗後就從廚房傳來砰砰嘭嘭的擀麵聲,拉長淥後在面上加點洋蔥、青瓜以及大量的山東面醬,僅此而已。

當今物資豐富,有些地方的炸醬麵還加了海參粒和肉碎、肉臊等,但都沒有那種原始的炸醬麵好吃。此面也分熱的和冷的,基本上是沒湯的拌麵。

四川的擔擔麵我也鍾意。我在南洋長大,吃辣沒問題。擔擔麵本應該是辣的,傳到其他地方變了味,像把它閹割了,缺少了強烈的辣,只放大量的花生醬,就沒那麼好吃了。每家店做的都不同,有湯的和沒湯的都有賣。我認為幹撈拌麵的擔擔麵才正宗,不知說得對不對。

所謂意粉,那個粉字應該是面才對。義大利的拌麵煮得半生不熟,要有嚼頭才算合格。到了義大利當然學他們那麼吃,可是在外地就別那麼虐待自己了,麵條煮到你喜歡的軟熟度便可。天使面最像廣東細面,醬汁較易入味。

最好的做法是用一大塊帕瑪森芝士,像餐廳廚房中那塊又圓又大又厚的砧板那樣的,刨去芝士中間的部分,把面淥好,放進芝士中,亂撈亂拌,弄出來的面非常好吃。

韓國的冷麵分兩種,一種是浸在湯水之中,加冰塊的番薯面,上面也鋪了幾片牛肉和青瓜,沒什麼味道,只有韓國人特別喜愛,他們還說朝鮮的冷麵比韓國的更好吃。

另一種是我喜歡的撈麵,用辣椒醬來拌,也放了很多花生醬,香香辣辣,刺激得很,吃過才知好,而且會上癮的。

南洋人喜歡的是黃顏色的粗油麵,也有和中國香港的雲吞麵一樣的細面,但味道不同,自成一格。馬來西亞人做的撈麵會放黑漆漆的醬油,本身非常美味,但近年來模仿香港麵條,愈學愈糟糕,樣子和味道都不像,反而難吃。

最近購入一本程安琪寫的《涼麵與拌麵》,內容分中式風味、日式風味、韓式風味、意式風味和南洋風味。書的最後一部分,把南洋人做的涼拌海鮮面、椰汁咖喱雞拌麵、酸辣拌麵、牛肉拌粿條等也寫了進去,實在可笑。

天氣熱,各地都推出涼麵,作者以為南洋人也吃。豈不知南洋雖熱,但所有小吃都是熱的,除了紅豆冰之外,冷的東西南洋人是不去碰的。

而天冷的地方,比如韓國,冷麵在冬天也吃的,坐在熱烘烘的炕上,全身滾熱,來一碗冷麵,吞進胃,聽到嗞的一聲,好不舒服。

但像我這種「面痴」,只要有面吃就行,哪管在冬天夏天呢。

相關焦點

  • 蔡瀾的美食文章:面痴
    文:蔡瀾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個面痴。只知從小媽媽叫我吃白飯,我總推三推四;遇到面,我搶,怕給哥哥姐姐們先掃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給你吃麵好不好?」媽媽笑著問。我很嚴肅地大力點頭。肚子餓了,吃那麼一碟,美味之極,從此中面毒更深。  那是一種叫福建炒麵的,只在吉隆坡才有,我長大後去福建,也沒吃過同樣味道的東西。首先,是麵條,和一般的黃色油麵不同,它比日本烏冬還要粗,切成四方形的長條。  下大量的豬油,一面炒一面撒大地魚粉末和豬油渣,其香味可想而知,帶甜,是淋了濃稠的黑醬油,像海南雞飯的那種。
  • 豐子愷:人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
    原來夏已去,秋正盡,初冬方到。窗外的太陽已隨風南傾了。 把椅子靠在窗緣上,背著窗坐了看書,太陽光籠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兩月前地使我討厭,反使我覺得暖烘烘地快適。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陽似乎正在把一種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過它的光線而流注到我的體中來。 我掩卷瞑想:我吃驚於自己的感覺,為什麼忽然這樣變了?
  • 冬夏仍舊有春秋
    我第一次只一眼就認出了在大學歷史班新生群裡被起鬨發過照片的冬夏,可我覺得,冬夏的骨子裡,只揣著難熬凜冽的嚴冬,絲毫沒有熱情活潑的盛夏。冬夏在寢室是出了名的胃口小,有時一整天不吃東西也並不是什麼稀罕事,而這對於我這種行走江湖多行大義之事的人來說,哪裡見得有平民百姓一天不進油水。
  • 魔都最火的十碗面!沒吃過你也好意思叫「面痴」?
    在上海吃過這十碗面!你就是真正的面痴!這家位於凱旋路的蟹家大院,店如其名,沒有菜單,只售四樣和大閘蟹有關的東西:蟹太極,蟹肉肉,蟹黃金還有大閘蟹。店面裝修的很田園風,連大廚都是穿著布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360元/碗的「蟹黃金」。
  • 如果我有錢了,一定天天吃蔡瀾越南牛肉河粉
    前年蔡瀾的點心店在廣州開業,我去吃了發現豉油皇炒麵炒的太碎,隨口微薄艾特蔡瀾問個究竟,沒想到竟然得到了他的回覆(點擊這裡進入傳送門),今年蔡瀾惜字如金,似乎也沒什麼好問的,而且有個問題即便說了,也難免會遭到唾棄。我想問的是:蔡瀾先生,您家的越南牛肉粉,能便宜點嗎?
  • 蔡瀾關於美食的文章
    蔡瀾的美食文章篇2:面痴  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個面痴。只知從小媽媽叫我吃白飯,我總推三推四;遇到面,我搶,怕給哥哥姐姐們先掃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給你吃麵好不好?」媽媽笑著問。我很嚴肅地大力點頭。  第一次出國,到了吉隆坡,聯邦酒店對面的空地是的士站,專做長程車到金馬侖高原,三四個不認識的人可共乘一輛。
  • 蔡瀾 「死前必吃」清單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吃吃喝喝」,心聲如是,這位出生於新加波、居住在香港、澳門戶籍的廣州潮汕人對吃的講究可見一斑。金庸這樣評蔡瀾:論風流多藝我不如蔡瀾,他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最早從給《壹周刊》寫餐廳批評開始,蔡瀾從不白吃白喝,也不只褒不貶,壞的就說壞,反而讓讀者喜歡。蔡瀾筆下有豪華飯店,也有地邊小攤,美食的質感透過筆端散發:「為什麼讀者說我的文字引人垂涎?
  • 健康貼士:為什麼都在說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究竟有什麼好處?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到底是怎麼回事?究竟有什麼好處?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不妨一起來詳細的探討一下。中醫認為:「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是人體陽氣旺盛之時,這時利用夏季陽旺陽升的特點,故人體陽氣在夏季有隨之愈升愈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運用補虛助陽或溫裡散寒的藥物,天人合一,最易把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原因。」
  • 蔡瀾 | 「死前必吃」清單
    今天為大家推送一篇蔡瀾先生的文章,願你也能珍視每次攝入卡路裡的機會,把它留給值得你愛的食物。貝殼類之中,鮑魚必食,它的腸最佳。面則以私人口味為重,認為福建炒麵為好。在福建已吃不到,只有吉隆坡茨廠街中的金蓮記炒得最佳。為此,去吉隆坡一趟,值回票價。
  • 冬吃蘿蔔夏吃薑,吃生薑有什麼好處?看完可能你會心動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夏季,可以說是吃生薑的最好時節,那麼為什麼到了夏季要吃生薑呢?它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好處呢?一起來了解下。冬吃蘿蔔夏吃薑,吃生薑有什麼好處?而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吃點生薑,能夠幫助更好的刺激唾液胃液的分泌,有效的增進食慾。所以我們也聽說過飯不香,吃生薑這種說法。夏天氣溫比較高,如果身體中的熱量無法排出體外的話,可能就會出現中暑的情況。
  • 15年後重回鄭州,「食神」蔡瀾最惦念的竟然是「它」
    2017年2月23日,蔡瀾來到鄭州。早上七點多,看著酒店外面高高的腳手架,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了這樣幾句話:鄭州,到處大興土木,與18年前完全不一樣。霧霾相同。大幹快上,日新月異的世界。蔡瀾是第三次來到這個城市了,這裡有一樣讓他惦念的美食。
  • 開吃蔡瀾!食神家的越南粉!終於開到會展中心!
    蔡瀾先生最喜歡的就是越南粉,「蔡瀾pho」是由蔡瀾先生親手創辦的品牌。在76歲那年,他帶著從墨爾本"勇記"的湯頭秘方回到了香港,給各位老饕帶來了一碗令他終生難忘的越南粉。
  • 有禮有面的北京人,都愛吃哪碗兒面
    要給北京土著貼標籤兒, 那可是多得很:牛逼、局氣、爺們兒、耍貧……但是北京人最願意認的,那應該數「有禮有面兒」了~有禮兒有面兒北京人,在吃麵這件事上,也是毫不含糊的。第一次來北京不知道吃什麼,可以去這些麵館兒嘗嘗最地道最市井的北京味兒~【柴氏風味齋】北京人從小吃到大的牛肉麵,清真老字號,已經有28年的歷史了。說起這家柴氏,也是北京一代人深刻的回憶。柴氏的吃法也是比較簡單,來這裡點一碗麵,面裡是沒有什麼肉的,所以還得再來一個小碗牛肉,加上一碟焯菜心,簡簡單單就可以下肚了。
  •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仔姜炒雞腿肉
    每年夏末的時候,就是仔姜上市的時候,仔姜上市的季節不是特別長,但是它卻是母親的最愛,每到這季節,她都會迫不及待的買回來一大包,醃仔姜
  • 既為老饕,如何逛吃才顯得有水平?——聊聊《蔡瀾旅行食記》
    因此,最近看的《蔡瀾旅行食記》,是我與老饕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既為老饕,如何逛吃才顯得有水平?《蔡瀾旅行食記》就是這樣一本記錄老饕逛吃之旅的文集。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蔡瀾從東半球吃到西半球,從北半球吃到南半球;可以看到蔡瀾的吃貨經驗談,諸如最好的牛肉並不是神戶牛而是三田牛之類;還可以看到關於電影和女人的一些文字,雖不多,卻有深情寓於其中。
  • 像蔡瀾那樣生活,有趣自在,瀟灑從容
    蔡瀾作為美食家,不僅能吃會吃,還會做各種美食,他常年在外尋找美食,活得灑脫又自在,中國很有名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曾特邀蔡瀾作為節目總顧問,可見他的影響力非同一般。金庸曾這樣評價他:「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率真瀟灑而能以輕鬆活潑的心態對待人生,尤其是對人生的失落或不愉快的遭遇處之泰然,若無其事。
  • 蔡瀾【死前必吃】菜單 北京餐廳也上榜
    身為美食家,他毫不掩飾對於「吃」的熱情。蔡瀾,1941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的美稱。網上廣為流傳蔡瀾先生寫的《死前必吃清單》,看過的人都驚訝於世間的美食如此之多,更會「羨慕嫉妒恨」蔡瀾先生嘗過這麼多人間珍饈。
  • 冬吃蘿蔔夏吃薑,喝起來
    冬吃蘿蔔夏吃薑,喝起來 2020-11-29 08:24 來源:好吃的好玩的冬吃蘿蔔夏吃薑,喝起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蔡瀾旅行食記:談荔枝
    愛上「桂味」的人,就不喜其他品種,都選它來吃。「觀音綠」無甚個性。說到荔枝,我最愛的還是「糯米餈」。不容置疑。它的果大,皮鮮紅色,最美,龜裂痕平坦,果肉飽滿,核極小,有時候還可以吃到核扁的,薄如紙,一粒荔枝全是果肉。要到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才成熟,得耐心等,吃到時非常滿足。當然有些是變了種的。
  • 都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小小蘿蔔,真有神奇功效嗎?
    「秋冬蘿蔔小人參」,「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上了街,藥鋪無買賣」......蘿蔔這種看似普通的食材,卻有著諸多神奇的傳說。截至目前,白蘿蔔比較優勢的地方在於水和膳食纖維含量不錯,另外還有一定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但其他果蔬同樣有這樣的條件,所以上述功效只能算是「強加」的。看起來「與眾不同」的,可能就是這兩點功效:治療痛風、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