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部隊的創建:既不是來自於西方,也非由越南傳入

2020-12-23 熊熊評說

近年來,古裝劇從清宮戲逐步拓展到了其他朝代。在眾多劇集中,雖然也不乏有精品之作,但大多數還是披著歷史外衣的各種愛情劇。

而既然將主要的心思投放到了男女愛情的關節上,一些基本的史實性探討便自然不會有人多加注意。

如《大明風華》這部劇,其實涉及了從靖難之役到土木堡之變六位明朝皇帝,期間有無數的精彩事件。這些真實的歷史存在本身就很有看點,但可惜的是一些基本的歷史錯誤還是讓人非常不舒服的。

比如該劇的前幾集中就出現了一支說著英語的西洋軍隊。

其實當時只有鄭和下西洋,而直到15世紀末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才開啟,明朝接觸西洋軍隊要到了16世紀前期。因此當時明朝的皇城內不可能有一支說著英語,還操著火槍的西洋兵。

尤其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不少彈幕和評論的內容是:原來明朝時期就有西洋人將火器帶到了中國,後來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神機營。

而彈幕的評論中,也有不少人是讀過歷史的,稱史書中中所載「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這種觀點則認為,直到明成祖派軍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獲得了火器技術,之後才設置了神機營。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不妨就此探討下明代火器部隊和神機營創建的問題。

一:明初的火器部隊

談火器,必然離不開火藥。而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至晚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就已經出現了。

而中國古人對火藥原料硝石與硫磺的認識要更早。如春秋末期的《範子計然》即記載:消石(硝石)出隴道,石流黃(硫磺)出漢中。

最初這些原料主要是藥用,而當其藥效被神化後,一些煉丹家則希望以此煉出長生之類的丹藥。

而在煉丹過程中,煉丹家發現硝石、硫磺和馬兜鈴(含炭)合煉便會發生爆炸和燃燒。這一現象被唐憲宗年間的煉丹家清虛子記錄在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中,年份就是808年,而這便是我們所確定火藥被發明的具體時間。

當然,煉丹家記載這種現象只是為了告誡後來者規避風險。而到了五代宋遼時期則出現了火藥兵器,如南宋時期的突火槍等。

到了蒙元時期,火藥兵器的門類和應用就更多了,而且隨著蒙古軍隊的西徵將火藥兵器帶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歐洲。

但是請注意,當時的歐洲整體技術水平太過於落後,因此並未能仿製火器;反倒是阿拉伯世界的技術實力更雄厚些,其在13世紀末成功仿製了火藥兵器「馬達法」。

14世紀初,西班牙人在抗擊阿拉伯人的戰爭中獲得了火藥技術和製造火器的能力。歐洲火器的真正流傳實際上是從西班牙開始的,而到14世紀後期歐洲軍隊已經開始使用較多的火器作戰。

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明朝取代元朝的歷史階段。經過了1350到1360年代的大混戰,明朝終於在1368年成立了。

在元末明初的大戰中,元朝繼承前代的金屬火銃已經被大量應用於戰爭中。而新生的明軍也不例外地大量使用火器作戰,並視火器為高密級的神兵利器。

明太祖朱元璋時代,明軍中的火器種類已經非常之多,其中主要有40多釐米長,口徑20毫米左右的手銃;30多釐米長,口徑100多毫米的碗口銃;60多釐米長,200多毫米口徑甚至更大口徑的將軍銃(以上僅為主流口徑,實際上不同兵器尺寸分布範圍極大)。

其中手銃為單兵使用、碗口銃為戰船或野戰作戰使用、將軍銃為城堡防禦或野戰攻堅使用,將軍銃還有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等不同級別。

此外,還有發射火箭的神銃及各類的火箭兵器、投擲類火器等。

上述兵器由寶源局、軍器局、兵仗局及各地軍所製造,並大量裝備於京營、邊軍及地方軍。

以洪武時期明軍的具體裝備而論:凡軍一百,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也就是說,當時裝備火器的明軍佔總兵力的10%。

但是請注意各地衛所實際裝備的火器要遠超過10%的比例,若僅以10%為例,洪武年間的明軍軍額已超120萬人,其裝備火器的軍隊也有12萬人之多。

可以說,明軍已經是當時世界上裝備火器最多的軍隊了。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不久後靖難之役即爆發,明軍在混戰中使用大量火器作戰。

最終隨著燕王朱棣的獲勝,明朝自1402年開始進入了永樂時代。

此時,歐洲火器雖有較大發展,但影響較大的火繩槍還未出現。而且當時距離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還有近一個世紀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明永樂時代,西方成建制軍隊出現在中國的可能極小,而且即便能抵達中國,其手中的火器也不足以讓明軍為之側目,更別說是英國人了。

二:越南源流說的探討

明成祖永樂時代,曾有北掃蒙古,南平交趾的大規模徵討記錄。

五次北徵所打擊的自然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而南徵的作戰對象是安南。南徵得勝後,以其地置交趾布政使司,使得脫離中原王朝統治的越南北部自唐末之後,再度被歸入版圖之中——雖然時間並不長。

在探討明朝著名神機營的時候,「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的說法由於是正史記載,很容易讓人產生是明軍平定交趾後,得到了相關技術,然後才設置神機營操練的。

而在明永樂之後的多類記載中,也多有此說。

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中稱:

至平交趾,得神機之法,遂設專營秘習。

不過,大家應當明白的是,這裡重點提的是神機營的設立肯定是在平定安南之後。但是,明軍中火器部隊實際上在神機營之前就已經有了,這個問題我們前文中已經論述了。

那麼既然明軍已經有相當多的火器,那麼為何還要在安南「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明軍自己的火器部隊在南徵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明成祖有了建立一支常備而獨立的精銳火器部隊的想法,以使得其能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能量;

其二,安南火器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明朝將之吸收改進,提升了自己的火器性能,而隨著火器性能的提升,更適合神機營這支新部隊的誕生。

關於這兩點,我們具體論述下。

永樂四年(1406年),明軍徵安南,號稱出兵「八十萬」,實際兵力約20萬到30萬人。

在明軍的作戰序列中,專門設置了神機將軍。目前,見諸於史書記載的至少有4人,分別為程寬、朱貴、羅文、張勝。

我們知道洪武時期的明軍中即有一定比例的火器兵,而專門設置神機將軍則是將一定的火器兵集中起來使用。這是明軍在大規模作戰中的經驗,也是明軍在研究了對手之後做出的必然調整。

在徵安南之前,明朝即已經了解到了安南軍火器犀利的情報。

明成祖朱棣親自對出徵大將朱能說:

聞黎賊多備火器,以據敵我師…故敕工部計較,造成挨碑,以當火器。這種挨碑以竹和牛皮製成,三十步,箭透三寸五分;二十五步,箭透四寸;十五步,箭透五寸;甚是堅固。

可見當時的明軍既加強了己方的火器部隊,也對敵方火器部隊進行了了解並研究了應對之策。

大家可能有疑問,安南作為南垂小國,何以在火器上能令明朝如此重視呢?

我們知道宋元時期是火器應用開始逐步擴大並發展較快的時期,而在宋末滅國之後,大量漢人逃入安南,也帶去了非常先進的火器技術。

這些火器在抗擊元軍南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進步,但也在實踐應用中得到了發展,使得其在部分火器上反倒還優於後來的明朝。

但我們應當明白的是,安南火器強在部分型號及製造工藝上,但是以火器的豐富程度及使用經驗、數量上來說還遠不及明軍。

而且明軍具備對安南軍的整體性優勢,這是後者以部分先進火器優勢所難以彌補的。

在著名的多邦之戰中,整建制明軍火器部隊的投入發揮了巨大作用。

多邦城是安南重鎮,號「盡發江北民夫二百萬守之」。明軍以「夜明火」攻城,安南軍慌亂中棄守城防。

但城內的安南軍又以其特有的象陣來與明軍對戰,而明軍則以「遊擊將軍朱廣等領馬,以內府所出獅像置於馬身;又調神機將軍羅文等將神機銃列於馬之兩傍,銃箭齊發,象見獅形顫畏,又為銃箭所傷,倒回奔突。

安南軍潰亂之後,明軍各路進擊,取得大勝。

而在之後的作戰中明軍幾乎也是摧枯拉朽,連戰皆捷,很快取得了勝利。使得這次南徵作戰有「真越古矣」的評價。

在南徵作戰中,明軍火器有整體性的優勢,故而明成祖親自強調:可嚴令神機將軍程寬等,銃務要牢固收什,班師之日,必須一一點對如數,不可失一個,老實面對,庶幾無罪。

可見明朝自己對火器外流是嚴格控制的,不過,明軍在作戰中見識了安南部分火器之優後,便迅速對其進行研究和學習。

就我們現在所知的情況,安南火器中比較精妙的一處設計是在火銃內火藥與彈丸或銃箭之間加一個木製隔層,使得膛壓增大,增強火器的射程和威力。

《武備志》中所載火器「神槍」:將箭裝於銃筒內,箭下有木送子,並置鉛彈等物,這便是安南火器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火器明軍自己也有,叫神機銃,而加了木送子之後威力會更強。因此,明朝人的評價是:交(交趾)人所制者尤巧。

另外安南火器在手銃上設計有火藥槽和火門蓋,更方便保管和使用;在整體設計製造上,也多有輕便之作。

除了學習安南火器的長處之外,明朝還對安南的人才極為重視。據統計,當時隨明軍回朝的安南奇才異能和能工巧匠者一共有17000餘人。

在歸附的安南人中,通曉火器製作者大有人在,其中有人還在明朝廷中位居高職。如明人筆記中即記載:(鄧明)乃與同附大鴻臚陳公季暄、工部尚書黎公澄創神機營(製造火器者,非部隊單位),建盔甲廠,制神槍神銃,退韃虜。

鄧明、陳季暄、黎澄皆為安南上層人士,其不可能統軍創神機營,但發揮自己熟悉火器製造的長處,為明軍製造火器還是可行的。

尤其是黎澄,其也名胡元澄,為安南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長子,其父親篡奪陳朝王位後,他也被封為左相國、衛王。

在與南徵的明軍作戰中,胡元澄被俘,後又改名黎澄。因其擅長製造兵器,明成祖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銃箭、火藥」。

聽聞此消息後,黎澄驚喜地稱「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溝斷之餘,濫同成器,豈非先人之澤未割?乃得生逢聖世,深沐堯仁,而有此奇遇也歟」。

隨後,其一直在明朝工部任職,到1445年時已經高居工部尚書之職;他去世後,自己的兒子黎叔林,繼承「督造軍器」,為明朝火器的更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而到了徵伐安南之後,恰好有北徵蒙古的軍事需求。明成祖鑑於明軍火器部隊在安南作戰的表現,以及明軍火器技術的進步,設立了神機營,並在北徵作戰中表現出色,後來還成為明軍三大營之一。神機營是在徵安南之後設立的,但不是由安南傳入的,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是時間先後因素,而非因果關係。

所以說,明朝的火器和火器部隊,既非來自於西方,同時也不是從越南傳入的。前者系混淆了時代,而後者卻顛倒了主次,這一點還是應當分清的。

相關焦點

  • 歷史解密:從《大明劫》入手,剖析明朝攻防兼備的三類火器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摒棄落後的投石機攻城器械,著令軍器局研製鐵質火炮(注意:元朝時期,火炮大多以銅製成,但維護費用過高),成批的火炮被裝備於陸上部隊與水師部隊。極度滯緩的封建經濟體制,導致中國發展金屬形態射擊火器的趨勢減緩。(注意:元末至明初,由於官本船制度的推行,間接將海外火器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缺,火器地位領先世界。)明朝防衛疆土一覽自15世紀始,西方國家開啟「地理大發現」熱潮。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展廳展出的「鳥銃」展廳中的「鳥銃」由銃管、瞄準裝置、槍機、彎形銃託等部分構成,「鳥銃」銃管長度與口徑之比大約在50:1-70:1之間,銃管長可以使火藥在銃膛內充分燃燒,使彈丸獲得更大的初速度,射中更遠的目標。展廳「鳥銃」的槍機是一個金屬彎鉤,一端固定在槍身上,另一端是一個夾鉗火繩的機頭。此外,「鳥銃」還有瞄準裝置,這是古代手銃所不具備的裝置。
  • 明朝在關外為何能經常打敗滿洲女真,關內就不行?因為先進的火器
    到了明朝末期,蒙古部落還沒有徹底被消滅,明朝又與新崛起的後金政權進行戰爭,明朝人對戰爭的形式和武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得出「中國長技,火炮為上」的新結論。這使得明朝更加重視火器,火器也更加廣泛地應用於戰場,對戰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 明朝著名三大營都有多牛?第二打敗蒙古騎兵 第三收復越南
    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
  • 明朝巔峰時期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大?周圍國家都得向其納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明朝是中國近古時代的開端,從中國封建歷史的角度來看從,明朝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開始了衰敗的階段,中國明朝的時候,西方各國恰好進入文藝復興時代。雖然明朝已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世,但是,明朝初年依舊保持著「老大帝國」的餘暉,那麼,明朝巔峰時期,其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三千營,這支部隊雖然叫這個名字,但人數遠遠超過三千,這支部隊很特殊,它一開始是由投降的蒙古軍隊組成的,人數確實大概就3000騎兵,後來擴編,鼎盛時期人數有7萬之多,三千營在史料中僅出現在洪熙、宣德和正統年間的戰時編制,景泰以後京營改制為十團營、十二團營,此部隊番號很可能是永樂年間第三次北伐前的駕前護衛,或第四第五次北伐的前鋒營轉換而來。
  • 《大明風華》歷史穿幫,戈登提前幾百年來中國,幫明朝建立洋槍隊
    西方火器超越明清時期的中國,大概已經是常識,一部中國近代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開放學習西方史,洋槍洋炮的確值得人嚮往,其實不止是在鴉片戰爭後,中國才意識到洋人的厲害,早在明朝時期,就有僱傭歐洲人作戰的傳統。
  • 明朝火器先進?別吹了,明軍30萬大軍作戰:才有6千把鳥槍
    萬曆埋下了明朝滅亡的底子,單純從軍事上來說,鳥槍這種先進武器,傳入明朝以後,本來經過初期幾十年適應,應該在萬曆朝開始在全軍推廣,結果,到了萬曆晚期,明軍鳥槍裝備率還是低的嚇人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西方同樣曾經大力發展防禦火器的盔甲,胸板甲的厚度甚至達到過喪心病狂的4mm,而後才逐漸放棄對於火器的完全防護力。在中國也是同樣歷程,明朝中後期出現的防禦力巔峰的盔甲:鏈板甲,用鎖子甲將大塊的板甲連在一起的一種盔甲。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現前也曾出現過的一種盔甲,但是漸漸被防禦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清朝更是沒有再裝備過這種明顯對於火器防禦能力更強的盔甲,最終棉甲佔了上風。
  • 明軍三大營的實力有多強大,神機營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
    明朝建立的時候,軍事實力非常的強大,不僅擁有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而且在軍事思想和武器裝備上也是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明軍最為精銳的部隊就是被稱為京師三大營的三支主力部隊,這三支部隊雖然人數不是很多,卻是明軍的精華。
  • 解密古代火器:清朝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
    原標題:滿清耽誤了明朝火器發展嗎?火藥篇作者:冷兵器吧 馬爾伯勒伯爵前言:說到明清的火器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明朝重視火器,其火器遠較清朝先進。而清朝由於「以騎射為本」,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背鍋俠」嗎?那麼我們首先從火器應用最基本的東西-火藥開始講起。
  • 要論火器哪家強?神機營是王中王。只恨神器敗朝堂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上的現代化是西方所謂"文明"的國家用洋槍洋炮打醒我們的。可是大家可曾想到,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中曾經有一支領先當時世界的火槍隊,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明朝的王牌部隊——神機營。當時也僅僅是小規模投放使用,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在起義時手下的一名工匠獻上了他研製的火器,朱元璋見識到威力後便決定小規模裝配部隊,這也讓朱元璋的起義軍成為唯一讓火器成制式武器的起義軍。朱棣在與建文皇帝戰鬥中,把火箭進行了改良,將三十多根火箭進行捆綁在一起,然後一同發射被稱為"一窩蜂"。在戰鬥中取得奇效,這也讓朱棣真正見識到了火藥的威力。於是便組建了一支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神機營。
  • 明朝有120萬兵力,4萬多門神飛炮,為何還是敗於清朝
    人們總認為火藥本是中國人發明的,卻被西方人用來做了槍炮,而自己人也用來當煙花爆竹。其實歷史要比這個要複雜,明朝時期,中國的火炮技術並不比歐洲落後。火藥革命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火槍,不過宋朝時候的是突火槍,這種火槍技術非常粗糙,通常是把竹子挖空,然後填入火藥,在竹筒的一端塞入火藥,另一端開個小口,插入引信。
  • 明朝火銃發展史——火門槍篇
    元代火銃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的部隊就大量裝備火銃,但這時軍隊中火器的裝備並無定規,文獻記載也無法獲知軍隊裝備火器的具體比例。在明朝一統全國後,明朝鑑於火器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強大破壞力和火器部隊的強大戰鬥力,開始著手建立專業火器部隊和規定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太祖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手銃筒十六個,火槍二十支,火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等等。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比如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 『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元朝統治中國百年,所以對明朝的影響還是有的。
  • 火銃:世界步槍鼻祖,朱元璋應用出神入化,明朝卻大量採購佛朗機
    宋代火槍是火銃的雛形 而在宋朝時代,一種突火槍的產生,就成為了一些地方部隊的新式武器,其實,這就是火銃的雛形,在開慶元年時候,南方發現了一種以竹筒為火器主體,內部裝上粗火藥和鐵砂、石頭製成的火器。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類似的鎧甲?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但這麼說並不是很準確,因為元朝開始為了抗衡南人的火器,製造布面甲時如同這名字一般,布在外,鐵在內,活生生的就是布包鐵。根據記載,明朝對布面甲也進行了改進,在兩層棉布間加上鐵甲,在外用鉚釘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元制棉甲銷聲匿跡,保存至今的晚明高級將領的棉甲,便像元朝棉甲一般,鐵甲在內,棉布在外。
  • 明朝敗亡,絕對不是孔有德部下偷了一隻雞那麼簡單
    關於明朝敗亡的原因,流傳著很多說法。有天氣說、土豆紅薯說、瘟疫說、甚至還有「偷雞說」….…這些學說,大多數都比較荒誕。就拿天氣說來講。小冰河這種天氣,不可能是區域性的。絕對不可能單單只影響到大明王朝,而後金和朝鮮卻絲毫不受影響。至於土豆紅薯說,那就更經不起推敲。
  • 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就以槍械而論,明朝在和葡萄牙人的衝突中獲得了西式火繩槍樣本,很快加以仿製,並在軍中推行,後來又獲得土耳其人的重型火銃技術,仿製成了魯密銃,到明朝末年,明軍火器部隊的佔比已經非常高。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