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類似的鎧甲?

2020-12-24 騰訊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國家覆滅、朝代更迭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就伴隨著戰爭,有了戰爭,必須得有士兵,而士兵要想在戰場上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有堅硬的鎧甲。所以說,中國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戰爭的歷史,而戰爭的歷史很大一部分便是鎧甲的發展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中國的歷史條件制約了鎖子甲的普及

1.追根溯源,鎖子甲的祖地是在歐洲,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鎧甲

鎖子甲的起源之地是歐洲,最早是誰發明的鎖子甲爭論很大,目前隨有說服力的便是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生活存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史前時代廣泛分布存歐洲的凱爾特人是鎖子甲的發明者。

東漢以前,這種鎧甲一直是在歐洲之間進行流通,直到東漢末年,中國的歷史上才出現了這種鎧甲的身影,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有過一句「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其中的環鎖鎧,指的就是鎖子甲,這便是最早的關於鎖子甲的記載。

2.鎖子甲傳入中原而比較晚,而且屬於名貴鎧甲

鎖子甲傳入中國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所以最早應用鎖子甲的便是西部地區,而中原人最早見到鎖子甲是在西藏的吐蕃族身上穿的,鎖子甲真正傳入中原地區受到統治者重視的時期是在唐朝中期,根據《舊唐書·郭知運傳》記載,唐朝將領郭知運在開元六年打敗吐蕃,獲得鎖子甲。

還有《新唐書·西域傳》也曾記載,開源六年,中亞康國也派遣使者向唐朝貢奉鎖子甲,鎖子甲這才真正的出現在中原,而在唐朝中後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熱武器,鎖子甲的出現較晚。

但是根據宋代《武經總耍前集》記載,鎧甲「有鐵、皮、紙三等,貴者鐵則有鎖甲」,所以說鎖子甲的擁有者只是極少數功勳卓著的高級將帥。而普通人,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不知道鎖子甲是什麼,以至於有人將杜甫的詩句「雨拋金鎖甲」解釋為「甲拋於雨為金所鎖,有將軍不好武之意」。

所以說,在這種環境下的鎖子甲註定不能被普通士兵所使用。

二、鎖子甲的結構以及製作註定了鎖子甲不能在中國被大量裝備

1.鎖子甲結構及其複雜,而且覆蓋面積很大

鎖子甲,有時候也被叫做「鏈甲」,是一件連頭套的鎧甲,類似於現在的衛衣,只不過鎖子甲的覆蓋面積比較大。

鎖子甲與普通的鎧甲相比,士兵穿上鎖子甲作戰更為便利,利於施展,而且鎖子甲的防護效果十分可觀,據《晉書·呂光載記》所記載的鎖子甲「便弓馬,善矛稍,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由此可見鎖子甲的防護有多麼恐怖。但是堅硬的鎧甲背後,是十分高超的製作工藝以及極其耗費時間的製作步驟。

2.鎖子甲的製作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天文數字

鎖子甲,顧名思義,就是細小鐵環連環相鎖而成,鐵環相鎖,環環相扣,鐵環的密度越大,防護性能就越好,再在外面綴上鐵甲片,可以說是真正的「鐵布衫」,但是。

但一副能保護全身的高質量鎖子甲,甚至要耗用鐵環達二十萬之巨,這每一個鐵環都要進行焊接相連,並且鎖子甲屬於軟甲類,如果想要鎖子甲的防護性能達到最好,鎖子甲需要十分契合使用者的身材,並且鎖子甲是由直徑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鍛造成直徑1釐米左右的圓環。

然後再進行敲打做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之後在環的兩端鑽孔,孔的直徑大約在1毫米,之後用鉚釘連結,有時候在肩膀關節等地方還需要更小的鐵環,讓穿著的士兵便於活動,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一天能完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鐵片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

而且鎖子甲在脖子等柔韌處還要輔以皮革,有資料記載,一整套鎖子甲的價值在十一世紀的西方相當於一個中型農場的價值,耗時耗力不說,所耗的價值也是巨大的。

中國古時候的士兵動輒十萬百萬之巨,試想如果讓這百萬軍士全部穿上鎖子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何等巨大!

3.中國冶鐵技術以及工藝鍛造對鎖子甲有著極大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說中國的冶鐵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但是中國所冶煉的鋼鐵大都運用在農具上,或者說是兵器上。

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句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便成了冶鐵技術的主要方向,以至於現在,我們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鋒利的刀、劍、戟等士兵們所用來作戰的武器,而極少數是士兵們所穿的防具。

而鎖子甲所用鐵的量十分驚人,一套鎖子甲所用的鐵 可以鍛造出很多農具或者兵器,所以說製作者也很少把本就稀缺的鐵用在製作如此耗時耗力的護具上,並且當時古中國的鍛造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做出如此精細的護具。

元朝時期曾經生產過鎖子甲,但是製作及其粗糙,元軍出徵時曾經穿過元朝自己批量製作的鎖子甲,結果防護效果奇差,出徵的元軍被敵人的劍射成了刺蝟,所以大規模裝備鎖子甲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鎖子甲製作材料單一,不適合在多變的氣候中作戰

1.中國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士兵行軍環境的複雜多變

中國有著廣大的版圖,地跨多個氣候帶,出去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中國內陸的氣候種類有五個之多,這就代表士兵作戰需要適應多種氣候,跨地域作戰的士兵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窮兇極惡的敵人,還有水土不服的症狀。

曹操最為依仗的謀士郭嘉便是在曹操徵討遼東之時因為水土不服生病病故的,而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正是因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暈船才接受了龐統的建議將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導致曹操中了周瑜諸葛亮的連環計。

2.鎖子甲是由鐵製作而成,多變的行軍天氣會讓鎖子甲難以保養

在氣候多變的行軍大環境中,不僅是士兵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武器,尤其是鎧甲更得適合在多種氣候中作戰。

鎖子甲是由鐵環環環相扣而成,然後再在內部人體柔軟處或者關節處輔以皮革來讓鎧甲穿著更為舒適,所以說鎖子甲幾乎是由鐵來製作的,這便是鎖子甲與普通鎧甲的最大的不同之處。

普通鎧甲大多數是以皮革為內襯,然後再在外面鋪上鐵甲片來達到防護效果,清洗或者更換鐵甲更為方便,而外面點綴的鐵甲即使是有缺少也並不會引起整個鎧甲的崩潰;

但是鎖子甲則不同,因為鎖子甲是由鐵環相扣而成,人體所分泌的汗水以及潮溼的環境會引起鎖子甲的生鏽,從而導致鎖子甲的防護性能大打折扣。

而且鎖子甲的結構也就註定了鎖子甲不可以更換部件,也就是說如果鎖子甲生鏽或者有幾處鐵環斷裂,這個鎖子甲基本上就不再適合行軍作戰了,而鎖子甲的製作工程的繁瑣以及昂貴的費用讓軍隊定時更換鎖子甲的做法也就變成了天方夜譚。統治者為軍隊大規模裝備鎖子甲的念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四、火藥技術的發展讓鎧甲逐漸被淘汰

中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其中火藥是四大發明中用於軍事最多的一項。

唐朝後期便有了突火槍等熱武器,但是弓箭、刀槍棍棒等冷兵器還是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到了宋朝,隨著火藥技術的不斷提高,熱武器比如說火銃、大炮等也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元末明初至明朝洪武年間,火器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最為出名的便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而且到了明朝後期,火器由重型武器逐漸向輕型武器以及單兵作戰武器方向發展。

隨著熱武器的不斷更新,作為防守冷兵器的神器——鎧甲也逐漸的被淘汰,因為熱武器的規模性傷害讓鎧甲無法對士兵形成十分有效的保護,以及火器那比弓箭快無數倍的射擊速度需要士兵在戰場上更加靈活的躲避。

所以說當笨重的鎧甲無法對戰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時候,也就是它被淘汰的時候了。而鎖子甲這種本來在中國不是很普遍的鎧甲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機會,淪為私人的收藏品。

每一種事物的發展與消亡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鎖子甲這種特殊的防具更是不適合中國,中國是一個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讓每一個士兵都裝備上鎖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現實

所以說,鎖子甲在中國只能在特定的將領身上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說努爾哈赤在徵戰時曾經有一隻箭射到了他的喉嚨,正是鎖子甲為他擋住了這一箭,救了努爾哈赤一命,這才有了後來的清太祖。所以歸根結底,鎖子甲自身的構造以及製作工藝,便是鎖子甲在中國未大量裝備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除了鎖子甲你還聽過哪幾種?
    鎖子甲是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金屬鎧甲。公元前5世紀或更早,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發明了鎖子甲,早期的鎖子甲無論材質還是性能均不如後世。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經過當時中國制甲大師的改良,就有《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中的最高品「鎧如環鎖,射不可入。」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中國古代的鎧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描繪戰國時期作戰的繪畫中國鎧甲的發展史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歷史類似,也是從皮製材料逐漸進化到鋼鐵盔甲,皮製為「甲」,鐵製為「鎧」。▲各種尺寸的札甲中國鎧甲中的另一大種類是鎖子甲,這種鎧甲據說由斯基泰人發明出來,在凱爾特人手中發揚光大,並隨著穿戴這種鎧甲的軍隊四處徵戰而傳播到各地。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棉甲分重型和輕型,輕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實內部還有防禦力。  棉甲內部是有鎖子甲的,棉甲內部有夾層,裡面有鐵片,外面還有密密麻麻的鐵扣子,名家裡面還有一層很薄的鎖子甲,做工很精細,或者是用金屬絲縫出來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禦力。棉甲裡面有夾層,有密密麻麻的小鐵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屬絲,韌性極強,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爛。
  • 中國古代盔甲之美淺析
    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一般來說,中國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分類。
  • 我國古代鎧甲都有哪些?它們的防禦力如何?
    1.每個將士都有鎧甲?在我國古代,只要是正常的朝代,上戰場前,一般都會給士兵將士們配備上鎧甲,當然,不同級別之間,鎧甲的等級質量肯定是不一樣的。2.古代鐵鎧其實鎧甲很早之前就開始使用了,《史記》中早在黃帝蚩尤時期就開始使用了,之後不斷發展。最開始原始鎧甲就如原始人的衣物一樣,用皮甲。到了後來,冶煉技術成熟之後,開始使用鐵來製作鎧甲。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唐六典》中記有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等13種鎧甲。 宋代鎧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仍多以皮革或鐵製,形制在繼承唐代鎧甲的風格上略有變化。
  • 中國鎧甲之最!被人稱為「鐵猛獸」的明光甲,是因何而得名的?
    軍事領域更是如此,南北朝時期的武備尤其是鎧甲,可以用「改弦易轍」「脫胎換骨」來形容。許多西域、中亞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被鮮卑匈奴這樣地域廣闊的異族最先接受,進而通過他們所建立的北朝迅速傳入中國南朝。比如鎖子甲、具裝甲騎、明光甲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鎧甲。
  •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 觸摸鎧甲戎裝的溫度
    而胡服也對軍隊歷史的發展演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創了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 《巾幗英雄》則呈現了古代唯一一位被載入正史,封侯立傳的女將軍秦玉良的颯爽英姿,這位明代的「花木蘭」身著崇禎皇帝賜予的「繡蟒鳳衫」,巨蟒與彩鳳的圖案襯託著這位女中豪傑的凜然大義,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 中國甲冑最經典、華美、威武的時代——大明鎧甲
    齊腰甲明朝軍隊廣泛大量地使用鎖子甲,各國各地發現的明代甲冑遺物,十有八九都是鎖子甲形式。從一些史籍典冊的記述中,可知明代既使普通士兵也能配備在唐代還要靠西域進貢的鎖子甲。而元代,蒙古橫行歐亞,虜獲無數歐亞各地的兵器甲冑以及製造工匠,歐亞武士最常見的鎖子甲也成為蒙古鎧甲的主流,明朝鎖子甲的流行與此不無關係。
  • 國人總穿日本鎧甲打仗,於是這位大叔開始修復中國古代鎧甲
    有一個大叔,耗盡洪荒之力修復中國古代鎧甲。
  • 世界上奇特的鎧甲:第1像鋼鐵俠產自德國,第3鎖子甲刀槍不入
    導語:世界上奇特的鎧甲:第1像鋼鐵俠產自德國,第3鎖子甲刀槍不入早在我國古代開始,鎧甲就已經大量的存在。在先秦時期,主要是使用皮革來製造,而且當時也不叫做鎧甲,只稱為甲、或者函和介等等。到了戰國時期,用鐵質材料製作出來的叫做鎧,而皮質仍然被稱為甲。只有唐宋以後,才開始不再分開材料稱呼,有時候會加鎧、或者甲,要不然就叫鎧甲。鎧甲是士兵在戰場上保護自己的一種必要手段,隨著時間的變化,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在國外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全球最奇特的鎧甲。
  • 別被影視劇給誤導了,古代戰場上真實的鎧甲,你懂多少?
    比如央視版的《三國演義》,借用日本動漫人物的甲冑,一度改變中國古裝戲的甲冑風格,不免讓人有些感嘆。那麼中國古代的甲冑究竟長什麼樣子呢?先秦時期由於冶鐵技術的落後,古代戰場上的甲冑主要是以皮革為主,即使青銅器高度文明的商朝,也沒有大面積使用青銅鑄造身上的鎧甲。
  • 為什麼中國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喜歡古代盔甲的朋友們大多都會有一個問題,板甲防禦力和防禦面積都很高,看起來也很帥,為什麼中國沒有點出板甲科技樹。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強作解的謠傳。比如板甲不靈活摔倒起不來,板甲太重需要用槓桿把人吊上馬背。但實際上板甲靈活性不低,也並沒有那麼重,不然首先受不了的就是馬匹。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說到鎧甲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東方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是西方英姿颯爽的騎士?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是西方的鎧甲暫不論東方。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以上的鎧甲都屬於扎甲,當時中國古代的軍隊還裝備有另一種鎧甲"鎖子甲",鎖子甲因其"五環相護,一環受簇,諸環拱護"的特點,對箭矢有著十分強的防禦力。而鎖子甲不但防禦力卓越,更有著輕便的特點,故而大將們多將其作為貼身護甲。《晉書·呂光載記》便有一段關於鎖子甲的記載,說是呂光在討伐西域的時候就遇到了穿戴這種鎖子甲的少數民族騎兵,箭矢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也曾在戰鬥中被敵人射中頸部,若不是他有鎖子甲做成的護頸保護,恐怕這個被後世傳頌的一代梟雄就要作為亂世的墊腳石,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 《魔戒》秘銀鎖子甲風靡一時,《冰火》反派boss卻獨愛鱗甲,奇幻小說中的鎧甲其實大有學問
    在魔戒正傳故事中佛羅多身上的秘銀鎧甲就是典型的鎖子甲,它「由許多金屬環所結成的,擁有如同布料一般的彈性,像冰一般的低溫,如同鋼鐵一般堅硬」,價值被認定是可以買下整個夏爾。整個魔界故事最早就是託爾金老爺子哄孩子用的,因此根本就沒有註冊相關的版權(《星球大戰》則是相反的例子,盧卡斯甚至把光劍的招式和樣式都註冊了),在奇幻世界中秘銀遍地開花,秘銀鎖子甲也成了一般主角英雄的裝備,比如黑暗精靈崔三爺的裝備也是秘銀鎖子甲。
  • 徐州小夥參與製作《長安十二時辰》鎧甲!
    直到現在,孫磊對那件鎧甲仍記憶猶新,「當時我就幻想,自己穿上這件鎧甲,策馬置身漠北,劍指匈奴,又好像身披這身鐵甲,手持長纓護送解憂公主一路向西……」   第一件漢甲的製作成功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鼓勵,他開始夢想將來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制甲師」。孫磊告訴記者,中國古代的甲冑不僅每個朝代不同,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區別。
  • 性能優良、造型美觀的明光甲,究竟因何而得此名?
    軍事領域更是如此,南北朝時期的武備尤其是鎧甲,可以用「改弦易轍」「脫胎換骨」來形容。許多西域、中亞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被鮮卑匈奴這樣地域廣闊的異族最先接受,進而通過他們所建立的北朝迅速傳入中國南朝。比如鎖子甲、具裝甲騎、明光甲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鎧甲。
  • 軍事 | 如何挑選一件合適的鎧甲?這份攻略你值得看
    「穿上鎧甲,馳騁於萬軍之中,多了分保護;穿上鎧甲,行走於隊陣之間,更灑脫英姿。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穿鎧甲的樣子呢?跟隨本文,為自己挑選一件最中意的鎧甲吧!《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像》領隊大臣副都統塔什巴圖魯端濟布鎖子甲最初為西域軍隊裝備,西域軍裝備的鎧甲是「鎧如連鎖,射不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