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就有死,生死從哪來的?生死是怎麼輪迴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想知道的,都要知道的。知道了,我們才可以活的明明白白,掌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宰,就可以轉凡成聖。
生死是一念不覺,六根對六塵,生五欲七情,造貪嗔痴而來的。佛在兩千多年前,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後,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執著就是貪,貪就造業,業因果報,互為循環。
所以,凡夫是隨業流轉,隨著自己造的業,漂泊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中。凡夫是煩惱當家做主,是業力說了算。一會歡喜一會憂,一會快樂一會痛苦,貪婪的心永遠無法滿足,喜怒哀樂怨憎恚,貪嗔痴慢邪見,這些統統都是煩惱。煩惱佔據了我們的心靈,障礙了本具的智慧,讓我們生活在無邊的黑暗中。
在長劫的輪迴中,我們迷失了自己,就如在茫茫的黑夜,迷失了方向。結果是越迷越深,迷的越深造業就越嚴重,果報越苦,越苦又越迷,就這麼惡性循環著,就這樣被業網牽纏;要你窮,你就富不了,你有十萬元的福報,你絕對賺不到十一萬;要你病,你就得倒下,要你二更死,你絕對活不到三更;要你做豬去,你就得做豬去.等等。這就是業力說了算的「苦」。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什麼叫「業」?做事是因,事情做完就是業。有業就要受報----叫「業報」,這是果。行善是事,做完了是善業,得的是善的果報,生三善道;作惡是事,做完了是惡業,得的是惡的果報,生三惡道。我們造作的善惡業牽引著我們在六道裡輪迴受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造作是「因」,受報是「果」。造什麼樣的因,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現在的命運,就是以前造作的顯現;現在的造作是因,來生受報是果。「觀經三福」裡面佛開示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現在種念佛的因,將來必會得成佛的果!——如是因,如是果。
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喜歡的,討厭的,愛的,恨的,這些都是以前造作的因決定的,我們以前怎麼對他們,現在他們就怎麼對待我們。這些信息一直儲存在八識田中,現在遇到了緣,起的現行。八識田也叫阿賴耶識(也叫靈魂、神識),像是個倉庫,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收集來的信息,通過第六意識分別,再通過第七識(末那識)轉輸儲存在八識田裡。我們無量劫來的信息,統統都儲存在八識田裡,八識田儲存的信息無量無邊。八識田裡有那麼多信息,為什麼我們現在想不起來,不知道了呢?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妄念太多。雜念太多,被這些障礙住了。只要把這些障礙去除,自性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就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就像有無數的無線電波,可是我們現在這臺機器有毛病,什麼都收聽不了。只要把障礙我們的妄念、雜念去掉,心恢復了本來的清淨,八識田裡的信息我們都知道,生生世世的事都清清楚楚。
再比喻說,就像是燈泡一樣,本來是很亮的,如果我們拿張紙把它遮上,燈光還能不能顯發出來了呢?不能了,燈光就被紙遮障了。紙就好比是妄念、雜念,燈泡好比是八識田。
就像水一樣,在平靜時如一面鏡子,能現萬相,什麼都能照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如果起了波浪,就什麼都映現不了了。波浪就好比是妄念、雜念。妄念是什麼?妄念從哪裡來的?妄念是「心」追逐、貪著五欲六塵生出來的;妄念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住六塵境界了生出來的。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自性對外面的五條通道,前五根只管收集信息,它們不起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生出來的,執著是第七識生出來的。如眼根見到色塵,第六識接受過來這些信息後,就開始分別種種的相,男、女、老、少、美、醜、高、矮.如舌根嘗到味塵,第六識就分別出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第六識分別後,通過第七識,第七識又生出了執著。為此而起心動念,起惑造業,製造生死輪迴。
眼根見到色塵,第六識分別出男、女、美、醜,對漂亮的喜歡的不得了,生出了貪慾的心,朝思暮想;醜的就討厭、捨棄,這都是執著,是第七識起的作用。舌根嘗到味塵,第六識分別出好吃、不好吃,對好吃的天天想吃;不好吃的一口都不想吃,這也是執著。這些統統都是煩惱,本來有沒有煩惱呀?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著相了,生的煩惱啊!而相是假的,不可得的,相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歷,夢中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夢,醒來之後才發現是一場夢。古人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塵境界就像是我們的夢境一樣,是相續的假相,一夢醒來一夢中,夢夢相連總是空。我們不住六塵境界,也就是不為境界所轉,保持心地本來的清淨,就是斷除煩惱,就是離苦。
執著、分別、妄想是一切苦的根源;所有的逼迫、牽纏、痛苦、煩惱都是因執著、分別、妄想生的;是製造生死輪迴的因。所以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放下執著、分別、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