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家道文化,打造智慧家庭
若在實相中,並無發生事。卿之歷世界,心靈投影矣。
世為娑薩朗,輪迴亦淨土。
「表象消失時,便能歸故裡。」大手印文化認為,所有人都沒有離開道的本體,所有人都沒有離開本體智慧,因此了義地看,所有人都是解脫的。那麼,遠離解脫的是什麼呢?是念頭,是「我相」。念頭生起時,人就會產生夢境般的幻覺,同時遠離解脫,可一旦放下執念,不再糾纏於念頭,又會回歸本體。回歸本體的同時,本體本有的智慧就會顯現。這就是「歸故裡」,因為,解脫的狀態是生命最本源的狀態。
關於本體,大手印文化還有一種說法:所有人都有法身,它和諸佛的法身是一體的,就像所有人都屬於道的本體,跟道是合二為一的。這一點不好理解,也不好表達,我們暫且不談。你只要能理解什麼是本體,不會把它當成自己之外的存在就行。如果不能理解,你可以去看《真心》,那本書中的「明心性品」一章專門解釋了什麼是本體。
簡單地說,真心和妄心是同一個本體的兩種顯現,其中,真心就像風平浪靜時的大海,妄心則是海上的波浪。念頭起時,如風起浪湧,各種幻覺隨之出現,六道輪迴也隨之出現;念頭息時,浪花消失,各種幻覺消失,海平如鏡,回歸本體,解脫達成。真心和妄心的本體都是道的大海,我們的本體也是道的大海,所以,我們的生命中本身就有道,本身就有輪迴和解脫兩種狀態。當你明白這一點,並能安住於道的本體,不被念頭引起的幻覺所迷惑時,你就是道。也如老子說過的:道,無處不在。
「浪子遊天涯,終有知迷時。」浪子不管流浪到什麼地方,都知道哪裡是故鄉、怎樣才能回到故鄉,他只要下定決心回去,就立馬能回去。
世界是一個夢境,生命也像夢境,它雖然會顯現出諸般景象,但從來沒有離開過解脫的本體。人的生活也是這樣。一切我們以為發生過的,過了此時此刻,就成了記憶,記憶構成了我們的人生。記憶一旦消失,人生的痕跡也會消失,自己經歷過的一切都會消失。所以,一切都執著不了。安住在光明境的本體中觀察,也會發現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我們的記憶熒幕上出現的許多影子,不過是鏡子裡來來去去的幻影,它改變不了鏡子的什麼東西,更撼動不了鏡子的本體。明白這一點,還能證得這個發現時,就能消除所有業障。
噶舉派的一位祖師叫岡波巴,他有個弟子專門賣佛像——過去,賣佛像和法器被認為是不正當的職業,是會造罪的,但現在剛好相反,人們把賣佛像和法器看成了很好的職業,並且認為它能產生功德。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職業,也是在傳播文化。我同意這種觀點。只是,如果販賣佛像和法器者是借信仰和傳播為名,賺取過多的利益,貪得無厭,就不但不能產生功德,還會像過去所說的那樣,製造罪業。過去的人之所以認為不能以此為業,也是這個原因。他們認為,信仰是很崇高、很神聖的,如果借信仰來做生意,就是一種對神聖的褻瀆,這種褻瀆本身就是有罪的——總之,那個弟子有一天再也不想賣佛像了,就用畢生所得修了一座寺院,但修到一半,錢就用光了。為了賺到裝修寺院的錢,他打算繼續賣佛像,但心裡非常不安,覺得自己又要造下新的罪孽,於是去問詢上師的意見。岡波巴大師告訴他,你不用懊惱,也不用專門修寺院贖罪,只要好好修行,大手印淨光就會在你的生命中顯現,那一刻,你所有的業障都會消除。為什麼?因為,在本體智慧的觀照下,過去的一切都只是鏡中影像,無論有著怎樣的內容,對鏡子本身都構不成影響。這種見地,就是典型的大手印文化,也是東方哲學中最精要的內容。
「卿之歷世界,心靈投影儀。」你所認為的所有經歷,都是世界在你心中的投射。
比如,你可以跟朋友談一談某段共同經歷,或者你們共同經歷的那些日子。你會發現,你的記憶跟他們是不一樣的——你們對這些事件的理解也罷,這些事件帶給你們的啟迪或教訓也罷,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同樣,你印象很深的某件事、某個畫面或某個細節,在別人看來可能就是無關痛癢的,這很正常。人的心靈無論多麼相似,也一定有某種東西是自己獨有的。所以,別人永遠不可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明白世界在你心中的投射。
為什麼有些人在我們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收穫很大,有些人卻沒什麼感覺,而且很快就把那段經歷給忘了?因為那段活動在他們心中的投射不一樣。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心裡的投射,決定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印象,也決定了這個世界能帶給他們什麼。不過,許多時候,無論什麼樣的投射,都會很快消失,除非它對你的生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你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
人生就是這樣,不管你做過什麼,說過什麼,只要沒有特別記下來,或是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就會很快被人遺忘,並隨之消失。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在飛快地消失著,就像洩洪一樣。面對洩洪般的人生,我們實在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因為,不管你執著還是不執著,一切都在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一點很快就會消失的記憶。既然很快就會消失,我們為什麼還要痛苦不堪,為什麼不能讓一切來者自來,去者自去,讓自己活得從容一些呢?
時刻都要記住,過去的早已過去,現在的很快就會過去,未來的也終究會過去。
「世為娑薩朗,輪迴亦淨土。」娑薩朗是香巴文化認為的淨土,相當於淨土宗文化的極樂世界,或基督教文化的天國。老祖宗認為,娑薩朗是一個聖潔的時空,那裡沒有欲望,沒有紛爭,只有平和、安寧以及對智慧的嚮往,是一個無限接近永恆的地方。當你安住在這種狀態,或者說這個時空中時,你的生命裡會出現很多奇妙的境界。這時,你會真實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於是明白生命只是一個幻影,對一切都不再執著時,紅塵就是娑薩朗淨土。對短暫易逝的感慨,會讓你更能感受到當下世界的美好,也更能珍惜、享受和寬恕一些東西。
不過,香巴文化對娑薩朗的解釋有兩種,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另一種解釋或許更加接近娑薩朗的本質:娑薩朗跟紅塵世界是一體的,輪迴和淨土也是一體的,你並不需要離開紅塵世界到娑薩朗去,也不需要離開輪迴到淨土去。不過,當人們被心中的想像所迷惑,不明白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幻影,就像鏡中的影像,不能對本體構成影響,就會感受到輪迴之苦。如果一個人能看破這種痛苦的虛幻,看破輪迴的虛幻,他就會證得本體智慧。當他安住於本體之中,靜靜地觀照世間的萬千幻象時,就會看到輪迴中的淨土、紅塵中的娑薩朗。這時,就算他的肉體還在紅塵世界之中,他也已經到了娑薩朗淨土。
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著名文化學者,甘肅省 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和上海中醫藥 大學腫瘤研究所「人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