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大文明古國(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它們是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地區,產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學知識以及學校的萌芽,堪稱世界文化的搖籃。
讓我們一起走入古巴比倫來探尋這古老的文化。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並有了先進的鑄造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這裡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不僅發明了文字即楔形文字,使兩河流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還發明了適合書寫的工具—「泥板書」。
由於物質條件有限,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便捷,古人利用當地豐富的黏土資源,就地取材,將黏土和水調勻,製成大小不等的泥板,就相當於是我們現在的「紙」啦,直接在上面刻字,再曬乾或者燒乾就成為「泥板書」,簡易的「教科書」。
這些泥板書較為笨重,較之我國古代竹簡尤甚,更不用說我國古代後期的帛書甚至紙張了,但它在當時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集中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的智慧。最開始的文字是圖畫文字,我們目前也能看到被保留下來的古蹟。
但是由於圖畫文字在泥板上書寫很不方便,而在泥板上壓出符號就方便更多,於是漸漸由上圖的圖畫文字演變成最開始我們看到的楔形文字,這種文字用蘆葦管或者小木棒在未乾的泥板上刻寫,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提筆較細小,樣子有點像木楔,由此得名。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國家用作書寫工具,但這些國家之間的語言體系並不一定是蘇美爾語,例如西臺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是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
文字的發明、泥板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條件。早期,人們認為知識是神聖的,傳習也應是僧侶的特權。蘇美爾文字最早由祭司發明,並由祭司使用,出於管理寺廟財產的需要,那麼寺廟中的有關人員就需要學習文字和符號,這樣就產生了學校,由於學習所能使用的工具有限,書就是泥板書,做作業就是泥板,學校就被叫做「泥板書舍」。當時的圖書館收藏的泥板書達數萬塊之多,十分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