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的修行,要想證悟初果,有一種見是必須要斷的,那就是「戒禁取」。
那麼,什麼是「戒禁取」見呢?
按照《俱舍論》的說法,「戒禁取」指的是:
「有外道見狗、牛等死後生天,乃學狗、牛之作為,食草啖糞。謂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而至超苦樂處。此等執取非理之禁戒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見」
這段話說的是,有些外道看見狗或牛等動物死了之後可以生天,於是就引出狗戒或牛戒等諸如此類的禁戒,並以此作為修行證悟的戒律,妄圖通過受持這些戒證得解脫,這就是「戒禁取」見。
因此,所謂的「戒禁取」,其實包含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戒、禁、取。
先說戒,戒指的是在修習佛法之前,自身存在的一切不良嗜好,在修習佛法之後,不允許再有這些嗜好,因此,戒的本質是止或者斷的意思。
禁則是指在修習佛法之前或者之後,都不允許再做的,屬於明令禁止,也就是說,做了的話,就會影響正常的修行,這就是禁。
而所謂的取,所強調的是學佛之後,該做什麼,什麼是可取的。
這三個內容就是「戒禁取」,佛教有一個概念叫以非因為因或非因計因,說的就是「戒禁取」的精髓。
從這個角度來說,證得初果的人,事實上就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佛教中有一個故事如此說,未曾開悟的人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但開悟的人則不一樣,他們吃飯的時候是吃飯,睡覺的時候是睡覺,不會再想其它,這就是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強調證初果必須先斷「戒禁取」的真正原因。
就好比當年濟公和尚喝酒吃肉,也能成阿羅漢,但是喝酒吃肉並不是他成為羅漢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我們平時也喝酒吃肉,卻沒有證得阿羅漢,這其中是很多緣由的。
因為歸根結底,這些諸如喝酒吃肉的行為,不過是外在的表現,是一些跟證悟阿羅漢果位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細枝末節罷了,換句話說,證悟阿羅漢初果,跟這些外在的行為或表現沒有關係,而是跟斷「戒禁取」見有關係。
如我們看《圓覺經》,裡面清楚的記載著佛住世前的言行,他每天就是」著衣持缽,乞食,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然後講法「,第二天也是如此,重複著前一天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我們這些凡俗夫子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成佛的人釋伽牟尼而不是我們,這個道理也是一樣。
就算是現實當中的那些成功人士也是如此,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很有個性的小習慣小動作,如劉強東愛喝酒,董明珠直到36歲才下海打工,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成功,但如果把這些小習慣或小動作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跟他們一樣成功,因此,這些其實並不是他們成功的必備因素。
換個角度說,我們普通人如果誤以為這些小動作或小習慣是他們成功的法寶的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些小習慣或動作不過是他們個人喜好罷,算不上成功的必然因素,因此,所謂的學佛或修行,其實還是得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去考慮。
進一步說,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你只選一種,選對的那一種,選適合你的那一種就夠了,而這就是「戒禁取」,即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而不是別人讓你幹什麼,不讓你幹什麼。
因此,「戒禁取」說到底也是一種妄見,不徹底是無法證得初果的。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五戒相經》《大念處經》《智論》《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