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證初果,為什麼需要斷「戒禁取」見?

2021-02-19 一品看歷史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的修行,要想證悟初果,有一種見是必須要斷的,那就是「戒禁取」。

那麼,什麼是「戒禁取」見呢?

按照《俱舍論》的說法,「戒禁取」指的是:

「有外道見狗、牛等死後生天,乃學狗、牛之作為,食草啖糞。謂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而至超苦樂處。此等執取非理之禁戒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見」

這段話說的是,有些外道看見狗或牛等動物死了之後可以生天,於是就引出狗戒或牛戒等諸如此類的禁戒,並以此作為修行證悟的戒律,妄圖通過受持這些戒證得解脫,這就是「戒禁取」見。

因此,所謂的「戒禁取」,其實包含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戒、禁、取。

先說戒,戒指的是在修習佛法之前,自身存在的一切不良嗜好,在修習佛法之後,不允許再有這些嗜好,因此,戒的本質是止或者斷的意思。

禁則是指在修習佛法之前或者之後,都不允許再做的,屬於明令禁止,也就是說,做了的話,就會影響正常的修行,這就是禁。

而所謂的取,所強調的是學佛之後,該做什麼,什麼是可取的。

這三個內容就是「戒禁取」,佛教有一個概念叫以非因為因或非因計因,說的就是「戒禁取」的精髓。

從這個角度來說,證得初果的人,事實上就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佛教中有一個故事如此說,未曾開悟的人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但開悟的人則不一樣,他們吃飯的時候是吃飯,睡覺的時候是睡覺,不會再想其它,這就是區別。

這也是為什麼強調證初果必須先斷「戒禁取」的真正原因。

就好比當年濟公和尚喝酒吃肉,也能成阿羅漢,但是喝酒吃肉並不是他成為羅漢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我們平時也喝酒吃肉,卻沒有證得阿羅漢,這其中是很多緣由的。

因為歸根結底,這些諸如喝酒吃肉的行為,不過是外在的表現,是一些跟證悟阿羅漢果位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細枝末節罷了,換句話說,證悟阿羅漢初果,跟這些外在的行為或表現沒有關係,而是跟斷「戒禁取」見有關係。

如我們看《圓覺經》,裡面清楚的記載著佛住世前的言行,他每天就是」著衣持缽,乞食,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然後講法「,第二天也是如此,重複著前一天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我們這些凡俗夫子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成佛的人釋伽牟尼而不是我們,這個道理也是一樣。

就算是現實當中的那些成功人士也是如此,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很有個性的小習慣小動作,如劉強東愛喝酒,董明珠直到36歲才下海打工,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成功,但如果把這些小習慣或小動作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跟他們一樣成功,因此,這些其實並不是他們成功的必備因素。

換個角度說,我們普通人如果誤以為這些小動作或小習慣是他們成功的法寶的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些小習慣或動作不過是他們個人喜好罷,算不上成功的必然因素,因此,所謂的學佛或修行,其實還是得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去考慮。

進一步說,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你只選一種,選對的那一種,選適合你的那一種就夠了,而這就是「戒禁取」,即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而不是別人讓你幹什麼,不讓你幹什麼。

因此,「戒禁取」說到底也是一種妄見,不徹底是無法證得初果的。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五戒相經》《大念處經》《智論》《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金剛經淺釋】怎麼叫證了初果(須陀洹果)宣化上人講述
    怎麼叫證了初果(須陀洹果)◎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至 一九六九年四月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裡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什麼叫十六心呢?這十六心,就是在欲界;六欲天的欲界,斷欲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怎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對著這個境界上,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這就叫見惑。
  • 夢參老和尚:證須陀洹果有多難?
    入流,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 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
  • 禪通講座丨「戒」為第一,心與戒合
    如果造作了惡業,還大言不慚、豪言壯語、自以為了不起,那就麻煩了,離斷我見就太遠太遠了,所以斷除我見一定要「心與戒合」,心地調柔,深信因果,然後還要不斷的薰習善知識的法,既然信,大不了就是隨信解脫嘛,就算自己不動腦子也沒關係,持戒、信因果、信諸佛菩薩的開示,該做的所有善業要去做,該斷的所有惡業就去斷,能做到這樣,離「無我慧」就不會遠了。
  • 部派佛教分張時,大天比丘曾嘆苦,是否他曾證得羅漢的果呢?
    五事就是「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他講了這四個。「餘所誘無知」是什麼呢?就是大天說自己已經證聖人了,結果他晚上睡覺呢還遺精,遺精了,他的弟子給他洗褲子呢,「哎,你證阿羅漢了,你怎麼還遺精?」他說這個是夢遺啊,夢裡面還有這個性的行為,他說這個是魔鬼在引誘我,不是我想要的,他給弟子解釋,這個是「餘所誘」。
  • 再說知見
    對於已經皈依三寶和決心聞思修證的佛弟子們來說,可以借鑑參考我提供的這些地圖標識,直接開始清除心靈之中的斷見、常見和戒禁取見,直接觀察自己是否已經生起淨信和正見,從而集中精力「生信」、「破見」和慢慢走向人間天上最多也不會超過七次往返的初果須陀洹旅程。 四閱過藏的出家法師,並不一定能夠尋找到樸實無華的佛法,也不保證能夠走出相似佛法的重重迷宮。
  • 宣化上人:證了初果羅漢時,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證初果羅漢,不但在定中沒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也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到初果的境界,還有七番生死。並不是證到初果,就入 涅盤。只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而已。到初果時,無論見到什麼境界,也不動其心。所謂「對境無心」,只有道心,專一修禪。外邊境界如何莊嚴?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 者是俊男,也不動搖其心。
  • 【傳戒】己亥年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佛教中興 以戒為師
    我們佛教裡面所講的內容無非是經、律、論三藏,那麼經、律、論三藏所闡述的也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我們要去闡述佛教的內容,經常用戒、定、慧三學來表述。那麼受戒這一個月,我們就是牢固戒律法、戒學這一塊的內容,所以戒學這一塊,我們就包括了受戒、學戒、持戒、戒成得解脫。
  • 佛教戒律簡介
    具體戒條略。二.菩薩戒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淨戒,即:(一)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二)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三)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6.不敬他宗法:毀謗尋道之外道宗見,入道之聲聞、緣覺宗見,及大道大乘宗見,即為第六墮。假若行者非有意欲導彼上進,而於一切佛教內道或非佛教之外道,特於彼等現正尋求聖道,或現正修習令彼能獲正解或自在之法門者,不加尊重,即為此墮罪之首一相。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五見」
    五利使也就是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十使統稱為十大惑或十根本煩惱。依據佛教理論,因果輪迴受業力推動,業力背後是煩惱。而煩惱並不具體存在,是心力顯現而已。「自尋煩惱」在佛教的本義就是指煩惱本無,心力遇到障礙之際,依境而生的幻相。所以破除煩惱的根本所在是破除不正確的認知,以「五見」為概括。
  • 南傳佛教入門分享(超長)
    滅盡五下分結(有身見、戒禁取、疑、欲貪、嗔恚),在那裡(淨居天)般涅槃,不再從那回來!五上分結沒斷: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無明!無明!無明!無明!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戒禁取(不知道那些行為能導向涅槃,那些是迷信儀式!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五戒是指「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
  • 深入經藏:學佛必修課程 四種清淨明誨之戒大妄語
    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為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拜,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妄語,即是說謊,凡顛倒是非,乖曲事實,虛偽誇張,或借詞掩飾自己的過失,皆是妄語。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根本,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都應受持,故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  五戒是遠離一切惡法,生長一切善法的基礎,嚴持五戒,即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果的所依處。
  • 佛教:僧人出家後為什麼還要受「三壇大戒」?什麼是「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受戒儀式。作為一個戒行具足的比丘(大僧)、比丘尼(二僧),除了堅信正法,在剃度出家之後的幾年或更長時間,要履行佛教戒律的規定受持「三壇大戒」儀軌,取得戒牒,而後才能成為一名身份上真正的出家人。整個受戒周期為一個月左右。戒場開設在各大叢林(禪宗寺院,又稱「禪林」)。
  • 戒斷邪淫
    一、邪淫難成世間利益:1、斷絕學業功名:《贊戒論》中說:「前有財富耗盡如水泡,精勤無義卻日見衰損」。邪淫最損陰德、福報。好比數十年辛苦的基業,一把大火就可毀於一旦。愚人將人生目的就定位為先取財、後取色,奈何最終落得個雞飛蛋打、財色兩空。這還僅僅是暫時的世間果報。2、留得百世罵名:邪淫畢竟和傳統道德格格不入。人們千方百計把自己的身體裝飾得花花綠綠,只是為別人不看輕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留個好印象。無奈淫心淫行,必不可能天衣無縫,「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自己無臉見人不說,家人朋友都人前抬不起頭來。無疑,永久性的成為人們茶餘飯後嘲諷的對象。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在終生守持的居士、沙彌、比丘三種戒中,第一個是居士戒:殺生即斷絕命根,不予取即偷盜,妄語即說上人法,邪淫即以貪慾作不淨行這四種屬於四種根本罪。《大海論疏》和《三戒論》中並沒有這種要求,比如一位居士只能不殺人,這樣也可以給他傳戒,稱為一戒居士。在此基礎上,斷除不予取為二戒居士。在前二者基礎上,斷除妄語則為多戒居士。在前三者基礎上,斷除邪淫與飲酒,為圓戒居士。有人認為:承諾守持三條、四條,就稱為多戒居士;五條全部遵守,叫做圓戒居士。這種說法可能好懂一點。
  • 53.阿難證了初果,為什麼不能對抗先梵天咒呢?【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有的人生出一種偏見,什麼偏見呢?他說:「哦,阿難尊者一向多聞,就將要墮落;這學多聞是沒有用了,我就專門去修定,不學多聞了!」這也叫做「偏見」!
  • 最基礎的100個佛教名詞詳解.建議收藏
    48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49 五惡見:(一)身見(薩迦耶見),(二)邊見(執常,執斷之見),(三)邪見(謗因果,壞善事),(四)見取見(非果計果),(五)戒禁取見(非因計因)。50 六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