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分張時,大天比丘曾嘆苦,是否他曾證得羅漢的果呢?

2021-01-18 知見清靜

達照法師答疑

問:在部派佛教分張的時候,大天比丘就曾嘆苦,那在理論上講,是否他也曾證得羅漢的果呢?

他所講的這五件事情其實沒有達到羅漢的境界,我覺得有可能是天人的境界是有——禪定啊,他有禪定的境界,因為禪定會有失去,就不穩定嘛。

五事就是「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他講了這四個。「餘所誘無知」是什麼呢?就是大天說自己已經證聖人了,結果他晚上睡覺呢還遺精,遺精了,他的弟子給他洗褲子呢,「哎,你證阿羅漢了,你怎麼還遺精?」他說這個是夢遺啊,夢裡面還有這個性的行為,他說這個是魔鬼在引誘我,不是我想要的,他給弟子解釋,這個是「餘所誘」。

第二呢是「無知」,就是他給弟子印證,說「你已經證阿羅漢了,你知不知道啊?」弟子說,「沒有啊,我怎麼知道?」「你不知道,是我給你說你就知道了嘛,你就承認你是阿羅漢就行了!」那弟子,「噢,好好,師父說我阿羅漢我就阿羅漢了。」他說證阿羅漢的人自己是無知的,是無知,就「餘所誘無知」,自己證聖人了自己不知道,這個說法,「餘所誘無知」。

那這個「猶豫」,猶豫什麼?就是修行證阿羅漢以後,證得聖人以後,說你自己到底是聖人呢還是凡夫,一直在那裡猶豫,在那裡徘徊。我們有沒有這樣?有些修道的人,「師父,我已經見道了,已經真的明白無我了。」「你真明白了嗎?你再看。」過段時間,「師父,我好像還不明白。」那這是猶豫。他說阿羅漢也會猶豫的,也會說自己,一會覺得自己是阿羅漢了,一會又覺得好像自己不是阿羅漢了,在那猶豫。「他令入」,就是你自己證道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要別人告訴你證道了,才能證到證道的境界。這個是大天自己提出來的。

還最後一個呢,就他在睡覺的時候,晚上這個夢魘,夢魘大家知道,在那裡苦啊喊,恐懼的聲音,鬼哭狼嚎一樣叫起來,叫起來,苦啊、苦啊、苦啊!「哎」,他弟子就說,「師父你都修行那麼好了,你還苦,怎麼苦啊?」他說,「我在講苦集滅道,苦諦呢!苦集滅道這個道啊,佛法這個道要用音聲來傳播的,所以我用苦來傳給你們,你還不知道。」他其實也給自己找藉口。

所以按照佛法的標準呢,這五件事情都是含糊其辭,還是沒有證阿羅漢的境界。有些它相似的,相似,像四禪比丘其實講得也很像,就是他有些禪定的境界有判斷失誤,有些慧解脫呢,慧解得不徹底,不徹底,如果膽子大一點呢就以為是了,就比較麻煩。

當然我們退一百步說,有一個可以保證的就是,如果你證初果了,證初果了,你還在那裡懷疑,因為你還有煩惱,遇到事情還煩惱,說我是不是初果?因為我們對初果聖人的境界,好像很高,這個評判過高,就高推聖境。我們想像的那個初果羅漢好歹是個聖人,是不是?沒那麼容易。但是你確實已經看到了,從理上看到一切法無我,就每個事物,包括內心起來的念頭,包括自身,確實沒有我。這個人我對立的「我」已經確實沒有,已經看清楚,非常清楚,就像觀手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了,但是因為你功夫沒證得,所以對自己還是有懷疑,這種懷疑的狀況有時候需要印證,現象還是有。

那麼這個有怎麼辦呢?就說,即便你證得了聖人,你就不說自己是聖人,你就不會變為凡夫。什麼意思?就是你是初果羅漢,你就不會變成凡夫,你就只管天天睡覺,再怎麼睡,再怎麼幹壞事,最多不超過七生你就解脫了。他就是功夫越來越順,越來越正常,而且呢,越來越不會鑽牛角尖,他不可能鑽牛角尖,已經看到沒有我了,他牛角尖沒得鑽了,一鑽就鑽空了,那個我都沒有掉了嘛,性都是空的嘛,你一看事情就把它看空掉了,所以這樣子呢,慢慢慢慢地,這個習氣毛病就可以斷除掉。

所以,如果自己只是一個禪定,或者理解上感覺到好像是無我了,然後過著過著,你心裡又恨得要命,恨一個事情放不下,在那裡幾天,三天、五天還放不下,那你要小心了。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初果羅漢,你說「我是凡夫,我一點修行都沒有。」一點都沒錯,一點都不會有副作用;如果你是一個理解的空性,而不是證初果,然後你說我證初果了,那個問題就很嚴重,就大妄語了。明白這個道理嗎?如果你明白無我,你說是凡夫,不會有任何的負面作用;如果你是一個凡夫,你說自己是聖人,那副作用就特別大。

所以我們還是,就算你成佛了,印光大師說,「一切眾生都是聖人,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樣子我們進步起來可能還快一點,這樣把握自己,更好一點。阿彌陀佛!

——摘自2015.01.17《吉祥經》17答疑

相關焦點

  • 部派佛教時期是佛教史上的大混亂階段
    釋迦牟尼入滅以後,隨著佛教向古印度各地的傳播,各地的佛教僧團紛紛興起,由於各地僧團對戒律和教義的理解各有不同最終形成了諸多的派別,隨著這些派別矛盾的激化、見解的不同,在釋迦牟尼佛滅度百年之後,佛教發生了第一次大的分裂史稱「根本分裂「。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這時期內,佛典得到第一次結集,佛教在理論上和制度上大體能保持釋迦在世時的原始狀態。二.部派佛教時期──由時代變遷,原始佛教有部份不能適應,加上守舊學者不善運用,漸與社會脫節,故自釋迦入滅百年左右,佛教思想開始分化,接二連三地成為多個思想集團,由最初「上座」、「大眾」二部分裂為二十部,直至大乘佛教的興起。
  • 新疆龜茲壁畫聖僧形象差異反映佛教部派變遷(圖)
    同期庫木吐喇75窟也繪製了非故事性的禪定比丘。前後兩期比丘圖像既有形象差異,也有主題不同,可窺石窟壁畫的語境——佛教部派及其政治環境之轉變。早期龜茲壁畫引導比丘衣著體現小乘有部特徵 早期龜茲壁畫中的引導比丘中,克孜爾第205窟壁畫最具代表性。此壁畫中,僧人身穿坦右袈裟,腳穿黑色靴子,靴筒上沿朝前的位置有開口。
  • 佛教故事:年少比丘因造惡口,五百世墮為狗身
    佛教故事 昔日,有一群商人帶著一隻狗到其他國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來稍作歇息。狗兒趁著商人不留意時,便將放在一旁的肉給叼去吃了。商人發現後,生氣地拿起棍棒將狗兒的腿打斷,並將它丟棄在路旁。
  • 佛教第三次分裂哪派思想正確
    第一次大分裂在第二次集結時,對僧侶們是否能自帶些鹽巴,加入乞來的淡而無味的食物中,從而不浪費的更好的食用,由此出現分歧而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此內容已在去年講過了,不持戒不能成就,但可根椐自己修學境界而持不同的戒,若持比丘戒,加鹽不破戒。若持起心動念戒,加鹽即為破戒。若學人能夠持自性戒或更高的佛性戒,加什麼都不破戒。)
  • 《佛教各宗派概論》上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後來更因時空因緣改變,後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也以不同角度詮釋、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漸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發展。    依據北傳佛教說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於教理上的見解不同。《大毗婆沙論》和《異部宗輪論》記載,認為僧團發展應以自由、進步為特色的大天比丘,以「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說的「大天五事」,表達對阿羅漢證果五項教義的新見解;持反對意見的上座部長老,為此與新進思想派比丘爭論不已。
  • 彈指登聖位,毘盧頂上遊 ——溫州洞頭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傳沙彌戒、比丘戒圓滿
    2019年12月4日(農曆十一月初九),己亥年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第二十天。是日回復清淨,傳比丘戒。上午七時半,諸沙彌各各掛缽披衣,恭迎十師至大圓通殿。引禮起戒定真香贊,十師捻香禮佛,各各入座。開堂大師父覺三律師云:夫比丘戒法,律制森嚴,必集三師七證,十僧圓成,方許授戒。
  • 宋立道:為何說南傳佛教在佛教史上的價值無可替代?
    佛教,是當時的普世價值,為各個時代想要離苦得樂的人所理解。佛在傳播他的學說45 年之後,才取向涅槃。 佛陀涅槃後第二百年, 教團分裂成上座部及大眾部二根本部派。大眾部是較進步和革新的青年僧眾。上座部則主張遵循傳統, 且多為年耆長老, 因此又稱為長老部。此後,大眾部再分裂成為七八部,上座部則形成十一二部。寬泛地看,它們都屬上座部系。重要的幾支是說一切有部、正量部和上座部等。
  • 愚鈍的老比丘證得阿羅漢果,慈力王的慈悲,看準方向做事的故事
    愚鈍的老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小小的多摩羅國佛法教化盛行,精舍處處可見。人民生活平靜安祥,對出家修行的人尊敬備至,蔚然成風。多摩羅國首都的郊外,有一所精舍點綴在綠樹濃蔭之中,雅潔幽靜。每當日出日落,便有悠揚的鐘聲從精舍傳來。而精舍住有五百比丘,精進修行。然而,並不是每個比丘都是學問豐富,精於禪坐。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而奉行不殺生戒是培養慈悲心的最直接的實踐。佛陀對不殺生十分重視,並將不殺生戒置於五戒之首。  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嘆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 果大福利。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禪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 百業經| 21 蓮花色比丘
    【譯者:我在此也奉勸各位,得遇一位戒律清淨、聞思究竟的上師,或者是遇上自己具有極大信心的上師,一定要恆時依止,並常常祈禱上師三寶空行護法加被自己的身心,才能有這個福分恆時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你們中間有的人固執己見,不辭而別,我是沒辦法。但對於修法呢,請大家以後慢慢地觀察,自會有分曉的。】次日,他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因人生地疏,竟然走到一家妓院門口。
  • 莊春江 | 佛教僧團的分化
    後來,他崇仰佛教,改變為政風格,止息幹戈,而有「法阿育」之德稱。在《善見律毘婆沙》(《大正大藏經》二四‧六八二上)中記載,阿育王讓自己的兒子摩哂陀,在二十歲時出家,就是以目犍連子帝須為和尚,摩訶提婆(大天)為十戒教授師,末闡提為具足戒教授師,而他們卻是分別屬於「分別說部」、「大眾部」與「說一切有部」等三個不同部派。其中,「分別說部」與「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的進一步分化,是屬於僧團的第二階段分化。
  • 詳解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而奉行不殺生戒是培養慈悲心的最直接的實踐。佛陀對不殺生十分重視,並將不殺生戒置於五戒之首。 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嘆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禪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 淨空法師是清淨比丘的鐵證!
    當時擔任得戒阿闍黎的是道安老法師(1907-1977,臺北松山寺住持、臺灣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羯磨阿闍黎南亭老法師(1900-1982 ,江蘇籍高僧、中國佛教會秘書長,創華嚴蓮社);教授阿闍黎賢頓老法師(1903-1986,臺灣籍高僧、臺北臨濟寺住持、臺北佛教會理事長),七位尊證阿闍黎分別為:續祥法師(1910-1973,湖北籍高僧、曾於揚州高旻寺親近來果禪師,臺北十普寺監院,是白聖法師幾十年同參好友
  •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彌勒出身婆羅門,是南印度大婆羅門之子,其父親善淨通曉梵文及四部吠陀。彌勒先受教於婆羅門學者波婆離(有說此人為彌勒之舅)門下,後來受師派遣前往釋迦佛處學習,並皈依佛陀,成為佛弟子。 彌勒與其他佛弟子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曾被釋迦佛授記為未來佛。
  • 【傳戒】己亥年中普陀寺三壇大戒法會:佛教中興 以戒為師
    那麼要學好戒,我們要有定力呀,你要坐得住呀,我們經常說五年學戒,我們有幾個人能有五年學戒的定力呢?我們每年每年,漢傳佛教按照最基本的來算,十個寺院傳戒,一個寺院算三百人,一年有三千人,受了大戒。那麼三千人裡面有多少個人有定力,能用五年時間去學戒的?很少,百分之五都達不到,甚至講得難聽一點,百分之一都很難說。所以沒有定,任何事也是做不好的。
  • 早期部派佛教的發展及對禪法的重視
    4、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脫次第中……這些經一致說:『得四禪』而後漏盡解脫,或說具三明、或說得六通,主要是盡漏的明慧。」[惟善: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P8。]
  • 守護經的前世今生,大乘小乘宗派部派,都是弘法利生惠澤蒼生85
    咱們繼續,上一篇講了斯裡蘭卡由於內戰導致出現了大混亂,僧團和寺院也在其中飽受摧殘。等到最勝菩提四世在位期間,也就是到了公元658年到674年左右,他受到一位名叫馱他屍婆上座比丘的引導,開始進一步補償過去國王和諸侯們,破壞佛教所造成的各種損失。他同時護持大寺、無畏山寺和祈園寺,並且把一千戶人家的稅收,供養給三個寺院,同時下令全國禁止殺生屠宰。
  • 佛陀公案:《善星比丘》
    尊者所描述的正是善星比丘。《大般涅槃經》說:「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聚,空無所獲,乃至不得一法之利……。入佛法已,為惡知識羅剎大鬼之所殺害。」悲哉!善星比丘!從前,佛陀在王舍城時,善星比丘是佛陀的侍者。他本來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斷除欲界煩惱並已證得四禪。
  • 附:佛經記載如何監管惡比丘
    除了飲下些許竹鹽水外,40天來,他幾乎未進食任何東西。7月30日,在薛曹絕食的第41天,他被送往醫院就醫。 據悉,他將在8月16日高級僧侶集會之前辭職。這場沸沸揚揚的佛門鬧劇算告一段落。但它對韓國佛教造成的衝擊,將在很長時間裡不能平息。中國人旁觀這起風波的細節時,會驚訝於劇情竟然如此巧合。雪靖自去年10月當選曹溪宗總務院長以來,主要負責該宗派的行政工作,任期4年。雪靖和薛曹,可以說是現在曹溪宗內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兩大靈魂人物,而這兩派一直以來都勢同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