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答疑
問:在部派佛教分張的時候,大天比丘就曾嘆苦,那在理論上講,是否他也曾證得羅漢的果呢?
他所講的這五件事情其實沒有達到羅漢的境界,我覺得有可能是天人的境界是有——禪定啊,他有禪定的境界,因為禪定會有失去,就不穩定嘛。
五事就是「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他講了這四個。「餘所誘無知」是什麼呢?就是大天說自己已經證聖人了,結果他晚上睡覺呢還遺精,遺精了,他的弟子給他洗褲子呢,「哎,你證阿羅漢了,你怎麼還遺精?」他說這個是夢遺啊,夢裡面還有這個性的行為,他說這個是魔鬼在引誘我,不是我想要的,他給弟子解釋,這個是「餘所誘」。
第二呢是「無知」,就是他給弟子印證,說「你已經證阿羅漢了,你知不知道啊?」弟子說,「沒有啊,我怎麼知道?」「你不知道,是我給你說你就知道了嘛,你就承認你是阿羅漢就行了!」那弟子,「噢,好好,師父說我阿羅漢我就阿羅漢了。」他說證阿羅漢的人自己是無知的,是無知,就「餘所誘無知」,自己證聖人了自己不知道,這個說法,「餘所誘無知」。
那這個「猶豫」,猶豫什麼?就是修行證阿羅漢以後,證得聖人以後,說你自己到底是聖人呢還是凡夫,一直在那裡猶豫,在那裡徘徊。我們有沒有這樣?有些修道的人,「師父,我已經見道了,已經真的明白無我了。」「你真明白了嗎?你再看。」過段時間,「師父,我好像還不明白。」那這是猶豫。他說阿羅漢也會猶豫的,也會說自己,一會覺得自己是阿羅漢了,一會又覺得好像自己不是阿羅漢了,在那猶豫。「他令入」,就是你自己證道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要別人告訴你證道了,才能證到證道的境界。這個是大天自己提出來的。
還最後一個呢,就他在睡覺的時候,晚上這個夢魘,夢魘大家知道,在那裡苦啊喊,恐懼的聲音,鬼哭狼嚎一樣叫起來,叫起來,苦啊、苦啊、苦啊!「哎」,他弟子就說,「師父你都修行那麼好了,你還苦,怎麼苦啊?」他說,「我在講苦集滅道,苦諦呢!苦集滅道這個道啊,佛法這個道要用音聲來傳播的,所以我用苦來傳給你們,你還不知道。」他其實也給自己找藉口。
所以按照佛法的標準呢,這五件事情都是含糊其辭,還是沒有證阿羅漢的境界。有些它相似的,相似,像四禪比丘其實講得也很像,就是他有些禪定的境界有判斷失誤,有些慧解脫呢,慧解得不徹底,不徹底,如果膽子大一點呢就以為是了,就比較麻煩。
當然我們退一百步說,有一個可以保證的就是,如果你證初果了,證初果了,你還在那裡懷疑,因為你還有煩惱,遇到事情還煩惱,說我是不是初果?因為我們對初果聖人的境界,好像很高,這個評判過高,就高推聖境。我們想像的那個初果羅漢好歹是個聖人,是不是?沒那麼容易。但是你確實已經看到了,從理上看到一切法無我,就每個事物,包括內心起來的念頭,包括自身,確實沒有我。這個人我對立的「我」已經確實沒有,已經看清楚,非常清楚,就像觀手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了,但是因為你功夫沒證得,所以對自己還是有懷疑,這種懷疑的狀況有時候需要印證,現象還是有。
那麼這個有怎麼辦呢?就說,即便你證得了聖人,你就不說自己是聖人,你就不會變為凡夫。什麼意思?就是你是初果羅漢,你就不會變成凡夫,你就只管天天睡覺,再怎麼睡,再怎麼幹壞事,最多不超過七生你就解脫了。他就是功夫越來越順,越來越正常,而且呢,越來越不會鑽牛角尖,他不可能鑽牛角尖,已經看到沒有我了,他牛角尖沒得鑽了,一鑽就鑽空了,那個我都沒有掉了嘛,性都是空的嘛,你一看事情就把它看空掉了,所以這樣子呢,慢慢慢慢地,這個習氣毛病就可以斷除掉。
所以,如果自己只是一個禪定,或者理解上感覺到好像是無我了,然後過著過著,你心裡又恨得要命,恨一個事情放不下,在那裡幾天,三天、五天還放不下,那你要小心了。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初果羅漢,你說「我是凡夫,我一點修行都沒有。」一點都沒錯,一點都不會有副作用;如果你是一個理解的空性,而不是證初果,然後你說我證初果了,那個問題就很嚴重,就大妄語了。明白這個道理嗎?如果你明白無我,你說是凡夫,不會有任何的負面作用;如果你是一個凡夫,你說自己是聖人,那副作用就特別大。
所以我們還是,就算你成佛了,印光大師說,「一切眾生都是聖人,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樣子我們進步起來可能還快一點,這樣把握自己,更好一點。阿彌陀佛!
——摘自2015.01.17《吉祥經》17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