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鳴梁海戰》聊起:到底是龜船太牛逼,還是鬼子水軍實在太垃圾?

2021-02-18 看北朝

殺舞黨魁劉電工:按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描述,日本的主力戰船關船基本沒有火炮,火力輸出主要依賴於鐵炮和抱式大筒,撞角只是幾根削尖的原木,威力明顯不行。因此日本人基本沒有直接摧毀對方戰船的能力,其水軍作戰方式是首先用鐵炮齊射壓制對方甲板人員,然後以接舷戰俘獲敵艦。

而龜船明顯就完全是為了遏制這種戰術設計的。龜船全船是封閉式的,一方面鐵炮子彈打不穿,另一方面接舷戰時也很難攀爬。龜船的火力輸出幾乎完全依靠火炮,其划槳是藏在戰樓下面的,不易被破壞。這樣一艘龜船衝進日本艦隊裡面,日本人似乎確實沒有什麼辦法來對付。

以前一直有疑惑說龜船這種東西到底有什麼用?你木質裝甲再怎麼也擋不住火炮啊?再加上你速度那麼慢,人家遠距離集火轟掉你不就完了麼?或者直接用撞擊戰術也行啊?怎麼就把日本殺得這麼慘?

現在看難道純粹是日本水軍太垃圾只會打接舷戰?

rtooer:電影裡的龜船簡直呵呵,船槳就粘個水速度起碼二十節,火力都是大口徑榴彈效果,最坑爹的是數量,就李舜臣那個修船都要借鐵的摳門情況能在海上擺個幾百條船出來,複製粘貼也要有個限度啊。

殺舞黨魁劉電工:片子裡的道具船明顯都是底下裝了螺旋槳的……

體育教師魏卡爾:宣傳片裡明確打出字幕:12vs330,實際影片裡瘋了一樣地在畫面上複製粘貼朝鮮船。

DarkSeraphim:鳴梁裡朝鮮水軍也就那十二條船。只是威武的是李舜臣座艦那點人居然能接連打兩場接舷戰,這可是五條倭船的上的海賊兵啊。

慎由戎01:其實歷史上只有安衛的船與三艘日軍船展開了接舷戰。

阿瞞親父曹香蕉:運輸隊的幹活。按說日本周圍都是海,不至於對海軍的認識這麼不足啊。

青天白日馬英九:日本周邊都是海不假,可是日本人又不去大航海,要海軍幹嘛?運輸隊足矣。

句章居士:日本的海軍是瀨戶內海的海賊發展過來的。

gringrin:嚴格來說日本是濱海民族,不是海洋民族。說起來這一點比較奇怪,鬼子靠海吃海有幾千年了,一直到近代才成為一個海洋民族。

重創納粹哈裡斯:一個民族走向海洋需要的是利益而不是什麼精神,而東亞當時的海貿水平和海況很難支撐日本成為一個所謂的海洋民族。而且後發民族在海洋上追趕先發民族遠不如某些公知和良青歷說的那麼難。


更不用說所謂的海洋民族根本就不是什麼優越感的出處,被殖民的玻里尼西亞人是妥妥的海洋民族。

進擊的小鳥:從一開始戰局就是一路壓勝,日本根本就沒料到朝鮮水軍的將領會這麼牛吧?

nangi:鳴梁的時候,鬼子早就被李舜臣無數次教做人了。如果不是朝鮮內部鬥爭換了人……

阿瞞親父曹香蕉:這個事情想想就覺得奇葩,倭寇還在南三道肆虐,就敢把水師幾乎是最重要的負責人下獄。

自行克虜伯:所謂的龜船,仔細一想,也不過就是火力很一般的槳帆船吧?只能說這場海戰雖然韓國人拼命注水,但其實也就這麼大點規模,但也是棒子難得的勝仗了——尤其是在被日本人長驅直入國主都得跑路中國避難的情況下,不吹吹這玩意又能吹啥呢?

不沉的經遠:好點的木頭擋住當時的球形炮彈確實有可能,特別日本的火炮還比較爛。

大海航行靠三寶:難道不是因為地形的緣故,各種重炮大船開不進,於是龜船開無雙了。

地鐵人:關鍵看領導人,優秀的戰術家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裝備的優勢,同樣的水師在李舜臣指揮下就戰無不勝,李舜臣蒙獄後在元均指揮下就一戰損失殆盡了。

李舜臣的常用戰術:先發制人突襲攻擊

李舜臣慣用戰術中最具特點的就是先發制人突襲攻擊。李舜臣設定好先發制人攻擊的目標以後,集中攻擊打跨目標以至吹毀敵軍士氣,然後再展開總攻勢。

唐浦海戰中最先讓龜甲船瞄上敵軍旗艦突進,再用玄字火銃和各種大炮擊毀了敵船,留在殘骸中的日本將領來島通之總被弓箭射下水。

唐項浦海戰中也是讓突擊隊長乘坐的龜甲船突擊接近敵軍帥船後,抬起龍頭髮射火銃擊毀敵船,敵將也被弓箭射下水。失去將軍的敵船如同烏合之眾輕易被朝鮮水軍完全潰退。

釜山浦海戰和鳴梁海戰中也同樣,李舜臣非常清楚倭軍以將軍為首整齊移動的事實,因此把首先擊破敵軍帥船作為了先發制人突襲攻擊的第一目標。這種戰術下,龜甲船充分發揮了突破敵軍艦隊的突擊船的作用。

撞擊戰術

撞擊戰術是指向敵船施加衝擊使其損毀的一種戰術,在壬辰衛國戰爭時期,朝鮮水軍的主力戰船板屋船和突擊船之龜甲船中安裝有火炮,通過發射火炮導致敵船損毀的撞擊成為了常用戰術形態。

龜甲船為中心的撞擊戰術於1592年5月的泗川海戰為筆頭,在以後戰鬥中有效應用。除了泗川海戰、唐浦海戰、釜山浦海戰以外,每次戰鬥中龜甲船和板屋船的撞擊戰術都給了敵軍一個重創。

朝鮮水軍能夠用撞擊戰術擊沉敵船,主要是因為板屋船和龜甲船相對敵船更加堅固、裝載的武器性能更加優秀。李舜臣也是因為正確掌握了敵我方的能力,才得以用撞擊戰術取得勝利。


火攻戰術

李舜臣的戰術中,在多數海戰中普遍採用的還有就是火攻戰術。所謂火攻戰術是批利用火器燒毀敵船擊沉的方法,在鐵製船還未開發的前近代時代,在大部分海戰中常用這一戰術。比如所有船隻均為木製船,不敵於火勢是自然的。同時沒有具備現今自行爆破之破壞力的被射體的當時來講,火攻戰術是擊沉敵船的最有效方法。

李舜臣從玉浦海戰時就已經使用了火攻戰術,有記錄稱「倭船30艘燃起,火勢充天」。之後在最後一次海戰即1598年11月的露梁海戰中也有記錄,「燒毀敵船200餘艘,殺傷俘獲無數」,說明在7年海戰中火攻戰術一貫被使用。

艦炮戰術:玄字火銃

各個方面處於劣勢的朝鮮水軍能夠取得勝利有諸多因素,其中也有大型火炮的功勞。當時龜甲船和板屋船中有天字火銃、地字火銃、玄字火銃、黃字火銃、別黃字火銃等大型火炮,這些火炮的優秀性能在海戰中發揮出了朝鮮水軍展開艦炮戰術強勢。

壬辰衛國戰爭中,日本水軍使用的是傳統的登船肉搏戰術,這種戰術是攀登對方船艦利用個人攜帶武器面對面通過短兵相接殺傷敵軍的肉搏戰,主要源於殺害並掠奪船舶船員以便奪取財物的倭冠戰術。16世紀中期有了鳥槍以後,除原有短兵相接戰術以外增加了利用鳥槍的射擊戰術,但整體戰術變化並不大。

與此相反,朝鮮水軍在大型戰船的前後左右安裝了各種大型火炮進行了艦炮戰術,展開有利用戰船的撞擊戰術、火攻戰術等。尤其朝鮮軍隊的火炮相對倭軍的鳥槍射程更遠,未接近情況下也能攻擊敵人,因此相對陸地戰,朝鮮水軍有了更大優勢而取得了勝利。

閒山大捷靠的是李舜臣將軍的出色作戰指揮以及旗下朝鮮水軍優秀表現、龜甲船和板屋船的突出性能、更是有了大型火炮的無比威力。尤其鶴翼陣與之後法國的拿破崙在特拉法加海戰中使用的戰術、日本東鄉平八郎提督在大韓海峽中擊破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戰術非常類似。西歐戰爭史家G.A.巴拉德評價李舜臣的戰術為高度訓練過的精銳艦隊才能展開的戰術,其機動性是驚人的。

運用針對性陣形(陣法)

壬辰衛國戰爭當時李舜臣在各個海戰中利用了多種不同陣形。

李舜臣的兵勢可謂千變萬化,戰術展開無窮無盡。李舜臣將軍的指揮能力根據情況不同隨時變化終使戰勢有利於我方,無論哪一次戰鬥都選擇了適合當時情況的戰法。

李舜臣常用的陣形有鶴翼陣、長蛇陣、一字陣等。這些陣形可以說是引用了魚鱗/魚麗鶴翼陣、八陣奇門法等,每次戰鬥時研究何種位置、何種狀況下用何種陣形攻打敵軍,並運用恰當才得以取得赫赫戰果。

嵯峨白雲間:我不明白的是像鬼船這樣的封閉形式,如果被鬼子接舷之後,哪用人過去,直接破幾桶油上去,把火一點,朝鮮人怎麼救?不都成了焚屍爐了?

地鐵人:看看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戰九鬼隆嘉的鐵甲船怎麼打敗村上水軍的就知道了。

龜船比日本船高多了,日本船到了能防火的距離自己已經被善於放火的朝鮮船燒的七七八八了,而且龜船龜甲板上鋪一層浸水的草蓆根本就不容易點著。

阿瞞親父曹香蕉:倭船主力船型關船比中朝兩國主力船型都矮,就算扔火把扔草束都不大方便。更不用說中朝兩國的艦船特別是明朝的船簡直是武器庫,本就喜歡放火燒別人。

解放軍-ZSC:明顯是欺負人。問題在於,最後日軍還是幹了朝軍海軍基地。

印支張巡吳長庭:那是李舜臣主動放棄的,反正就他那點兵力也根本守不住了,其實鳴梁也只是挫傷了日本人二打朝鮮的銳氣,廢渣李朝在停戰期間比「停止添船購炮」的大清朝還奇葩。

羊羽:李舜臣好歹還是頗有些名氣的。還有更水的呢。


王文:小國身子大國心 韓國自我認知的矛盾


韓國館是麗水世博會各國展館中最大的。進入韓國館,必須看兩部四維動畫紀錄片,全面展現韓國探索海洋的千年歷史進程,最後還打出「人類期待韓國的貢獻」的大字幕。紀錄片中,除了依舊在古代地圖上展現被擴大數十倍的、與中國大陸相近的高麗版圖外,韓國古代航海家張寶皋的形象也被無窮放大了,歷史上張寶皋只是唐文宗(828年)奏準在新羅清海鎮充任的大使,在平定海盜後開闢了新羅、中國和日本三國之間的海上通道。但在屏幕裡至少有上百艘大船在張寶皋的率領下,探索古代的海洋。如果不是字幕,在場中國人肯定以為那是鄭和下西洋。對此,「韓國通」張忠義說,這些年,韓國不斷放大張寶皋世界級古代航海家的形象,就是要鼓勵韓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與海洋意識。

重創納粹哈裡斯:明朝海軍(就不叫水師)有無敵艦隊時期的艦艏重炮的大型戰船麼?

橙色指揮官:艦首有沒有重炮不知道,但是艦首確實有重火力!發射佛郎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於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
至於鄭家海軍,有把大傢伙裝船上,是不是裝艦首不好說!

熊貓寶寶:沒大炮的宋代海軍怎麼打海戰?

橙色指揮官:宋朝水軍的遠程武器有弩、霹靂炮,采石之戰和唐島之戰都有表現。特別是李寶的唐島之戰,火箭、霹靂炮環射金軍水師。

eumenes:那年頭東亞海戰最終決勝模式還是跳幫吧?三四十年後鄭氏水師對上荷蘭人無非也就是跳幫火攻兩條路。

矢鋒:臺江海戰有其特殊性,臺江內海水淺多暗礁沙洲,潮流兇猛,風向多變,不適合大型遠洋船隻活動。第一次臺江海戰荷軍用大船攻打鄭軍,結果被鄭軍的小船圍毆。第二次荷軍也學乖了,改用小船衝陣大船火力支援,但也未獲成功,反而有兩艘大船在支援小船撤退時不慎捲入潮流擱淺被俘。


中國古代水戰歷來就更喜歡直接摧毀而不是奪取對方艦船,船上用來跳幫的設備少,用來砸船的東西倒是特別多。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鳴梁海戰》歷史上的的鳴梁海戰
    圍繞鳴梁海戰的爭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中國網民認為李舜臣是副手,實際指揮是明朝水師提督陳璘。這是對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讀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鳴梁大捷確實是李舜臣打的,也沒有明軍參與。陳璘指揮的海戰是鳴梁海戰不久之後的另一場露梁海戰,這是由中朝聯軍打的。是鳴梁海戰還是露梁海戰消滅日水軍主力,鳴梁海戰並沒有史料宣稱消滅日水軍主力,恐怕是網上以訛傳訛。
  • 淺談電影《鳴梁海戰》背後的歷史虛實
    這個在電影裡牛逼轟轟的來島通總是什麼來頭呢?其實來島家對喜歡日本戰國史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們就是在第二次木津川海戰中被織田家的水軍胖揍的村上水軍之一的「來島村上氏」,所以來島通總幾斤幾兩,織田軍出身的脅坂安治其實是心知肚明的。
  • 影評|鳴梁海戰|哀兵必勝
    文戲就是在解釋此次大戰的淵源,鳴梁海戰究竟如何開始,怎樣進行,如何勝利的關鍵所在,確切說來,文戲是在說明韓影【鳴梁】為什麼不是手撕鬼子一戰即勝荒誕片的鋪墊部分。在國內公映版本中剪輯掉了這段內容,甚為遺憾,但突出海戰部分,也不失為吸引觀眾進入影院觀看的辦法之一。
  • 客觀看《鳴梁海戰》
    反觀《鳴梁海戰》這邊,我刷了多次之後心中的分數也在降低,但是正因為我看了這部電影,才引起我關注了這塊歷史,而後我看來「當年老師」寫的《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眾人追捧還是有道理的,寫多通俗易懂寫的也很精彩,這次我並不是人云亦云,因為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是一個三國迷,好多三國題材的遊戲,電影,書籍我都會看。
  • 《鳴梁海戰》我所知道的鳴梁海戰,瘋狂吐槽中
    作為經典海戰之一,有必要提一提背景。所謂鳴梁海戰到底是怎麼回事?鳴梁海戰主要是明代萬曆年間,明朝抗倭援朝的事。朝鮮國王被打的來明朝尋求政治避難,朝鮮軍隊只有少數人還在抵抗,朝鮮正規軍也只有李舜臣所帶領的海軍勉強能和日軍一戰。陸地部隊早已經爛到極致了。一開始所謂的龜船給了很多特寫鏡頭,結果到最後還著火了。歷史上鳴梁海戰,朝鮮海軍有12艘龜船迎擊幾百搜日軍戰艦。
  • 《鳴梁海戰》令人作嘔的韓式YY
    具體到《鳴梁》影片本身,它無疑有著極其大的噱頭:海戰、反侵略、少勝多(12對300),究竟李舜臣該怎樣逆天改命無疑是最大的懸念,故事就這麼開始了。前面的文戲部分我們先按下不談,我要首先聊一聊這鋪墊極長,持續了一個小時的全片「高光」的海戰部分。
  • 溫故 鳴梁海戰背後的中日朝三國角力
    在《一步之遙》和《智取威虎山》上映之前,賀歲檔還有點乏味,除了提早沉沒的《太平輪》之外,撒嬌的早更的回憶匆匆那年的各種小女子在大銀幕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在是有點脂粉味過重。說實話,個人認為《鳴梁海戰》算不上一部多麼頂級的影片,但不得不否認,人家確實挺好看的,沒有一些矯情造作的無病呻吟,以及用力過猛的炫技,更何況,這是一個帶有民族氣節的故事呢,相比起西方人對於英雄主義的推崇,東方人對於民族氣節的本能感知,似乎要更勝一籌。好了,字數有限別扯遠了,《鳴梁海戰》是個不錯的歷史戰爭片,但走進影院的人,有多少是對於這段歷史有個一知半解的呢?
  • 談談《鳴梁海戰》和《一步之遙》
    先是一部韓國的古裝片《鳴梁海戰》,等出來看看時間正好,於是馬上又接著看《一步之遙》。一口氣連看兩部電影,這事情其實對我也不算稀奇了,只不過多耗費一點時間精力罷了。好在通常情況下能讓我如此連看的片子都應該還不錯,不至於讓人生厭罷。先說《鳴梁海戰》。這部片子比較冷門,早上到影院的時候,10點20進場的時候只有一位小哥坐在我身後,開場幾分鐘後又來了一兩名觀眾。
  • 韓國電影《鳴梁海戰》的得與失、歷史上真實的鳴梁海戰
    一場被掩蓋了四百年真相的國際戰爭  一場由日本企圖稱霸亞洲引發的八年血拼  一場威懾日本三百餘年的中日大決戰韓國電影《鳴梁海戰》的得與失、歷史上真實的鳴梁海戰汗青 題目起太長也太複雜,不過沒法子因此拍這個時期的李舜臣事跡,大背景的交代就會很尷尬,說朝鮮李朝快亡了,國王跑鴨綠江邊了,甚至想到北京去當個官過安生日子,不要朝鮮這國家了,朝鮮整個送給明朝就好,讓明朝去解決日本人算球?太傷感情了。做了幾百年中國的附屬國小弟,幾百年來對中國事大,一直是近現代以來韓國的心病。略過不拍是明智的。
  • 《鳴梁海戰》真英雄李舜臣
    哪怕打過帝國時代遊戲的也應該知道什麼是龜船什麼是鳴梁海戰,而後面李舜臣和鄧子龍的聯手破日軍更是東亞海戰史上最偉大的一幕,騎兵英雄就該馬革裹屍,水軍英雄終須魂歸大海,李舜臣的一生是輝煌傳奇的一生,在國家危亡時挺身而出,在國家復興後悲慘入獄,在危機再次來臨時能力挽狂瀾,最後輝煌大勝後一去不復返,傳奇就是傳奇。
  • 《鳴梁海戰》鳴梁海戰的真實
    《鳴梁海戰》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以12條龜船對抗日本四百船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的戰爭。當是時,由於豐臣秀吉急於發展經濟,往陸地擴張,藉機佔領朝鮮而妄圖攻打大明。這場戰役的勝利,韓國史料認為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義軍,但是,真實情況是,鳴梁海戰是萬曆三大徵的一部分,明朝向其中投入八萬兵力,歷時七年,朝鮮當時已被打的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亡國,日本向這場戰役投入十幾萬兵力,壓上老本的打,這場戰役的勝利,我認為應該歸功於大明,我們都應該知道真實的一切,在四百多年前,有大明的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遠赴他鄉,英勇奮戰,毫無畏懼,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被推上神壇的《鳴梁海戰》 到底有多考究?
    在2014年上映的古代戰爭片《鳴梁海戰》,可謂是將韓國人對於「李舜臣」的造神表現的淋漓盡致。那麼這部電影,在歷史考證方面,又是一個怎樣的水準呢?▲《鳴梁海戰》海報《鳴梁海戰》主體的劇情較為簡單,基本就是在漆川島海戰之後,原本強大的朝鮮水軍遭遇重創,因此不得不召回此時被下獄的李舜臣。
  • 《鳴梁海戰》真實的鳴梁之戰
    本著厲害的人就是我祖宗的原則的韓國人,恨不能給李舜臣之名屬韓國審個遺,管他是南朝人還是北韓人。如果真要抱大腿吹牛逼,韓國人真該拍李舜臣把守全羅道的的戰役,因為這時候明朝還沒出兵,完全就是李舜臣的show time,你愛怎麼吹就怎麼吹,真的。但是鳴梁海戰時,主導的就不是李舜臣了。別說總指揮李如松。
  • 《鳴梁海戰》——韓國最燃戰爭片,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歷史上,李舜臣取得戰役勝利,還有一個王牌籌碼,那就是通過精巧工匠夜以繼日打造的龜船,此船形似烏龜,由此得名。龜船有密集的槍炮武器射擊孔,鐵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錐子,在和其他船隻進行撞擊時能夠很好地進行抵禦 。
  • 韓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鳴梁海戰》,再不看就要下檔咯
    軍事題材的電影,單憑情懷和內涵能奪取普通觀眾的心,但要過他們這關很難,不能偏離史實,又不能拍得不好看,導演們一不謹慎,就會遭網絡評論炮轟,更不要講拍戰爭片就跟拍科幻片一樣燒錢,票房不好,回不了本,後果很嚴重。 決定放手做《鳴梁海戰》之前,把酒言歡的導演金韓民和主演崔岷植,就像片中將要在鳴梁海峽以十二艘板屋船抗擊日軍戰船一百三十餘艘的李舜臣那樣,心知勝算寥寥,並無把握。
  • 《鳴梁海戰》:軟硬兼備的精彩
    影片以400多年前豐臣秀吉領導下的日本對朝鮮發動的史稱「壬辰倭亂」的侵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抗倭名將李舜臣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徵以12艘板屋船成功擊退日軍戰船百餘艘的傳奇故事,此役也成為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被永載史冊,史稱「鳴梁大捷」。
  • 《鳴梁海戰》勉強及格
    鳴梁海戰以少勝多是朝鮮歷史上精彩戰例不錯,但這片子是稍微有點亂,各種因素摻和在一起:反間計、龜船、朝鮮臥底、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元鈞……不熟悉丁酉歷史的人看人名都會暈頭轉向。李舜臣利用的不是恐懼也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是不世出的海戰天才,他有著對海戰運用自如的技術實力加上地形之利和百姓的支持,他冷靜而聰明,我覺得單純的血氣勇敢不足以形容這個人,導演拍的煽情太過,史實不經推敲,大概這是東方人的通病,信服力不足。看在李將軍的份上,評分6,勉強合格
  • 《鳴梁海戰》點評一下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明朝那些事兒又看到抗倭援朝這一段,突然想起有這麼一部電影,就捎帶看看。評價得從兩個層面說。一方面,如果不談歷史,只講電影本身,在戰爭片中我給9分,其實相當於滿分,因為剩下的1分是因為我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刪減版,如果是的話,那還有20分鐘左右的內容我沒看,所以不評價。
  • 評《鳴梁海戰》: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同期還有一部叫《不滅的李舜臣》的韓劇,看過該劇的人即知《鳴梁海戰》日方大將來島通総為何急於與李舜臣拼命——因為劇中那個死於李舜臣之手的來島通康,正是來島通総的弟弟。據說《鳴梁海戰》在韓吸納了1700萬人次觀影(韓國總人口不過5000萬),超過《阿凡達》刷新韓國影史,趕上我們當年看少林寺的狂情。而當你抱著神話的心態看《鳴梁海戰》時會驚奇地發現,中韓人民抗擊倭寇的民族主旋律訴求驚人一致。
  • 《鳴梁海戰》:電影終究不是歷史,李舜臣也不是亞洲戰神
    而這一切,源自一場戰役,即發生於公元1597年10月26日的鳴梁海戰。李舜臣此戰以12艘「龜船」,在鳴梁海峽,擊潰倭寇130餘艘軍艦(也有說法是300多艘),擊沉敵船三十餘艘,斃敵4000餘人,重創了日本艦隊。如此戰績,堪稱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