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令人作嘔的韓式YY

2020-10-12 桐原

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韓國國民級電影抱了超高的期待值,畢竟韓國電影的硬實力擺在那裡,編劇敢想,導演敢拍,演員敢演三大因素給韓國電影帶來了無限多的可能,其中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更是最讓我讚賞的地方。但《鳴梁》這部基於歷史時間改編的電影簡直敗光了我對韓國人以往的所有好感,果然韓國民眾最閃亮的特質還是瘋狂的自我迷戀。戰爭作為最為直接的侵略手段,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早已流傳千百萬年,戰爭的形式和策略更是變得豐富和多元。在掠奪和守護的過程中,人們琢磨出種種減少己方的損失,增大對敵的殺傷的方法,中國古代稱之為兵法,其實就是打仗的策略。戰爭早已不是單純的人數加減的遊戲。而戰爭類電影最核心的要素莫過於三點:跟誰打?為什麼打?怎麼打?具體到《鳴梁》影片本身,它無疑有著極其大的噱頭:海戰、反侵略、少勝多(12對300),究竟李舜臣該怎樣逆天改命無疑是最大的懸念,故事就這麼開始了。前面的文戲部分我們先按下不談,我要首先聊一聊這鋪墊極長,持續了一個小時的全片「高光」的海戰部分。前面說了戰爭並非是簡單的人數加減,對裝備、地形、器具運用合理的統帥以少勝多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朝鮮最早的政權建立於公元前194年,作為半島國家,海軍的發展必不可少。無論是政權還是軍事,1597年的朝鮮都有相當長的時間來發展進步,尤其是被吹為神明的李舜臣,我期待他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軍事家。可真到了打起來,呵呵戰鬥於68分鐘開始,由於李舜臣這老狗的一意孤行和剛愎自用,其餘11條友方的船根本不想陪這傻逼送死,戰事一開始便是1對300的大劣勢局面。69分鐘,日本前鋒第一軍艦隊遭遇水流方寸大亂,李舜臣下令開炮放箭。劇情進行到這一部,我所產生的疑問與對戰局走向的推演:疑問1:日軍水師有充足時間準備戰事,既然是水戰,派出一艘斥候船來勘察水流走向應該是必要的準備(文戲部分有所提及,協坂的船光是一晚就去勘察了三次,為什麼連水流這麼基本的條件都沒勘察到)?。2:漩渦改變水流流向,既然站在岸邊的李舜臣看到了,長眼睛的日本人應該看得到,為什麼日本士兵全都瞎了眼?3:水流足以大到改變船的方向,說明水流的作用力已極大,那船體受到的影響提前就應該有所體現。根據斥候俊沙的情報,我們知道來島所在的愛媛縣與鳴梁類似,來島必定會明白如何更好的利用水流,那他利用了嗎?顯然沒有推演1:突遭變故,日軍不知李舜臣是否還有後手,緊急回調艦隊,觀察水流走向與強度再做調整2: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前後艦隊距離過近無法轉向,加大進攻力度,撐過水流區域即可正常作戰。根據影片畫面展示,進攻的只是第一軍十四支船,完全有充足的時候回調重新部署,但來島選擇讓部下上去送死。隨後迷失在漩渦中的第一軍因李舜臣的炮擊加相互碰撞全軍覆沒。那麼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李舜臣的一艘船如何才能在水流的幫助下轟沉一字排開的十四支船?我們知道哪怕船上的位置再大,炮的數量有限,能調的角度也有限,面對一字排開的敵人註定會有死角。即使能實現全方位覆蓋,即使李舜臣的船只有50門大炮,以4門大炮對一門敵艦,是否能在如此微弱的炮擊中實現精準覆蓋?但從畫面來看一邊能有20門炮就頂天了。發炮需要彈藥儲備、裝填彈藥,炮身需要降溫(視為吟唱時間),所以李舜臣的火炮怎麼轟,才能轟得趴十四支船!另外據影片畫面,我目測雙方距離有2公裡(我知道2公裡很扯淡,但看起來的確這麼遠),在戰鬥過程中甚至多次出現朝鮮的弓箭射擊,我體育選修射箭,因此對射程有所了解。古代人力拉弓最遠距離在一千米左右,一艘船的弓箭手如何實現十四支船隻的劍雨覆蓋?最屌的是雙方主船狙擊互射,2公裡的距離一箭射中對方狙擊手眼睛,他要考慮的因素有:精準定位狙擊手船頂位置、海風風向與風力、漩渦所產生的氣流影響、對方觀察到弓箭後的移動(畢竟弓)不是狙擊槍,而弓箭的極限秒速最多50米每秒。在這麼個情況下,精準射到一個人,有多難?當然上面屬於建議在距離2公裡成立上的假設吹X。根據數據來看,假設朝鮮人使用的是雙曲複合弓,拋射距離在150米,150米有多遠?400米的標準跑道直道長度是85米,一艘船在150米處的視覺效果必定不小,而船體想要縮放成影片中所呈現的比例,150米斷然做不到。日本使用火槍與朝鮮人對射,1840年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使用的火槍有效距離是75米(露出神秘的笑容),雙方居然能夠實現有效殺傷的互射。而同為16世紀明朝的虎蹲炮有效射程在300米,以此作為雙方火力標準,假設李舜臣與來島距離在300米內,直接開炮轟就完事了,幹嘛非得進漩渦?綜上所述,第一場交鋒,完完全全不成立!距離界限模糊,武器火力超出時代限制,不顧火力覆蓋面,不講軍事謀略,這看著能不糟心嗎!72分鐘,來島認定水流會站在己方,下令第二軍出擊。75分鐘,第二軍與李舜臣遭遇肉搏戰即將開啟。李舜臣用了一個觀眾看來或許會無比機智的套路:改變炮彈,在敵軍即將登船時狠狠陰了一把,甚至對臉放箭放炮。從這裡我們能從影片中得到的信息是第二軍約有十艘船,順利通過了漩渦並抵達了李舜臣周圍,那麼這時候我產生了新的疑問。1:李舜臣有炮,日本船應該也有炮,既然佔據了絕對的數量優勢,為什麼日本船不乾脆來個合圍炮擊,而是傻乎乎地衝上去肉搏?2:即使沒有火炮,從之前的鏡頭能看出他們有火槍,距離拉近之後來個幾輪齊射,絕對能有效殺傷李舜臣部下。為什麼不?難道沒彈藥了?火槍齊射只發生幾次,沒彈藥理論不成立。3:既然第二軍可以平穩度過水流,為什麼不趁著水流平穩多派遣艦隊過去策應第二軍?或者補充一下前線軍種?轉機出現在78分鐘,終於有傻逼日本兵拿著類似肩扛式火箭筒的武器對著李舜臣狂轟,既然有,為什麼早不拿出來?作為先遣部隊,火器是一艘船的必備。看過《加勒比海盜》的我們都知道,火器的狂轟是開戰前的必要步驟,無論在何種形式的戰爭中肉搏都是最後最後的交鋒。難道是日本人比朝鮮人傻?還是編劇太傻?既然朝鮮在海上的爭奪節節敗退,說明日本武器裝備必定優於朝鮮,從日本使用火槍,朝鮮使用弓箭上就能看出。但選擇新式的武器必定是因為新有新的優點,不可能只升級了火槍而不升級火炮。全片我最大的疑問在於,日本人的炮,到底去哪去了???是像北洋水師一樣,所撥銀錢全都被官員扣下了?這是海賊王的兵,斷然沒有這層因素。戰勢推演:李舜臣只有一艘炮艦,來島部下十艘,最穩妥的打算是先等待部分後援部隊來到,將裝有火炮的船隻調到前方,幾輪火炮齊射後拉近距離進行火槍點殺及投放燃燒彈,最後敵方大勢已去,擊沉李舜臣或是肉搏收割。小日本怎麼做的?先肉搏,肉搏被人坑了才想起用火器,然後沒打過。

79分鐘,李舜臣麾下智障將火把捅油(?)裡導致爆炸,李舜臣方實力大損,肉搏進入白熱化階段。82分鐘,火炮下放到水手室,對準左側開炮,轟散了包圍圈,擊退了敵人。此處疑問:1:第一波李舜臣靠套路殺光一艘船的敵軍,炮彈轟掉一艘船,最後破釜沉舟轟掉三艘船,此時剩餘第二軍日本船5艘。形勢依舊十分危急,可是剩下的五艘船為什麼不見了?剩下的船依舊可以重創船體受損的李舜臣,為什麼朝鮮人已經像是打了勝仗?2:如此行為看似解了燃眉之急,但無疑是飲鳩止渴,如此近距離的爆炸和撞擊勢必會造成船體受損,為什麼李舜臣的船什麼事都沒有,還能繼續打?3:無論是智障導致的爆炸還是李舜臣命令的炮擊,對船上的人來說都是AOE傷害。根據畫面來看,無疑日本兵兵力佔優,日本兵怎麼就殺不完朝鮮兵?推演個雞兒,都這麼扯了我特麼真推不下去。88分鐘,日本狙擊手高光,前面說了鴉片戰爭時英國火槍射程才75米。。這狙擊手我圓不上。李舜臣時應對狙擊手的方法是根據反光判斷狙擊手位置,拉來大炮瞄準大致方位發射幹擾。且不受幾百米外在海面上看一個狙擊鏡的反光有多扯淡,拉大炮要時間,瞄準要時間,裝彈藥要時間,發射依舊要時間,李舜臣得是快銀的子彈時間才能快過狙擊手。所以狙擊手,完全完全不成立!89分鐘,狙擊手爬上船狙擊李舜臣功虧一簣,去你馬的吧,什麼東西。狙擊手跟弓箭手這麼牛逼直接射了對方主帥不是更方便? 91分鐘的草船更是搞笑,看到之後發炮轟炸然後躲開就完事,導演居然想利用這麼弱智的設定將海上戰事與吃瓜群眾聯繫起來,這個想法很好,但太過腦殘。啞女與斥候的心靈感覺看似催淚,但這個設定不是更扯淡嗎?簡介給出的解釋是啞女讀懂了丈夫的唇語。。。離岸幾百米啊! 100分鐘再次短兵相接,還是那個問題,來島為什麼不開炮?為什麼非要肉搏?104分鐘,來島被李舜臣部下的火炮射擊,漩渦再次出現。疑問:1:這個漩渦真夠他媽大的。2:兩船短兵相接,開炮炸死自家主帥怎麼辦?3:李舜臣的穿上到底有多少人!為什麼打了這麼久,磨了這麼多船,他的人還沒死光???105分鐘,來島被當作棄子,但即使如此他還是有幾十艘船的兵力,怎麼打怎麼碾壓李舜臣,憑什麼打不過?然後來島跳上船送人頭。。CNM的真是個傻逼106分鐘來島受重傷不死居然還跑來找李舜臣,一刀結果,強行塑造李舜臣無敵的形象。109分鐘,李舜臣深陷漩渦無法自拔,日本官兵大舉進攻,結果朝鮮平民趕來拉船。對於這一幕,無論是船上的人還是岸上的人都瞎掉了沒看到。幾個小船拉動了一艘沒有水手的大船,嘻嘻,牛頓知道你們這麼牛逼嗎?站在穿上發力,著力點怎麼找?113分鐘,導演強行製造視覺衝擊,李舜臣部下的船終於不再吃瓜前來支援,而他們作戰的方式是:直接撞!CNM你們的炮呢!!!你們兩邊的炮呢!知道電影快完了想保護海洋環境嗎!為什麼龜船在撞擊的時候至關重要?因為他硬啊!自己硬才能撞別人吶!你的12艘小破板屋船,去硬撞200多艘日本船,怎麼撞能贏!最秀的是撞贏了。。這群傻逼把對面200多艘船上的傻逼嚇破了膽,就贏了。日本人落荒而逃。想像一下,12個有槍不用的傻逼跑過來跟你200個人硬撞,你會怕嗎?我會樂不可支得衝他們開槍。實在不行咱也撞,200對12,怎麼撞怎麼贏,總之,李舜臣就這麼贏了,一艘船都沒沉。海戰的BUG實在太多,導致這場長達一個小時的高潮戲份在我看來只是又臭又長,接下來我們看看文戲部分。《鳴梁》的文武戲涇渭分明, 68分鐘前全是文戲,68分鐘後基本都是武戲。68分鐘的文戲花了大篇幅去豐富雙方領導者的形象與戰事準備。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除了板著臉瞪人再無作用的海賊王,一副愁眉苦臉眼神悲傷的李舜臣。作為全片靈魂的李舜臣,在這部影片中到底是什麼角色?文戲部分:大敵當前,部下軍心渙散,李舜臣沒有制定有效的對敵策略,沒有及時穩定軍心。面對逃兵,他的選擇就是殺。兩軍交戰在即,我軍力量無限小於地方,殺一個逃兵就能止住士兵的恐慌,我覺得這是對我智商得侮辱。李舜臣身為臣子,公然抗領聖旨,此為不忠;身為統帥,沒有拿出鐵腕政策統帥全局,此為不力;身為長官,沒有安排足夠人手看護至關重要的龜船,導致手下反水燒船,喪失了重要戰略武器,此為不才;身為軍人,戰事開啟之前不提前安排平民轉移,放任百姓在河岸上看戲,如果一旦敗了怎麼辦?這群百姓的命運會是如何?此為不義;大敵在前,李舜臣夜裡見了鬼,看到龜船被燒,除了哭,他又做了什麼?此為不堅 !如此一條沒有謀略,只知道陰沉著臉,殺人治軍又心智不過關的老狗,簡單地利用了水流和對面的低智商就能以一敵百大勝一場,牛逼牛逼。讓我相信這種電影,抱歉做不到。但《鳴梁海戰》能霸佔韓國票房紀錄如此之久,當然並非全都是缺點。從製作來看無論是裝備配置還是特效製作都細節地還原了古代海戰。如此精良地製作卻搭上了一個漏洞百出地劇本,只不過是對編劇深深的諷刺罷了。看了《鳴梁》,除了對韓國人瘋狂自戀的唾棄外更深的是對華語電影的失望。韓國人將一個極端失真的劇本拍出了個除了劇本和邏輯其餘部分沒有瑕疵的力作,受到無數韓國人的瘋狂追捧,我們的影視行業製作者卻坐擁寶庫而無法產出精品,每年最多的作品不過是資本注入市場後衍生的流量垃圾。我所感受到的只有深深的悲哀。

相關焦點

  • 評《鳴梁海戰》: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原標題: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關於李舜臣的故事,韓國人2005年拍過一部《天軍》,講述朝鮮少校穿越邂逅李舜臣,但該片假想敵並非東洋海賊王而是女真人。同期還有一部叫《不滅的李舜臣》的韓劇,看過該劇的人即知《鳴梁海戰》日方大將來島通総為何急於與李舜臣拼命——因為劇中那個死於李舜臣之手的來島通康,正是來島通総的弟弟。
  • 《鳴梁海戰》韓式古裝也不錯
    鳴梁海戰是由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明神宗時期赫赫有名的朝鮮將軍李舜臣,雖然和自己腦補的將軍不同略顯福態但是很有威嚴,鳴梁海戰是典型的以小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不禁讓人想到了赤壁,同樣的水戰同樣的古裝,同樣震撼(雖然實際上鳴梁海戰規模不大)李舜臣將軍有崔岷植扮演,崔岷植出演過《老男孩》也包括《超體》裡的韓國boss,本身就帶著點黑幫boss氣質,在鳴梁海戰裡花了老妝盔甲一帶,很霸氣但也顯出小國將軍的落寞。電影裡的反派海賊王(不是路飛)由曾憑藉《最終兵器:弓》奪得青龍獎的柳承龍出演,梟氣十足。
  • 《鳴梁海戰》歷史上的的鳴梁海戰
    圍繞鳴梁海戰的爭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中國網民認為李舜臣是副手,實際指揮是明朝水師提督陳璘。這是對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讀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鳴梁大捷確實是李舜臣打的,也沒有明軍參與。陳璘指揮的海戰是鳴梁海戰不久之後的另一場露梁海戰,這是由中朝聯軍打的。是鳴梁海戰還是露梁海戰消滅日水軍主力,鳴梁海戰並沒有史料宣稱消滅日水軍主力,恐怕是網上以訛傳訛。
  • 《鳴梁海戰》鳴梁海戰的真實
    《鳴梁海戰》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以12條龜船對抗日本四百船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的戰爭。當是時,由於豐臣秀吉急於發展經濟,往陸地擴張,藉機佔領朝鮮而妄圖攻打大明。這場戰役的勝利,韓國史料認為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義軍,但是,真實情況是,鳴梁海戰是萬曆三大徵的一部分,明朝向其中投入八萬兵力,歷時七年,朝鮮當時已被打的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亡國,日本向這場戰役投入十幾萬兵力,壓上老本的打,這場戰役的勝利,我認為應該歸功於大明,我們都應該知道真實的一切,在四百多年前,有大明的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遠赴他鄉,英勇奮戰,毫無畏懼,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海戰史詩大片《鳴梁海戰》
    2014年上映的《鳴梁海戰》是韓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耗資最多的海戰史詩影片
  • 《鳴梁海戰》我所知道的鳴梁海戰,瘋狂吐槽中
    作為經典海戰之一,有必要提一提背景。所謂鳴梁海戰到底是怎麼回事?鳴梁海戰主要是明代萬曆年間,明朝抗倭援朝的事。朝鮮國王被打的來明朝尋求政治避難,朝鮮軍隊只有少數人還在抵抗,朝鮮正規軍也只有李舜臣所帶領的海軍勉強能和日軍一戰。陸地部隊早已經爛到極致了。一開始所謂的龜船給了很多特寫鏡頭,結果到最後還著火了。歷史上鳴梁海戰,朝鮮海軍有12艘龜船迎擊幾百搜日軍戰艦。
  • 《鳴梁海戰》:我們要從人家的主旋律裡看什麼
    《鳴梁海戰》的誕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對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強到變態的韓國人而言,似乎只有這樣的電影才算是典型的韓式大片。此外,相比韓國同樣擅長的犯罪類型片,從製作體量對電影工業的推動而言,戰爭類型片的作用要大得多,且又能挖掘出深刻的政治意蘊。以這兩個角度看,《鳴梁海戰》恰恰同時符合,因此其火爆也在情理之中。當然,營銷的得力也不容忽視。
  • 《鳴梁海戰》真實的鳴梁之戰
    豐臣秀吉那個大土匪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縣打縣所謂的戰國時期,統一日本島,統一完了也沒閒著,兩次傾軍攻打朝鮮,鳴梁之戰的發生是在豐臣秀吉第二次出兵攻打朝鮮之時。當然打朝鮮不是光想打朝鮮,就是想以朝鮮為跳板進軍大陸,日本人對侵佔大陸的野心那真是由來以久,且代代相傳。
  • 《鳴梁海戰》前行
    不管怎樣,《鳴梁海戰》總歸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按照好萊塢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頭」巧妙結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遠是「正義、親情、愛」等傳統價值觀,雖不流於粗暴說教,但卻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品味。
  • 客觀看《鳴梁海戰》
    我第一次看《鳴梁海戰》還挺熱血,認為韓國這部電影也是好過很多國內的一些披著歷史的戰爭和古裝爛製作的,看完之後我給了4星,隨著看韓國電影增多,慢慢刷它刷的遍數多了,我又便給了3星,這是我認為好的電影始終都是稀缺的,能享受到一部好的電影是非常舒服的,也有可能這部電影票房不高。
  • 《鳴梁海戰》韓國民眾心中的歷史和現實
    通過今年的《鳴梁海戰》,他再次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鳴梁海戰》的票房奇蹟《鳴梁海戰》創造了票房奇蹟。它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突破1000萬觀影人次、1000億韓元票房紀錄的本土電影。2009年《阿凡達》創造了1330萬人次,票房收入1248億韓元(7.0385億元)的紀錄,並以此使韓國電影界面臨危機。
  • 《鳴梁海戰》:軟硬兼備的精彩
    時隔近半年,今夏在韓國締造全新觀影人次記錄的史詩巨製《鳴梁海戰》終於在內地公映。
  • 影評|鳴梁海戰|哀兵必勝
    鳴梁海戰屬於特殊戰例【鳴梁海戰】是一部被刪減劇情的引進電影,在觀看之前就意味著遺憾與缺失。然而刪減並不影響影片整體藝術效果,反而促使觀眾將注意力放在海戰情節之上,在影片上映當時,人為促成看點繼續加強。在韓國國內上映時,這部電影全稱叫做:【鳴梁-漩渦之海】,交待的是朝鮮將領李舜臣率眾痛擊倭寇,以十二條板屋船擊退日艦三百三十餘艘,創造世界海戰史奇蹟的前因後果,但因為引進時將關注點都放在了海戰戲份這裡,因此剪輯了此前超過二十分鐘的文戲,因此改名為【鳴梁海戰】。不過對於整部作品來說,文戲的鋪墊必不可少。為什麼說是必不可少?
  • 《鳴梁海戰》點評一下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明朝那些事兒又看到抗倭援朝這一段,突然想起有這麼一部電影,就捎帶看看。評價得從兩個層面說。一方面,如果不談歷史,只講電影本身,在戰爭片中我給9分,其實相當於滿分,因為剩下的1分是因為我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刪減版,如果是的話,那還有20分鐘左右的內容我沒看,所以不評價。
  • 淺談電影《鳴梁海戰》背後的歷史虛實
    鳴梁海戰2014年,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上映,該電影描述的是「丁酉倭亂」(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時發生的鳴梁海戰的故事
  • 《鳴梁海戰》的中國票房為何這麼差?
    《鳴梁》引進內地做了兩處改動:1、片名加「海戰」二字 2、刪20分鐘文戲 《鳴梁海戰》原名《鳴梁》,在引進中國時發行方特意加了「海戰」二字,以便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它是個什麼片子。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不是加了「海戰」二字,該片票房肯定會更慘,因為「鳴梁」是韓國的一個地名,對韓國人來講家喻戶曉,但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單看「鳴梁」這兩個字,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東。 片名加了「海戰」二字,內容上卻刪掉了近20分鐘的文戲,最終中國版本只有109分鐘——原版120分鐘。
  • 精彩影片賞析鳴梁海戰(史詩巨作)
    因《亂中日記》和《李忠武公全書》《宣祖實錄》等史料記錄相異,在缺乏確切歷史數據的情況下,為了真實再現「鳴梁海戰」,導演和相關專家對鳴梁地區的洋流、當時的天氣、地形都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為了真正了解書寫《亂中日記》時李舜臣將軍的所思所想,金漢珉導演對多個譯本進行了比較。
  • 《鳴梁海戰》一部絕地反擊的神話 劉德華評價熱血沸騰
    12艘戰船完勝330艘強悍艦隊的戰爭奇蹟,61分鐘的宏大海戰,韓國總統樸槿惠親身觀看,觀影總人次突破1760萬,力壓《阿凡達》在韓國創下的票房紀錄。一系列讓人瞠目結舌般的數字不僅讓《鳴梁海戰》成為了全亞洲乃至世界影迷關注的焦點,更引起許多明星的興趣。近日,劉德華錄製的一段VCR在網絡發布,劉天王盛讚導演金漢珉和兩位影帝崔岷植和柳承龍的卓越表現,更將這部電影給自己帶來的最大啟示和大家一起分享。據悉,《鳴梁海戰》定於11月28日中國內地上映。
  • 《鳴梁海戰》勉強及格
    鳴梁海戰以少勝多是朝鮮歷史上精彩戰例不錯,但這片子是稍微有點亂,各種因素摻和在一起:反間計、龜船、朝鮮臥底、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元鈞……不熟悉丁酉歷史的人看人名都會暈頭轉向。李舜臣利用的不是恐懼也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是不世出的海戰天才,他有著對海戰運用自如的技術實力加上地形之利和百姓的支持,他冷靜而聰明,我覺得單純的血氣勇敢不足以形容這個人,導演拍的煽情太過,史實不經推敲,大概這是東方人的通病,信服力不足。看在李將軍的份上,評分6,勉強合格
  • 《鳴梁海戰》啟示錄:從韓國到中國都不容易
    但在CJ娛樂總裁鄭泰成看來,《鳴梁海戰》不能只是成為一部啟蒙類的歷史題材電影。這年頭,超級英雄都有點「精神問題」,才能顯得更加貼近群眾,李舜臣也是如此,鳴梁海戰爆發之前,他還在因為遭人誣陷蹲監獄呢,臨危授命當了將軍卻借不到援兵還被下屬排擠……這得有多少內心戲啊,絕對不應該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