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娛樂專稿(文/喻德術 編輯/三替)
2014-2014年賀歲檔,多部國產片未達票房預期,但最鬱悶的不是中國人,而是韓國人,因為創下韓國影史紀錄的《鳴梁海戰》在中國票房慘敗,最終不足3000萬。
為什麼《鳴梁》在韓國一鳴驚人——觀影人次力壓《阿凡達》超過韓國總人口的1/3,卻在中國卻啞了火?要知道,這部投資超過1億人民幣,韓國影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在韓國創下觀影記錄後,這個現象也引發了中國媒體的大量報導,可是,等真正引進中國後,票房怎麼就這麼差呢?這其中巨大的反差,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鳴梁》引進內地做了兩處改動:1、片名加「海戰」二字 2、刪20分鐘文戲
《鳴梁海戰》原名《鳴梁》,在引進中國時發行方特意加了「海戰」二字,以便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它是個什麼片子。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不是加了「海戰」二字,該片票房肯定會更慘,因為「鳴梁」是韓國的一個地名,對韓國人來講家喻戶曉,但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單看「鳴梁」這兩個字,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東。
片名加了「海戰」二字,內容上卻刪掉了近20分鐘的文戲,最終中國版本只有109分鐘——原版120分鐘。儘管有部分觀眾表示不滿,但多位院線人士表示,這是發行方非常英明的決策,如果不刪掉近20分鐘,其排映場次會更少,節奏也會慢很多,票房肯定會更慘。
原因一:檔期多變排片少,活生生被擠死
《鳴梁海戰》在韓國的上映日期是2014年7月30日,中國原定同年11月4日,後來推遲到11月11日,再後來又宣布改期至11月28日,最終敲定12月12日公映。
發行方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上映檔期一改再改也是迫不得已,因為11月至12月初的中國電影市場大片雲集,不但有《星際穿越》、《忍者神龜》這樣的好萊塢巨製,也有《一個人的武林》、《黃飛鴻之英雄有夢》、《撒嬌女人最好命》等國產大片,基本沒有上映空間。
而12月賀歲檔競爭雖然更為激烈,但畢竟按照歷史規律,12月是觀影高峰,整個市場產出比較大,如果能分得一杯羹將會獲得不少票房。
可誰也沒想到,12月賀歲檔竟然波瀾不驚,市場一直沒有熱起來。而12月12日這個日期雖好,但浪漫愛情片《我的早更女友》同日上映搶走了主要市場,12月5日公映的《匆匆那年》又後勁十足,而《鳴梁》的排片量本來就很少,票房沒上來,影院也不願給排片。再加上12月18日《一步之遙》上映後排片一支獨大——超過市場總額的50%,《鳴梁海戰》被活生生地擠死了。
原因二、戰爭題材不討巧,引進戰爭片「死路一條」
毫無疑問,《鳴梁海戰》是戰爭片,而且是硬挺挺的戰爭片——除了戰爭和動作,片中基本沒有其它元素。
而「戰爭片」這個題材類型,就已經「命中注定」了《鳴梁海戰》在中國市場上不會有太大起色,因為在全球主流市場,戰爭片向來都不是最賣座的影片——韓國是個例外,中國也一樣,迄今為止賣得最好的戰爭片是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票房超過6億,馮小剛(微博)執導的《一九四二》和吳宇森執導的《赤壁》上集分列二三位,票房均不足4億。
在中國市場的單片票房動不動就超過10億甚至接近20億的情況下,戰爭片的最高紀錄卻只有6億出頭,其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而《鳴梁海戰》不僅是戰爭片,還是引進戰爭片,這就更要命了。最近20多年,中國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引進戰爭片是2012年的《戰馬》,由大名鼎鼎的史蒂芬·史匹柏執導,但票房只有1億出頭。戰中片中的經典、同樣是由史匹柏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瑞恩》,在中國則只有6000多萬人民幣。當然,這個成績在10多年前已經足夠轟動一時,但《鳴梁海戰》畢竟不是《拯救大兵瑞恩》,也無法與另一部好萊塢戰爭片《珍珠港》媲美。
不但是引進戰爭片,還是古代戰爭片,這就徹底沒戲了。香港大導演王晶(微博)說,現在的年輕觀眾是「有時裝不看年代,有真人不看動畫,有小孩不看大人」,一部韓國人幾百年前打仗的片子,憑什麼讓中國的年輕觀眾喜歡?
最近20多年在中國上映的主要戰爭片及其票房
轉播到騰訊微博
(數據來源:根據媒體公開報導整理)
原因三、宣傳營銷不到位,沒有找到準確的觀眾定位
作為一部韓國引進片,內地發行方也許深知它難以創造票房奇蹟,因此宣傳和營銷方面的啟動較晚,基本上映前一個半月才開始推預告片,然後上映前兩周開始做業內看片,找媒體記者和影評人做一些口碑傳播。
12月5日,該片主演、韓國影帝崔岷植來到北京大學參與了騰訊電影沙龍「從《鳴梁海戰》看中韓合拍大片時代何時到來」,受到數百學生的歡迎。但實事求是地說,這是因為他本人親自到場才引起部分鐵桿粉絲的興趣。崔岷植雖然是韓國的國寶級演員,由其主演的《生死諜變》、《老男孩》、《太極旗飄揚》、《親切的金子》、《哭泣的拳頭》、《看見惡魔》、《新世界》、《超體》等片也赫赫有名,但在中國內地,他既不是偶像明星,也不是人氣演員,難以受到更多年輕觀眾的歡迎。
題材和主演都離年輕觀眾較遠,《鳴梁海戰》在宣傳營銷方面於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找到準確的觀眾定位——因為本來就沒有多少潛在觀眾,於是上映前沒有搞大型營銷活動,更別說主創巡迴宣傳了;影院廣告和路牌廣告的鋪放也相對有限,最終既不是話題影片,也沒引起焦點關注,基本上自生自滅了。
原因四、韓片歷來沒市場,引進中國,大多「死路一條」
另外,韓國電影在中國歷來不受歡迎。最近一二十年來,從來沒有任何一部韓國引進片在中國市場上票房大賣過——至少沒有過億的,《大明猩》那是合拍片。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市場上賣得最好的韓國引進片是2014年公映的《雪國列車》,票房7600萬,但該片並非「純韓國製造」,而是由「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主演。排名第二的是玄彬和湯唯主演的浪漫愛情片《晚秋》,票房6700萬。動作驚悚片《龍之戰》票房3100萬,已經可以排到第三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鳴梁海戰》拿到近3000萬票房,已經算是韓國引進片中的佼佼者了。而《大叔》(原名《孤膽特工》)、《狼少年》這些曾在韓國大熱的影片,到了中國一律無人問津;至於10年前裴勇俊主演的《外出》,中國票房據說還抵不上主創來華時花費的行程費用。
至於韓國引進片為何在中國市場上無人問津,騰訊娛樂已在此前做過多次專題,本文不再贅述。
最近幾年在中國上映的韓國引進片及其票房
轉播到騰訊微博
總結:本來就是「死路」近3000萬已算幸運
中國人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鳴梁海戰》的中國上映,既不佔據天時——在賀歲檔受到多部影片的夾擊,也不佔據地利——韓國引進片在中國從來都不吃香;唯一佔據的可能就是人和——看過的人倒是一律說好,但可惜願意進影院觀看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不佔天時和地利的情況下,《鳴梁海戰》又是戰爭片,還是古代戰爭片,而且是引進古代戰爭片,並且是韓國古代引進戰爭片。沒辦法了,註定了「死路一條。最終近3000萬的票房,已經可以排進韓國引進片票房前五,必須得燒高香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