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 鳴梁海戰背後的中日朝三國角力

2021-02-13 娛樂資本論

在《一步之遙》和《智取威虎山》上映之前,賀歲檔還有點乏味,除了提早沉沒的《太平輪》之外,撒嬌的早更的回憶匆匆那年的各種小女子在大銀幕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在是有點脂粉味過重。不過還好,還有一部讓人看了之後迸發出雄性荷爾蒙的大製作,那就是創下了韓國影史多項記錄的《鳴梁海戰》。

說實話,個人認為《鳴梁海戰》算不上一部多麼頂級的影片,但不得不否認,人家確實挺好看的,沒有一些矯情造作的無病呻吟,以及用力過猛的炫技,更何況,這是一個帶有民族氣節的故事呢,相比起西方人對於英雄主義的推崇,東方人對於民族氣節的本能感知,似乎要更勝一籌。

好了,字數有限別扯遠了,《鳴梁海戰》是個不錯的歷史戰爭片,但走進影院的人,有多少是對於這段歷史有個一知半解的呢?沒錯,這是一個科普貼,不是影評。

編者註:上圖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一幅於1402年朝鮮製作的世界地圖。地圖結合了早期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地圖,描繪了從西方歐洲、非洲到東方日本的大致形狀,其中朝鮮被放大,領土面積甚至達到了中國的1/3,有評論稱,當時的豐臣秀吉正是被這張地圖所蒙蔽,因此對中國的戰力估計不高。

鳴梁海戰發生在公元1597年,1597年時候的中、日、韓和現在可不一樣,當時,中國處於大明王朝的末期,雖然是朝鮮的宗主國,但由於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之後,萬曆皇帝消極怠政,黨派內鬥激烈,整個國家也是一團烏煙瘴氣,岌岌可危。

而日本就不同了,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後(注意這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不是咱們的春秋戰國,但性質差不多,各大名,也就是諸侯之間不斷發動內戰),日本由豐臣秀吉在1590年完成了全國統一(有一點像三國時期司馬懿的角色有木有)然後國內軍力那叫一個強大,似乎不外出侵略都不知道要做些神馬。不過說到底,豐臣秀吉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政策。在統一全國進程裡的領地重新分配中,豐臣秀吉所得的直轄領地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聯合起來,他就將處於劣勢。因此,豐臣秀吉便想靠發動戰爭將望大領主手底下的人力物力消耗殆盡,身邊的中國和朝鮮自然是首要目標。而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想搞定中國必須先搞定朝鮮,So,朝鮮便成了可憐的戰爭犧牲品。

編者注 1597年中日朝三國最高權力者,自上而下: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朝鮮宣祖李昖(影視形象)

朝鮮這隻被瞄準的小鹿,那時候還處在李氏王朝,要說李氏王朝也是不得了,分明有著弊端百出的政策制度,但人家就是能延續500多年,500多年呢,明清兩朝加起來也不過如此。1597年,李氏王朝的統治者是宣祖李昖,他從15歲即位起,朝廷內就形成了東人黨和西人黨在角逐名利的不良風氣,你打我的小報告,我打你的小報告,亂死了。當時的朝鮮兵士也是非常軟弱的,明朝軍隊曾用過這樣一個戰術——穿上朝鮮士兵的衣服,敵人見到之後後往往會輕敵,結果兩軍交戰士兵皆勇猛向前,敵軍就會大敗。

1592年,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佔領了半壁江山,朝鮮國王出逃,壬辰衛國戰爭就此爆發,當時47歲的李舜臣,由於之前在反擊女真人的戰爭中立過功,已經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聽不明白?反正就是個海軍要職。在陸軍屢戰屢敗的情況下,李舜臣帶領他的部下在閒山島等海戰中連連取得大捷,不僅在釜山海戰中擊沉了日軍將領——有名的「海賊大名」九鬼嘉隆的百餘艘戰船,還把水師將領脅坂安治(就是影片中日軍那個坐鎮後方就是不上來支援的大boss)的部隊打的是落花流水,現在知道為什麼電影中說,日本海軍一聽見李舜臣三個字,就會有深深的恐懼了吧,沒錯,他們曾經是人家手下敗將,脅坂的部將真鍋左馬允戰敗時候面對沉船殘兵,都無地自容地剖腹自殺了。

編者注 圖為「鳴梁海戰」中的主要將領,均為《鳴梁海戰》電影劇照,自上而下: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日軍將領來島通總,日軍將領協阪安治。

戰爭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之後,李舜臣就升官了,被朝鮮國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全羅、慶尚、忠清道水軍統制使。朝鮮還專為他第一次設立三道水軍統制使的頭銜。不過好景不長,影片一開始交待的背景故事也開始上演了,日本的豐臣秀吉可不是吃素的,使用了反間計,試圖利用封建國王對大功臣固有的不信任來除掉李舜臣。1597年初,潛入朝鮮朝廷內部的一名日本間諜馬島在朝野上下散布:日本將領家藤清正在李舜臣防區的島嶼上待了七天,李舜臣竟不予逮捕,李舜臣陰謀要奪王位了……哇,篡位啊,這還了得,謠言傳到宣祖耳朵裡,後果可想而知,加上海軍的另一名將領元均(也是個昏庸的小人)一伙人也妒忌李舜臣,乘機大進讒言,橫加誣衊。就這樣,李舜臣被安上了「放走敵將」的罪名入獄了,差點要判處他死刑。好在有許多大臣死保李舜臣,才改成免除一切職務,貶為普通士兵,下放到愛國將領權慄(朝鮮爆雷將)的部隊裡白衣從軍。

豐臣秀吉一聽到李舜臣被革職了之後,開心壞了,立刻中斷了談判,並在1597年的3月,派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再次大舉進攻朝鮮,在朝鮮水軍一敗塗地的情況下,宣祖不得不重新啟用李舜臣,再度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當時,李舜臣都己經五十二歲了,接手了這樣一個爛攤子,有多爛?水師艦隊只剩12艘軍艦了。

這裡要說明一下日本朝野裡的一點小背景,小西行長是商人家族出身,在常年商貿往來中對朝鮮的人文、地理相當了解,也通曉漢語和朝鮮語,但是名門望族出身的加藤清正一向就瞧不起商家出身的小西行長,所以兩人素來不和諧,恩怨那叫一個深啊,而脅坂安治和加藤清正是一掛的,當然也不願意小西行長再得功勞。為了和小西行長爭功,加藤清正出面讓豐臣秀吉請來了來島通總,也就是電影裡的「海賊王」,來島家族的水軍歷史可是相當悠久,自然也是擅長水上作戰的,不過可惜啦,後面的事情你們看電影都知道了,來島還是不小心死在了李舜臣的巧妙計劃、脅坂安治的貪生怕死以及自己的心高氣傲上,享年37歲。哦,對了,一同戰死的還有他的哥哥來島通年。

編者注 來島家族是日本歷史上善於航海、海戰的家族,也被稱為「海盜家族」,在著名PC遊戲《大航海時代4》中,日本的大阪和長崎就是由來島家控制,玩家如果選擇扮演中國女將軍李華梅,來島家就成為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勁敵。

鳴梁海戰中,李舜臣以寡敵眾,以少勝多,殺敵敵4000多人,擊沉敵船30多艘,可算是重新奪回了全羅南道的制海權,不過,在第二年的露梁海戰中,這位老將還是戰死了,這是後話,下回續集《露梁海戰》上映後我們再說。

附:船隻介紹:

日軍:

安宅船——近似於戰列艦

關船——近似於巡洋艦

朝鮮:

板屋船——相當於一種大型戰艦

龜船——李舜臣設計改良的戰船,原始的裝甲炮艦,其作用好比雷班託海戰裡西班牙中型炮船,甲板上有堅固外殼,木殼上復有鱗狀鐵葉,因酷似龜背而得其名。龜船上刻龍頭,船首有幾個炮眼,兩舷有一些槍眼和炮眼,每邊10支划槳,在近海作戰機動靈活,火力很強,弓箭、槍彈對龜船毫無傷害,鐵板上還裝有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加大後的船體可多存淡水、糧食,適合長時間、遠距離航行。


本文作者:丘陵

來源:微信公號「成長的文化站」

--娛樂資本論--

回復「VIP+組織+姓名+職務+個人微信號」,申請加入「小娛資源共享群」,我們將提供投資分析報告、公司財報、衛視招商手冊等業內資料

左手娛樂,右手資本,你就是跨界達人~

Yes!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個由財經記者和文娛記者共同運營的微信公號,由財經記者鄭道森和文娛記者吳立湘悉心打理。

娛樂資本論開設以下6個欄目——【深八卦】【資本論】【電視沒有臺】【娛樂政治學】【數據控】【深電影】

回復關鍵詞「八卦」、「資本」、「電視」、「政治」、「數據」、「電影」,你可以看到最受歡迎的歷史文章,也歡迎各位達人投稿薦稿。

版權聲明:原創文章,尊重智慧財產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載請在作者欄以及文章中標明作者和出處,請勿修改標題和內文。

相關焦點

  • 淺談電影《鳴梁海戰》背後的歷史虛實
    鳴梁海戰2014年,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上映,該電影描述的是「丁酉倭亂」(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時發生的鳴梁海戰的故事
  • 《鳴梁海戰》歷史上的的鳴梁海戰
    圍繞鳴梁海戰的爭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中國網民認為李舜臣是副手,實際指揮是明朝水師提督陳璘。這是對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讀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鳴梁大捷確實是李舜臣打的,也沒有明軍參與。陳璘指揮的海戰是鳴梁海戰不久之後的另一場露梁海戰,這是由中朝聯軍打的。是鳴梁海戰還是露梁海戰消滅日水軍主力,鳴梁海戰並沒有史料宣稱消滅日水軍主力,恐怕是網上以訛傳訛。
  • 《鳴梁海戰》真實的鳴梁之戰
    首先來看看這場日寇侵朝戰爭的背景。豐臣秀吉那個大土匪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縣打縣所謂的戰國時期,統一日本島,統一完了也沒閒著,兩次傾軍攻打朝鮮,鳴梁之戰的發生是在豐臣秀吉第二次出兵攻打朝鮮之時。當然打朝鮮不是光想打朝鮮,就是想以朝鮮為跳板進軍大陸,日本人對侵佔大陸的野心那真是由來以久,且代代相傳。
  • 《鳴梁海戰》鳴梁海戰的真實
    《鳴梁海戰》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以12條龜船對抗日本四百船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的戰爭。當是時,由於豐臣秀吉急於發展經濟,往陸地擴張,藉機佔領朝鮮而妄圖攻打大明。這場戰役的勝利,韓國史料認為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義軍,但是,真實情況是,鳴梁海戰是萬曆三大徵的一部分,明朝向其中投入八萬兵力,歷時七年,朝鮮當時已被打的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亡國,日本向這場戰役投入十幾萬兵力,壓上老本的打,這場戰役的勝利,我認為應該歸功於大明,我們都應該知道真實的一切,在四百多年前,有大明的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遠赴他鄉,英勇奮戰,毫無畏懼,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客觀看《鳴梁海戰》
    我第一次看《鳴梁海戰》還挺熱血,認為韓國這部電影也是好過很多國內的一些披著歷史的戰爭和古裝爛製作的,看完之後我給了4星,隨著看韓國電影增多,慢慢刷它刷的遍數多了,我又便給了3星,這是我認為好的電影始終都是稀缺的,能享受到一部好的電影是非常舒服的,也有可能這部電影票房不高。
  • 海戰史詩大片《鳴梁海戰》
    2014年上映的《鳴梁海戰》是韓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耗資最多的海戰史詩影片
  • 《鳴梁海戰》我所知道的鳴梁海戰,瘋狂吐槽中
    作為經典海戰之一,有必要提一提背景。所謂鳴梁海戰到底是怎麼回事?鳴梁海戰主要是明代萬曆年間,明朝抗倭援朝的事。朝鮮國王被打的來明朝尋求政治避難,朝鮮軍隊只有少數人還在抵抗,朝鮮正規軍也只有李舜臣所帶領的海軍勉強能和日軍一戰。陸地部隊早已經爛到極致了。一開始所謂的龜船給了很多特寫鏡頭,結果到最後還著火了。歷史上鳴梁海戰,朝鮮海軍有12艘龜船迎擊幾百搜日軍戰艦。
  • 影評|鳴梁海戰|哀兵必勝
    在韓國國內上映時,這部電影全稱叫做:【鳴梁-漩渦之海】,交待的是朝鮮將領李舜臣率眾痛擊倭寇,以十二條板屋船擊退日艦三百三十餘艘,創造世界海戰史奇蹟的前因後果,但因為引進時將關注點都放在了海戰戲份這裡,因此剪輯了此前超過二十分鐘的文戲,因此改名為【鳴梁海戰】。不過對於整部作品來說,文戲的鋪墊必不可少。為什麼說是必不可少?
  • 和露梁海戰比起來,被韓國人拍成電影的鳴梁海戰就是小打小鬧
    用時長久,分為兩個階段,鳴梁海戰、露梁海戰發生在第二階段。 鳴梁海戰之後的露梁海戰,是朝鮮之役的最後一場海戰 韓國在2014年曾經拍過一部古代戰爭片《鳴梁海戰》,場景拍得很宏大,指揮官李舜臣被拍得神乎其神。
  • 《鳴梁海戰》鳴梁:絕處逢生的海戰史詩
       片子的背景是發生在1597年,朝鮮名將李舜臣在碧波津的鳴梁以12艏船打敗來犯的倭寇上百艏船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他利用了鳴梁特殊的地勢和自己戰艦火炮的優勢,加上自己軍隊上下一心的拼死決戰,奇蹟般的打退了強大的日寇。影片一開場就介紹了朝鮮水師在李舜臣被日本人的反間計陷害,在獄中遭受嚴刑拷打的時候,節節敗退。日本人南北夾擊,直逼漢陽。
  • 《鳴梁海戰》前行
    不管怎樣,《鳴梁海戰》總歸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按照好萊塢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頭」巧妙結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遠是「正義、親情、愛」等傳統價值觀,雖不流於粗暴說教,但卻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品味。
  • 評《鳴梁海戰》: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同期還有一部叫《不滅的李舜臣》的韓劇,看過該劇的人即知《鳴梁海戰》日方大將來島通総為何急於與李舜臣拼命——因為劇中那個死於李舜臣之手的來島通康,正是來島通総的弟弟。據說《鳴梁海戰》在韓吸納了1700萬人次觀影(韓國總人口不過5000萬),超過《阿凡達》刷新韓國影史,趕上我們當年看少林寺的狂情。而當你抱著神話的心態看《鳴梁海戰》時會驚奇地發現,中韓人民抗擊倭寇的民族主旋律訴求驚人一致。
  • 《鳴梁海戰》韓式古裝也不錯
    鳴梁海戰是由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明神宗時期赫赫有名的朝鮮將軍李舜臣,雖然和自己腦補的將軍不同略顯福態但是很有威嚴,鳴梁海戰是典型的以小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不禁讓人想到了赤壁,同樣的水戰同樣的古裝,同樣震撼(雖然實際上鳴梁海戰規模不大)李舜臣將軍有崔岷植扮演,崔岷植出演過《老男孩》也包括《超體》裡的韓國boss,本身就帶著點黑幫boss氣質,在鳴梁海戰裡花了老妝盔甲一帶,很霸氣但也顯出小國將軍的落寞。電影裡的反派海賊王(不是路飛)由曾憑藉《最終兵器:弓》奪得青龍獎的柳承龍出演,梟氣十足。
  • 韓國電影《鳴梁海戰》的得與失、歷史上真實的鳴梁海戰
    ,大明鐵騎VS日本戰國強兵悍將。之前壬辰戰爭中的玉浦大捷、泗川大捷、唐浦大捷、唐項浦大捷、閒山島和安骨浦大捷等等(你看,清一色全是大捷,就知道這是個一點沒水分的真正狠角色。實際上他打的仗裡,就沒有一次不是大捷的,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他戰死為止,可謂金身不破)。到之後整個戰爭的終結大戰露梁海戰,每個都可以大寫一筆。選鳴梁,是因為之前的壬辰戰爭中的一系列戰役,大都發生於第一次祖承訓小股明軍入朝增援、中伏敗退前後。
  • 《鳴梁海戰》必死即生,大寫的浴血奮戰
    到真正海戰那裡,相信很多人都被深深吸引感動了。到底家國天下的片子拍出來需要演員一顆赤城的心啊!至於大場面,呵呵...ps看評論有人說韓國為了宣傳把日本打敗朝鮮海軍故意拍成這樣,這並不準確。鳴梁確實是李舜臣帶領朝鮮海軍打了一場勝仗,不是大勝而已,隨後的勝利是中朝聯軍打的,與電影無關這裡不做展開。據說電影還會往下拍,再關注吧。 電影追求史詩效果,還是差了點火候。不過漩渦上的海戰部分拍得真是難得的精彩。
  • 《鳴梁海戰》韓國民眾心中的歷史和現實
    通過今年的《鳴梁海戰》,他再次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鳴梁海戰》的票房奇蹟《鳴梁海戰》創造了票房奇蹟。它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突破1000萬觀影人次、1000億韓元票房紀錄的本土電影。2009年《阿凡達》創造了1330萬人次,票房收入1248億韓元(7.0385億元)的紀錄,並以此使韓國電影界面臨危機。
  • 《鳴梁海戰》:軟硬兼備的精彩
    時隔近半年,今夏在韓國締造全新觀影人次記錄的史詩巨製《鳴梁海戰》終於在內地公映。
  • 《鳴梁海戰》點評一下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明朝那些事兒又看到抗倭援朝這一段,突然想起有這麼一部電影,就捎帶看看。評價得從兩個層面說。一方面,如果不談歷史,只講電影本身,在戰爭片中我給9分,其實相當於滿分,因為剩下的1分是因為我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刪減版,如果是的話,那還有20分鐘左右的內容我沒看,所以不評價。
  • 《鳴梁海戰》的中國票房為何這麼差?
    《鳴梁》引進內地做了兩處改動:1、片名加「海戰」二字 2、刪20分鐘文戲 《鳴梁海戰》原名《鳴梁》,在引進中國時發行方特意加了「海戰」二字,以便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它是個什麼片子。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不是加了「海戰」二字,該片票房肯定會更慘,因為「鳴梁」是韓國的一個地名,對韓國人來講家喻戶曉,但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單看「鳴梁」這兩個字,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東。 片名加了「海戰」二字,內容上卻刪掉了近20分鐘的文戲,最終中國版本只有109分鐘——原版120分鐘。
  • 精彩影片賞析鳴梁海戰(史詩巨作)
    因《亂中日記》和《李忠武公全書》《宣祖實錄》等史料記錄相異,在缺乏確切歷史數據的情況下,為了真實再現「鳴梁海戰」,導演和相關專家對鳴梁地區的洋流、當時的天氣、地形都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為了真正了解書寫《亂中日記》時李舜臣將軍的所思所想,金漢珉導演對多個譯本進行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