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鳴梁:絕處逢生的海戰史詩

2020-10-12 岸西
之所以看《鳴梁》,完全是因為衝著「韓國影史第一」的名號去的,剛開始並沒有報太大的興趣,以為棒子又會意淫出又一部愛國主義的抗日神劇而已,直到我看完,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才只知道,這的確是難得一見的好片子。無論是從他的故事題材、人物塑造和場面的掌控,都是一流水準。我可以這麼說一句,就這個片子表現出來的核心:國內還真拍不出來。我知道這個話一出來,會有一大群人等著噴我,說我跪舔棒子的片子,可恥的話,大家不妨聽我慢慢說來,大家是噴是贊自行判斷。
   片子的背景是發生在1597年,朝鮮名將李舜臣在碧波津的鳴梁以12艏船打敗來犯的倭寇上百艏船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他利用了鳴梁特殊的地勢和自己戰艦火炮的優勢,加上自己軍隊上下一心的拼死決戰,奇蹟般的打退了強大的日寇。影片一開場就介紹了朝鮮水師在李舜臣被日本人的反間計陷害,在獄中遭受嚴刑拷打的時候,節節敗退。日本人南北夾擊,直逼漢陽。朝廷在危急時刻,再一次委任李舜臣為水師節度使,駐守朝鮮最後的海上屏障:碧波津,一旦失守,就意味著朝鮮的亡國。
   可以這麼說,李舜臣李大爺面臨的是絕境!絕對沒有一點退路的絕境!日本人三百多艏戰船已經集結完畢,隨時能夠發動鋪天蓋地的進攻。在氣勢和陣勢上,朝鮮這些殘兵敗將早就沒了一點兒信心。朝廷就又連命令李大爺趕緊與陸軍會師,先保住漢陽再說。然而李大爺心裡很清楚,自己一旦撤軍,等於是給日本人發放了免費籤證,日本人海軍直接登錄與陸軍一會師,長驅直入打到漢陽的話,別說自己的老百姓了,就連地窖裡面的辣白菜和泡菜都保不住了。
    日本人還沒開始動手,李大爺手下的人早就人心惶惶,天天都有士兵逃跑。表現最直接的就是慶尚道右水使,這丫的一看他長得尖嘴猴腮,一臉漢奸樣兒,在開會的時候敢跟領導拍桌子瞪眼我就知道這孫子肯定會叛變,要是不叛變都對不起他那張臉。後面果然他沒讓我失望,還是叛變了革命,不僅派人想幹掉正在發夢看毛片的李大爺。還燒了他們手裡僅有的王牌戰艦「龜甲船」,這一下,朝鮮士兵絕望了,連自己的王牌戰艦都沒了!難道要我們拿著水瓢,坐著木盆劃著去和小日本幹?一個個除了嘴裡罵著:啊西巴之外,估計沒有任何詞兒能表達他們當時的心情。
    中國有一句古話說:置死地而後生。正如李大爺最後對他兒子說的話:這個時候我們軍隊上下都只有恐懼,對於死亡的恐懼!除了決一死戰,沒有任何退路。要把這個恐懼轉化成求生的勇氣,是最為關鍵的!於是李大爺來了一招我們中國典故「破釜沉舟」,下令將所有士兵的房子、輜重、糧食、充氣娃娃之類的全部燒了,就是告訴你:上了船就別想著下來了!因為人有了退路就會有顧忌,有顧忌就會猶豫,這就是行軍打仗的大忌。在幹完這些之後,李大爺大手一揮:上船!
     當然李大爺也不是完全的二愣子,單單憑著自己12船怎麼可能打的過日軍浩浩蕩蕩的水師!他的勝算就是鳴梁特殊的地勢和自己的火力!也許很多人看到後面的海戰大決戰的時候都會問:怎麼朝鮮水師船上個個都有大炮,怎麼小日本就沒有?小日本用的還是火藥槍和冷兵器,是小日本缺心眼還是棒子自己意淫加上去的?這個還真不是。有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朝鮮建國開始就稱臣於我明朝,那個時候我明朝的水師已經裝備了大炮,火器相當發達。朝鮮國王一看日本水師大舉進犯,最喜歡幹的兩件事兒就是1,跑。2,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哀求我大明出兵救援。我大明對於這個小弟自然很關照,不僅派人增援,還派人教會他們使用火器大炮。而且李大爺自己很精明,不管是正經的求教還是偷學,把明朝最先進的火器火炮技術很好的學到手,並且運用了起來,這些都是歷史上都有記載的。
    說了這麼多咱們的主角李大爺,也該說說日本那邊的反派了。日本人這回來的人也不少,光陸軍都有十來萬,雖然海軍只有七千多人,但是就人數和戰力來說,足以讓當時朝鮮的殘兵敗將聞風喪膽了。其中以柳承龍扮演的日本海盜「海賊王」為主角,聽到這個名字我覺的他要是戴個草帽肯定就是路飛了。這海賊王來者不善,來的唯一目的就是:砍下李大爺的人頭!可是從最後的結尾來說,他把心願說反了。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日軍內部的大概,在水師這些人,讓牛逼哄哄的海賊王一馬當先的去拼命,自己在一邊看熱鬧。而水師這邊又在和岸上的小西的陸軍較勁,因為都想拿下朝鮮回去向豐臣秀吉邀功。這些也就是看得出日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不怎麼團結。所以也可以解釋海賊王他們遭遇圍攻,後邊的人只是在一邊看著。如果小日本也團結一心的死拼的話,鳴梁到底誰輸誰贏,後果還真的很難說。
     在最後的大決戰,也是全程無尿點,一個接一個的好戲。李大爺一馬當先,自己的帥船橫在那裡,獨當一面。這一段就是表明他跟兒子說的:如何將極度的恐懼轉化為勇氣,那就是贏!我作為主帥一馬當先在這裡,挫敗日軍的一些士氣,讓自己的士兵的士氣高昂起來!最後的精彩的還是不用我給大家說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看看,不管你是否一定要去跟歷史較勁,是否糾結於這個片子與歷史的出入,那就完全喪失了欣賞一部佳作的興致。
     《鳴梁》的成功在於韓國人一直都在鼓吹和發揚的愛國題材,尤其時這種自己的軍隊幹掉強大外敵的情節尤其讓他們振奮不已。(其實就我個人覺得,在韓國電影裡面他們拿著水瓢劃著木盆去掀翻美國人的航空母艦都是有可能的)精彩的故事、恢宏的場面和精彩的戰爭場面都是這部戲能夠位列韓國票房第一名的原因之一,更為難得的是在電影裡面對於人性的刻畫也是很到位的。男主李舜臣不是那種我們一直認為的高尚大英雄,他沒有在電影裡面說一句:為了我們新中國,前進!之類慷慨激昂的愛國話語來!裡面士兵不再是被洗腦成為了勝利不怕死的死士,他們有血有肉,會懦弱,會怕死,會逃跑。他們也會質疑李舜臣這個愚忠的決定會讓大家死在一起,會質疑主帥的決定是否正確,而不是只會說一句:我堅決服從組織的決定....
    這個就跟我們國內電影有很大的區別,之前我記得作為同題材的《赤壁》一上映,吳宇森這個享譽國際的大導演被罵的體無完膚!有的說把我們的經典故事拍的很雷人,有的說還質疑吳宇森到底學沒學過三國的歷史.....他們或許沒錯,就目前看來,香港那邊的導演因為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看待歷史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他們拍出來的歷史題材的故事總是顯得不倫不類,比如麥兆輝拍的《關雲長》、李仁港拍的《見龍卸甲》和《鴻門宴》等等,無一不是口碑撲街。歸根結底來說,這些導演其實只是想借用這些古代的故事,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這個卻和我們大眾所認識的英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突,我們所認識的英雄必須是道德高尚、完美無缺,不能在電影裡面有他一點兒缺點。就好比我們認知的《三國》一樣,你要拍,曹操必須是壞蛋,因為他篡漢!劉備得是正派,因為他們仁義!然而你要反著來,說曹操才是一心想匡扶漢室安定天下的梟雄,而劉備不過是一個虛偽的小人而已。那麼這個片子不管把人性說的多麼成功,拍的多麼好,第一個那些所謂的歷史專家都會罵死你,更何況還有千千萬萬的觀眾了。不是因為別的,因為你扭曲了幾千年來我們認同的價值觀!
    韓國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電視一直都是一個熱門題材,我對電視劇不熟悉,只知道一點兒電影,比如《王的男人》、《觀相》、《雙面君王》、《思悼》等,都是比較不錯的歷史題材好電影。那為什麼我們泱泱大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拍不出來呢?或者說拍不好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附言:這是本人第一次在豆瓣發表影評,才疏學淺,說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給予糾正和建議。這一些只是我沒有見識的觀點,說的不到位或者不好的,請大家見諒

相關焦點

  • 海戰史詩大片《鳴梁海戰》
    2014年上映的《鳴梁海戰》是韓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耗資最多的海戰史詩影片
  • 《鳴梁海戰》歷史上的的鳴梁海戰
    圍繞鳴梁海戰的爭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中國網民認為李舜臣是副手,實際指揮是明朝水師提督陳璘。這是對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讀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鳴梁大捷確實是李舜臣打的,也沒有明軍參與。陳璘指揮的海戰是鳴梁海戰不久之後的另一場露梁海戰,這是由中朝聯軍打的。是鳴梁海戰還是露梁海戰消滅日水軍主力,鳴梁海戰並沒有史料宣稱消滅日水軍主力,恐怕是網上以訛傳訛。
  • 《鳴梁海戰》鳴梁海戰的真實
    《鳴梁海戰》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以12條龜船對抗日本四百船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的戰爭。當是時,由於豐臣秀吉急於發展經濟,往陸地擴張,藉機佔領朝鮮而妄圖攻打大明。這場戰役的勝利,韓國史料認為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義軍,但是,真實情況是,鳴梁海戰是萬曆三大徵的一部分,明朝向其中投入八萬兵力,歷時七年,朝鮮當時已被打的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亡國,日本向這場戰役投入十幾萬兵力,壓上老本的打,這場戰役的勝利,我認為應該歸功於大明,我們都應該知道真實的一切,在四百多年前,有大明的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遠赴他鄉,英勇奮戰,毫無畏懼,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 《鳴梁海戰》我所知道的鳴梁海戰,瘋狂吐槽中
    作為經典海戰之一,有必要提一提背景。所謂鳴梁海戰到底是怎麼回事?鳴梁海戰主要是明代萬曆年間,明朝抗倭援朝的事。朝鮮國王被打的來明朝尋求政治避難,朝鮮軍隊只有少數人還在抵抗,朝鮮正規軍也只有李舜臣所帶領的海軍勉強能和日軍一戰。陸地部隊早已經爛到極致了。一開始所謂的龜船給了很多特寫鏡頭,結果到最後還著火了。歷史上鳴梁海戰,朝鮮海軍有12艘龜船迎擊幾百搜日軍戰艦。
  • 評《鳴梁海戰》: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同期還有一部叫《不滅的李舜臣》的韓劇,看過該劇的人即知《鳴梁海戰》日方大將來島通総為何急於與李舜臣拼命——因為劇中那個死於李舜臣之手的來島通康,正是來島通総的弟弟。據說《鳴梁海戰》在韓吸納了1700萬人次觀影(韓國總人口不過5000萬),超過《阿凡達》刷新韓國影史,趕上我們當年看少林寺的狂情。而當你抱著神話的心態看《鳴梁海戰》時會驚奇地發現,中韓人民抗擊倭寇的民族主旋律訴求驚人一致。
  • 《鳴梁海戰》韓式古裝也不錯
    鳴梁海戰是由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明神宗時期赫赫有名的朝鮮將軍李舜臣,雖然和自己腦補的將軍不同略顯福態但是很有威嚴,鳴梁海戰是典型的以小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不禁讓人想到了赤壁,同樣的水戰同樣的古裝,同樣震撼(雖然實際上鳴梁海戰規模不大)李舜臣將軍有崔岷植扮演,崔岷植出演過《老男孩》也包括《超體》裡的韓國boss,本身就帶著點黑幫boss氣質,在鳴梁海戰裡花了老妝盔甲一帶,很霸氣但也顯出小國將軍的落寞。電影裡的反派海賊王(不是路飛)由曾憑藉《最終兵器:弓》奪得青龍獎的柳承龍出演,梟氣十足。
  • 《鳴梁海戰》:軟硬兼備的精彩
    時隔近半年,今夏在韓國締造全新觀影人次記錄的史詩巨製《鳴梁海戰》終於在內地公映。
  • 精彩影片賞析鳴梁海戰(史詩巨作)
    因《亂中日記》和《李忠武公全書》《宣祖實錄》等史料記錄相異,在缺乏確切歷史數據的情況下,為了真實再現「鳴梁海戰」,導演和相關專家對鳴梁地區的洋流、當時的天氣、地形都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為了真正了解書寫《亂中日記》時李舜臣將軍的所思所想,金漢珉導演對多個譯本進行了比較。
  • 《鳴梁海戰》真實的鳴梁之戰
    豐臣秀吉那個大土匪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縣打縣所謂的戰國時期,統一日本島,統一完了也沒閒著,兩次傾軍攻打朝鮮,鳴梁之戰的發生是在豐臣秀吉第二次出兵攻打朝鮮之時。當然打朝鮮不是光想打朝鮮,就是想以朝鮮為跳板進軍大陸,日本人對侵佔大陸的野心那真是由來以久,且代代相傳。
  • 《鳴梁海戰》一部絕地反擊的神話 劉德華評價熱血沸騰
    12艘戰船完勝330艘強悍艦隊的戰爭奇蹟,61分鐘的宏大海戰,韓國總統樸槿惠親身觀看,觀影總人次突破1760萬,力壓《阿凡達》在韓國創下的票房紀錄。一系列讓人瞠目結舌般的數字不僅讓《鳴梁海戰》成為了全亞洲乃至世界影迷關注的焦點,更引起許多明星的興趣。近日,劉德華錄製的一段VCR在網絡發布,劉天王盛讚導演金漢珉和兩位影帝崔岷植和柳承龍的卓越表現,更將這部電影給自己帶來的最大啟示和大家一起分享。據悉,《鳴梁海戰》定於11月28日中國內地上映。
  • 《鳴梁海戰》前行
    不管怎樣,《鳴梁海戰》總歸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按照好萊塢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頭」巧妙結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遠是「正義、親情、愛」等傳統價值觀,雖不流於粗暴說教,但卻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品味。
  • 客觀看《鳴梁海戰》
    我第一次看《鳴梁海戰》還挺熱血,認為韓國這部電影也是好過很多國內的一些披著歷史的戰爭和古裝爛製作的,看完之後我給了4星,隨著看韓國電影增多,慢慢刷它刷的遍數多了,我又便給了3星,這是我認為好的電影始終都是稀缺的,能享受到一部好的電影是非常舒服的,也有可能這部電影票房不高。
  • 《鳴梁海戰》韓國民眾心中的歷史和現實
    通過今年的《鳴梁海戰》,他再次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鳴梁海戰》的票房奇蹟《鳴梁海戰》創造了票房奇蹟。它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突破1000萬觀影人次、1000億韓元票房紀錄的本土電影。2009年《阿凡達》創造了1330萬人次,票房收入1248億韓元(7.0385億元)的紀錄,並以此使韓國電影界面臨危機。
  • 影評|鳴梁海戰|哀兵必勝
    鳴梁海戰屬於特殊戰例【鳴梁海戰】是一部被刪減劇情的引進電影,在觀看之前就意味著遺憾與缺失。然而刪減並不影響影片整體藝術效果,反而促使觀眾將注意力放在海戰情節之上,在影片上映當時,人為促成看點繼續加強。在韓國國內上映時,這部電影全稱叫做:【鳴梁-漩渦之海】,交待的是朝鮮將領李舜臣率眾痛擊倭寇,以十二條板屋船擊退日艦三百三十餘艘,創造世界海戰史奇蹟的前因後果,但因為引進時將關注點都放在了海戰戲份這裡,因此剪輯了此前超過二十分鐘的文戲,因此改名為【鳴梁海戰】。不過對於整部作品來說,文戲的鋪墊必不可少。為什麼說是必不可少?
  • 【電影資訊】-《鳴梁海戰》崔岷植: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
  • 《鳴梁海戰》點評一下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明朝那些事兒又看到抗倭援朝這一段,突然想起有這麼一部電影,就捎帶看看。評價得從兩個層面說。一方面,如果不談歷史,只講電影本身,在戰爭片中我給9分,其實相當於滿分,因為剩下的1分是因為我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刪減版,如果是的話,那還有20分鐘左右的內容我沒看,所以不評價。
  • 《鳴梁海戰》:我們要從人家的主旋律裡看什麼
    《鳴梁海戰》的誕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以這兩個角度看,《鳴梁海戰》恰恰同時符合,因此其火爆也在情理之中。當然,營銷的得力也不容忽視。《鳴梁海戰》的總成本大約190億韓元,其中的宣傳費用就有40億,其比例堪比好萊塢大片。更重要的是,以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槿惠帶頭,一幫政界、金融界的大佬集體觀影,由此帶動了媒體幾乎一邊倒的輿論傾向,普通民眾自然亦趨之若鶩。
  • 淺談電影《鳴梁海戰》背後的歷史虛實
    鳴梁海戰2014年,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上映,該電影描述的是「丁酉倭亂」(萬曆朝鮮戰爭、慶長之役)時發生的鳴梁海戰的故事
  • 《鳴梁海戰》的中國票房為何這麼差?
    《鳴梁》引進內地做了兩處改動:1、片名加「海戰」二字 2、刪20分鐘文戲 《鳴梁海戰》原名《鳴梁》,在引進中國時發行方特意加了「海戰」二字,以便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它是個什麼片子。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不是加了「海戰」二字,該片票房肯定會更慘,因為「鳴梁」是韓國的一個地名,對韓國人來講家喻戶曉,但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單看「鳴梁」這兩個字,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東。 片名加了「海戰」二字,內容上卻刪掉了近20分鐘的文戲,最終中國版本只有109分鐘——原版120分鐘。
  • 《鳴梁海戰》必死即生,大寫的浴血奮戰
    到真正海戰那裡,相信很多人都被深深吸引感動了。到底家國天下的片子拍出來需要演員一顆赤城的心啊!至於大場面,呵呵...ps看評論有人說韓國為了宣傳把日本打敗朝鮮海軍故意拍成這樣,這並不準確。鳴梁確實是李舜臣帶領朝鮮海軍打了一場勝仗,不是大勝而已,隨後的勝利是中朝聯軍打的,與電影無關這裡不做展開。據說電影還會往下拍,再關注吧。 電影追求史詩效果,還是差了點火候。不過漩渦上的海戰部分拍得真是難得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