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微信:13892658759
投稿郵箱:1343357932@qq.com
誠摯感謝您的支持關照!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的可愛之處在於他「覺有情」,道家說覺萬物有情有真趣者即是仙。莊子告訴我們,魚兒是快樂的。
其實,魚兒的快樂就是莊子的快樂。魚兒從容出遊於濠水,自在的搖頭擺尾,與夥伴嬉鬧,這一幕恰巧被同樣從容出遊於濠梁,飄飄乎不知其所終的莊子瞅見。從魚兒和莊子從容的快樂相逢那刻起,莊子已和魚兒融為一體,沒有分別了。然而善辯的惠施畢竟不是魚兒的伴兒,又哪裡能夠知道朋友莊子的快樂呢!於是質疑莊子:「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的快樂?」我猜莊子一定是笑著、瀟灑地回答 「你也不是我啊,怎麼會知道我能明白魚的快樂?」
平淡而清新,樸素而哲理。這是傳統的《秋水》故事,或許是多數人所玩味過的。但今天我卻要進行故事新編:
魚兒本是從容自在的,經不住餌料的誘惑,成為刀俎下的美食。人本也是從容自在的,填不滿欲望的深壑,成為物質的奴隸。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魚兒本是閒適安然的,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一張大網便會奪取它的生命。人本也是閒適安然的,未想人有禍福旦夕,稍不慎,種種束縛便會禁錮自己高貴的靈魂,使自己庸庸碌碌。
這樣的情況,是魚兒和人都不期望遇上的。對於魚兒來說。可能確實無法擺脫由「出遊從容」轉變為盤中餐的命運。對於人來說,也真的會由「從容自在」淪為環境奴隸嗎?這並不一定,能否擺脫如此困境,主要看個人的選擇。人如何從容自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老祖宗早已點亮明燈。《中庸》曰:「天命謂之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容的人,會珍惜和發揚上天賦予的德性和天賦,與道同在,這就是「明明德」,是自我的教化。懂得自我教化的人,是難能可貴的,也只有自我教化,彰明天賦,才能不屈於環境,擁有和魚兒、莊子一樣的從容。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不可見乎?非也,唯一法可自撥超脫於流俗,曰自覺聖智,完成人格耳。魚兒的天性是「出遊從容」,人的天性是上天賦予的天賦,魚兒尚且能遵循天性而為,人為什麼就不肯發揚天賦呢?人若是一昧盲目服從於環境,被不合時宜的形式和規則制約,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積極發展的出路,與之隨波逐流,終究會麻痺和疲累,失去自己的從容。
柳宗元在《蝜蝂(fu ban)傳》中記載了一種叫蝜蝂的小蟲,這種蟲天性好背重物,最終常被重物活活壓死。我們久久妥協於生活,豈不是與小蟲一般?
濠梁觀魚,是莊子對其天性自由的表達,在從容的莊子眼裡,魚也是從容的。莊子天性好自由,將廟堂之龜與泥塘之龜做對比,突出泥塘之龜的從容,從而婉拒了楚王封相的請求,不羨廟堂之高,只願從容自在。我們不能做到像莊子一樣灑脫,但至少可以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發揚自己的天賦,各從其好,而實現世界大同。
魚兒知曉自己「出遊從容」的天性,人更應該清楚自己的所好所長。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這段義理與諸君共勉,不必羨慕別人,活在別人的思維固式裡。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從其所好,發揮所長,不懼外界的壓力、誹謗與笑聲,因為有一天飛龍在天的時候,一切不解與嘲笑會煙消雲散,而自己,則會從容的過生活,建德行於天地!
如魚兒知道水的冷暖,會心處亦請慢慢品嘗吧!可學魚兒,從容的面對這個世界,永遠也不向生活低頭。
魚之樂,亦人之樂也。
漢江人物檔案
楊勝博,男,生於2003年2月,陝西洋縣人,現高中在讀。喜歡國學、文學、歷史,愛好寫作。1、上排左圖為平臺矩陣總編微信二維碼;
2、上排右圖為漢江微信公眾平臺二維碼;
3、下排左圖為秦巴兒女微信公眾平臺二維碼;
4、下排右圖為漢江文學微信公眾平臺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