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行記】我去的,不是新聞裡的臺灣

2021-02-17 文心花囈

我去的,不是新聞裡的臺灣

 ——臺灣行記第一篇

大陸人提到臺灣,似乎總有那麼一些難以言喻的情懷,有言在心但是不好說,也不太敢說,不知道怎麼說比較得體。

對於臺灣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於新聞,而新聞裡總是花很大的篇幅報導臺灣的經濟如何,政局如何,兩岸關係如何如何……看似陽春白雪,高屋建瓴,其實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尋常的生活場景。對最尋常的東西用最謹慎的言論,這有點不尋常,而這種對於自己國土的一部分不敢妄議的態度,也實在是有些尷尬。

在做攻略之前,我對臺灣的了解也僅限於新聞、課本以及綜藝節目。至今我依然記得二十年前是一部叫「超級星期天」的節目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臺灣腔說起話來也還蠻有意思。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一點點烙印,讓我對臺灣一直保留著一絲期待,如今從臺灣轉了一圈回來,我才發現,我去的,並不是新聞裡的臺灣,也不盡然是綜藝裡的臺灣。

我去的臺灣,是有血有肉有精髓的臺灣。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血肉和脾性,就像生養我的大長沙,天生一副「吃的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的叫腦殼樣,臺灣也有自己的血肉和精髓。我不是一個好遊客,因為我不喜歡逛景點,也很少買東西,我相信一個城市的靈魂在街巷而不在廟堂,因此我喜歡在城市裡鑽巷子,並且尤其喜歡和王小姐一起或蹬著自行車或騎著小電摩在街巷裡穿梭,把巷子鑽出了被窩的感覺,其樂無窮。

繞了臺灣一整圈,從北部都市到南部海濱,從東部斷崖到西部山林,我用有限的時間在城市、在小鎮、在鄉村走街串巷,走過了旅行團走不到的臺灣,感受到了大巴、景點、免稅店裡沒有的人文。

臺灣的街巷是有人情味的,不僅是在小鎮和山野,即便是現代化都市臺北也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存。

離臺北小巨蛋不遠的一條小巷裡有一家叫」微熱山丘「的小店,開在一棟居民樓臨街的一層,只賣手工鳳梨酥和高山茶。小店裡面的服務生都是說話溫柔到嗲的年輕臺妹,進門就會問你是要坐下喝茶還是直接買東西帶走。我說我們想先喝個茶,便把我們引到廳內的一張大方桌坐定,然後在端上一塊鳳梨酥一杯高山茶,還嗲嗲的說一句「茶水無限量續杯的哦,請慢用」。鳳梨酥和高山茶的口感自不用說,聽一大桌的老熟客用臺普、閩南話低聲起伏,聊家常也別有味道,即便不曾熟識,同坐一桌也顯得十分親近。食畢起身,準備買單時才知道在店裡喝茶是免費的,偌大的茶廳只是一個給大家休憩的平臺,喝完茶就可以直接離開,服務生總是笑臉迎送,至於最後是否從店裡買走了足量的鳳梨酥、高山茶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

這是生意人的人情,也是臺北街巷的人情。

瑞芳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卻是一個旅行交通要道,往九份山城淘金、到平溪放天燈或去基隆逛夜市都可以在這裡中轉。

在瑞芳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老伯,總是站在三條巷口交匯的車站站牌下,衣著樸素,一臉慈祥,熱心的問每一個從山城上下來的遊客往哪去,然後倒背如流的告訴你坐那一趟車,車還要等多久才到站,他口裡的資訊比所有手機軟體和遊客中心都要清晰準確。恰好我們去基隆的車還要等一陣,老伯就開口和我們聊天,告訴我們從基隆酒店出來不遠可以到基隆的廟口夜市,裡面的排骨飯物美價廉,對面還有一家大蹄膀也極好,就是有點小貴自己不太捨得掏錢吃……也不記得聊了多久,車來了我們和老伯告別,到基隆酒店放下行禮就直奔夜市,吃到了老伯口中提到的排骨飯、豬腳飯,的確都是上佳美味。

這是一位老者的人情,也是小鎮街巷的人情。

清境農場在南投縣的仁愛鄉,屬於臺灣中部山區,是臺灣人口中「神仙住的地方」,如果從臺中向花蓮畫一條直線,清境大概就在這條直線的正中間。

神仙住的地方比較難到達而且作息比較早,我們從日月潭坐包車到達清境農場天色已經不早,司機小哥提醒我們山上的酒店都不提供晚餐,帶我們在山下的7—11備齊乾糧。上山的路彎彎繞繞,約定的地點離預約的酒店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司機小哥又義務把我們送到民宿門口。民宿店主出來迎接和我們一起向司機道謝,引我們進門後耐心的交代民宿和山上的一切衣食住行,並且叮囑我們:」沒有特殊情況,大堂一般9點以後停止服務,但是想到大堂來喝茶,隨時無限量供應,隨時!」我們被老闆的兩句「隨時」打動,放完行禮也果真帶著便當到大堂來喝茶,和老闆開著玩笑聊到夜深。

神仙住的地方同樣也是臺灣高山茶最低海拔的產區,在這裡可以買到當年由此往高海拔產區的生產的新茶。到這裡的第二天,我們沿著農場的草原下行,一路逛逛吃吃,遇到了此前司機小哥推薦的茶鋪。店主是個有點年紀的阿姨,我們不太懂茶,看到茶臺上各個海拔、各個山頭的茶葉都想試試。店主一杯杯的泡給我們嘗鮮,邊泡茶邊講解:「喝茶先聞香,這個山頭的茶海拔有1900左右,口感清爽,天熱的時候冷泡也有很不錯,那個山頭原來是種梨樹的,所以口感更加甘甜一些…………」喝著聊著,不覺一下又到了日暮。

我們就這樣在山野觸碰到了最原始的臺灣,喝到了上佳的高山茶。這是臺灣山野裡的人情,也是街巷的人情。

我們最常聽到的臺灣人文應該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但這是理論的教化,並不夠生活。走過這麼多大街小巷,海濱山野,遇到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我覺得臺灣人的精髓就在於這份懂世故卻不世故的人情,這份人情能讓人體會到人與人之間一息尚存的溫存。

這,才是最可貴的精髓,也恰恰是我們最難學到的精髓。

我們喜歡用這樣的方式走街串巷

小巨蛋旁的「微熱山丘」,一塊鳳梨酥,無限續杯的高山茶都是免費的,和一桌素不相識的人一起享用,這個城市顯得並不陌生

臺灣最古老的慢車,當年政府聽從民意保留下來的老古董,如今成了最有味道的旅行線

瑞芳的車站,熱心的阿伯就在圖片左側的公交站臺下,為初來乍到的旅客指點迷津

清境農場,臺灣人口中神仙住的地方

我們在清境農場落腳的民宿,「羊角村」

民宿的大堂,茶水二十四小時免費供應,隨時可以下來喝茶,我們在這裡和店主聊到深夜

民宿客房窗外,是臺灣最中央的山脈,這裡,是最原始的臺灣

下一篇是臺灣的攻略,整理好了再和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文翰堂】秋子臺灣行詩記十九首
    秋子臺灣行詩記十九首文翰堂編輯整理臺灣行詩記之一【初到臺北】2016.2.29臺灣行詩記之五【會友人遊國慶】2016.3.1故宮有幸會學人,贈著談書話史文。共賞華亭讀筆墨,離別久念友情真。臺灣行詩記之六【遊日月潭】2016.3.2乘車南下入桃源,碧水連天日月潭。醉裡幾曾疑世外,玄光寺外問佛仙。
  • 【寶島行記】其一 小遊興大
    之後的130多天,我將在臺灣度過半年的學習生活。在此期間的行記也會在公眾號中不斷更新,敬請關注!
  • 【行記-臺灣】行到尾聲,即是歸途
    我也反覆在深夜裡問自己。我想倦怠是沒有的,不過手中卻總有些繁雜掣肘,以至於每每意興闌珊想要提筆的時候卻無法靜心坐定。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終於有一個得閒的下午,容我泡上一杯臺灣帶回的烏龍茶,借著茶味清香去回憶臺灣之旅的最後一些片段。離上一次更新的確間隔太久,正文之前先把之前幾篇一併放上,點擊文字連結即可閱讀。
  • [LILY的心旅札記]文心之旅臺灣站(二):我是不是誤會蔣勳啦?
    相關閱讀:《文心之旅臺灣站(一):在紫藤廬,我竟秒變周渝的迷妹》《文心之旅臺灣站(三):百聽一見羅大佑》我們見過蔣勳後,有沒來的朋友問:人如其文麼?我卻答不上來,因為我沒看過多少他的文。說來,our2ndLife文心之旅臺灣站的行程還是因他而起的,因為「薰(勳)衣草」們要見他。
  • 旅行記 |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記2018臺灣行
    二月份的時候,在寒冬的瑟瑟發抖中,異常嚮往溫暖的大海,於是就跑去逛遊記,從夏威夷,逛到長灘、峇里島、衝繩、塞席爾,不是太遙遠,就是機票昂貴到根本承擔不起,又或者可玩性或安全性不高。突然之間。一篇以藍色為主調的遊記讓我眼前一亮----臺灣,有山又有海,有玩又有吃,還有那麼多承載了青春回憶的偶像劇。
  • 【蟲出江湖】大佬帶我去採集,記十一假期臺灣行
    夏末收到臺灣天牛分類大佬——周文一天師(【蟲人榜單】天牛博士周文一)的熱情邀請,國慶假期前往臺灣本島採集,圓了兒時的夢想。第一站是高雄,由於是中午,天師夫婦接到鄙人後邊一起去找家牛肉館填飽肚子,也是不錯好吃。食物拍的不好,見諒
  • 冬天養迷你文心蘭,不會「澆水」怎麼行!教你個澆水小妙招
    冬天養迷你文心蘭,不會「澆水」怎麼行!教你個澆水小妙招前段時間的迷你文心蘭非常的火爆,相信很多人也買了,但是現在冬天來了,你知道你的迷你文心蘭怎麼能夠安全度過這個冬天嗎?包郵區的冬天,溫度在0℃上下徘徊,對迷你文心蘭這種洋蘭來說可能稍微難一些,全屋沒有暖氣加持,最冷的時候也要零下,凍起來毫不含糊。資料顯示迷你文心蘭冬天溫度不能低於8℃,但小優我這三年的經驗下來,5℃左右過冬沒有壓力,甚至能耐短時的1℃左右。
  • 麥浪的臺灣行記(上)
    沒來臺灣之前也與多位臺灣友人有過交往。我的攝影老師遊本寬先生是臺灣著名的攝影教育家,渡海三家之一的國畫大師黃君碧的女兒黃湘玲老師,慈善家何紀豪先生,還有音樂製作人章謀聖老師等人。他們給我一個相同的印象,都是學識淵博,性情儒雅的人。平日裡有閱讀到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這一輩臺灣詩人的詩集,他們的詩裡都有著濃濃的鄉愁。 鄉在大陸,愁在海島。
  • 臺灣行記
    臺灣,一個非常值得去的目的地,美食,美景,還有在國內快遺失殆盡的風土人情,這不是跟團遊可以體驗到,看到的。這不是我第一次來臺灣,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總感覺跟這片土地感情深厚,似乎很熟悉這裡的一切,所有的氣味,所有的風景,所有的街道,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從杭州到臺北,一路入境,取行李,等車,沒有半點不適,沒有情緒,好舒服,也很溫暖,可反倒是回到杭州,撲面而來的人和事,擁擠的人群,不耐煩的保安……一切都刺得人疲憊不堪,甚至有種第一次來到陌生地方的錯覺。
  • 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明朝人對《文心雕龍》的貢獻只是基礎文獻整理,如刊刻、音注、校對等,說起理解,那就還粗略得很。例如最早提倡《文心雕龍》的楊慎,曾用五色筆評點過此書,但解釋「風骨」竟說:「左氏論女色曰:美而豔。美猶骨也;豔猶風也。文章風骨兼全,如女色之美豔兩致矣」。這豈不是胡說嗎?黃叔琳注本說:「升庵批點,但標詞藻,而略其論文大旨「,確實不錯。
  • 《文心》:一部誨教誨學的民族教育經典
    一節一節地讀去講去,遇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他隨時提出問題,叫學生們自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個學生回答,最後又自己加以補充。」(《文心·方塊字》)他教姚鼐《登泰山記》「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一句,不僅引導學生理解「燭」字的意思以及詞性的變化,而且追問為什麼,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
  • 好看好養的文心蘭,不用種在土壤裡,一包水苔就能養
    很多花友去花市看一圈,就被很多花都俘獲了,上周花花的朋友從花卉市場買了一些花,買回家之後,發現這些花都不是用土壤種的,裡面都是一些白色的,條帶狀的東西,花花一看,原來是水苔。其實很多花卉都不適合用土壤栽種,是不是到了人們固有的看法呢,以為花卉都是長在土壤裡面的,其實很多花卉的根系是肉質根,要是種在土壤裡面,不適合根系生長。如果花卉的根系要是生長不好,那對於花卉來說可不是個好事情了。
  • NO.168|《文心雕龍》名句
    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龍·情採》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物色》鑑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文心雕龍·徵聖》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文心雕龍·養氣》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 臺灣行記之花蓮站
    2001年6月13日清晨,22歲的白血病患者陳霞正躺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間無菌室裡安靜地等待著;此時,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的二樓手術室裡,一名與她年紀相仿的男生正在進行緊張的抽髓手術。2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早已等候在手術室外的4名志願者組成將帶著裝有這名臺灣男生骨髓的骨髓箱開始一段生命的接力之旅——當時兩岸還沒實現通航,護髓小分隊必須先搭乘飛機從花蓮去臺北,經停香港,飛往上海,再從上海坐汽車去往蘇州。 鳳凰衛視、江蘇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臺、慈濟大愛電視臺和蘇州電視臺五家家媒體共同策劃直播了那次臺灣向大陸捐贈骨髓拯救白血病患者陳霞的全過程。
  •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考
    引述最多的桐城三祖方苞、姚鼐和劉大櫆的著述,經常成篇引用,像《狀態》一篇中引劉大櫆的《論文偶記》長達四頁。此外,曾國藩也是書中常常出現的名字,而另一個必不可少的資源是《文心雕龍》」[4]。(4)《門類》篇:「《文心雕龍·書記》篇云:『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此段引文解釋「書」「記」「箋」等文體,在「陳之簡牘」後省略歷代「書」體經典範例的大段原文,在「亦稱奏書」後省略「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12]一句。
  • 阜成門報亭股東的臺灣行記之鐵路
    雖然此前從未去過臺灣,但臺灣卻從來不曾陌生。對臺灣的最初印象是產生在孩提時代。
  • 第四期:臺灣行記(臺北天母球場)
    還有無數的青春:F4,周杰倫,五月天……它在淡水河畔、在嘉義的五月雪中、在墾丁的沙灘邊、在原住民的高山上……當主頁君踏上臺灣的那一刻,不知為何,耳邊就是響起了張雨生的《我期待》:「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
  • 臺灣行記:平凡,但不普通
    臺北入城高速上一瞥 羊年春節,我和太太去臺灣補了半個蜜月。
  • 緩行記|一湖一樹一起去臺灣吧
    彼時,心中仿佛行過千軍萬馬般不寧靜,此時,簡單平和的心緩緩歸矣,遂利用空隙時間,拾起殘存的記憶將當時重現。緩行記系列的第一篇,一個懶散遊走臺灣的我,盼望給今年春季有臺灣行程計劃的朋友一些參考罷。有用無用,看看無妨。
  • 臺灣行
    >各位朋友好,今晚萬山先生給大家講述臺灣行。主講人:朋友們好,為了講這個故事,我特意取了個這樣的筆名——寓意祖國統一,萬山紅遍。說是故事也可,說是個人的一些思考也可。早些年,我去了一趟臺灣,平時也喜歡看看有關臺灣的新聞。將我所見所思,與大家聊聊。我是從長沙飛香港,再從香港轉機飛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