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作者:廖小花 來源:要走四年腳很痛
Anny是二十多年前嫁來臺灣的「大陸配偶」,現在定居在南臺灣。我們第一次通話時,她的聲音沉穩堅定,表達流暢,給我一種雷厲風行的感覺。
簡單問候之後,我開門見山詢問故事最初發生的情形,「Anny,當時跟丈夫是如何認識的呢?」
「噢,」
忽然這樣被拉回那麼久遠的場景,
Anny楞了一下。
「嗯,一開始是親戚介紹的。後來兩個人就見面了,那個時候兩邊信息不通達,也沒有網絡,連打電話都必須先轉接香港。我們當時主要還是書信來往,認識半個月後,他每兩天就給我寫一封信啊。」
「嫁臺灣辦手續也很麻煩,半年才批下來。」遠嫁臺灣的決定,家人並不放心,
Anny說:「因為當時他們(臺灣)對我們了解,我們對他們不了解。」
好在Anny在大陸的工作平日就接待很多跨文化、跨族群的人,適應臺灣的生活對她來說並不難。
外省人公公很疼我:老兵想拉長跟大陸家鄉的緣分
二十多年前的臺灣正處經濟騰飛的最高峰,相反大陸很多地區才開始城市化,一些嫁過去的陸配表示,曾有過被特殊對待的經歷。
除了社會的交際,擔任妻子和媳婦的角色,適應全新的家庭,更是每個陸配都會面臨的功課。
「公公是外省人,來臺灣後,跟大陸的家斷了聯繫,淡薄了,他很支持兒子取大陸妻子,也是希望跟從前的家庭血脈緣分更長。公公在世時,是把我當另一個女兒疼的。」
「婆婆是臺灣本省人,當時她防著我,把家裡的銀行本藏好。加上我剛嫁過來沒有身份證,不能找工作,他一個月三萬塊錢(臺幣),其實還是有壓力的。我婆婆覺得如果娶了臺灣人,妻子還能出去打工賺錢。」
跟大嫂開牛肉麵攤:以幫忙的名義獲得一份「薪資」
「我來臺灣後沒多久就懷孕了,生了孩子,就跟大嫂商量,一起開牛肉麵攤位。這樣給家人幫忙,不算『去外面打工』,以這個形式『賺』一些錢。每個月也有兩萬多,差不多是一人份的工資了。」
「麵攤做得很好,但規定陸配每半年要離開臺灣一次,我不在,大嫂一個人沒辦法顧,後來就沒做了。」
鄰居教包餃子:你是《大陸新娘》還是大明星? 你是《大陸新娘》還是大明星?
「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會,水餃還是鄰居教我包的。那時候嫁過來的不多,主要是廈門的,臺灣人還是很熱心的,他們對我們很好奇,想幫幫我們。當時有部電視劇就叫《大陸新娘》,很火呢。」
我們倆用微信語音通話聊天,我點亮屏幕,頭像裡的Anny,一頭利落短髮,戴著方形黑墨鏡,自信又大方。
「我第一次入境,給我蓋章的人都不相信我是大陸人,還問我在大陸是不是當明星的!」
與丈夫分開:能共苦,卻不能同甘
「後來有一個機會,別人看我有餐飲行業經驗,邀我合夥開店,『嘉義火雞肉飯』,我就跟他搬到了高雄。」Anny的事業風生水起,店鋪做成了,現在還開了三間連鎖,在南部小有名氣。
「但我現在是一個人。」說到這裡的時候,Anny那邊傳來對話的聲音,原來是她停車的位置需要調整。我原本不曉得Anny的婚姻現況,還追問她前夫寫的信件,說你們的故事真浪漫!
再通話時,我還糾結是不是不該深入這個問題,但Anny沒有拒絕,平靜地講述了這段往事。
「可能就是錢賺多了吧!」她無奈地笑笑。
「其實我一直沒有管過錢,包括開店收入多少我都沒有過問,當時社會上也說啊,我們大陸女人就是要把錢通通寄回老家。為了不讓人說閒話,我全部都交給他處理。」
「收入其實不少,但具體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只是說到買房子的事情,他就支支吾吾,說錢花光了,我也沒繼續問,只是久而久之覺得不對勁。
直到後來他急了,對我動手。但離婚是距離他動手後三年時間了。」
兩人離婚是18年的事。「他去學高爾夫,可能結識了一些不是那麼好的朋友吧,喜歡玩唄。」
跟婆婆的和解:她變得很信任我
疼自己的公公在十多年前去世了,「公公離世後,只有我們家在給婆婆寄生活費。」我問道其他孩子呢?Anny坦言,經濟不如從前,他們自己都很拘謹了,想幫忙也沒有辦法。
公公是老兵,在世時有五萬左右,按規定,他離世後,婆婆能拿「半俸」,兩萬多,加上我們也給一些,其他人就想著婆婆應該也夠用了。
雖然搬到高雄,彼此沒有一起生活,但聊到婆婆時,Anny還是很感慨,「其實婆婆對我是改觀了的,她很信任我。
她說我把事業經營好了,孩子也教得好,幫了她兒子很多,這是她私下跟我的一些朋友、員工啊說的,但沒有當面跟我說過。」
聊到教育,Anny第一句話就是:「有很多人,是成年之後才開始學壞的。」
Anny的兒子今年二十四歲,在知名大學讀金融,是聰慧又懂事、品學兼優的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對他很嚴,打罵教育,但我發現他開始對我撒謊,因為他怕。
後來我調整教育方法,我讓他一定要誠實,因為品行比學業更重要。有一次他們試卷很難,他考了三十多分,其他同學都瞞著家長,但是他如實跟我說。」
Anny會鼓勵兒子,考了三十分,只要把剩下七十分搞懂,下次就是一百分。考98分,剩下兩分不懂,永遠是98分。
「他滿21歲以後,我就帶他去澳門賭場,給他兩萬塊,我叫他輸光了再回來。後來他搞明白了賭、煙、酒這些都是怎麼一回事了,不再「好奇」,自己心裡有一把尺,能明辨是非了。」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前夫一直是很好的人,五十多歲了,交友不慎,突然就變質了。」
Anny的意思是,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的,與其在成年前把他們關在溫室,讓他們好奇、叛逆、屢禁不止,不如光明正大地,教他們正確對待、識別陷阱,教他們腳踏實地。
「停止打罵教育,是因為我發現兒子教訓妹妹時,和我的做法一模一樣,我就知道這樣下去不行,立刻改正。
很多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做什麼,其實不用說這麼多,身教大於言傳,你只要做出來他就會學。」
「後來我跟孩子們關係就像朋友,離婚以後,他們還會悄悄來看我。
在前夫心裡,我們三個人一直就是一夥的,他還老跟人家抱怨,說我給孩子洗腦了,一直向著我。誒唷我說如果他們三歲的話還能洗,但孩子們都成年了,有自己的判斷。」
沒有了娘家: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沉默了一會,Anny說:「不過,其實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遠嫁這個問題,不離婚的話這個問題不會存在。
但離婚後,嫁得遠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我變成了一個人,在這唯一的家人就是兩個小孩。」
「當然也有公婆是明事理的,他們不會覺得婚姻是誰對誰錯,這是兩個人的事。不管怎麼樣,雖然離婚了,媳婦在我們家這麼久了,如今她又是一個人,偶爾也會關心一下。
但我這邊的家人,到目前為止,一個電話都沒有打過給我。這讓我突然覺得有些孤單,沒有家了。」
那大陸的家呢?Anny的父母在上海生活,現已八十高齡,她從大陸來臺灣以後,
「當年無論是事業還是人脈,一切都重新開始。如今若要回到不是出生地的上海,其實是沒有歸屬感的。」
-教會朋友們來家裡做客-
老師對陸配家長有看法:「人要自信一點!」
「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他老師很緊張的。因為孩子的資料上會寫媽媽是陸配,我還沒走進學校呢,老師就打電話家訪了。」
部分早期嫁來的陸配教育文化不高,加上丈夫經濟狀況一般,家長沒有時間管顧孩子,導致這種組合的家庭容易產生「問題學生」,老師會特別關照。
「老師要跟我聊,我也很ok啊,就坦誠地跟她說我是大陸的。但每一個跟我聊的老師,最後都變得跟我很好,成為我的朋友。」
「人就是要自信一點,不要覺得我是大陸的,人家就用別樣的眼光看待我們,我們自己做好了,不管去到全世界哪一個角落,人家自然會對我們改觀的。」
作為陸配:要真正融入這裡
「我們不能自成小團體,覺得人家都瞧不起我們。我會建議自己認識的陸配跟臺灣人多接觸,因為要跟當地人認識,才能了解這個地方真正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融入。」
Anny拿婆媳關係舉例子,臺灣沿襲傳統的道德思想,很重視「尊老」,臺灣家庭裡,婆婆地位是很神聖的,
但在大陸,尤其獨生子女的世代,家裡六個長輩爭著搶著呵護,從前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和觀念沒有了,婆婆地位不高,還吃力不討好,要被媳婦告狀。
但在臺灣家庭裡,不管你媳婦在外面多會賺錢,回到家就要「洗手做羹湯」。
「我一些臺灣朋友,婆婆給她們呼巴掌的呢,這不是歧視啊,是家事。所以我們嫁過來,要了解人家本身就是這樣的,去接受這個文化。
像我婆婆一開始那樣對我,但最後我們的關係也改變了,這是自己一路做出來,人家能看到的呀。」
「你們陸生孩子呢,我的建議也是要多接觸臺灣人,要去擁抱善意,才能真正了解這裡。不然看到一個人,就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
大陸與臺灣之間:彼此不要一個點看一個面
「同樣的,臺灣人也不能看到某一個大陸人,就覺得所有大陸人都這樣。我都跟他們說,
永遠不要一個點看一個面,尤其是大陸,連我都不能了解全中國的每一個省、每一個人的文化背景、風俗、飲食、生活習慣,十四億人,你怎麼能夠了解。
其實我兩邊都用了蠻多時間這樣溝通。我身邊的臺灣朋友,都越來越能夠接受大陸了。」
「比如說他們看到一張鄉下的照片,就覺得大陸都這樣,我帶他們去我生活的北上廣深,他們都嚇到了。
我又問他們,你們如果先看到了深圳,是不是以為全中國都這麼富裕?其實也沒有。永遠不要用一個人去判斷全中國,畢竟一個上海市就是全臺灣的人口。」
「你剛剛問到我回大陸的事,陸配喜歡說回大陸就是回娘家,回家,其實在我心裡,臺灣已經是我的家鄉了。
我現在五十了,難道還能在大陸重新開始嗎?還去外面找工作嗎,很難重新起步的。」
來臺二十多年,臺灣已是Anny的家。或許對很多嫁到臺灣的「陸配」來說,父母百年後,臺灣就是自己唯一的家了。
「雖然這些年我也有關注大陸,在尋找一些投資的機會。但是我習慣了跟臺灣的商人打交道,他們是說多少就是多少,什麼時候交工、多少錢、質量都有保障。只能說,我暫時無法適應目前大陸的一些潛規則。」
大陸在改變:臺灣也是這樣過來的
我問Anny,那你覺得你所說的這些不太好的情況,以後會好轉嗎?大陸未來的趨勢是怎麼樣的呢?
「這需要一代一代的努力,需要時間。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變化,比如上海車讓行人就做得很好。大陸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用強制力,硬性規定,你不遵守就開重罰。」
「有時候我也跟臺灣人說,你們搞清楚好不好,以前你們臺灣旅行團去大陸,我一眼都能分清這是臺灣人、這是香港人、這是日本人。」
Anny二十多年前在大陸的國際商務酒店當高管,她從穿著和行為模式就能分辨來自不同地方的人。
「只要是臺灣人住過的,在房間裡打麻將啊玩牌啊,西瓜汁、瓜子殼滿地都是。但歐美人的、日本人住的就很乾淨。我就跟臺灣人說,你們也經過了改變,但因為你們人口少,所以改變起來容易一點。」
Anny肯定地說:「我覺得會改變,而且我已經看到了在改變,尤其年輕一代,你們這一代就在改變。」
-Anny在教會受洗那日-
民間信仰讓臺灣更美:兩個孩子是福音小天使
「相反,其實我看到臺灣在退步。經濟跟文明是相輔相成的,但整體而言,臺灣人還是很善良的。
我們二十多年前,大家都說臺灣資本主義啊,人只看錢,但我來了以後發現不是這樣的,臺灣人真的很友善,街上陌生人都願意幫助你。」
我說這跟臺灣的傳統文化有關,Anny說還跟民間信仰有關,無論基督教還是佛道教,只要不是強行收會費的或教人仇恨、鬥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都有催人向善的作用。
「其實是我的兩個孩子跟我傳福音,我說你們要是信了基督後有進步了,我就一起信。」
在孩子們上國中時,Anny人在大陸難免擔憂,希望他們周末也有去處,就送他們去教會。「教會的人都很友善,沒有目的地彼此照顧,我很放心。」
沒想到兩個孩子回家了,會給自己傳福音。
Anny說之前工作忙,現在有空了,想多去教會走走。
《臺商總匯》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