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也就是在1979年的1月1號,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用「臺灣同胞」這個春風般溫暖的稱呼,吹融了兩岸的堅冰,吹開歷史新的一頁。四十年來,兩岸關係雖然經歷風雨波折,但終究衝破各種阻礙,曲直向前。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要從一個特別的家族說起。
我是1949年在臺灣出生,我有10個哥哥在大陸,7個在蘇州,而我在41歲之前,都沒有見過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活著,在哪裡。但我一直知道,蘇州才是我的家,我的根……
——陳蘋蘋
儘管愛妻陳蘋蘋已經過世一年多,但是楊肇鋒依舊保持著每天聽古琴樂的習慣。他說,妻子生前熱愛蘇州的一切,蘇州的美景,蘇州的文化以及蘇州的人。
20世紀40年代時局緊張,陳蘋蘋的父親陳劬當時就職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他便隨著國民黨政權倉促去了臺灣,留下妻子和八個兒子在大陸,原想等時局穩定再團聚,不曾想這一別,從此天各一方。
期間陳老先生也嘗試過用書信的方式,由香港、美國的朋友輾轉發往大陸,尋找親人,可幾十年間始終沒有任何消息。絕望之下的他只能在臺灣重組了家庭。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劬隨身攜帶的皮夾中還一直裝著兒子們的4張小照片。1986年,陳老先生帶著一生的遺憾離世。
就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
陳蘋蘋迫不及待進行申請,終於趕在1988年的中秋,帶著唯一知道的線索(聽說有一個哥哥在塑料廠),來到了大陸。
由於時間間隔太久,尋親之路異常坎坷。輾轉尋覓了將近一年時間,直到1989年的中秋前夕,尋親之路才有了突破。
一開始通過僅有的地址和姓名,先是找到了四哥陳宗禮,後來一下子把蘇州的八個哥哥統統找到了。一家人碰面後,陳蘋蘋才知道,這四十年來,哥哥們也一直在找他們。
2000年,陳蘋蘋和丈夫決定葉落歸根,來蘇州定居。和陳蘋蘋一同來蘇州的,還有她的弟弟陳宗庸,此後他還娶了一位蘇州姑娘。在蘇州,陳家人以美容美髮行業起家,隨後又向房地產行業進軍,日子是過得風生水起。
本來兩岸就是一家親,都是血濃於水的,根本是不可分離的……
——陳蘋蘋
隨著「通郵」、「通商」、「通航」,兩岸三通的不斷深入,陳蘋蘋在臺灣的家人相繼搬回到蘇州定居。
2002年,陳蘋蘋的侄女,22歲的陳曉文畢業後也來到蘇州。在蘇州,陳曉文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經過9年的愛情長跑,她和蘇州小夥蔡鶴齡走進了婚姻殿堂,還作為蘇州的兩岸婚姻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次海峽兩岸新人結婚集體頒證儀式,他們的結婚紀念郵票,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陳曉文夫婦也成為整個家族中,第三對兩岸婚姻。
2018年9月3號,在蘇州生活了16年的陳曉文,拿到了江蘇省第一張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有了這張證,她在就業、醫療、社保等多個方面可享受到和大陸同胞相同的待遇,這為她以後在蘇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她也為兩個寶寶和父母一起辦理了居住證。
目前,蘇州已經有2100多對兩岸婚姻家庭,通婚、通學、通事業已經成為大家眼中的「新三通」。而如今,在蘇州,越來越多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也進一步推動和加深了兩岸的民間往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選擇來蘇州投資興業。
2011年,邱芳嫻跟隨愛人一起來到蘇州,音樂教育博士的她擅長西洋音樂,起初在家裡教臺商子女學音樂,2013年開始,她有了在蘇創業的想法。
2013年,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邱芳嫻與幾位臺灣老師共同成立了一個音樂培訓中心,眼看著最初從零開始,到後來的50個、200個學生,逐漸壯大。如今,邱芳嫻已經是這家國際音樂藝術中心的校長了,在過去的五年間,她感受到來自社會方方面面對於臺胞的大力扶持和幫助。
吳東錦的專長是做臺灣菜,當初他受臺灣朋友邀請到上海一家餐廳做廚師,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安徽姑娘許萍,成家後他便有了要在大陸紮根的念頭。蘇州的人文氣候和環境讓吳東錦時常想起自己的家鄉臺南府城,也更堅定了他要在這裡留下來的想法。
如今,吳東錦一路順暢,用一個月的時間在蘇州開起了自己的料理店,如今料理店已經走上了正軌,讓他驚喜的是,來他餐廳的蘇州人越來越多。
相比吳東錦,同樣從事臺灣餐飲的陳明煌入行則要晚的多,不過,他所思考的是如何讓家鄉的美食在大陸紮根。
2007年4月份,陳明煌 受公司外派來到蘇州,沒過三年,他便從單位辭職,和朋友一起幹起了電商,八年時間下來,生意還算穩定。2019年,陳明煌有了新的打算,他要和妹妹一起幫奶奶傳承麵店,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的傳統美食與眷村文化。
通過公眾號、拍抖音等網際網路傳播方式,陳明煌將自家的牛肉麵發售全國。在過去的這些年裡,紮根在祖國大陸的臺胞們見證和參與了大陸的蓬勃發展,也從中收穫到了各種便利、機遇以及幸福感。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40年,也是海峽兩岸不斷擴大交往交流的40年,一批批臺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發展,蘇州也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高地。
去年,國臺辦推出「惠臺31項政策」後,緊接著,蘇州發布惠及臺胞55條措施,從創新、創業、人才、文化等方面,支持臺資企業在蘇經營壯大,為臺胞在蘇州學習、就業、生活提供與蘇州居民同等待遇。
據統計,兩岸人員往來從1987年時的年不足5萬人次,增長到近年來最高峰值的近千萬人次。兩岸年貿易額從1978年的0.46億美元,增長至近2000億美元。
而蘇州成為臺商重點投資地區之一,累計批准臺資企業11170餘家,實際利用臺資300多億美元,超過17萬臺商臺胞在蘇州工作生活。
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到大陸工作和發展,更有不少臺灣高中畢業生,選擇到大陸來上大學。
黃鬱婷來自臺灣,目前是蘇州大學大三學生。小時候黃鬱婷就來過一次蘇州,當時對蘇州園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報考大學時,黃鬱婷毫不猶豫地就選擇了蘇州大學,對於今後的發展,她也想的很清楚——還是會選擇留在蘇州或上海工作發展。
據蘇州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高瑋瑋介紹,目前蘇州大學招收的各類臺灣學生大概有120名,在今後的招生過程中,這個人數還會越來越多。
四十年前,《告臺灣同胞書》正式發表,兩岸關係發展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思鄉的渴望,衝開了兩岸封鎖的大門。四十年後,兩岸一家親。期待在新時代、新號角下,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本文原創,素材來自記者陳志佳
◇編輯:傳真暖心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18:20分直播的《社會傳真》
◇校審:zhu、dong
【加油!我和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