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9年在臺灣出生,但我一直知道,蘇州才是我的家,我的根……」

2021-02-13 社會傳真

四十年前,也就是在1979年的1月1號,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用「臺灣同胞」這個春風般溫暖的稱呼,吹融了兩岸的堅冰,吹開歷史新的一頁。四十年來,兩岸關係雖然經歷風雨波折,但終究衝破各種阻礙,曲直向前。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要從一個特別的家族說起。

我是1949年在臺灣出生,我有10個哥哥在大陸,7個在蘇州,而我在41歲之前,都沒有見過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活著,在哪裡。但我一直知道,蘇州才是我的家,我的根……

——陳蘋蘋

儘管愛妻陳蘋蘋已經過世一年多,但是楊肇鋒依舊保持著每天聽古琴樂的習慣。他說,妻子生前熱愛蘇州的一切,蘇州的美景,蘇州的文化以及蘇州的人。

20世紀40年代時局緊張,陳蘋蘋的父親陳劬當時就職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他便隨著國民黨政權倉促去了臺灣,留下妻子和八個兒子在大陸,原想等時局穩定再團聚,不曾想這一別,從此天各一方。

期間陳老先生也嘗試過用書信的方式,由香港、美國的朋友輾轉發往大陸,尋找親人,可幾十年間始終沒有任何消息。絕望之下的他只能在臺灣重組了家庭。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劬隨身攜帶的皮夾中還一直裝著兒子們的4張小照片。1986年,陳老先生帶著一生的遺憾離世。

就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 


陳蘋蘋迫不及待進行申請,終於趕在1988年的中秋,帶著唯一知道的線索(聽說有一個哥哥在塑料廠),來到了大陸。

由於時間間隔太久,尋親之路異常坎坷。輾轉尋覓了將近一年時間,直到1989年的中秋前夕,尋親之路才有了突破。

一開始通過僅有的地址和姓名,先是找到了四哥陳宗禮,後來一下子把蘇州的八個哥哥統統找到了。一家人碰面後,陳蘋蘋才知道,這四十年來,哥哥們也一直在找他們。

2000年,陳蘋蘋和丈夫決定葉落歸根,來蘇州定居。和陳蘋蘋一同來蘇州的,還有她的弟弟陳宗庸,此後他還娶了一位蘇州姑娘。在蘇州,陳家人以美容美髮行業起家,隨後又向房地產行業進軍,日子是過得風生水起。

本來兩岸就是一家親,都是血濃於水的,根本是不可分離的……

——陳蘋蘋

隨著「通郵」、「通商」、「通航」,兩岸三通的不斷深入,陳蘋蘋在臺灣的家人相繼搬回到蘇州定居。

2002年,陳蘋蘋的侄女,22歲的陳曉文畢業後也來到蘇州。在蘇州,陳曉文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經過9年的愛情長跑,她和蘇州小夥蔡鶴齡走進了婚姻殿堂,還作為蘇州的兩岸婚姻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次海峽兩岸新人結婚集體頒證儀式,他們的結婚紀念郵票,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陳曉文夫婦也成為整個家族中,第三對兩岸婚姻。

2018年9月3號,在蘇州生活了16年的陳曉文,拿到了江蘇省第一張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有了這張證,她在就業、醫療、社保等多個方面可享受到和大陸同胞相同的待遇,這為她以後在蘇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她也為兩個寶寶和父母一起辦理了居住證。 

目前,蘇州已經有2100多對兩岸婚姻家庭,通婚、通學、通事業已經成為大家眼中的「新三通」。而如今,在蘇州,越來越多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也進一步推動和加深了兩岸的民間往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選擇來蘇州投資興業。

2011年,邱芳嫻跟隨愛人一起來到蘇州,音樂教育博士的她擅長西洋音樂,起初在家裡教臺商子女學音樂,2013年開始,她有了在蘇創業的想法。

2013年,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邱芳嫻與幾位臺灣老師共同成立了一個音樂培訓中心,眼看著最初從零開始,到後來的50個、200個學生,逐漸壯大。如今,邱芳嫻已經是這家國際音樂藝術中心的校長了,在過去的五年間,她感受到來自社會方方面面對於臺胞的大力扶持和幫助。

吳東錦的專長是做臺灣菜,當初他受臺灣朋友邀請到上海一家餐廳做廚師,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安徽姑娘許萍,成家後他便有了要在大陸紮根的念頭。蘇州的人文氣候和環境讓吳東錦時常想起自己的家鄉臺南府城,也更堅定了他要在這裡留下來的想法。

如今,吳東錦一路順暢,用一個月的時間在蘇州開起了自己的料理店,如今料理店已經走上了正軌,讓他驚喜的是,來他餐廳的蘇州人越來越多。

相比吳東錦,同樣從事臺灣餐飲的陳明煌入行則要晚的多,不過,他所思考的是如何讓家鄉的美食在大陸紮根。

2007年4月份,陳明煌 受公司外派來到蘇州,沒過三年,他便從單位辭職,和朋友一起幹起了電商,八年時間下來,生意還算穩定。2019年,陳明煌有了新的打算,他要和妹妹一起幫奶奶傳承麵店,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的傳統美食與眷村文化。

通過公眾號、拍抖音等網際網路傳播方式,陳明煌將自家的牛肉麵發售全國。在過去的這些年裡,紮根在祖國大陸的臺胞們見證和參與了大陸的蓬勃發展,也從中收穫到了各種便利、機遇以及幸福感。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40年,也是海峽兩岸不斷擴大交往交流的40年,一批批臺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發展,蘇州也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高地。

去年,國臺辦推出「惠臺31項政策」後,緊接著,蘇州發布惠及臺胞55條措施,從創新、創業、人才、文化等方面,支持臺資企業在蘇經營壯大,為臺胞在蘇州學習、就業、生活提供與蘇州居民同等待遇。 

據統計,兩岸人員往來從1987年時的年不足5萬人次,增長到近年來最高峰值的近千萬人次。兩岸年貿易額從1978年的0.46億美元,增長至近2000億美元。

而蘇州成為臺商重點投資地區之一,累計批准臺資企業11170餘家,實際利用臺資300多億美元,超過17萬臺商臺胞在蘇州工作生活。 

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到大陸工作和發展,更有不少臺灣高中畢業生,選擇到大陸來上大學。

黃鬱婷來自臺灣,目前是蘇州大學大三學生。小時候黃鬱婷就來過一次蘇州,當時對蘇州園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報考大學時,黃鬱婷毫不猶豫地就選擇了蘇州大學,對於今後的發展,她也想的很清楚——還是會選擇留在蘇州或上海工作發展。

據蘇州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高瑋瑋介紹,目前蘇州大學招收的各類臺灣學生大概有120名,在今後的招生過程中,這個人數還會越來越多。

四十年前,《告臺灣同胞書》正式發表,兩岸關係發展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思鄉的渴望,衝開了兩岸封鎖的大門。四十年後,兩岸一家親。期待在新時代、新號角下,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本文原創,素材來自記者陳志佳

◇編輯:傳真暖心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18:20分直播的《社會傳真》

◇校審:zhu、dong

【加油!我和我的祖國】

相關焦點

  • 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的高秉涵: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我『流浪』的時間太久了,13歲就去了臺灣。臺灣養了我七十年,但一提到家,我一直都覺得我在臺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 去不了的臺灣: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 【諜戰】我用半生尋找父親,臺灣說他「罪大惡極」我才安心 | 止戈出品
    1948年,我在瀋陽出生。同年6月,父親接受任務轉戰平津。當時我們一家人是坐飛機到北平的。到達北平後,父親在宣武門租下一個獨門小院作為情報站。我們家住進錢糧胡同一個整潔的四合院,劉伯承元帥就住在我們家對面,母親也常為父親的工作擔心,但那是家裡少有的平靜時光。1949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
  • 臺灣, 我的家
    遠方,除了美麗的風景外,還有我們的家。家鄉,是我們永遠的牽掛,是我們心底那塊最暖的溫柔。
  • 一位臺灣媳婦說 : 現在臺灣才是我的家..
    我們當時主要還是書信來往,認識半個月後,他每兩天就給我寫一封信啊。」「嫁臺灣辦手續也很麻煩,半年才批下來。」遠嫁臺灣的決定,家人並不放心,Anny說:「因為當時他們(臺灣)對我們了解,我們對他們不了解。」好在Anny在大陸的工作平日就接待很多跨文化、跨族群的人,適應臺灣的生活對她來說並不難。
  • 我看到的臺灣30年
    從1949年老蔣先生「轉進」臺灣以來(中國話太有意思了,敗退可以叫「轉進」),在政治上的定義來看,兩岸沒有籤署任何和平協議,兩岸關係還是處於1949年的戰時狀態,去臺灣和去敵佔區差不多(個人理解)。老百姓去臺灣很不容易,我們組織中央企業幹部赴臺難度更大。
  • 我才知道,原來你一直是我的頭號粉絲
    【呆媽有話說】本該昨天周六更新的,沒想到小朋友突然腸炎+輪狀病毒,又吐又拉還發燒,因為她2個月前有過高溫驚厥抽搐,所以我一刻沒敢離開。說這個是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消息: 一位朋友告訴我才知道,輪狀病毒原來是有疫苗的!秋冬季節2歲內小寶易感染,我太悔恨自己以前沒有關注過自費疫苗!有擔心的媽媽可以詢問當地防疫站哦!
  • 《我收藏的蘇州老學校》連載10
    遺憾的是,那些老學校,或已不復存在,但因有了馮老師的收藏,那些教育時光才得以定格為永恆,為後人所傳頌。三、另,2020年10月1日,中秋國慶佳節,傾注了馮老師數年收藏心血的「畢業證書·蘇州老學校博物館」,在小荷中園湖西三院隆重開館,在現代化的園區金雞湖畔,樹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標,其亦為中國第一家老學校博物館,展示了自清末至當代,蘇州及其他省市、港澳臺地區的畢業證書,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彌足珍貴!其亦將成為馮老師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 我的家族我的根——代州馮氏
    月出生。                                       八八叟 張鳴和 2019.9於省城【作者簡介:張鳴和,1932年出生於晉孝城東之書香世家,1955年畢業於太原工學院電機系本科,歷任高校教師、工廠高工、職大校長、英文翻譯等職,畢生在科技、
  • 《蘇州河》,你會像馬達那樣一直找我嗎?
    二十年過去了,對於《蘇州河》印象已然模糊,趁著二十周年數字修復版,我又重新再看了一遍《蘇州河》,這一次可是喜歡上了這個故事、迷上了留有時代韻致的老上海,意識到了為什麼進入導演婁燁鏡頭裡的,是髒髒舊舊的蘇州河,而不是五光十色的上海美景,因為人們往往帶著美好的理想去打拼,認為自己能過得如願以償,然而偏偏現實是會狠狠的把人打醒的,一巴掌打在臉上那炙熱消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早已過得麻木,什麼理想不過是美好的幻想罷了
  • 我是蘇州滄浪人!
    主編蘇小小:大咧咧的女漢紙一枚,心地純善,自詡「扮得了少女,演得了女王」,常「二」神附體,跟我一起遇見不一樣的蘇州。因為從那開始,「滄浪區」這個名字,正式從蘇州行政地圖上消失了。會覺得突然但更多的是不舍,仿佛一瞬間失去了歸屬感。雖然地方變大了,但突然一下子大到竟不知道該怎麼去告訴別人自己的明確方位.
  • 吳嶸:宴遇不是我的全部,閩菜才是我的根
    吳嶸多數人知道吳嶸,源自他在 2011 年創辦的「宴遇」餐廳,豬豬包、水果樹、試管飲料、魔鬼辣子雞配芒果蛋黃等繽紛創意菜式,帶來每日滿座的驕人業績,也吸引著不少北上廣的廚師特意前往廈門考察。而閩菜出身的吳嶸一直在追尋落地歸根,加之米其林指南來到上海,為台州菜、寧波菜、潮州菜等小眾菜系的餐廳帶來榮耀,也愈加堅定了他的信心與渴望。「老一輩沒有做的事情,我們這一輩既然有條件和能力,就應該去做。我不知道會不會成,我只知道今年不成明年就繼續幹,明年不成後年再繼續,做到它成為止,錢是要賺的,但這個餐廳對我的意義是擺在錢之前的。」
  • 徐博東:我家與基隆中學的不解之緣
    說起來,我的家庭與基隆中學真是有不解之緣:我的先父徐森源是曾任基隆中學校長吳劍青在大陸時的得意門生,和後任校長鍾浩東是親密戰友;鍾浩東校長的太太蔣碧玉,則是我來到人世間的「接生婆」;先父母又都曾任職於基隆中學,我的大弟徐基東就出生在基隆中學;「基隆中學案」發生後,先父母在基隆中學時的許多老同事、老戰友,或犧牲或坐牢或亡命他鄉;先父因為受到「基隆中學案」的牽連,也被迫拋家棄子,隻身匆匆逃往香港
  • 在人間 | 我是拉拉, 我在臺灣結婚了
    周周是一位女同性戀,1973年出生於臺灣新竹一個普通家庭,她出生後第二年,世界精神醫學大會才將同性戀從精神病當中移除。2004年,周周在在臺北組建第一個專為同性戀提供婚紗攝影服務的工作室,彼時臺灣各種同志團體紛紛成立,臺灣大眾對同志群體的理解普遍增加。2019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賦予同志伴侶得以結婚的法律依據。
  • 我的臺灣這七天
    記得自己收藏的卡帶和CD最多的便是臺灣歌手,最初的音樂啟蒙也大多受臺灣歌曲風格影響,連媽媽都說我出生那年是小虎隊最紅的一年,那時媽媽在音像店工作,大街小巷都放著小虎隊的磁帶,還在蹣跚學步的我跟著媽媽一起在店裡工作時,聽到青蘋果樂園都不禁會手舞足蹈,看來我和臺灣的緣分還真不淺。讀書後最喜愛的作者便是三毛,時常讀著她的作品到夜深,一邊和她對話,一邊窺探她的內心世界。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遠離家鄉的他們在臺灣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是如何在當地奮鬥成長的? 遠離家鄉的艱辛生活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佔南京,24日凌晨攻佔南京總統府,宣告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覆滅。國民黨軍隊隨之陸續退往臺灣。從此,臺灣海峽將祖國與寶島分隔開來。
  • 落地後:我終於回家了,1989年臺灣飛行員駕機回大陸
    大家好,我是大別山魚哥,今天魚哥和大家聊一下由臺灣駕機起義的飛行員林賢順。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兩岸一直處於對峙的狀態,臺灣當局對大陸秉持著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阻礙著兩岸的溝通與交流。這個政策致使很多臺灣居民無法回大陸探親。
  • 誠品書店蘇州總監郎正中:有臺灣朋友託我在大陸買書
    誠品書店蘇州總監郎正中:有臺灣朋友託我在大陸買書 2017-04-24 19:16: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我是蘇州人,為什麼關於虎丘塔的這12件事我不知道?!
    ▌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塔堪稱蘇州的一大地標,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號:世界第二斜塔、中國第一斜塔。但只知道這些,還不足以成為必去虎丘的理由。每個蘇州人小時候,應該都有一張在虎丘塔前合影的照片。
  • 歐陽娜娜:無論我來自哪兒,我是中國江西人,中國是我的根
    歐陽娜娜,這位2000年出生的新生代女孩,以精湛的大提琴演奏技藝,被大家熟知,特別是她身上洋溢的逼人的自信樂觀,讓人們無比喜愛! 歐陽娜娜說:「我的家鄉在江西吉安,我回到家鄉,看到老家高大的祠堂,看到一位哥哥翻開厚厚的族譜,裡面纖細毛筆書寫的人名密密麻麻,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