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期
關
注
,
必
有
後
福
這兩天晚上
抽空看了《人民的名義》
然後
我就想
整個劇組是不是團購了肉毒桿菌啊?
每個人上半邊臉都癱瘓
陸毅這麼一靠臉吃飯的也就算了
演陳海的這位農民臉也打針
但我還是被演員陣容吸引了,隨便拉出來個配角都是國話、人藝的老戲骨,這劇豆瓣得分竟然高達8.7,看來位列年度TOP10沒跑了。
說起來今年的口碑劇還不少,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復播和《大秦帝國之崛起》的零宣傳火速播出,而另一部備受期待的電視劇《白鹿原》,本周也要播出了。
今天的話題
是白鹿原
但
沒想到
只播了一集
就被禁了
達康書記
你不要這麼搶戲
今晚的主角是白鹿原
說起《白鹿原》,不少人首先想到是影版導演王全安800元應招失足女青年事件,事實上王導的《圖雅的婚事》曾獲得過第57屆柏林金熊獎,影片的女主角餘男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影片《白鹿原》在開始籌備的階段,曾經設定的陣容是張藝謀+蘆葦,幾經波折導演換成了王全安,劇本也由導演自己擼胳膊上。
2012年王全安的電影版本
最終公映版的《白鹿原》給我留下印象的只剩下張雨綺的大腿,網羅了張豐毅、劉威、段奕宏一眾實力派,就給我們看這個?當年選在首映當日飛奔至電影院的我,在電影結束亮燈時幾乎是一臉懵逼,說好了準備的三年的,結果拍成了村婦田小娥覺醒追求真愛?
編劇蘆葦
文學青年人手一本的聖經
對於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導演說原片有二百多分鐘,為了保證上映的效果,所以只保留了抗戰開始前的故事,日後會出導演剪輯版,如今失足女青年事件一出,這一版估計是沒戲了。而在一次單向街的訪談裡,編劇蘆葦則說,他撰寫了《白鹿原》的劇本,但被導演王全安棄用,造成他們最終分道揚鑣的原因,是「王全安每次拍完電影後從來不總結」。
幾個月後王全安的《團圓》在百老匯做點映,導演本人去了現場。我問王導怎麼看蘆葦對他的評價,他遲疑了一下然後說「我的電影每一部的創作內容都不一樣,上一部電影的經驗對下一部電影來說,沒什麼可以借鑑的地方」。導演果然對自己的實力夠自信,只是不知道下一部作品什麼時候才能看到。
《白鹿原》真的只有張雨綺的大腿可以看麼?才不是呢,我上初中的時候,第一次去我媽單位圖書館借到了那本獲得矛盾文學獎的名著,回家寫讀書筆記。結果打開書看到第一頁第一句,「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當時就覺得這是黃色小說啊,後來這本書的情慾描寫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害。直到大學為了寫現當代文學的作業,我才又把這本書拿出來重新讀了一遍,扉頁上那句「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大概是對本書最好的詮釋。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很多人說原著不錯
但痞先生每次都沒有毅力看完
作為一部知名度僅次於《平凡的世界》和《廢都》的陝派小說,白鹿原最近還真是忙,除了即將播出的電視劇,還有編排的民族舞劇、歌劇、現代舞劇。而在本月也前後腳有兩部話劇上映,陝西人藝版的話劇《白鹿原》月初剛結束了保利劇院的演出,那廂北京人藝版的《白鹿原》一開票,便宜的幾檔幾乎是秒光。
敲黑板
畫重點
比起電影兩部話劇都堪稱是良心之作
北京人藝版的《白鹿原》,飾演白嘉軒的濮存晰負責演技擔當,郭達教全劇組說陝西話,更是請來了宋丹丹演田小娥。丹丹阿姨演起美豔的少婦也是相當的奔放,就算旁邊沒站趙本山你也不會覺得彆扭,可惜只演過06年那一版,如今也只能在網上看看片段回味回味。待到我看過的2013年版時,田小娥這一角色已經換成了06版飾演百靈的演員盧芳,就是胡軍的媳婦,雖然上過綜藝有了人氣,但還是腳踏實地的演話劇,不出意外今年的田小娥還是她來演。
北京人藝版《白鹿原》當然有很多優勢,比如票價一直都很良心,280的價位竟然不是1樓最偏遠的位置。為了營造氛圍,導演林兆華請來了陝西老腔助陣,演員也都被要求說陝西話,也正因為這樣我從頭到尾都被濮存晰那蹩腳的陝西話影響的頻頻出戲。
不過老戲骨的演技實在太厲害,兩位主演幾乎把其他演員的風頭都搶了,導致了對其他配角沒啥印象。而人藝一貫的正劇作風,白嘉軒這個角色塑造的有點太高大全,田小娥有點過於臉譜化,喜劇出身的郭達演起鹿子霖這樣的老炮來也是極盡猥瑣。尤其是半夜去找田小娥偷情的那段,前一秒鐘還一張嚴肅臉,田小娥叫了幾聲「大(爸)」,突然一臉猥瑣的表情「別叫大了,再叫羞的弄不成了」,導致很多年一說中年電車痴漢,我就想起了郭達的臉...
看著北京人藝的《白鹿原》口碑爆棚,陝西人藝也自己排了一版《白鹿原》,去年在天橋劇院演出後幾乎場場爆滿,今年直接進了能容納更多人的保利劇院,上座率依舊不錯。這版《白鹿原》能獲得不錯的口碑,大概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劇本用了北京人藝的版本,方言優勢必然也不必多說,最重要的是汲取了之前版本的優點。
陝西人藝版為了營造森嚴的祠堂氛圍,做了一個可以旋轉的大型舞臺裝置,這比起北京人藝的鄉土氣息的舞臺裝置確實高大上了不少,卻也因此要花更多時間來轉場,整場演出下來長達三個多小時。
而在老腔的運用上也更克制,除了田小娥化為厲鬼的那段,用了崔護那首著名的《題都城南莊》來做背景音,其他的大部分時候都是類似於群口相聲的歌隊,來推進情節的發展。歌隊那戲謔的語句,還是有不少惡趣味的笑點的。
陝西人藝版
為了保持全劇的節奏感,陝西人藝版的《白鹿原》對白嘉軒和鹿子霖的戲份做了調整,比如給白嘉軒加了很多粗口,隱去不少鹿子霖腹黑的戲份,這讓兩家的衝突變弱。增加了一些白鹿兩家子女的內心戲,反倒讓這些年輕演員的表演更出彩,白孝文、黑娃的浪子回頭,百靈的理想主義、鹿兆海的為國為民,尤其是這版的田小娥潑辣之餘更顯得善良。
從整體來看陝西人藝版的《白鹿原》更注重兩個家族的發展與興衰,這一點更像講嘉義眷村故事的《寶島一村》,連話劇結束後也像《寶島一村》一樣發放了陝西地方特產「肉夾饃」。雖然陝西人藝版各方面都可謂後生可畏,但看到通稿裡隨處看見的「陳忠實最滿意的版本」,刻意強調自己的方言最正宗秦韻更濃,甚至在票務網站的關鍵字設置,讓人以為兩個版本是同一部話劇。這營銷手段多少有點下作,畢竟這所有的好評,都是建立在北京人藝版《白鹿原》的劇本之上。
寶島一村,訴說的是一個龐大多元卻又被歸為同一族群的人們從離家到想家到認同這裡就是家的一段歷程。從1949年到60年代,因政治環境的動蕩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了「眷村」這種臺灣所特有的有著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的居住區域,將呈現出「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這部戲成功塑造了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臺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透過笑淚交替和心酸詼諧,回顧了臺灣最珍貴的族群融合歷史。
當金庸、瓊瑤這些小說的改編權也都被賣了幾十遍,連曾經無人問津的諸如《白鹿原》這樣的純文學小說都成了熱門IP,但編劇這個行業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尊重。當小鮮肉的片酬動輒一個億起,一個IP動輒賣到百萬千萬,前期準備費用和後期製作經費卻一再精簡,劇本創作更是恨不得外包給在在校大學生,壓至行業最低價。所以說不要再吐槽國產電影和電影劇難看了,誰讓你們都喜歡看網文追鮮肉呢,劇組只好把錢都花在買IP和鮮肉上了,自然沒錢找編劇原創劇本把控後期吧。
該內容閱讀門檻
★★★★★
在這裡
沒有讚賞/沒有掃碼訂閱/更沒有誘導關注/也沒有破爛兒活動
只有對現場文化的觀點和小道消息
接受好心的建議
不接受指指點點的教育
這篇文章門檻很高
痞先生動用了自己的老本
發現仍然寫不好這個故事
也許他真的只適合文字世界
其他形式都是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