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北京是中國的心臟,那麼南京就是中國的肚臍眼。兩座城市一北一南遙想呼應,多少人的嚮往盡在此地。
要來南京看看,一是因為「朱雀橋邊野草花」,二是因為那枚最浪漫的項鍊。南京是一個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來到這裡,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古色古香。綠地金融的陽光靚麗與明城牆的斑駁陸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紫金山、九華山、獅子山、棲霞山,長江、玄武湖、秦淮河、莫愁湖,山山水水滋潤著南京城。
作為過客,來南京還是太匆忙了,住也匆匆,行也匆匆,這樣的城市本該是要好好體會的。南京的詩詞是不勝枚舉,李白登過鳳凰臺,眾友還在酒肆為他餞行。劉禹錫年少為江南客,雖未到此,但得友《金陵五題》,生思後,相和之。有多少詩人曾於金陵臺登高懷古,又有多少詩人曾來秦淮河望月興嘆。今天,就說一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宋代〕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王安石不愧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在這首詞裡包含對景物的讚美和歷史的感喟,將一顆忠誠之心牢牢地融入到了這首詞裡。上片登高望遠,一目繁華盡收眼底,晚秋時節,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江上風帆,天邊斜陽,一縷西風吹著旗幟飄揚,天高雲淡,鷗鷺奮起,這番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以畫就。
描寫完所見後,緊接著就是所想。見到山河的美好,不免想保留這份美好,但現實往往是與理想相悖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又福禍相依,否泰相替。
正因為如此,王安石才在下片以史來鑑。「念往昔」,將讀者引到歷史的長河之中,達官貴人只知爭過著奢華、紙醉金迷的生活,迷戀於酒色之間,敵將已兵臨城下,室內仍然作歡,這樣的事情又怎麼不讓痛恨、嘆婉呢。揮霍無度之下換來的只會是一朝的覆亡,只有空嘆這份恥辱。六朝舊事,不管是繁華,還是衰落,都如同這流水一樣消逝,唯有自然常在,就如這個小草,秋冬枯萎,春來發芽,仍然凝聚著一番新綠。可恨的是,商女不懂國讎家恨,還是統治者只知醉生夢死,《玉樹後庭花》這種靡靡之音為什麼會流傳在坊間、市井之上呢。
這首詞在歷史上有著極大的藝術成就,體現了王安石「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曾說:「古之歌者,皆先為詞,後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後填詞,卻是『永依聲』也。」也正由此,突破了五代及宋初「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蘇、辛的豪放之音鋪就了舞臺,夯實了基礎。
通過這首詞,特別是上片,我們可以看到南京昔時的壯麗。當然今天的南京更好,但更好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有所思考,也以史為鑑,以詩為承,將這份更好再更好的傳承下去。
來過南京,住在老東門,走過秦淮河,見到烏衣巷,登上棲霞山,沒有好好看看梧桐樹是一大憾事。一首棲霞秋色詩,獻上:
秋色
邢建建
一道霞光消萬愁,江山如畫任風流。
是誰拿起丹青筆,隨性塗鴉得意秋?
作者簡介:
邢建建,字晏如,《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被老婆戲稱為邢「賤」「賤」,故為「賤」說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