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它凱琪還是麥琪,我都愛

2021-01-20 全民暢讀


中學期間,讀過一篇歐·亨利的文章《麥琪的禮物》;大學畢業,讀過一本弗萊明的繪本《凱琪的包裹》。後來一度,和他人提及《凱琪的包裹》,腦子裡總會想成《麥琪的包裹》亦或是《凱琪的禮物》。很奇怪,拿來對照,細細品讀,一本小說,一本繪本,給到我的感覺很相似,同時也包括最近讀到的《查令十字街84號》。


有一種愛是潤物細無聲的。這份愛也是善良的,而且還有了一股深厚的力量。管它是親情還是友情,也不管是熟人間的情感還是陌生人間的情誼。在這份寂靜卻濃烈的關係中,彼此都坦誠地接受,真心地付出,一來二往,有一股濃烈的暖流在彼此間流動,感動著他們自己,也感動著數十年以後如我這般的讀者。


德拉和吉姆,一個賣掉秀髮為對方買白金表鏈配祖傳金表,一個賣掉金表為對方買全套梳子去打理秀髮。事後,真相大白之時,一嘆卻是如此的可惜,可惜的是彼此犧牲自己珍貴東西換來的禮物都統統成為了廢物;二贊卻是如此的美妙,彼此真誠地為對方付出時,對方也在悄然無息地給予著驚喜。縱使禮物成廢物,卻濃厚了彼此內心最真摯的愛。我沒有正兒八經感受過愛情中付出與收穫之間的甜蜜,可我能感受自身也會貪戀被人惦記的喜悅和小確幸。所以我也會幻想我的吉姆是怎樣的溫情。



凱琪和羅西,大西洋兩端的女孩。二戰之後,歐洲各國經濟嚴重受挫,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確保。羅西偶然寄給凱琪的包裹,卻如羅西在信中所期盼的那樣,給到凱琪及其身邊的人的生活不少光彩。最初這本繪本的前幾頁,有一瞬間我會覺得凱琪挺傻的,就那麼一塊難得見到的巧克力,幹嘛要分出去,分給自己的媽媽也就算了,為啥還要分給郵差?然後把那麼多白糖分給隔壁的德蘭一家……畢竟當時的生活是那樣的艱苦。這樣的感覺也會在讀《查令十字街84號》的一瞬間中體現,話說,海蓮·漢芙你自己都如此的艱難了,為啥還要不斷地寄東西給弗蘭克和他的家人以及書店同事呢?說實在的,這是兩個很沒意義的問題。因為我自身也總是這樣做。儘管第一瞬間,我依舊在思想上不捨得分享我的東西,因為很多時候我也確實不豐盛,但我的動作會做出分享的動作。很矛盾的一對思想和動作,但自身始終會是快樂和幸福的。




我曾在《愛心樹》那篇繪本感悟中,最後留下一句話,「天平還是儘量平衡的好。」這個天平的兩端是付出和收穫。關於這倆看似對立卻又統一的一組詞語,上個月寫得時候我在糾結計算著雙方彼此付出和收穫間的分量。當下我又開始從另一角度在思索著。


倘若不在從同一平面線上的兩端看付出和收穫,轉而向高於這平面看他倆,是否它倆不在那麼地對立和絕對,而應是統一的整體,或者就是一個過程,就像羅西和凱琪,德拉和吉姆,海蓮和弗蘭克,他們彼此間不再是單純地站在付出和收穫的兩端,而是共同經歷了這一過程中的喜悅和滿足。羅西給到凱琪及其鎮上居民食物、衣物等,讓他們熬過了最冷的冬天,生活變得好轉。之後,凱琪和鎮上居民給到羅西的鬱金香包裹,也讓梅菲爾德市處處充滿花香;海蓮給到弗蘭克他們的幫助亦如羅西給到凱琪的那般,而弗蘭克和他同事們在那20年給海蓮收集到的各類書籍,亦如海蓮自己所說,「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淨,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到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


不管何時,對於付出和收穫這樣一個問題,我都在反覆糾結良多。其實並不太值得。


最近在大幅度地向外推廣繪本閱讀,幾乎天天都有人問我讀繪本有什麼用?我不想誇大和神話繪本,其實沒太大用。只是覺得若我從小看著繪本長大,我想我不會對於「付出和收穫」之類的小問題糾結和思索太多,還要去權衡利弊。相信人本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這只是一種本能,而非為了得到什麼才去付出。其實,類似於「付出與收穫」這種需要成年人好好思索的問題,在繪本中就用孩子本來的心理狀態去引導思考和給出方法了,潛移默化地,會在問題來臨時,孩子用他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去解決,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形成的思維習慣。


所以說,若說孩子讀繪本,大人讀書有何用,就這點兒用處。


好吧,我承認這是一篇推廣閱讀,尤其是繪本閱讀的個人感悟。感恩大家閱讀至此。




全民暢讀籤約作者:劉昳

全民暢讀編輯:暢小讀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首發,版權為全民暢讀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凱琪的包裹》的故事,是真,是假?
    我手頭的這本,是2016年2月第12次印刷了,七年半裡累計12印,可見是常銷繪本。所以,《凱琪的包裹》在中國大陸算比較知名,我看到很多小學老師喜歡拿它來上繪本閱讀課。老師喜歡用《凱琪的包裹》來上繪本閱讀課的原因,我想可能主要有這幾個:首先是主題容易理解。
  • 凱琪,羅西想你誒
    羅西對於我來說大概真的挺突破挺瘋癲的,每次腦子裡的神經一直調動著,開心不高興隨時轉換,誰讓她是小孩呢。在宿舍我也會體會小孩的感覺,結果鬧得下鋪要把我扔出去。可今天突然一安靜我竟有些不適應,好想再又蹦又跳說自己9歲啦。 那天在分析時大姐說羅西給凱琪寄去的是包裹,送去的是驚喜,羅西就是希望的象徵。
  • 凱琪的包裹
    他大喊著,「凱琪的包裹——美國寄來的!」「美國?」凱琪吃驚地說,「誰會從美國寄包裹給我呢?」「兒童救助協會。」郵差克萊弘回答,「美國的小孩收集許多在荷蘭很難找到的東西,寄給這裡的小孩。」媽媽走過來,「快打開看看。」凱琪撕掉包裝紙,打開盒蓋,拿出——「一塊肥皂!」「好奢侈啊!」
  • 麥琪的禮物
    今天慕容為大家帶來的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這個故事最早發表於1905年12月10日的The New York Sunday World 。後於1906年收入歐亨利選集「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麥琪的禮物」幾乎是人人皆知的經典的聖誕故事。上一次讀它還是在中學時的語文課本裡。
  • 經典故事丨凱琪的包裹(下)
    他大聲喊著,「大到我的自行車都放不下了,對呀!對呀!就是從美國寄來的又大又重的包裹!」他興奮的叫聲讓博斯醫生好奇地走出診所,讓寡婦甘斯太太從她的院子裡走過來,也引起了歐斯特小姐、德萊烏校長和德蘭先生全家七個人的注意。
  • 凱琪的包裹|朵媽講故事No.603
    「我也是。」凱琪說。她想起巧克力柔軟甜美的滋味,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真想馬上咬一口。但是,她看見媽媽和郵差克萊弘都對著她微笑,於是凱琪作了一個決定。趁自己還沒改變主意前,她趕快剝開巧克力遞給他們。然後三個人一起分享那幾乎被遺忘的味道。郵差克萊弘指著盒子說:「裡面還有大象呢。」
  • 《愛的奉獻》VS《麥琪的禮物》,異曲同工的愛情,到底妙在哪裡?
    歐·亨利的《愛的奉獻》與《麥琪的禮物》,儘管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情節,但是其中的愛情卻殊途同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01.似曾相識的愛情,別出心裁的表現方式(1)《愛的奉獻》:藝術的背後,是愛情的默默付出,再苦也值得原本天各一方的喬與德麗雅,因為藝術,相識相知,進而喜結連理。喬擅長繪畫,德麗雅愛好音樂,兩個人都希望有朝一日學有所成,在各自的領域取得出色的成績。
  • 《麥琪的禮物》:普通人的平凡愛情,就是盡我所能把我最好的給你
    還是覺得,愛情這東西,沒有遇到時,看誰都美;真正遇到時,才發現,人其實很現實?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年輕時期普通人的平凡愛情,生活也許很窮,但我願意盡我所能把我最好的給你!今天的分享,就以「凡人的愛情」這個角度,來解讀《麥琪的禮物》這部經典帶給我們的婚姻愛情的啟示。01、故事與禮物的解讀:生活可以貧窮,但愛不清貧;我不富有,甚至很窮,但我可以傾盡我所有,給你我可以給你的。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一個充滿治癒的愛情小故事
    結果兩個人都用不上各自送的禮物,當時看完內心就是覺得很遺憾,夫妻雙方傾盡所有為對方買禮物,結果一場空,但他們貧窮中真愛還是把我感動到了,但現在重讀卻有不一樣的感悟了。今天想重新和大家分享這個短篇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在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感悟。歐·亨利原名威廉·雪德尼·波特,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共創作近三百篇短篇小說,曾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 麥琪的禮物:不可不知的聖經故事
    Henry)的著名作品《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溫馨的故事:聖誕將至,手頭拮据的年輕夫妻Della和Jim苦於沒有錢給自己的伴侶置辦禮物。Jim賣掉了自己的金表給妻子買了梳子,而Della剪掉了一頭長髮給丈夫的金表配了表鏈。陰差陽錯,兩人的犧牲使原本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之間的愛情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這
  • 凱琪的包裹(上)│小麥姐姐講故事:NO.101
    我母親的小包裹被送到荷蘭的一個家庭,他們的大女兒叫凱琪。凱琪的父親回信給我母親,請求她為嬰兒寄盒奶粉、白糖或一些肉罐頭。凱琪一家人迫切的需要令我母親心碎不已。於是,從一個女人所寄的小包裹開始,變成社會各界參與的行動,幫助歐洲人度過寒冬。白糖、奶粉和外套紛紛被打包裝箱,從印第安納州橫渡大西洋運到荷蘭。
  • 《麥琪的禮物》淺析:禮物有價,真愛無價
    文中儘管描寫了當時社會的無情冷酷,平民生活的無奈悽慘,但人類最樸素而美好的情感—愛,卻被作者保留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吉姆與德拉夫婦身上。他們帶給彼此的是融融暖意和真誠的愛,每個讀者都真實地感受到了小說傳達出的真愛分量,表達了作者對人性之美的高度讚揚。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是聖誕節之禮,也是尊貴聖潔的人性禮花
    歐.亨利式的寫作風格,為現實敲開一扇門說起美國作家歐·亨利,想必大家最深的印象還是來自於他的小說特色,幽默,懸念且出人意料。而「歐·亨利式的結果」更是讓他在世界文學中,享譽盛名。當時,許多外國評論家都說: 「(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甚至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就連歐·亨利自己也對他的小說不甚滿意,而在給朋友的心中說道: 「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並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麼『名作家』。」
  • 《麥琪的禮物》:所謂婚姻,就是【捨得】與【相伴】的綜合體
    但是我要告訴你,他們其實很聰明。像吉姆和黛拉這樣的人往往比別人聰明——不管在哪兒。因為他們就是麥琪。——《麥琪的禮物》歐·亨利是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與契訶夫、莫泊桑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
  • 《麥琪的禮物》:從表達方式、表現與修辭手法看它的諷刺與溫情
    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他們就是麥琪。」這最後一段的議論,給讀者的思考做了最終的引導和提示。作者通過前期的重重敘述,將諷刺轉變為暖人心肺的情感,使得此處的議論更能夠得到讀者共鳴,從而完成對金錢和情感的態度的轉變。如此,小說名才是「麥琪的禮物」,而非「德拉的禮物」。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他們得到的是愛,那是比任何寶物都珍貴
    我所讀到的第一篇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便是《麥琪的禮物》。小夫妻互送禮物,卻陰差陽錯地把自己的珍貴變成了無用。但他們得到的是愛,那是比任何寶物都珍貴的。讀過更多篇目後,我發現他所塑造的大多都是小人物——在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中努力活著的小人物、被生活所血卻又熱愛生活的小人物,也似乎只有他們,才能體會到那小小感動中所蘊含的大大的幸福感。
  • 達言達語 | 《麥琪的禮物》,什麼才是最好的禮物?
    說起歐·亨利,也許許多同學和我一樣,接觸他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但其中揭示的小人物生活的艱辛和艱辛生活中真情的動人無不令人印象深刻。「1塊8毛7,就這麼些錢,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銅板,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在雜貨店老闆、菜販子和肉店老闆那兒硬賴來的,每次鬧得臉發臊,深感這種掂斤播兩的交易實在丟人現眼。
  • 浦圖少兒·故事會︱《凱琪的包裹》——故事媽媽講故事(總第478期)
    大家都很窮,食物少得可憐,雖然如此,歐洲人還是盡力想辦法度過了1945年的春天、夏天和秋天。但是,到了冬天——那個世紀寒冷的冬天——氣溫低到攝氏零下十七八度以下,有些地方的積雪甚至深達三十英尺。寒冷的天氣使許多歐洲人在家裡發抖、生病、挨餓,也陷入絕望。在荷蘭,有些人窘迫到不得不以鬱金香球根裹腹。
  • 《麥琪的禮物》:真正的愛情與金錢無關,家財萬貫不如夫妻恩愛
    這就是愛:我們捨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換來一件對方用不上的禮物。因為用不上,只能被珍藏。――《麥琪的禮物》1、故事原型:艱難的底層人物之真心愛情歐亨利是是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與莫泊桑、契訶夫齊名。
  • 《麥琪的禮物》:超越苦難的愛情,彌足珍貴
    生活中,德拉精打細算,每次去買東西都要和賣主們討價還價,有時候想起來,她也會為此感到不好意思。吉姆承擔著家庭的重擔,每天為生計奔波,從未抱怨。即使生活很艱難,吉姆和德拉都努力為彼此揚起笑臉,日復一日的相守和陪伴,從未改變。兩個人的婚姻,避免不了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