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期間,讀過一篇歐·亨利的文章《麥琪的禮物》;大學畢業,讀過一本弗萊明的繪本《凱琪的包裹》。後來一度,和他人提及《凱琪的包裹》,腦子裡總會想成《麥琪的包裹》亦或是《凱琪的禮物》。很奇怪,拿來對照,細細品讀,一本小說,一本繪本,給到我的感覺很相似,同時也包括最近讀到的《查令十字街84號》。
有一種愛是潤物細無聲的。這份愛也是善良的,而且還有了一股深厚的力量。管它是親情還是友情,也不管是熟人間的情感還是陌生人間的情誼。在這份寂靜卻濃烈的關係中,彼此都坦誠地接受,真心地付出,一來二往,有一股濃烈的暖流在彼此間流動,感動著他們自己,也感動著數十年以後如我這般的讀者。
德拉和吉姆,一個賣掉秀髮為對方買白金表鏈配祖傳金表,一個賣掉金表為對方買全套梳子去打理秀髮。事後,真相大白之時,一嘆卻是如此的可惜,可惜的是彼此犧牲自己珍貴東西換來的禮物都統統成為了廢物;二贊卻是如此的美妙,彼此真誠地為對方付出時,對方也在悄然無息地給予著驚喜。縱使禮物成廢物,卻濃厚了彼此內心最真摯的愛。我沒有正兒八經感受過愛情中付出與收穫之間的甜蜜,可我能感受自身也會貪戀被人惦記的喜悅和小確幸。所以我也會幻想我的吉姆是怎樣的溫情。
凱琪和羅西,大西洋兩端的女孩。二戰之後,歐洲各國經濟嚴重受挫,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確保。羅西偶然寄給凱琪的包裹,卻如羅西在信中所期盼的那樣,給到凱琪及其身邊的人的生活不少光彩。最初這本繪本的前幾頁,有一瞬間我會覺得凱琪挺傻的,就那麼一塊難得見到的巧克力,幹嘛要分出去,分給自己的媽媽也就算了,為啥還要分給郵差?然後把那麼多白糖分給隔壁的德蘭一家……畢竟當時的生活是那樣的艱苦。這樣的感覺也會在讀《查令十字街84號》的一瞬間中體現,話說,海蓮·漢芙你自己都如此的艱難了,為啥還要不斷地寄東西給弗蘭克和他的家人以及書店同事呢?說實在的,這是兩個很沒意義的問題。因為我自身也總是這樣做。儘管第一瞬間,我依舊在思想上不捨得分享我的東西,因為很多時候我也確實不豐盛,但我的動作會做出分享的動作。很矛盾的一對思想和動作,但自身始終會是快樂和幸福的。
我曾在《愛心樹》那篇繪本感悟中,最後留下一句話,「天平還是儘量平衡的好。」這個天平的兩端是付出和收穫。關於這倆看似對立卻又統一的一組詞語,上個月寫得時候我在糾結計算著雙方彼此付出和收穫間的分量。當下我又開始從另一角度在思索著。
倘若不在從同一平面線上的兩端看付出和收穫,轉而向高於這平面看他倆,是否它倆不在那麼地對立和絕對,而應是統一的整體,或者就是一個過程,就像羅西和凱琪,德拉和吉姆,海蓮和弗蘭克,他們彼此間不再是單純地站在付出和收穫的兩端,而是共同經歷了這一過程中的喜悅和滿足。羅西給到凱琪及其鎮上居民食物、衣物等,讓他們熬過了最冷的冬天,生活變得好轉。之後,凱琪和鎮上居民給到羅西的鬱金香包裹,也讓梅菲爾德市處處充滿花香;海蓮給到弗蘭克他們的幫助亦如羅西給到凱琪的那般,而弗蘭克和他同事們在那20年給海蓮收集到的各類書籍,亦如海蓮自己所說,「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淨,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到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
不管何時,對於付出和收穫這樣一個問題,我都在反覆糾結良多。其實並不太值得。
最近在大幅度地向外推廣繪本閱讀,幾乎天天都有人問我讀繪本有什麼用?我不想誇大和神話繪本,其實沒太大用。只是覺得若我從小看著繪本長大,我想我不會對於「付出和收穫」之類的小問題糾結和思索太多,還要去權衡利弊。相信人本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這只是一種本能,而非為了得到什麼才去付出。其實,類似於「付出與收穫」這種需要成年人好好思索的問題,在繪本中就用孩子本來的心理狀態去引導思考和給出方法了,潛移默化地,會在問題來臨時,孩子用他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去解決,因為這是他們從小形成的思維習慣。
所以說,若說孩子讀繪本,大人讀書有何用,就這點兒用處。
好吧,我承認這是一篇推廣閱讀,尤其是繪本閱讀的個人感悟。感恩大家閱讀至此。
全民暢讀籤約作者:劉昳
全民暢讀編輯:暢小讀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首發,版權為全民暢讀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