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國才君特邀在英國讀博的Ga姐,以獨特視角觀察英國,記錄文化趣事。英倫精彩,盡在專欄【Ga姐帶你看英倫】!
第一次聽到posh這個詞,是一個博士女同學看著我的打扮對我說:「You are so posh!」當時我並不知道posh是什麼意思,基於情境和她之前經常會誇讚我的穿著和配飾,猜想她應該是在誇我時尚吧。後來才明白,posh有多重意思,可以算是最英倫的概念之一了。而「You are so posh」這句話,可能很多英國人聽了未必會高興。
(of places and things) expensive and of high quality
(of people and their voices) from a high social class
這麼看這個詞根本就沒有負面的意思嘛,要麼就是價格又貴、質量又好,要麼就是上層社會的、高貴的。
→ I just got the offer. Let’s eat in a posh restaurant to celebrate.
→ Your dish washer is so posh!
→ She went to a posh school where she gets proper education.
在這幾個例句中,posh的意思類似於fancy,或者更加直白就是expensive。
但是,posh在英國人眼裡的概念實在是太特殊了。所以一旦用了posh,這個意思就變得複雜起來,具體這個話是好話、酸話、還是諷刺,就要看說話人的語氣了。
posh的核心來源於英國的階級系統(class system)。英國人看待在這個詞的時候覺得它既不是讚揚也不是辱罵(neither a compliment nor an insult)。
形容一個人posh,有的時候意思就是在中立地說這個人出身好(家裡有頭銜、爵位,有城堡,或者特別有錢,而且還是世襲財產、家財萬貫即old money)、教養好(good upbringing)、教育水平高(讀私校、上牛劍);有的時候是在暗暗強調這個人從小到大擁有一般人無法獲得的特權(privileged);有的時候是在諷刺這個人「snobbish」(勢利眼,只看得上社會地位高的人,不屑與普通人為伍)。
英國人本身對posh的感情似乎是複雜的,感覺既想擁有它,又有點鄙夷它……這種感覺有點類似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中呈現的美國人對於New Yorker的感情。一個外地女孩在紐約酒吧喝酒,如果被誤認為是紐約人,她會高興得原地飛起,覺得自己肯定特別時髦。但同時對於紐約人看不上外地人這一點肯定又覺得氣不過。
不過posh之於英國人,可比時髦之於紐約人複雜多了,那畢竟是代表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
比如我們特別熟悉的維多利亞,她當年在Spice girls組合中以穿著出眾聞名,媒體給她的暱稱就是高貴辣妹(posh spice)。她有錢、有名、品味高,但是英國人覺得她posh嗎?Not really。她老公貝克漢姆也是如此。而決定他們不posh的關鍵,一個是他們的背景出身,另外一個就是他們的accent。
有一項調研問英國人「what makes someone posh」,位列前兩位的一個是title(即這個人有沒有什麼貴族頭銜),另外一個就是accent(口音)。
posh accent實在是太獨特了,一個人一張嘴就可以知道其posh or not。當我們以為英國的階級概念越來越弱化的時候,階級感在開口的瞬間其實就已經產生了。
「Accent can trigger social categorisation in a prompt, automatic, and occasionally unconscious manner. We often can identify a person’s accent as soon they say hello.」
我們知道標準的英式發音叫received pronunciation,簡稱RP。RP的別名是「Queen’s English」「BBC English」「Public school English」以及「Oxford English」。RP類似於咱們的普通話,是專門製造出來的regionally non-specific口音,同regional accent相對。雖然RP盛名遠播,但英國其實只有3%的人說的是RP。
BBC English很好理解,RP在1922年被正式確定為BBC播報口音,雖然現在時代變了,追求口音的多元化成為趨勢,但RP依然是在BBC聽到的主流。
Public school English和Oxford English都在強調RP的根源,即社會精英階層說的英語。英國的public school指的是私校,比如大家熟悉的伊頓公學,而英國公立的、免費的學校叫state school。
Queen’s English應該也是在強調這個口音的elite characteristic(精英特徵),但這個概念也非常令人困惑,因為女王說的並不是標準RP。
posh accent被稱為conservative RP或者說upper RP,前者強調老,後者強調階層高。那女王絕對是英國最posh的人,她也說著一口獨特的posh accent。每年女王的聖誕演講發出來之後,很多英文號會打出「最美英音來了」的標題。但是女王的英音真的好聽嗎?她的歲數真的太大了,口音一聽就是那種很久之前的人說的。
而我們大部分人迷戀的又性感又磁性的英音,其實更多的是來自好萊塢的英國演員們:Emma Thompson, Huge Grant, Jude Law, Tom Hiddleston, Emily Blunt, Benedict Cumberbatch……總有一個英國演員讓你對英音入坑。這些人清一色都是私校出身,妥妥的精英(elite)階層,絕對的posh people,他們在影視作品中的posh accent也是好聽得不得了(聽他們日常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的發音會更加自然一些)。
感受下《王冠》(The Crown)最新季開篇女王家宴上的對話,幾個人的口音都非常posh,尤其是以扮演女王封神的Olivia Colman,口音模仿得尤其像。
posh這個詞之所以被很多人避之不及,主要是它體現的階層特權問題。我們熟悉的英國首相、政客等世界聞名的人物,幾乎都是私校、牛劍等名校出身。他們所擁有的出身優勢,讓他們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這種優勢繼而不斷延續。「In the British Election, It’s Posh, Posher, Poshest.」
對於政客,有的人就會質疑,這些出身優越的人真的能夠理解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訴求嗎?有的議員在採訪中被問到是否posh,會儘量迴避。Cameron也曾多次在採訪中提到posh的問題,強調自己並非out of touch。
演員也是一樣。我們之前總是感嘆怎麼英國專門出這種演技好的學霸啊?但實際上,非學霸的演員真的很難出來。英國大學的學費非常貴,普通家庭都是貸款上大學的,而學習drama就更貴了。加上表演還有各種各樣的支出,以及畢業後可能很長時間沒有合適工作等等,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承擔。久而久之,能夠有機會出現在屏幕上的,就只剩下了讀私校、名校的學霸們。而屏幕上大量出現的posh actors和posh accent讓更多普通家庭、操著地方口音的人感覺沒有希望。
現在我回過頭來想當時同學跟我說「you are so posh」的時候,因為當時我以為posh就是類似fashionable,所以就給了她一個不失禮貌但感覺是接受了這個comment的微笑。現在想想,人家多半會覺得,你真是敢接啊。哈哈哈哈。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育學博士在讀。
研究興趣:
語言測試與評價。
個人興趣:
一切跟文化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