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女作家鄢然的新作《半是藏雪,半是川土》,鄢然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隨筆散文,有突出的美學風骨。她文筆優美,平易親切,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她毫無故求深奧的矯揉造作之語,也無脫離實際的懸空構築之論。她的句式多樣,長短句交叉複合,文中常有長句,雖無標點,但語法邏輯清晰周全,層次分明,細緻深刻。她很會寫文章,是寫作能手。正如何開四在文集序言中所說:她「為文不拘一格,無論是旅遊紀事,還是對當今社會事象的一些思考,均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思考獨到,目光犀利,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正如陳曉明所說,她的作品「寫實感很強,生活體驗相當充足」。其隨筆散文,都有紮實的內容,充沛的感情,重要的意義。其中最可貴、最值得稱道的是,內涵有美學風骨。
鄢然的隨筆散文,由於有真切強烈的感情和重要思想,又自然從胸中流溢出文採語言,因此,即使她並未有意自覺地去鑽研劉勰的風骨論,也能使她的隨筆散文有審美學感染力所追求的「風骨」。
作者在此輯中有很多是記敘西藏的生活,其中洋溢著作者對「西藏是一種境界」這句富有詩意的話的深刻體會,正像她通過文中人物之口朗誦的那樣:「西藏是一杯瓊漿,將我醉倒,在我思想裡永遠燃燒。」作者的文筆多樣靈活,既有重大意義,又有深遠遐思,也有靈活細緻的想像。例如,第86頁,猜想黑魚悲傷過度,為紅魚殉情而死,有令人震驚的生死別離之情,則表現了女性作者情感想像的細膩,給人一種審美感染。
第二輯「遊戲者雜記」中,對四川蒼溪老區農村新風貌的感慨,顛覆和瓦解了人們心目中對「紅色」蒼溪的「舊」印象,概括讚美今日「綠色」蒼溪的「新」面貌,既具有理性思考,又能達到感性的煽動效應。
在這意味深長的思考中,作者顯示了文章強烈的美學風景!
《行走在都市的邊緣》寫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既有形象生動的描繪,也有對其歷史、地理、人文資料的詳細描述和深廣的思考。作者詳論了古鎮的文化密碼(108頁),對廣東、江西、湖廣等會館的標誌性建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容、遊樂生活和客家語言作了具體細緻的描寫和介紹,抒發了她的感情和思考,是很能啟人深思的。
《智者心靈的精神向度》寫餘秋雨讚許魏明倫雜文有道義、正義感,大匠風度,精神向度,寫黃苗子欣賞魏明倫的「鬼才」風骨。
「閱讀者手記」,對一些諾貝爾獎得主作品的讀後心得,也都能給人新的啟發,說明作者的視野寬廣,求索深入。在這些閱讀心得中,也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妙語,充滿了作者的智慧,如「一個思想家到一個哲人的風採」,「哲思不是來自形而上的冥想,而是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磨難,就像是傷口裡滲出的膿血,春天裡蓬生的野花」,等等,都寫得很好。
總體來說,鄢然的文集,外有文採,內有風骨,是她心中流出的真情實感,有審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人產生感應、共鳴,獲得愜情合意的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