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知識分子堅守理想的代價有多大?

2021-02-13 新京報評論

《驢得水》是在用喜劇的形式講一個悲劇--它的悲劇核心是講述文化人的命運。 

文/ 韓浩月

《驢得水》的公映,是國產電影在創作上的一次拓寬,是嚴肅題材的一次勝利。這部讓人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又想哭的作品,讓多數觀眾都敏感地覺察到了,電影是在用喜劇的形式講一個悲劇——它的悲劇核心是講述文化人的命運。

電影在用喜劇講一個悲劇

遠離城市的山村小學校,四個懷揣共同興學夢想而性格背景各異的老師,以一頭驢冒充第五個教師,來解決挑水與經費問題,面對即將到來的教育部特派員,努力完成指鹿為馬的不可能任務。


電影《驢得水》將故事背景放在抗戰中的四十年代初,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多少給人一點迷幻主義色彩。這個故事的嚴肅性與批判性,也遭遇了開心麻花式的喜劇與娛樂時代的營銷,發生了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如同該片的宣傳語所說,「講個笑話,你可別哭」,這部讓人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又想哭的作品,多數觀眾都敏感地覺察到了電影究竟在表達什麼——它是在用喜劇的形式講一個悲劇。當然,它的悲劇核心是講述文化人的命運,知識分子更容易從中接收到一些信息,他們也會從影片中獲取兩種感受,一種是痛快,一種是屈辱。

強權擊碎知識分子的尊嚴

不妨從片中的四位老師說起。這四位老師,是四個文化人,基本代表了文化人的四種形象、四種風格。孫恆海是三民小學校長兼國文老師,他是學校的權力人物,為了保住學校並發展當地教育,他周旋於上級領導與下級同事之間,用妥協與犧牲來換取生存;張一曼是會計兼數學老師,外在風情萬種內裡單純如一,一個追求自由的女性,卻在一個不尊重女人的環境中受盡屈辱;裴魁山是教導主任兼歷史老師,這個角色很有意思,他的形象如同歷史一樣常翻臉不認人;周鐵男是自然科學老師,教著最不受重視的課程,有著男孩式的盲目與天真,想要憑藉自己薄弱的力量來捍衛道德的底線,但卻在子彈擦臉而過的熱度震懾下,彎下了膝蓋。


張一曼

三位男老師中,周鐵男最讓人心疼。他穿著整潔的衣服,不像其他二位男老師那樣,有著不同程度的猥瑣,是個氣質安靜的人物,但只要遇到不公平的事情,第一個挺身而出的總是他。周鐵男代表了幾個時代以來人們對知識分子形象的一種理想化想像。大家會不約而同地認為,能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優雅潔淨生活姿態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能在邪惡黑暗的環境中,用自己內心微弱之光燃起公眾希望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能在謊言遍地勇敢揭穿皇帝新衣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周鐵男

這些,周鐵男都做到了,但真正的知識分子在壞時代,是沒有好運的,但他們認為正義會戰勝強權的時候,強權的子彈毫不留情地射出,把知識分子的尊嚴全部擊潰。周鐵男在驚覺自己逃脫了特派員的子彈後,彎膝跪地抱住特派員的大腿,只求活下去,這讓人心頭凜然的一幕,也使得觀眾無力對周鐵男的做法有批評之心,因為不忍,不能,當知識分子的命運只剩下「活著」這兩個字的時候,沒人有資格要求他們繼續當烈士。

荒誕時代不允許理想主義存在

電影裡的民國小學,構成了一個小社會。特派員和銅匠的闖入,打破了這個小社會的寧靜。特派員帶來了權力與金錢,銅匠則帶來不安與動蕩。這兩個人把學校攪得天翻地覆,也恰恰驗證了知識分子與官僚階層和底層人打交道時的軟弱與無力。學校的老師們沒有別的追求,只想招到更多一點的學生,把校舍擴大得更大一點,能按時拿到自己的薪水,這是他們的全部理想。他們是虛構了一頭驢子冒充老師來領取一份經費,但這只是理想主義旗幟上沾染的一點小瑕疵,這個瑕疵因為特派員與銅匠的介入,變成了一個時代的荒誕——不允許有理想的存在,哪怕是遠在偏僻一隅的小小學校,也要將那點理想主義趕盡殺絕,這是這個故事讓人覺得悲涼的地方。


民國小學校是一個密閉環境,在這個密閉環境下,人性的多變與陰暗得到了充分的曝光與展現,但最後,學校的幾位老師在經歷了一番精神上的凌辱與折磨之後,內心之光還是戰勝了外部環境的殘酷,在一切結束之後,校長依舊在例會上伸出手,向同事們發出「聚個氣」的號召,兩位從良心地獄中走出來的男老師,還是毅然選擇了把手掌與校長疊在一起,繼續堅守把學校辦好的理想——這是一個光明的結尾。

儘管觀眾會對他們兩次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抱有懷疑之心,但作為一部文藝作品,《驢得水》還是在價值觀上提供了解決之道,它強行把一個走向絕望的故事,拉回了有點兒希望的軌道,也讓觀看這部電影內心會有些不舒適的觀眾,找到了一點自我安慰。它讓人相信,堅守理想的人總會得到回報,哪怕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許多不能言說的代價。

從技術層面看,電影《驢得水》不是一次成功的改編,因為它的舞臺範兒仍然明顯,電影感還是不足。但它的公映,卻是國產電影在創作上的一次拓寬,是嚴肅題材的一次勝利。能促進這部電影拍攝完成並順利公映,也算是中國電影人對電影理想的一次堅守吧。

 □韓浩月(影評人)

相關焦點

  • 《驢得水》觀後
    ,而不是現在這樣沒有交代,那麼它就是另外一部《鬼子來了》,有斯土,乃有斯民。因為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又因為之前有《夏洛特煩惱》,很多人大概會誤以為《驢得水》也是拍給大眾看的合家歡喜劇電影。這話對前半場來說成立,但是看到後半場大概笑著笑著就會哭出聲來,這時候才意識到《驢得水》是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看到生活在惡作劇的時候,人人都會大笑。當惡作劇變成惡意的時候,每一耳光都像打在自己臉上,就再沒有人能笑得出來了。
  • 「楊修之死」----《驢得水》影評
    電影導演主創都來自話劇,所以話劇感十足,雖然沒看這部優秀的開心麻花的話劇,但在電影中感受,還是有很多感觸,再這之前的印象好像就是小時候看著名的話劇電影《茶館》,一個十年,再一個十年,電影也需要字幕幫忙交代,就像我看《驢得水》,前面看到一個1942年,後面看到一個去延安的交代,導演在這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規避,也是知識分子的聰明,回想電影人心感觸,讓我穿越千年,想起了高中語文學過的課文
  • 《驢得水》:揭開最後一塊荒誕的遮羞布,我們還剩下什麼?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自《夏洛特煩惱》後的第二部喜劇作品,它同《夏洛特煩惱》一樣都是小劇場實驗話劇改編的產物。但是《驢得水》與《夏洛特煩惱》熱鬧非凡式的情懷鋪墊不同,影片始終都在嬉笑怒罵之間透露著濃重的隱喻意味和深沉的悲劇感。
  • 《驢得水》:「來,告訴我你的底線是什麼」
    ▲電影《驢得水》上映後,許多人評價它是「知識分子電影」。但同名話劇演出時,主創團隊並沒聽過類似評價。
  • 民國風情畫,《荒城紀》承接上了《讓子彈飛》+《驢得水》
    《驢得水》則聚焦於一群代表社會中層結構的知識分子身上,他們曾經是一群理想主義者們,懷帶著理想與激情從城裡來到鄉下,打算建設一個美好校園,結果卻在現實面前撞的頭破血流,一個虛擬的「呂得水」,就把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灰暗面逐漸揭發了出來
  • 2016華語最高分,《驢得水》暴露出了什麼?
    2016華語最高分,《驢得水》暴露出了什麼?《驢得水》,這是一部汙得很有深度的電影,甚至與現實同步對應到讓人恐懼。對這部片子最好的總結大概就是片方的宣傳語,我給你講個笑話,你聽了可別哭啊。故事的主角是非常有特色的知識分子群體,一方面他們清高自傲,有理想,有抱負,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種種的缺陷,愛佔小便宜啊,這些在平時看來無傷大雅的小問題,但是一旦處於外部的暴力強壓之下,人的本性就會暴露無遺,甚至變得猙獰可怕。故事本身從一個謊言開始,然後為了圓謊又撒了另一個謊,一環套一環,最後變得誰也控制不住了。片子中最讓我感慨的是關於民智開啟的影射。
  • 來自現代人內心的諷刺——《驢得水》
    《驢得水》這部電影實際上遠沒有網上熱炒的那樣優秀,當然在上映的時候和上映之後的一段時間掀起了一股熱潮。這在國產電影中算是不錯的電影,但是遠沒有網上炒的那樣優秀。豆瓣給出的打分是8.3,我個人認為應該在7到7.5之間更合理。
  • 《驢得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人性極大的諷刺
    反諷手法的運用,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託邦,當現實與理想相違背後,人性的醜惡就被無限放大。失意的知識分子選擇偏遠的山村作為自己夢想的試驗田,但知識卻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影片中的孫校長是一個被教育夢想包裹的空想主義者,他空有理想,卻沒有實幹的能力,一次次的謊言被拆穿後,他的處理都讓所有人失望,劇中的其他人都在有意無意的為孫校長的夢想買單:張一曼因為」睡服「銅匠而得罪了裴魁山,周鐵男為救張一曼又差點沒命,自己的女兒孫佳為了他差點嫁給已婚的銅匠。所有這些荒誕的事件背後,都有孫校長的影子。現實中孫校長真實嗎?
  • 電影《驢得水》刪掉的,話劇《驢得水》給你好看!
    開心麻花第二部銀幕大電影《驢得水》上映兩周多,票房節節攀升,而即將於2017年1月在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上演的話劇《驢得水》
  • 《驢得水》:弧光明滅,悲喜人間
    這也是《驢得水》故事的最大特點:不只關注人物與人性,更把人性放在近乎荒誕的強烈戲劇衝突中進行終極考驗,再通過人物弧光來詮釋主題。而主創的野心更大——故事中迸發的耀眼弧光不只一道,而是至少六個主要人物都如此,像連鎖閃電一般,讓這個套著荒誕喜劇外衣的故事成為一出真正的「好戲」。這個特質,不僅是話劇版《驢得水》的成功之道,也讓電影版《驢得水》足以躋身近年來最好的國產話劇改編電影之列。
  • 《驢得水》一部讓觀眾看哭了的喜劇 ▏沒顏值、零大腕兒、豆瓣評分超高
    這句話來當新片《驢得水》的宣傳語再合適不過了,很多觀眾都是衝著「開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電影」走進的電影院,雖如願收穫了笑料,沒想到最後卻擦著眼淚走出來,《驢得水》竟然是用喜劇包裝的一個悲劇。在沒有任何帥哥美女刷臉,甚至所有演員零知名度的情況下,電影在豆瓣獲得了8.4的高分,看過的觀眾都承認這是部好電影,但在「是否喜歡」的這個問題上卻給出了大相逕庭的回答。
  • 是什麼讓知識分子越來越灰頭土臉?
    記得電影《驢得水》2012年舞臺劇巡演時,宣傳單上曾印了一行小字「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導演在解釋這句宣傳詞時說:「面對社會,知識分子相當沒有行動力
  • 《驢得水》的問題在於,忽略了人性的灰色地帶
    (網友評論)電影《驢得水》劇照兩邊說的都對,不過喜歡這個片子的人更多。其實,《驢得水》最早就打算拍成電影,劇本大綱擱了兩三年,輾轉於各個電影公司,一直沒有開機的機會。後來,為了維護版權,才儘快拍成了舞臺劇。這是一個特別不民國的民國戲,也是一個沒有學生出現的學校戲。故事發生在民國31年,一個會讓人產生高原反應的偏遠鄉村裡。
  • 毒家試片《驢得水》:愛比死更冷
    在《我不是王毛》預熱了小小驚喜後,《驢得水》——這部會在中國影史留下印記的荒誕喜劇橫空出世。這麼多年了,喜劇電影終於重新高舉社會批判的大旗,沒有無釐頭的扯雞毛撣,也沒有淺薄油滑的挪揄,將寒光利刃指向了政客,指向了小知識分子,指向了農民,指向了我們每人內心的鬼。披著低俗笑話的皮,每一幕遍布錐心之疼,針針見血。
  • 《驢得水》譏諷的人性:好人逐漸脫下偽裝,本性的黑暗逐漸暴露
    不過好多人不都是如此嘛,因此信仰和愛才最沒用,卻也是最有用的!"——青音。王小波曾說:「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臺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當一個人處在那樣的年代時,要麼隨波逐流,要麼仍舊堅定著信仰。
  • 《驢得水》每一個獨立的你,都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
    《驢得水》每一個獨立的你,都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電影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鄉下小學的校長為了能領到更多的工資,將學校裡的一頭驢謊報成一名教師後來遇到教育部檢查,一群人緊急應對的故事。電影定位是一個喜劇,但是把它當喜劇看的人,都不敢再去看第二遍,因為它本就不是喜劇。
  • 每個人都該去看《驢得水》,不是因為豆瓣評分8.4
    民國時代的幾個知識分子,滿懷理想到鄉村辦起了學校。最初為了善意的目的虛報了一名老師,多領了一份工資,以為只是小事,卻沒想到之後要不斷製造更大的謊言來圓謊。隨著利益糾葛日益複雜,曾經自以為正直的他們為了金錢彼此碾壓,最終都落得了悲劇的命運。
  • 電影《驢得水》,不容忽視的女性角色,有幾個人被「內涵」到?
    看這部電影《驢得水》,很多人純屬偶然,當年在影院上映時,莫名的以為是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所以任憑評分高也沒有動念。周末在家,電視上突然播放,從中間插進去看了幾個片段,就莫名的被吸引,坐下看了後半部。不容忽視的角色而更讓每個人感到愕然的所謂知識分子的集體淪陷,在權力、金錢甚至虎口下,以校長為代表的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把所有的惡意和敵意都投向了唯一的女性,集體倒戈,成為卑微的小人和幫兇,隨著銅匠的一次比一次更加過分的要求,都有求必應。辱罵一曼,校長親自剪掉一曼的頭髮,此時此刻,丟掉的不僅僅是所謂的氣節,而是生活的希望和信仰,一曼終於崩潰了,她成了這場鬧劇的背負者。
  • 電影《驢得水》,不容忽視的女性角色,有幾個人被「內涵」到?
    看這部電影《驢得水》,很多人純屬偶然,當年在影院上映時,莫名的以為是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所以任憑評分高也沒有動念。周末在家,電視上突然播放,從中間插進去看了幾個片段,就莫名的被吸引,坐下看了後半部。最精彩的看點要數銅匠被扶上位後對一曼的報復那一場了,誠然,銅匠的改變讓我愕然,充分體現了農民的劣根性和卑劣的報復心理。
  • 專訪《驢得水》導演:守住底線很難很艱苦,但守不住會完蛋
    對知識分子的諷刺,表現女權主義,探討農村教育問題,某些評論角度連編劇劉露都大呼「What?!」 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評論稱其「沒有電影感」,「舞臺痕跡重」,但周申明顯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電影感」本身就是個語義模糊的詞,「『鏡頭語言比較單調』這種評論我可以認同,但什麼是『電影感』?」 《驢得水》給了國產片市場一種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