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論|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會被長久掩蓋?

2020-12-27 莫醒的歷史雜貨鋪

國家公祭日

12月13日是中國國家公祭日。83年前,日軍攻入南京城,開始對城內的無辜人民實施長達四十多天的殘酷屠殺,造成30萬中國同胞遇難。

雖然日本右翼分子對侵華戰爭時期的各種暴行百般抵賴,但歷史不容褻瀆,檔案資料是最好的證明。在大量的鐵證中,一批由日本人提供的影像檔案顯得尤為珍貴,是不可多得的日軍侵華罪證。

日本老兵照片集

日本士兵是侵華戰爭的一線參與者,他們留下的檔案圖片無疑是最為直接的證據。

村瀨守保是當年侵華日軍中的一名汽車聯隊士兵。他曾隨軍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拍攝了3000多張照片,記錄下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大量日軍侵華罪證。這些照片於1987年12月,以照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即《村瀨守保寫真集·私の從軍中國戰線》。

圖1《村瀨守保寫真集·私の從軍中國戰線》封面

圖2 在長江邊慘遭日軍殺害並焚屍的南京市民的屍體,選自《村瀨守保寫真集·私の從軍中國戰線》

還有侵華日軍木更津海軍航空隊隊員伊藤兼男的照片集。這本相集記錄了1937年7月13日至1938年3月30日期間,伊藤兼男參與侵華戰爭的所見所聞,成為那段血淋淋歷史的見證。《伊藤兼男照片集》收集了日軍侵佔北京、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190多幅歷史照片,其中關於南京大屠殺及之後幾個月的照片就多達144幅。伊藤兼男還在每幅照片旁標註拍攝時間、地點,並作簡要說明。面對南京城內黑壓壓的遇難者屍體,或許這位日本兵也看不下去了,在一些照片上標註了「慘」字。

圖3 南京城牆外濠溝岸邊,被日軍殺害的南京市民屍體累累,慘不忍睹。選自《伊藤兼男照片集》

這本照片集最終走到大眾眼前經歷了種種波折。上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步平到日本訪問時,在街頭無意間結識了一位日本友人。這位日本友人將自己收集的大量日軍侵華資料和物證,包括這本照片集,全部送給了他。由於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猖獗,出於種種顧慮,直至2003年,這本照片集才送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些鐵證無疑證明了當年那場暴行的存在,但為何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西方國家對此知之甚少?甚至連中國國內大眾也不甚重視?如果不是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努力,《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可能至今還塵封在某個角落,這段血的記憶很可能被徹底遺忘。

這和當年日本政府的輿論宣傳政策有關。即便是日本國民,對侵華日軍的暴行都無從知曉。這恐怕也是戰後日本民眾普遍對歷史沒有深刻反思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的那些「不許可寫真」。「不許可寫真」,即日本軍隊對外侵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嚴禁刊發的「不許可」照片。

與《村瀨守保寫真集·私の從軍中國戰線》《伊藤兼男照片集》相同的是,這些當年未公開的日本侵華時期反映日軍殘酷暴行的照片,是不可多得的侵華罪證;不同的是,「不許可寫真」的拍攝者是侵華日軍的隨軍新聞記者,不同於私人拍照,帶有日本官方的審核烙印,或許可以讓我們明白日本侵略者當年隱瞞了什麼。

「不許可」寫真

1937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每日新聞社隨軍記者拍攝了大量日軍侵華的照片。「七七事變」之後,為了掩蓋其侵略野心,達到欺騙民眾,控制輿論的目的,日軍進一步加強了新聞審查制度,由陸軍省、海軍省和情報局以極其嚴苛和機械的標準新聞照片進行審查。除了涉及軍事情報等機密信息之外,反映日軍侵華時期燒殺搶掠,被認為有損日軍「形象」,會引起士兵厭戰情緒的照片,均被蓋上了「不許可」印章,嚴禁對外發表。

圖4 圖為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市區,造成南京路上屍橫遍野的慘象。這張照片被日本官方判為「不許可」發表

日本戰敗之後,軍方下令「必須將戰爭見證的資料全部燒毀」。而日本每日新聞社大阪總部沒有屈從於軍方的脅迫,而是將照片和底片偷偷轉移至一個地下室內,成為日本惟一的一套戰時圖片史料。隨著戰後日本反戰期的到來,這些「不許可的寫真」又被日本報社解封,集結出版,以示警示和紀念,才使這些歷史得以重見天日。

圖5 《一億人的昭和史 第10輯 「不許可」寫真史》,每日新聞社上世紀70年代出版

圖6 《「不許可」寫真》第1、2輯,每日新聞社上世紀80年代出版

輿論戰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受德國軍事體制的影響,日本政府和軍部就已經意識到輿論戰的重要性,認為「國民精神的消長與戰爭的勝負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繫」,必須通過相應的輿論政策,驅使國民為「諸項軍國事務的運營以及純正的勞軍作出貢獻」。

在納粹德國戰爭理論的啟發下,日本政府利用新聞法律、法西斯政策和各種政治動員活動,動員全社會投身戰爭。軍部設置了軍報導部,統一領導戰時傳媒宣傳,各報紙和新聞社派遣大量隨軍記者進入中國戰場。

1934年10月,日本陸軍省制訂《綜合國策大綱》,陸軍省新聞班將其以《國防本義及其強化之提倡》的題目公開出版發行,強調「通訊、情報、宣傳」也是國防力量。至此,日本媒體成為國防力量的一部分。

七七事變前,內務省警保局圖書科承擔新聞審查人物,事變後,為了欺騙輿論,防止洩露軍事秘密,改由陸軍省、海軍省、內閣情報局共同承擔。為此日本軍部採取了極為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公布了《軍事機密保護法》修改條令,其中規定:新聞記者由於業務關系所獲得的軍事機密如擅自洩露於眾,可判處死刑、無期和4年以上徒刑。1937年7月28日,陸海軍省公布《報紙登載事項許可與否判定要領》,規定禁止刊登14類照片,如飛機場圖片,軍官、軍旗等圖片等等,凡刊載照片必須由陸軍省、海軍省和情報局批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政府迅速強化軍國主義體制,對報界開始實施嚴厲管制,召集報社負責人迅速制定宣傳對策,要求「舉國一致」投入侵華戰爭,並將其逐步納入到總體戰體制中。事變爆發第二天,公布內務大臣有權對「擾亂社會秩序的稿件」禁止發表,並有權對當事人進行處分。11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召集40多名新聞社、通訊社、電臺代表進行「懇談」,要求新聞媒體共同協力,為戰爭盡力。13日,內務省警保局向各地發出了《處理有關時局報告的文件》,規定要注意並加以取締反戰反軍演說、離間軍民的報導,除陸軍省外,在華日軍的報導一概不許發表。17日,情報委員會確定了《宣傳方策》,規定:

「要特別留意迅速地發布正確、詳細的『新聞』……要具體地在內外報導支那方面的不法、非人道行為。」[1]

22日,日本政府制定了《宣傳實施要領》,開始實施報導審查;28日,陸軍省公布了《新聞報導取締要領》,規定支那兵或支那人逮捕、訊問等報導照片給人以虐待感的恐懼的東西以及殘虐的照片報導禁止,但如果是關於支那兵的殘虐行為的報導則無妨。[2]

1937年7月到8月底的兩個月之內,陸軍省、海軍省、內務省一共發出了23次有關新聞報導的通令,實屬前所未有,表明了日本在全面侵華開始後,對宣傳戰的高度重視。此後報界管制措施日益走向極端化。

1940年5月開始,日本內閣直接管理新聞紙分配;報紙裁撤力度也空前加大,1938年—1940年間的739種日刊報紙,到1941年時裁減至108種;同年9月,根據「一縣一報」方針更減至54種。全國性報紙合併後只剩《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

1941年1月1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聞紙等揭載限制令》;1941年12月13日公布《新聞事業令》,19日公布《言論、集會、結社等臨時取締法》,嚴格控制宣傳報導。

1941年10月,東條內閣誕生後,大力加強軍隊對傳媒機構的控制,大本營陸軍報導部模仿納粹黨的宣傳機制,徵用新聞記者和攝影師、作家組成軍事宣傳班。新聞稿和照片要送交大本營軍事報導部,經審查後再分發給各報社發表。

那些所謂的「不許可」照片都是與當時的日本新聞宣傳紀律所不符的。

圖7 把中國人綁到柱子上、蒙上眼睛,用刺刀當場刺死的照片,被判為「不許可」發表

圖8 一群中國俘虜被日軍用刺刀逼迫的照片,被打上了「不許可」印章

南京宣傳戰

日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宣傳策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突出宣傳勝利;另一方面,針對外國媒體,否認南京大屠殺。為了報導攻佔南京的戰況,日本政府組織了100多位記者、專家到南京採訪。1937年12月1日,大本營規定「宣傳謀略及一般諜報由方面軍司令部所屬少將負責。單報導以『報導部發表』的形式,謀略將另做指示」。對外宣傳的「具體宣傳綱要」中又規定:應宣傳帝國軍隊有紀律的行動、武士道的態度以及載佔領地的仁慈行為。

在整個大屠殺期間,由於日軍實行了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從軍記者、攝影師、作家筆下的報導、影像記錄並沒有多少大屠殺內容,日軍的大屠殺暴行不僅不能被公開報導,而且被嚴厲禁止轉載。在戰後的回憶錄中,《讀賣新聞》隨軍記者小俁行男坦言:

「在戰場聽到的儘是一些見不得人的暴行,單這些事是絕對不能寫的,只讓寫些什麼載戰場上邂逅的友情和前後方的佳話等,這類軍中的所謂美談。」[3]

正如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當時指出的:

日本軍隊佔領南京以後的情形,日本報紙上很少記載,或者簡直可以說沒有什麼記載,翻閱在日本出版的英文報紙,關於日軍在南京及其它城市的種種暴行,也看不出什麼痕跡,日本報紙卻想把南京粉飾為太平安靜的地方。

但是大屠殺是掩蓋不住的。時任外務省東亞局局長的石射豬太郎後來在回憶錄中說:

南京在歲暮的13日陷落。跟隨我軍回到南京的福井領事的電信報告和隨即上海領事發來的書面報告,讓人慨嘆。因為進入南京的日本軍有對中國人掠奪、強姦、放火、屠殺的情報……因為試圖制止,連福井領事周圍也有危險。他在1938年1月6日的日記中記載:從上海來信,詳細報告了我軍在南京的暴行,掠奪、強姦、慘不忍睹。[4]

時任《朝日新聞》紐約特派員的森恭三也記錄到:

美國報紙對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作了大量報導,我作為紐約特派員,當然將那些新聞發回本部,但是從東京郵送來的報紙卻一行也未刊登,不僅如此,而且從東京的編輯部發來的都是諸如「以臺灣為基地出發的海軍航空隊越洋轟炸中國本土成功,對此次劃時期壯舉的美國反響,立即來電」之類的指令。

《南京日日新聞》特派記者鈴木二郎在戰後回憶與懺悔他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的心態時,說:

「南京大屠殺後來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震驚,當時處於硝煙、屍體和血河中的我,由於一時的『責任感』,對戰爭這種行為的錯覺,以及對國際戰爭法的無知,儘管時件恥辱的事,卻仍沒有感覺到。目睹南京大屠殺以前,也就是在上海、南京之間隨軍的一個月期間,也屢屢目睹過屠殺。」[5]

1937年年底,《中央公論》特派記者石川達三跟隨第16師團(「百人斬」殺人競賽就發生在該師團)實地採訪,他從上海出發,經蘇州到達南京,親眼目睹了日軍進攻南京及攻陷南京後實施暴行的全過程。回到日本後,他用12天時間完成了紀實小說《活著的士兵》,刊載於《中央公論》1938年3月號上:

「一個日軍下士抓住一個不明身份的中國青年,不加詢問,讓此青年坐在河岸上,然後揮刀砍下其腦袋,將其屍身扔進河中。」

這篇紀實小說雖然已經被編輯部刪除了一些「敏感內容「,但是因為」描述了下層官兵參加進攻南京戰役與佔領南京後對中國軍民大屠殺的種種令人髮指的暴行,並剖析了他們厭戰的心態,《中央公論》當即被政府查禁,石川被判處刑罰。此後再也沒有關於大屠殺的真實報導,石川達三事件成為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筆禍」的事件

圖9 石川達三

關於英美、香港、新加坡媒體對南京大屠殺的報導,在日本《出版警察報》(戰時內務省警保局主辦)第111、112號「被禁止進口報紙」的目錄中可以看到,時間範圍是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

當時佔領南京的日軍嚴密封鎖了關於大屠殺的一切消息,並對日本報紙以及英美等國家的媒體實施嚴厲管制,在宣傳策略上,日本報紙著力「報導」的是日軍進軍中國的「善行」和中國抗日的「暴行」。

南京大屠殺的報導在日本國內被封鎖了,對引進的出版物也在稅務機關實施了嚴格的新聞檢查制,所以在國內,事件幾乎沒有暴露出來。在月刊《出版警察報》的《外來出版物取締情況》中有《因支那事變關係皇軍之威信失墜的禁止處分狀況細別》,其《禁止標準別》計有8事項,其中有《我軍對無辜人民實施的殘虐行為》的項目,刊載關於南京大屠殺報導的並被禁止的外來出版物即在該項目中。[6]

戰爭結束40年後,仍有日本學者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南京大屠殺」之虛構》的作者田中正明認為,戰時最有名的三家報紙全部版面,即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朝日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沒有發現一點關於殺人、強姦的報導,《朝日新聞》「忠實」報導了《歡迎皇軍全城沸騰,南京恢復和平》的情景。他認為,「為了名譽,《朝日新聞》的照片也不會作假」,況且當時中國淪陷區也並無相關報導,所以斷言「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虛構」。他的荒謬之處在於對日本軍國主義戰時宣傳政策的錯誤理解,對虛假報導、粉飾太平宣傳本質的錯誤認識,實在不值一駁。

日本老兵照片之所以能夠留存下來,也是因為這些都是私下拍攝的,沒有經歷過審查,逃脫了被毀的命運。但戰後的種種情況使得這些老兵不敢拿出這些資料,這也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不了解南京大屠殺存在的重要原因。

這些檔案史料不僅是當年日本法西斯的犯罪證明,更是值得每一位國人都銘記在心的歷史記憶。

[1] [日]有山輝雄:《戰時體制和國民化》,載[日]赤澤史朗等編:《戰時下的宣傳和文化》[M] ,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1年。

[2] [日]山中恆:《報紙美化戰爭—戰時國家情報機構史》[M],東京:小學館,2001年。

[3] [日]小俁行男:《日本隨軍記者見聞錄——南京大屠殺》[M],周曉萌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

[4] [日]石射豬太郎:《外交官的一生——對中國外交的回想》[M],東京:太平出版社,1974年。

[5] 王衛星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10 <日軍官兵與隨軍記者回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日]中園裕:《新聞檢閱制度運用論》,大阪:清文堂,2006年。

相關焦點

  • 榜單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為什麼會自殺?
    1997年,第一本用英語講述「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在美國出版後反響強烈,迅速躋身
  • 【薦書】她讓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殺
    我是學歷史的,但南京大屠殺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只是個概念。是這本書,把一個概念催化成為活的記憶。此書是一部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和前因後果的權威性著作。作者張純如是一位華裔美籍作家,她對西方世界長期漠視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痛歷史深感震驚,為此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赴中國實地採訪大屠殺倖存者,寫成此書。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你有關係!
    士兵還刺傷了另一個8歲的女孩,當時她和她的4歲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那個4歲的女孩在毯子下面待的時間太長,差一點被悶死。由子缺氧,她在以後的一生中一直遭受嚴重的腦損傷的折磨。這是永富角戶,曾經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話。張純如在寫《南京大屠殺》時,不過二十幾歲的年紀。很難想像,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撐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紀,每天與南京大屠殺那段殘忍血腥的歷史為伴。
  • 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批評
    「日本恐怖的氣氛」  張純如說:「日本恐怖的氣氛阻止了關於南京暴行的公開的和學術上的討論,進一步壓制著人們對事件真相的了解。在日本,如果表明自己對中日戰爭的真實看法,他可能會,也一直會受到失業的威脅,甚至生命威脅」、「日本人在幾十年來一直把課本中南京大屠殺的材料有系統地清除得一乾二淨。
  • 南京大屠殺到底有多慘?
    一、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會發生?日軍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曾經放出豪言,表示在幾個月內就可以快速擊敗中國。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從1937年8月開始,日軍就對南京實施了無差別轟炸。從1937年8月開始,日軍先遣部隊開始正式進攻上海,史稱淞滬會戰。這場戰爭打了大約三個多月,雙方均死傷無數。
  •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殺是"哥哥教訓弟弟"
    當日軍佔領南京後實施血腥的大屠殺時,他們自覺地充當了惡魔的辯護士與粉飾工,精心製造與發布各種虛假的消息,連篇累牘地寫下與拍發出一篇篇捏造南京「祥和」景象、南京市民感激日軍「恩德」、掩蓋與粉飾日軍大屠殺暴行的電訊、特稿與新聞照片,刊登在日本各新聞傳媒上。
  • 琉球大屠殺:比南京大屠殺手段更慘——日本逼迫琉球人親人相殘
    於是一場慘絕人寰的瘋狂屠殺開始了,此次大屠殺導致琉球民眾26萬餘人遇難,屠殺規模之大,僅次於南京大屠殺。日本人為什麼想要殺光琉球人,第一是日本人知道長期以來對琉球的侵略和不公正待遇早已經讓琉球人恨在心裡,怕他們在日本戰敗後反戈相攻,第二次害怕琉球人獨立,那樣就會又出現一個反對日本的國家,第三是日本人還擔心琉球人帶領盟軍反攻以清算日本,於是日本政府下達「玉碎令」,要當地駐軍殺光琉球人,具體實施者是當年曾在中國實施「三光政策」,在南京實施大屠殺而臭名昭著的琉球駐軍司令牛島滿,還有他的副手長勇
  • 鐵證丨南京大屠殺鐵案不容篡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製造否認質疑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的謬論,竭力為軍國主義戰犯塗脂抹粉。然而,謊言終究掩蓋不了血寫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不容歪曲。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製造的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留下了大量的證人、證言和證物。本文依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多年來徵集、整理和研究的資料,用大量證據證明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不容置疑和篡改。
  • 她是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第三十萬零一人
    雖然張純如出生在美國,也不曾經歷過戰爭,但張純如的父母給她講過很多中國人民抗戰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殺,為了更多了解南京大屠殺一事,張純如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卻發現找不到任何與此相關的信息,於是她去問老師,但老師也表示一無所知,甚至在整個美國的歷史教材中都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描述。
  • 他才是南京大屠殺的主犯,卻逃過東京審判
    誰在南京下達「殺掉全部俘虜」命令?誰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 最能代表南京大屠殺的一張照片,過目難忘
    可惜看不見頭了……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最後一間屋子,很多人到這裡,都會對一個數字留下深刻印象——12。每隔12秒,一滴水從屋頂落下,一名遇難同胞的肖像在牆壁上閃現,瞬間又湮滅在黑暗之中。為什麼是12秒?
  • 南京保衛戰和南京大屠殺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想,南京保衛戰又何嘗不是中國軍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畏強敵、不懼困難、全力以赴、抵抗外敵侵略的一場偉大的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實際上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延續,淞滬抗戰後期,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從側翼進攻上海,導致淞滬抗戰失利。日軍在佔領上海後,為了逼中國訂立城下之盟,於12月1日佔領江陰要塞,開始了進攻南京的戰役。
  • 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史論專業怎麼樣?
    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史論 南藝藝術史論更加偏向於美學 作藝術哲學的研究只有個別不是碩士導師和博導 大多數都是南藝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和教授 基本每一個在亞馬遜噹噹孔夫子上輸名字 都能夠看到他們的書並且銷量非常高 可以說學術功底背景十分的厚實 至於專業的開設倒是非常的年輕 本科的藝術史論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華裔女作家向全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卻在36歲時舉槍自殺
    喪心病狂的日軍在中華大地上製造了很多大屠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京大屠殺。然而戰爭結束後,日本部分人企圖掩蓋這段歷史,甚至歪曲、編造歷史,拒不承認他們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有一位女性,不辭辛苦,向世界揭露了日軍在南京虐待、凌辱中國婦女、屠殺中國人的行為。因此,她被日本人威脅。最終,日本人的騷擾讓她精神崩潰,選擇開槍自殺,年僅38歲。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自殺的背後.
    「南京大屠殺」與張純如1997年,第一本用英語講述「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在美國出版後反響強烈,迅速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並被Bookman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當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
  • 最能代表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看過的人都忘不了
    可惜看不見頭了……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最後一間屋子,很多人到這裡,都會對一個數字留下深刻印象——12。每隔12秒,一滴水從屋頂落下,一名遇難同胞的肖像在牆壁上閃現,瞬間又湮滅在黑暗之中。為什麼是12秒?
  • 中日暗戰南京大屠殺申遺
    [摘要]在國際史學界,南京大屠殺事件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長崎核爆並稱為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對照世界記憶遺產保護的目的及另外兩大慘案的申遺,推動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之舉是十分必要的。」河野洋平說,日本政府考慮用削減經費來報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舉動只會讓日本蒙羞。他還在記者會上敦促安倍政府勇於面對歷史,從而改善與鄰國的關係。自去年中國為《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起,日本就已經在持續地表達不滿。10月9日,教科文組織宣布該檔案入選,日本政府更宣布「極為遺憾」。
  • 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她,究竟因何而死?
    」聯繫在一起,她寫下的《南京浩劫 被遺忘的大屠殺》,在西方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她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她又因何而死?張純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張鐵軍,後曾為臺灣《中華日報》總主筆。1937年末,日軍逼近南京,祖父張鐵軍當時就在國民政府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