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救了我!」,湖北省受捐者胡磊見到恩人黃偉的那一刻,瞬間淚目,深深彎腰鞠躬。時隔6年,這對「血脈相連」的「親人」終於相見。
這是在15日舉行的慶祝中華骨髓庫捐獻突破1萬例暨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宣傳活動上發生的一幕。
胡磊來自湖北,是一名80後。2014年3月,她在一次B超檢查中發現肺部有積水,心包有積液。很快,她被確診為T母淋巴細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醫生告訴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
沒想到,不到一周時間,這個幸運的女孩就找到了跟自己配型全相合的供者。2014年9月6日,入移植倉的第17天,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緩緩流進了胡磊的身體。原本以為可以就此重啟生活,可在2016年的一次複查中,胡磊的病疑似再次復發。在她和家人又一次陷入絕望之際,又是當年那位供者,為她捐獻了淋巴細胞。
這個人就是黃偉,當年的水上義務救援隊隊員,如今已是河南省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隊隊長。
第二次捐獻的過程頗為曲折。在捐獻前的體檢中,黃偉意外被查出血糖、血脂、血壓等七項指標偏高,這讓捐獻不得不暫緩進行。想到遠方那位女孩正在焦灼地等待,黃偉心裡著急。在接下來的60多天裡,他暴走700多公裡,遊泳120多公裡,整整減掉體重9.5公斤,直到體檢複查全部合格。2016年5月,黃偉成功為胡磊捐獻淋巴細胞,成為中華骨髓庫第4184和第4433例捐獻者。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儘管沒見過你,卻在你最絕望時屢施援手……今年是我重生的第6個年頭,每每回憶起這段經歷,我的內心都有無比的力量。」如今,胡磊已基本康復,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為了回報這份沉甸甸的恩情,她一直堅持做公益,還做了遺體捐獻登記。
昨天,胡磊和黃偉現場交換了禮物。胡磊送出的是一隻鋼筆,她說:「希望用筆去記錄我們的故事,鼓舞更多人。」黃偉則回贈了胡磊一件志願者馬甲和一個杯子,勉勵她在志願服務的路上堅持走一輩子。
「6年前,我經歷了自己的至暗時刻,今年我的家鄉也經歷了至暗時刻,但是我相信只要心存堅定,守望相助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湖北姑娘胡磊動情地說。
中華骨髓庫國內捐獻部分恢復正常
今年8月捐獻量超去年同期
在此次活動中,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影響,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東英表示,目前中華骨髓庫的國內捐獻部分已恢復正常,今年1至8月共完成捐獻799例,其中8月份的捐獻量為156例,已超過去年同期的數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使中華骨髓庫的工作受到挑戰。」高東英表示,疫情期間,中華骨髓庫緊緊跟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的有關防疫措施,及時起草了相關幹細胞志願者遴選、運輸措施等方面的全新管理規定,指導全國各個分庫志願者開展採集、運輸工作,確保整個鏈條沒有一個人受到感染。在疫情最嚴重時,捐獻工作主要圍繞供者健康展開,與醫生做好配合。
她透露,目前中華骨髓庫國內捐獻部分已經恢復正常,但受疫情對國際航運帶來的影響,儘管境外骨髓庫的檢索需求很旺盛,但是目前造血幹細胞還無法運送出國。她呼籲全球各國能夠聯合抗疫,攜手戰勝疾病。
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作為世界第四大骨髓庫,中華骨髓庫累計庫容量已超281萬人份,造血幹細胞捐獻已達10000餘例。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庫後,中華骨髓庫先後為28個國家和地區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幹細胞。去年,中華骨髓庫全年實現捐獻1429例,在全世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中排名第三。
專家答疑:
移植後受捐者的血型會跟著供者改變嗎?
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委員許蘭平: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捐者包括血型在內的所有造血系統都會變成供者的,但其它的體細胞不會改變。理論上來說,拿出一份血液樣本,很難區分出是供患兩個人中誰的血液。
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成功率在提升?
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委員許蘭平: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臨床上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在能治療的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惡性病,一些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疾病,以及一些遺傳免疫性疾病。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治療成功率在逐年提高。不僅在病種上有擴展,在患者年齡上也有拓展,除了兒童,更多高齡患者也能接受這種治療方式。
造血幹細胞捐獻到底安不安全?
根據2019年全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登記庫的資料顯示,超過1萬例的供者都實現了成功捐獻。他們中最小的供者不到8歲,最大的72。從多年來對大量供者的隨訪來看,沒有發生過安全事件,因此,造血幹細胞捐獻是安全的,對健康沒有長遠的影響。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 甘南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