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幸運女孩兩次獲捐造血幹細胞,恩人是同一個人

2021-01-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謝謝你,救了我!」,湖北省受捐者胡磊見到恩人黃偉的那一刻,瞬間淚目,深深彎腰鞠躬。時隔6年,這對「血脈相連」的「親人」終於相見。

這是在15日舉行的慶祝中華骨髓庫捐獻突破1萬例暨第六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宣傳活動上發生的一幕。

胡磊來自湖北,是一名80後。2014年3月,她在一次B超檢查中發現肺部有積水,心包有積液。很快,她被確診為T母淋巴細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醫生告訴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

沒想到,不到一周時間,這個幸運的女孩就找到了跟自己配型全相合的供者。2014年9月6日,入移植倉的第17天,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緩緩流進了胡磊的身體。原本以為可以就此重啟生活,可在2016年的一次複查中,胡磊的病疑似再次復發。在她和家人又一次陷入絕望之際,又是當年那位供者,為她捐獻了淋巴細胞。

這個人就是黃偉,當年的水上義務救援隊隊員,如今已是河南省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隊隊長。

第二次捐獻的過程頗為曲折。在捐獻前的體檢中,黃偉意外被查出血糖、血脂、血壓等七項指標偏高,這讓捐獻不得不暫緩進行。想到遠方那位女孩正在焦灼地等待,黃偉心裡著急。在接下來的60多天裡,他暴走700多公裡,遊泳120多公裡,整整減掉體重9.5公斤,直到體檢複查全部合格。2016年5月,黃偉成功為胡磊捐獻淋巴細胞,成為中華骨髓庫第4184和第4433例捐獻者。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儘管沒見過你,卻在你最絕望時屢施援手……今年是我重生的第6個年頭,每每回憶起這段經歷,我的內心都有無比的力量。」如今,胡磊已基本康復,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為了回報這份沉甸甸的恩情,她一直堅持做公益,還做了遺體捐獻登記。

昨天,胡磊和黃偉現場交換了禮物。胡磊送出的是一隻鋼筆,她說:「希望用筆去記錄我們的故事,鼓舞更多人。」黃偉則回贈了胡磊一件志願者馬甲和一個杯子,勉勵她在志願服務的路上堅持走一輩子。

「6年前,我經歷了自己的至暗時刻,今年我的家鄉也經歷了至暗時刻,但是我相信只要心存堅定,守望相助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湖北姑娘胡磊動情地說。

中華骨髓庫國內捐獻部分恢復正常

今年8月捐獻量超去年同期

在此次活動中,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影響,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東英表示,目前中華骨髓庫的國內捐獻部分已恢復正常,今年1至8月共完成捐獻799例,其中8月份的捐獻量為156例,已超過去年同期的數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使中華骨髓庫的工作受到挑戰。」高東英表示,疫情期間,中華骨髓庫緊緊跟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的有關防疫措施,及時起草了相關幹細胞志願者遴選、運輸措施等方面的全新管理規定,指導全國各個分庫志願者開展採集、運輸工作,確保整個鏈條沒有一個人受到感染。在疫情最嚴重時,捐獻工作主要圍繞供者健康展開,與醫生做好配合。

她透露,目前中華骨髓庫國內捐獻部分已經恢復正常,但受疫情對國際航運帶來的影響,儘管境外骨髓庫的檢索需求很旺盛,但是目前造血幹細胞還無法運送出國。她呼籲全球各國能夠聯合抗疫,攜手戰勝疾病。

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作為世界第四大骨髓庫,中華骨髓庫累計庫容量已超281萬人份,造血幹細胞捐獻已達10000餘例。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庫後,中華骨髓庫先後為28個國家和地區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幹細胞。去年,中華骨髓庫全年實現捐獻1429例,在全世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中排名第三。

專家答疑:

移植後受捐者的血型會跟著供者改變嗎?

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委員許蘭平: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捐者包括血型在內的所有造血系統都會變成供者的,但其它的體細胞不會改變。理論上來說,拿出一份血液樣本,很難區分出是供患兩個人中誰的血液。

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成功率在提升?

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委員許蘭平: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臨床上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在能治療的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惡性病,一些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疾病,以及一些遺傳免疫性疾病。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治療成功率在逐年提高。不僅在病種上有擴展,在患者年齡上也有拓展,除了兒童,更多高齡患者也能接受這種治療方式。

造血幹細胞捐獻到底安不安全?

根據2019年全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登記庫的資料顯示,超過1萬例的供者都實現了成功捐獻。他們中最小的供者不到8歲,最大的72。從多年來對大量供者的隨訪來看,沒有發生過安全事件,因此,造血幹細胞捐獻是安全的,對健康沒有長遠的影響。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 甘南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商丘男子給陌生女孩捐獻兩次骨髓,多年後他們終於相見
    「其實我真沒有想過兩次給我捐骨髓的人,具體是什麼容貌什麼性格,我只知道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好人!」今年9月15日,在首都北京,武漢女孩胡磊終於見到了兩次給自己捐獻骨髓的恩人黃偉。那一刻,她熱淚盈眶,滿懷感激地深深鞠了一躬!
  • 「捐獻造血幹細胞,我願意!」
    12月10日,餘輝將前往長沙,接受造血幹細胞捐獻移植手術,挽救一名病情危重的白血病人。三次被問三次「我願意」2004年11月2日,是餘輝第一次獻血的日子,也是16年堅持的開始。平均每年兩次的獻血頻率,已經成為餘輝多來年的獻血習慣。紅色的獻血證書因為滿載記錄,更換了一本又一本。
  • 95後小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白血病女孩送去生命的種子
    「一般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之後,多少會感覺有點不舒服,我可能是身體太弱了,反應才這般明顯。」出生於1997年的譚超1米82的個子,體重才124斤,但說起捐獻造血幹細胞後自己所承受的不適,卻顯得輕描淡寫。
  • 「最美女孩」許艾菲捐造血幹細胞成網紅
    「明明手臂是你的,卻如鉛一般沉。由於鈣流失,嘴、鼻子和額頭會有些麻木,後來就出虛汗。」許艾菲說,整個提取過程持續了5小時20分鐘左右,醫生成功地採集了198毫升的造血幹細胞懸液。「若你有一天康復了,平安長大了,我想和你見面,請你來杭州玩,西湖很美,杭州姑娘美。到時候,我想聽你叫我一聲姐姐。」那封信的末尾,許艾菲真情流露。
  • 安醫大研究生捐造血幹細胞救廣西3歲男童
    12 月 15 日,經過幾天的住院準備,90 後研究生劉翔國在中科大附一院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隨後,他的造血幹細胞將送往廣西,為一位身患地中海貧血的陌生 3 歲男孩送去重獲健康的希望。據介紹,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臨床醫學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凡 18 至 45 周歲,身體健康,符合獻血條件,都可以申請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 身患糖尿病、兩次自發性腎臟出血的她,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她是一名醫護人員;她在自己身體不好的情況下,仍毫不猶豫地捐獻了造血幹細胞。她是「美麗天使」杜飛她一直把治病救人、緩解患者病痛作為自己的職責杜飛是河北省第31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同時也是秦皇島市直衛生系統的第一例捐獻者。2003年,中華骨髓庫河北省分庫剛剛建立,杜飛就把抽取的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 生命如花 熱情綻放 浙江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600例
    褚華傑是我省第6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浙江也成為全國第6個達到6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省(市、自治區)。從2003年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啟動之初的10年突破百例到如今年捐獻突破百例,浙江造血幹細胞捐獻邁入快速發展軌道。截至目前,全省造血幹細胞入庫志願者達到9萬餘人份,累計庫容使用率位居全國前列。
  •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武部政工科長欒宏偉捐獻造血幹細胞——給...
    欒宏偉接到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管理中心送來的榮譽證書和鮮花。戴武傑攝「謝謝您!素未謀面的恩人,您不僅為我愛人生命『續航』,更讓我和家人看到了拯救生命的希望!」「十萬分之一的概率,能夠匹配成功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緣分,更是作為一名文職人員的責任與擔當。」12月20日,讀完這封市紅十字會轉來的沒有署名的感謝信後,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長欒宏偉微笑著說,希望這份290毫升的造血幹細胞,能為千裡之外的那位患者延續生命。欒宏偉,從軍20載,是部隊首批現役轉改文職人員。
  • 鄭州95後女孩捐造血幹細胞 救治北京白血病人
    本報訊 昨日,在親友陪伴下,鄭州95後女孩張珊珊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為挽救一名遠在北京的白血病人貢獻了「生命種子」,成為鄭州第221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2014年4月20日,上大學期間,在一次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中,張珊珊了解到造血幹細胞捐獻知識,出於對白血病患者的同情,她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如果真的能配型成功,我也可以做一件救人命的大事了。」沒想到僅僅相隔一年,機會就來了。2015年10月27日,張珊珊接到了鄭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白血病人初步配型成功,她毫不猶豫地履行了入庫時的承諾,同意繼續捐獻。
  • 疫情下高博患者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生命接力獲各方馳援
    ——造血幹細胞,安全抵達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醫院!8 時-13 時 30 分,造血幹細胞採集在愛人的陪伴下,李先生歷時 5 個半小時完成採集,共捐獻造血幹細胞混懸液 357 毫升。,非血緣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她能夠獲得「新生」的唯一希望。
  • 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幹細胞移植應用澆灌生命之花
    8月6日,捐獻志願者冰冰(化名)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科志願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些生命的種子將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冰冰也成為了四川省第265例、中華骨髓庫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17年,大學二年級的冰冰偶然看到當地紅十字會在學校裡組織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宣傳活動,於是抱著一半好奇一半懵懂的心態去了解了有關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具體事項。當得知成為造血幹細胞的應用可以治療「絕症」,並拯救患者的生命,冰冰便馬上決定加入這個隊伍,並在當時留取了血樣,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入庫志願者。
  • 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陳志剛:體會另一種的血脈相連
    經過對重新採集的血樣進行高分辨血樣檢測和全面體檢,他與患者造血幹細胞配型完全相合。2011年2月,陳志剛在省會石家莊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捐獻了112毫升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採集到的造血幹細胞緊急空運到蘇州。陳志剛說:「如果下次還有機會,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我將再次奉獻愛心!」
  • 湘雅醫學院24歲女醫學生捐獻造血幹細胞,男友:勇敢!我也想成為一名...
    12月7日,湖南省人民醫院,付美晶正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圖/記者張雲峰本報長沙訊「想到我的幹細胞可以挽救一條生命,心裡很高興。」12月7日一大早,24歲的女孩付美晶來到省人民醫院血液科,準備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採集的造血幹細胞將捐獻給一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躺在採集床上的付美晶看上去斯文白淨,護士掀開被單檢查管路時,鮮紅的採血管和她白皙的皮膚形成鮮明的對比。「我還比較淡定,因為我是學醫的嘛。」
  • 長樂依哥從龍巖趕回福州捐出造血幹細胞
    福州新聞網9月28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林文婧 通訊員 薛昀文/攝)28日上午,長樂依哥林志傑在福建省腫瘤醫院成功捐獻出造血幹細胞,成為我省第268例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這份造血幹細胞混懸液將為省外一名5歲血液病患兒送去生的希望。  今年42歲的林志傑告訴記者,他常年在龍巖連城做生意,由於生意繁忙,一年回福州次數屈指可數。不過,每次回福州,他總會做一件事,就是去街頭的獻血屋獻血。「這個習慣有10多年了,獻多少次記不清了,不會去記這個。」林志傑笑著說。  2013年3月,他在獻血時留下血樣,這意味著他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 捐髓救人 他成為湖北省第428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要想根治這種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名和疾病患者的造血幹細胞相匹配的人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今年八月初,利川市95後青年周鑫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為一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兒成功捐獻了造血幹細胞,此舉在挽救一條寶貴生命的同時,還讓一個家庭免於破碎。據了解,在全市95萬人口中,周鑫是第一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
    央廣網上海1月11日(記者楊靜 通訊員王懿輝 王廣兆) 1月6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在讀醫學博士生王一休,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赴濟南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多日來,他已完成動員劑注射、造血幹細胞採集等流程,並在1月11日正式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他也成為2021年山東省首例、青島市第102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正因為他的這份愛心,一位兒童白血病患者將因他的捐獻而重獲生的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央廣網發 腫瘤醫院提供)「我同意捐獻!」
  • 感謝你,給我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臺灣兄弟!如果有機會,我想當面跟你說聲謝謝
    移植後快兩年了,他想找找當初給他捐獻造血幹細胞,並一直寫卡片鼓勵他的臺灣兄弟。這張騎車的照片為 2018 年夏天所拍。你好啊,這裡是暖白小屋默然相識,溫暖相依,我們不定期更新暖白康復故事。你會發現,白血病真的一點不可怕!要不,我們怎麼叫它「小白」呢?
  • 從1到100的生命接力 濟南11年實現1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
    濟南市造血幹細胞服務隊  一天內同時迎來  兩位「95後」捐獻者  25歲的女孩田博是濟南第99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濮益鑫說,他是平凡的,只是散布在全國各個行業、各個角落的數百萬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中的一員,他也是幸運的,在芸芸眾生中有機會能與另一人共享生命的奇妙。  田博和濮益鑫成功採集後,都為捐獻對象送上了祝福,「你們不用怕,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努力,定會戰勝眼前病魔。我們也希望更多人加入中華骨髓庫,奉獻自己的力量!」
  • 中秋假期 淄博男子赴濟南捐獻造血幹細胞
    為了救助15歲的少年,陶德臣9月21日趕往濟南,做著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各種準備。「這個中秋節,我不能與家人團圓,可是我希望被救助的這個15歲的少年,能儘快好起來,以後的每年都能夠陪著家人過中秋節。」陶德臣表示。陶德臣,男,35歲,住在周村,就職於山東金潤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造血幹細胞」從石家莊到北京:疫情下的一場生命接力
    機器正析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1月11日清早,來自邯鄲的李雲飛進入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血液採集室,向一位北京的血液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混懸液。按計劃,這袋混懸液要在當天離開石家莊,送抵北京,移植入患者的身體——自1月1日起,患者已完全喪失了免疫造血功能,這意味著每多拖延一秒,患者都命懸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