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資助的眾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且最值得仔細研究

2020-12-26 泉南書院

敦煌唐代石窟

在唐代資助的眾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且最值得仔細研究。敦煌的隋唐洞窟約有360個,多數內含雕塑和壁畫。唐代的洞窟有兩個方室,後室頂部四面斜坡,中央為藻井(很多前室部分或完全毀壞)。通往後室的入口一般正對後壁像龕中的成組雕塑,這一時期的典型組合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類似龍門石窟後壁造像,龕外常另有二力士。側壁往往繪製大型壁畫,構圖一致,其主要題材是與淨土宗相關的幾種變相,尤其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和各種觀世音菩薩畫面,還有其他淨土,以及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辯論等重要題材。

西方淨土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壁畫

就雄偉的氣勢和高超的技巧而言,龍門石窟大像龕造像並不完善,唐代藝術家以豐富的色彩來表現肌膚和衣飾的質感。

這些努力的極佳例證是敦煌第328窟的塑像,創作於7世紀末或8世紀初。這組塑像原伴有四位菩薩般的泥塑跪姿供養人像(其一被盜擾敦煌的哈佛學者華爾納移走)。每尊塑像的肌膚塗白色,衣袍則塗以褐、紅、綠等顏色,衣褶邊緣勾金粉。龕壁繪滿精緻畫麵塑像上方的頂壁畫有另一組佛像,後壁和側壁為其他弟子和菩薩。整體效果栩栩如生符合任何唐代評論的要求,並可在材質和技巧上令任何供養者滿意。

主佛左側的坐姿菩薩像神態閒適,可與印度天王的體態相提並論,一腿懸垂,一腿盤起,軀幹修長,肩部較窄。頸和頭的比例不如龍門石窟菩薩造像敦實。即便坐著,該菩薩像與旁邊站立的迦葉像等高。

迦葉雙手合十,厚重的衣袍從前臂垂下。不同於菩薩,迦葉肅穆的面部表情暗示他已死亡。兩尊塑像形成對比:常人和人神、塵世和來世、凡俗和神聖、苦修和覺悟。塑像背後壁畫中的弟子被給予了幾乎同等的關注,臉型和年齡各異。這些僧侶仿佛正步入佛龕空間,參加法會,以多種姿態面對著觀眾。

敦煌的佛教題材

幾則對唐朝都城寺廟和殿堂內壁畫的第一手記載從9世紀留存下來,與之相關的畫師中不乏許多名家,其中一些人可能給壁畫創作帶來重要革新。9世紀40年代的滅佛運動以及木結構殿堂、寺廟的損毀變遷使壁畫遭到厄運,在9世紀便已殘缺。時至今日只能從其他遺存中尋找唐代佛教壁畫偉大成就的蹤影,首要材料即為敦煌莫高窟壁畫。這裡的題材範圍可印證文獻中的記載,有紀年的樣例涵蓋了唐代大部分時段。

唐代最「流行」的佛教派別是淨土宗,其教義和圖像對廣泛的社會階層具有吸引力。七八世紀莫高窟許多最大、最精緻的壁畫取材於淨土宗三部典籍。《小經》和《大經》,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對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核心觀念較簡單(較早)和較複雜(較晚)的闡述。多數學者認為這些經籍成形於中亞,與任何古印度、梵文淵源無關。其宗義涉及往生沒有時空界限的西方淨土,往生淨土並非寂滅或涅槃,但淨土是一個清淨脫俗的世界和臨近涅槃的階段。兩部經籍都強調信仰在至達重生中的作用,《小經》尤其注重念佛(唱誦阿彌陀佛的名稱)的效力。《大經》描述釋迦牟尼佛弘揚阿彌陀佛成佛之前作為法藏菩薩的本願,該經還賦予阿彌陀佛兩位菩薩侍從觀世音和大勢至以重要角色。

莫高窟的許多唐代洞窟中都可找到反映這些經籍的圖像。第217窟的北壁是8世紀早期的例證,保存較好。

第217窟

中央畫面展現主佛,但場景的每一部分都被放大。阿彌陀佛坐在高大層疊的寶座上,一旁的侍從或站或坐於平臺之上,其他通過橋梁相連、帶欄杆的平臺上是兩位菩薩的隨從。畫面下方舞臺般的場地中有樂師、舞伎和另外兩個立佛像。畫面上方三分之一描繪了一系列殿堂、迴廊和樓閣。中層平臺向上的垂直立柱和上方向下的屋頂、出簷在阿彌陀佛頭部周圍構成一種環繞。畫面的視覺效果凸顯了阿彌陀佛和兩位菩薩的法相莊嚴和淨土世界的美奐絕倫,這是《大經》所強調的。

淨土宗的另一部典籍是善導(613-681)給《觀無量壽經》作的註疏,其中講述了「觀」的作用,即信徒在腦海中一步步觀想淨土景象的修行方式。生時匯聚的觀相是往生淨土的準備,或者說前提。莫高窟第45窟(8世紀中葉)北壁的兩幅縱向壁畫展現了被囚禁的國王頻婆娑羅和王后韋提希的故事。

畫面描繪王后在阿彌陀佛的指導下做「十六妙觀」,在兩側六層圖像中,韋提希皆以白衣跪姿出現,每一情節都有空白的褐色榜題,冥思觀想的場所在室外稀疏樹林間的草地上和連綿起伏的丘陵中。在每一場景中,在王后面前畫出其觀想的對象:寶池、寶樹、華座、寶樓等,最後是阿彌陀佛真身壁畫中往生淨土的最後三觀已缺失,可能原本畫於牆面底部,現毀壞。

唐代阿彌陀佛的兩位菩薩侍從也很受推崇。第45窟南壁描繪了觀世音菩薩的獨立角色,宏大的構圖展現了觀音三個截然不同的方面。中央是華蓋下巨大的觀音正面立像,飾以瓔珞披帛,頭冠上的微縮阿彌陀佛像確證了菩薩的身份。畫面上方是反映觀音三十三應化身的一系列小場景,顯示了廣為人知的《妙法蓮華經》第25章「普門品」中所描述的觀音示現不同形貌的能力。

下面是類似的多組場景,當信徒呼喚其名時,觀音即現身救苦救難,榜題明晰地標示了每一情節。對於描繪商人遇強盜、海上風暴等危難境遇,畫師有一定的自由度。

南壁和北壁的畫面結構相仿,中央的圖像是偶像性(iconic)的,周圍的圖像是敘事性(narrative)的。壁畫既是崇拜的對象,也是教化信眾的「視覺文獻」。唐代一般稱這些壁畫為「變相」,梅維恆譯為「 transformation tableaux」,學者們對該詞的解釋和使用有所爭論。敦煌一些手卷標題中有相近的語彙「變文」(梅維恆譯為「 transformation texts"」),但這些文學作品似乎兼有佛教和世俗題材。這些文本可能用來向信眾念誦宣講,一小部分畫成插圖,邊讀邊看。但這並不意味著繪製壁畫也是作為誦經布道時的視覺陪襯。事實上,如巫鴻所指出的,洞窟內侷促、昏暗的空間使該功能不具備可行性。這樣理解似乎更妥:「變相」指大法會中釋迦牟尼親自宣講所有經文以及這些畫面神奇或虛幻的性質。

藏經洞

從歐洲中心論的視角看,20世紀早期通過斯坦因和伯希和等學者的努力「發現」了莫高窟寶藏,他們從當地的王道士那裡獲取了大量中世紀文獻和繪畫,後者在世紀之交偶然揭開了藏經洞(今第17窟)的秘密。該窟的密室中存放了大約45000件物品,來源廣泛,皆出自11世紀某個時段的敦煌地區。藏經的動機尚不清楚,但結果是留下了西部地區視覺文化的無價遺存。其中有些文獻和經書成於先唐時期,而大部分繪畫和相關物品來自中晚唐和五代。繪畫作品涉及許多唐代有所記載的禮佛題材,在風格和水平上參差不齊,有當時最完善和時新的,也有陳舊和稚拙的。

晚唐流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地藏類似觀音,可以普救眾生,同時掌管佛教的地獄和解脫。一幅描繪《十王經》的手卷生動反映了古印度和中國本土觀念的融合。卷中畫有十殿閻王,如閻羅王,即古印度掌管冥界的神祇;太山王(又稱泰山王),是中國泰山下冥界的府君。頭、手戴枷鎖的亡者在死後每七日經過一殿。如同中國的官吏,諸王坐於桌案後,旁有侍從,逐一審查亡者的善惡行徑記錄。多數亡者會被審判重生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之一。唯獨此處身著僧袍的地藏菩薩能進入地獄,並解救亡者。這些插畫直白地講述故事,可能早於手卷繪製,該手卷被斷代為9世紀晚期或10世紀韋提希十六觀、觀音變相及白描畫見證了唐代視覺文化中對敘事性圖畫的強烈興趣.

藏經洞發現的多數繪畫作品是絹帛彩繪,但「十王」圖卷等為紙本。其中一些是清晰的白描,由該地區活躍的畫師繪製。另外一些是創作壁畫前的草稿或粉本等輔助材料。一幅坐僧線描可能尚未畫完,也可能已畫完,以墨線勾勒,沒有任何渲染和設色。莫高窟用於紀念高僧的幾處小洞室中可找到相近的題材,包括發現藏經的第17窟。因而此圖可能是繪製高僧真容的畫稿,但另一方面,線描沒有筆誤或修改之處,不像是草圖。儘管未著色,也沒有理由認為這是尚未完成的作品。9世紀的唐代畫論將筆法線條放在首位,此僧像大抵符合當時的品味。

相關焦點

  • 探究|敦煌「西夏石窟」的年代問題
    根據《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西夏共開鑿洞窟66個,重修洞窟16個。但是,西夏石窟的分期,到現在還是一個十分難解的課題。儘管1964年,敦煌石窟西夏洞窟調查研究小組對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與西夏相關的洞窟展開了三個月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包括西夏在內的敦煌晚期石窟的研究,但在西夏洞窟的甄別上仍存在擴大化的傾向。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此後平山先生幾乎每年都要來敦煌。如同唐玄奘在印度取得佛經一樣,他在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了日本古代繪畫的源頭。」他每次到敦煌,不僅迷戀敦煌壁畫,抓緊一切時間寫生,摹寫敦煌藝術,而且逐漸看出了敦煌莫高窟藝術保護面臨的問題,便產生了要擔負起保護莫高窟使命的想法,並說出了「傾家蕩產也要保護敦煌莫高窟」的豪言壯語。
  • 我在黃沙漫天中尋找你 敦煌莫高窟 靜止的電影
    作為一個北方土生土長的純西北漢子,純爺們,我對北方的景點,有些無比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我看來,中國的景色,一種是秀麗,一種是壯闊,如江南水鄉,煙雨迷濛,就是秀麗,而大漠黃沙,險山惡水,就是壯闊,而自從我去過了敦煌,在莫高窟中看到了那千年鬼斧之作,我明白了,在大千中國,秀麗和壯闊可以隨時的融合在一起
  • 高清紀錄片:敦煌莫高窟
    中國美術至寶——敦煌莫高窟,人稱「沙漠中的大畫廊」。大唐時期,佛教文化興盛,石窟,大佛營造不斷,但規模最大的唯有莫高窟。在現存的492洞石窟中,約有半數建於唐代。營造千年,又歷經千年,逝者如斯,但當年富麗多彩的壁畫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莫高窟中燁然生輝的中華文化,乃是世界工藝美術之極致,同時莫高窟中還存有大量的古文書,可謂藝術性,學術性兼備。片中將為大家展現包括未公開石窟在內的30洞石窟的美之全貌。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莫高窟為何衰落?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甘肅省敦煌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如今當地又因為一個著名的景點——莫高窟而再次聞名天下,該窟和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的佛教藝術聖地,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
  • 甘肅最值得去的地方,夏季旅遊必去的地方,不是嘉峪關和敦煌石窟
    說起甘肅的名勝古蹟,首先大家想到的是馳名天下的敦煌莫高窟,嘉峪關也有,其實這兩張名片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甘肅的名片,可以成為地方的特色,也不是一般的簡單的地方,我先看看甘肅嘉峪關,嘉峪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裡處最窄的峽谷中部,城牆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萬裡長城成為天下第一山,也被稱為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
  • 敦煌莫高窟經典壁畫公開 揭秘唐代美女真容
    敦煌莫高窟經典壁畫公開 揭秘唐代美女真容 2016年03月09日08: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敦煌莫高窟壁畫揭秘唐代女子「群像
  • 《山海經》的神獸,很多都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藏得很深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正好莫高窟最開始是建立於16國時期,並且經過多個朝代的擴建,這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群體,它之所以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是因為莫高窟記錄了很多古代的事情,他們都被記錄在莫高窟的壁畫上,這些壁畫就包括了山海經。
  • 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不是5A級景區?
    中國四大石窟包括「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這四座石窟無論哪一個,都是國家和整個民族的寶貴財富,但是要問其中最著名 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石窟,無疑要屬甘肅敦煌莫高窟,但是很奇怪敦煌莫高窟,作為眾石窟之首,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其歷史文化價值無法估量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
  • 敦煌莫高窟,一生必要去的地方,千年的夢在這裡延續
    彈指一揮間白駒過隙,鬥轉星移大漠戈壁的盡頭邊關,古道,佛窟是傳說中的千年敦煌敦煌,一個延續千年的夢。曾經的繁華已成過眼雲煙,但留存下來了博大精深的石窟與壁畫,是世界級的藝術課堂。縱馬戈壁,穿越古今絲路,感受天地的廣闊與多樣,大漠孤煙與煙雨瀟瀟皆是世間美景。
  • 學者追憶平山鬱夫:傾力莫高窟保護 痴迷絲路文化傳播
    楊豔敏 攝 中日學者追憶平山鬱夫:傾力莫高窟保護 痴迷絲路文化傳播中新網甘肅敦煌8月3日電 (馮志軍 閆姣)無償損贈首臺文物病害探測儀器「全自動X射線衍射儀」,捐贈設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推動援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以及不間斷培養52名急需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幹……在敦煌莫高窟,日本已故知名畫家平山鬱夫持續的善舉「印記」無處不在。
  • 敦煌莫高窟如何遊玩,十四張圖片帶你領略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
    說起敦煌,可能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莫高窟,這座屹立在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的藝術瑰寶,留給世人太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領略一下它的風採!它與我國的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列於世,馳名中外。
  • 莫高窟簡介 莫高窟的歷史介紹
    導語:莫高窟是我國著名景點,它的壁畫世界聞名,從這些壁畫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的一些生活場景,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那麼,你知道莫高窟在哪裡嗎?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以下是莫高窟簡介,通過莫高窟的歷史介紹,了解莫高窟的價值所在。
  • 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首日:省外遊客佔比近八成
    (抗擊新冠肺炎)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首日:省外遊客佔比近八成中新網蘭州5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閉關」逾百天之後於10日恢復開放,其「姊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亦將於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