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潤集團巴中市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一期)——南江縣紅光項目。
五倉農牧採用了全國一流的畜禽專用車輛,保障了種豬全運輸過程中的生物安全。
2020年11月,隨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實現全部脫貧的消息公布,這則消息,不僅讓中國振奮,也讓世界驚嘆,不僅是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對全球解決貧困問題的巨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農業更強、讓農村更美、讓農民更富。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四川謀在前,行在先。12月,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勾勒出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加快建設「10+3」現代農業體系、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內容成為亮點內容。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的召開,讓社會各界信心倍增。不少企業紛紛表示,企業要主動擔當產業扶貧龍頭,參與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活水」中,激活創新動力,打造流通橋梁,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共同奏響鄉村振興的宏偉樂章。□胡嚴 (圖片由藍潤集團提供)振興之基 「龍頭」擔當 這些年,四川貧困地區產業版圖正悄然改變—— 從無到有,南部縣從零起步,打造產業園,晚熟柑橘規模已達25萬畝;從有到新,300畝示範區、3600畝規模基地,布拖縣藍莓產業不斷壯大;從新到融,蓬溪縣將特色農業園區和微田園、生態化有機融合,打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鄉村田園旅遊產業……自「十三五」以來,四川以農為本,精準制定產業扶貧規劃,狠抓貧困戶興家立業的「繡花」功夫,以「10+ 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規劃賦能脫貧奔康。截至2020年11月,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之前的貧困地區,美麗鄉村拔地而起,道路通信四通八達,村村有脫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一技之長。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在產業扶貧的攻堅過程中,中國眾多企業積極投身扶貧大潮,發掘地區優勢與亮點,因地制宜導入產業,為貧困地區恢復「造血功能」。據《企業扶貧藍皮書(2020)》顯示,超九成中國100強企業參與了脫貧攻堅,77%的企業通過創新扶貧理念和市場運作,提高了當地供給水平和質量,推動農產品融入市場。 在涼山州金陽縣,美的集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產業便道,將當地純正的青花椒源源不斷地送出深山,產業便道成為增產增收的「致富路」,此外,美的集團還成立了農產品品牌管理公司,通過孵化涼山州地標產品、建立區域品牌、優化供應鏈管理、打通渠道資源等舉措,推動涼山州農特產品銷售。在川東片區,藍潤集團依託20餘年深耕四川在資源、產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計劃5年內陸續在巴中、達州、南充等地投資230億元,建設700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目前,已有3個項目順利投產,在建項目十餘個,籌建項目近20個。項目將通過產業鏈延伸,帶動上下遊發展,在當地打造以生豬為主的支撐產業。無獨有偶,安嶽檸檬、紅原犛牛肉、朝天核桃……一批批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眾農產品,也通過企業幫扶,成就了大產業,造就了地域新名片。 眾多「川字號」品牌崛起的背後,是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品牌整合+標準輸出+渠道共享+模式複製的綜合賦能,彌補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技術、人才、市場、通路等短板;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了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為未來鄉村振興提供了優秀的藍本。尋找資源「底色」 挖掘振興「特色」 作為中國西部人口大省、資源大省、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四川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而產業振興喚醒了各地發展自主產業的主動性,打開了不同的想像空間,尋找「底色」,形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鮮明特色。 位於秦巴山腹地的巴中,四季青山綠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質天然,四面環山的地形為特色農業養殖提供了天然屏障。巴中以加快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為目標,大力實施「六大突破」、強化「六個推進」,以特色農業為抓手,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打造產業扶貧的特色模式。南江黃羊、通江銀耳、恩陽蘆筍、平昌青花椒……一大批主打品牌走出大山,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 除此之外,藉助著「天時」「地利」,生豬產業也逐漸站上了巴中農業建設的重要位置,在產業扶貧中扮演著重要一角。一直以來,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不斷出臺生豬產業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生豬發展穩產保供。四川推出「10+3」產業體系,打造以川豬為代表的「十張王牌」,帶動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促進川豬、川肉品牌化建設和全產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完成2020年出欄6000萬頭、2021年出欄6500萬頭的目標,實現川豬產業振興。巴中率先在全省出臺「十二條措施」,各區縣成立了以書記、區縣長為「雙指揮長」的指揮部,保證生豬穩產保供;深入實施以「生態養殖」為代表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吸納和培育大型企業,將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請進來」,讓生豬品牌「走出去」,打造以生豬為主的支撐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在政府主導下,以巴山牧業、溫氏為代表的國內農牧龍頭企業先後落子巴中,布局多期項目,打造產業鏈形態,並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盤活閒置資源,形成規模生態,帶動了上千農戶致富增收。2020年12月24日,藍潤集團在巴中的第一個項目——五倉農牧紅光生豬養殖項目正式投產,隨著玉井、北峰、高燕項目,以及巴中市恩陽食品工業園的落地生根,藍潤集團將在巴中形成200萬頭生豬的綠色全產業鏈,將提供超過5萬人的就業崗位,預計實現產值200多億元,促進當地「造血式」產業扶貧,並從產業升級、繳納稅收、吸收就業等多個領域發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該項目作為巴中九大省級重點項目之一,被寫入2020年巴中政府工作報告中。 作為四川本土培育的大型企業,藍潤集團緊跟國家政策導向,主動實施戰略升級,以農牧業為主心骨,深度布局以達州、巴中、南充為主的川東地區,全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生豬全產業鏈,目前,三地均有項目投產,其餘部分項目也將按計劃陸續投產。藍潤集團的戰略目標十分清晰:堅持以發展產業的方式建立長效扶貧機制,聚焦產業鏈搭建,通過科技化、現代化高度賦能,激活產業鏈上下遊動力,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構建人才「聚寶盆」,以精細管理和創新思想培育技能人才,提升整體素質,實現「志智雙扶」,實現脫貧不返貧,最終將產業鏈變成「共贏」鏈,創造鄉村振興的「藍潤樣本」,為四川「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四五」的號角已經吹響,接下來是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從川西北高原到秦巴山區,從烏蒙山到涼山彝區,巴蜀大地的廣袤田野上,處處煥發新容,一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美麗鄉村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