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國二胡之鄉」無錫梅村二胡文化展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開幕。在T2航站樓的國際候機廳,蜚聲中外的二胡名曲、技藝精湛的演奏大師和獨具匠心的二胡製作,構成了一座富有江南風韻的「文化小棧」,吸引許多外國旅客駐足欣賞。
浦東國際機場年出入境旅客超過3000萬人次。梅村二胡亮相這一國際交流的窗口,既是魅力使然,也是實力所致。
無錫誕生了劉天華、華彥鈞等著名音樂家,留下了《二泉映月》《良宵》等世界名曲,也還有閔惠芬、鄧建棟等演奏大師。位於無錫東南的梅村街道是全國二胡產業重鎮,年產各類二胡4萬餘把,中高檔二胡市場份額佔全球四分之一。集名家、名曲、名琴於一城,2011年梅村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二胡之鄉」稱號。
梅村二胡有口皆碑,傳統製作工藝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走進當地規模最大的二胡企業古月琴坊,20多個工人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在二樓,80歲的主人萬其興向記者展示他親自製作的精品琴。萬大師15歲學藝,幾十年潛心鑽研,先後獲得了「中國民族樂器十大製作師」「國際二胡製作大師」等榮譽。他製作的琴音色豐滿甜美,上下把位通暢,售價都要在數萬元上下,鄧建棟、陳耀星等演奏家的琴都出自他的手,琴坊更有日本、美國等10多個國家的訂單。「看著演奏者把二胡的音色和形態都發揮到極致,這對制琴人是最大的肯定。」萬其興笑著說。
梅村二胡製作人才輩出,萬其興、陸林生、強金波等入圍無錫市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梅村二胡製作也上榜了江蘇省非遺名錄。記者了解到,當諸多非遺項目傳承為後繼乏人苦惱時,梅村18家二胡企業大多已完成了新老傳承與轉換。隨著「琴二代」接班,一些製作工序逐漸突破了家庭作坊,分工細化帶來了二胡製作工藝上的升級。新一代企業家經營意識增強,通過網絡銷售極大拓展了海外市場。
「梅村不僅實現了二胡製作的繼承與創新,還注重二胡演奏的推廣和普及。」梅村二胡行業協會會長王國平介紹,目前梅村擁有鴻騰民樂團、東方民樂團等多支民間團隊,社區演奏愛好者有近千人。作為人才苗圃的梅村實驗小學現有近百名學生學習二胡,參加過各種節慶活動的千人、百人二胡表演。
「二胡是梅村最鮮明的文化符號。壯大梅村二胡產業,不僅是當地企業的發展所需,更是梅村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舉措。」無錫市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章曉明說,圍繞培育特色文化產業,梅村將進一步打造二胡文化園和二胡產業園,通過產業提升、載體建設、文旅融合等手段,提升梅村二胡的品質及形象,擴大梅村二胡知名度,擦亮「中國二胡之鄉」金字招牌。
已經落成的二胡文化園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國內一流的集二胡歷史文化展示、二胡生產工藝展示、二胡精品展示、二胡大師工作室、二胡演奏廳、二胡培訓與活動基地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展館。通過展示,在推介二胡產品的同時,深化梅村二胡的品牌內涵。
將於今年10月建成的二胡產業園,是梅村二胡產業騰飛的「夢想空間」。園區建築面積一期、二期共計1.8萬平方米,將集聚梅村及周邊地區的二胡生產企業、配套企業和流通企業,力爭成為國內產出規模最大的二胡生產基地和二胡交易市場。
為了打響二胡品牌,梅村打出一套「組合拳」。梅村積極參與金鐘獎二胡比賽,每年舉辦「二胡之鄉」新年音樂會,邀請鄧建棟為二胡「公益形象大使」,組織企業參加上海、北京國際樂器展。下一步,梅村將對進入二胡產業園的企業減免租金,引導他們走集聚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提高二胡製作品質;搭建一條龍的銷售平臺,幫助企業做強做大。今年初,「梅村二胡」註冊商標重新回到梅村。王國平說,「梅村二胡」將是當地所有二胡企業的集體商標證書,能夠形成品牌規模保護。「今後我們內銷產品打『梅村二胡』,外銷產品打『中國無錫』。」
借力「中國二胡之鄉」,梅村把文化特色小鎮作為新的奮鬥目標。據透露,小鎮將弘揚二胡為代表的絲竹文化、戲曲文化、水鄉文化,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田園風貌基礎上,結合現代人休閒旅遊需求,因地制宜建設富有江南個性、農耕特色、親近自然的江南文化旅居目的地。(通訊員曹石韻 楊偉新 本報記者 浦敏琦)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