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光如炬如燭,忽明忽滅

2021-01-17 上觀

2016年,在德裡克·斯安弗朗斯執導下,麥可·法斯賓德、艾麗西亞·維坎德、蕾切爾·薇姿聯合主演電影《大洋之間的燈光》。它改編自英國作家斯坦德曼的小說,講述退伍軍人湯姆與妻子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看守燈塔,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收養了一個從海上漂流而來的嬰兒,並由此引發一系列錯綜複雜的關於人性考問的故事。

一戰軍人湯姆退伍後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島上,與妻子遠離塵世喧囂,盡情享受平凡、簡單、輕鬆、自由的婚後生活,唯一的遺憾就是妻子多次流產,沒有孩子。一艘小船被風浪衝上岸,船上帶著一具男人的屍體和一個可愛的嬰兒。對於多次失去生育機會的伊莎貝爾來講,這個孩子簡直就是上天賜給她最好的禮物,於是,她懇求湯姆掩埋屍體,留下孩子。湯姆深愛妻子,他違心滿足了妻子的要求,這違心的行為,也讓他之後飽受人性的質疑和道德審判的折磨。

這個意外得到的女兒露西,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露西一天天長大,她的身世慢慢被淡忘,一切似乎都那麼圓滿。在女兒受洗儀式上,湯姆卻遇到了孩子的親生母親漢娜。漢娜跪在丈夫墳墓前悲痛欲絕的樣子,讓湯姆內心經受了巨大的衝擊。最終,他決定瞞著妻子給漢娜寫字條,告知她孩子的情況。漢娜報警後,湯姆被捕。為了保護伊莎貝爾,湯姆將藏屍、竊嬰的罪名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可伊莎貝爾卻記恨丈夫背著她向漢娜透漏信息,導致女兒被奪走。她拒絕說出救護船隻時孩子父親已經死亡的事實,這樣,湯姆便面臨故意謀殺的指控。

漢娜雖然得到了女兒,但露西無論怎樣都不肯與她親近。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露西離家出走了。漢娜傷心欲絕,她向上帝祈禱,孩子回來後,將她交還給伊莎貝爾——只要孩子快樂活著就行,不在乎被誰養育。女兒在燈塔下的島上被找到,她做夢都想回到自己曾經的家。目睹這一切,漢娜反思自己所作所為,想起丈夫曾經對她說過:寬恕別人的錯,才能生活下去。在憎恨與原諒之間,漢娜最終選擇了原諒,她撤銷了對湯姆的謀殺指控。

與此同時,伊莎貝爾終於向警局證明孩子父親的死因,湯姆得以釋放。為了不影響漢娜一家的生活,夫妻倆重新回到遠離人群的小島生活。

這是一個難以定義對與錯、善與惡的故事。影片裡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如同黑暗中的火炬和燭光,若隱若現,忽明忽滅。

在愛情與道義之間,湯姆陷入了兩難的抉擇,出於對妻子的愛,他做出違背意願的事,多年來始終活在良心的譴責和內疚裡。最後,當他終於說出事實真相,完成了贖罪;面對承受著失夫喪子之痛的漢娜,湯姆把孩子還給親生母親,這是人性的善良;為了保護妻子,湯姆攬下所有罪名,這是人性中的擔當。湯姆身上散發出的人性的光芒,如同他所職守的燈塔,在黑暗的海面上給來往的船隻帶來光明,帶來希望。

忍受多年失女之痛的漢娜得知湯姆夫婦隱匿自己的女兒後,萌生了報復念頭,這也算是人性的本能反應。然而惡意還是被善意消滅,人性的美好最後戰勝人性的陰暗,在一次差點又失去露西的情況下,漢娜終於明白:愛孩子只有放手,讓她回到伊莎貝爾身邊。她放棄了報復,赦免了湯姆,同時也釋放了自己。這一刻,她也釋放出人性的高光。

伊莎貝爾將失女之痛宣瀉在湯姆身上,不肯為他的無罪作證。最終幡然醒悟,與湯姆一起重新回到遠離人群的小島,從此之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孩子,直到伊莎貝爾去世。生前,她在給露西的信裡寫道:「我終身感謝並也終身活在你曾給我的那些快樂之中……」人性的光芒雖然微弱如同燭光,但畢竟也劃破過黑暗。

多年以後,露西帶著兒子來到小島上與湯姆見面。讀著伊莎貝爾寫給她的信,露西告訴湯姆,當年的救命之恩沒齒不忘,給她生命的父母和給她童年快樂的父母對於她來說同樣重要。善良與良知讓他們彼此收穫關愛和長久的幸福,愛的寬恕,讓他們於痛苦後最終開啟幸福的生活。

戰爭的傷痛,自私的選擇,虔誠的救贖,最終的釋懷……每一個當事人靈魂和良知都在這部電影中受到了考問。幸好,在各種陰暗的念頭背後,總有人性的光芒閃爍,如同在波濤洶湧的黑夜的海上,指引航船方向的燈塔。

(本文編輯朱蕊)

相關焦點

  • 戰「疫」原創歌曲《炬》,如春日暖陽,如希望花火
    戰「疫」原創歌曲《炬》,如春日暖陽,如希望花火 2020-03-13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閱讀|賞文聽月 滅燭·憐光滿
    點上一支小小燭火,木片如舟,帶著一點燭光放流在河水上,搖搖晃晃,漂漂浮浮,在寧靜空寂的桂川上如魂如魄。 那是我又一次感覺「滅燭憐光滿」的地方,兩岸沒有一點現代照明的燈光,只有遠遠河上點點燭火,漸行漸遠。 光的圓滿還可以這樣找回來嗎? 島嶼上的城市大量用現代虛假醜陋的誇張照明殺死自然光。
  • 滅燭憐光滿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愛琴海波濤不斷,我在細數天上繁星。忽然船舷移轉,濤聲洶湧,一大片月光如水,傾洩而來,我忽然眼熱鼻酸,原來「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情迷愛琴海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記得張九齡《望月懷遠》這首詩裡的一個句子──滅燭憐光滿。明月從海洋上升起,海面上都是明晃晃的月光。大片大片如雪片紛飛的月光,隨著浩瀚的水波流動晃漾。
  • 一燭之光 通體皆靈——大愚《創世之柱》中的「氣眼」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房子是由有形的建築結構和無形的空間共同構成的。《創世之柱》未裝裱版山水畫亦是如此,留白不是空虛無用之處,而是山水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意境表達的主要方式,它既可以「計白當黑」作為一種顏色來表達光暗、遠近和具體的物象,同時也構成了整個畫面氣的存在與流動
  • 未有燭而後至
    讓光進入暗室,鍊金魔法囚禁波動不止的光,碎裂成千萬微粒,光的遺址,光的殘骸,鍍金描銀如聖像等待重返世界,顯露於光照之中另個囚所居停。等待流轉,放逐游離諸種觀望,再度沉入永夜,哀悼遺忘,記憶不在,重複再制無歌無言的孤獨黑夜長照。無盡在無限。學習等待在鏡與門之間的時間縫隙,迎納陌生魅影群聚夜宴。等待先於回憶,先於觀看欲望,欲望觀看。等待,時間的重量,時間的罪和羞恥,黯然滲入鏡前他者,顏面、世界與事物。
  • 真實故事計劃 | 木安: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最後呢,希望以小姐姐喜歡的一句話結尾,「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願我們都可以成為一束微光,為這渾渾噩噩的人間增添一抹亮色。與君共勉!
  • 評戲劇《枕頭人》:暗黑如地獄 柔軟如枕頭(圖)
    評戲劇《枕頭人》:暗黑如地獄 柔軟如枕頭(圖) 受虐的哥哥、聽著慘叫聲成為暗黑童話作家的弟弟、冷血的警察、蘋果人、小基督、小綠豬,這些令人錯愕的故事,串聯在精巧奇妙的戲劇構思中,連同愛爾蘭天才編劇馬丁·麥克多納的名字,都如那天槐樹葉間的細碎陽光,忽明忽滅地織進我的腦海裡。  後來就聽說京滬好幾撥兒戲劇人爭著要排演《枕頭人》的消息,為版權問題有過一番爭執,甚至在此背景下一輪輪的劇本朗讀會開始舉辦。
  • 摸金校尉,人點燭,鬼吹燈
    鬼吹燈封面至於兩處場景好在哪裡,我認為就「藏地」來說成功在《鬼吹燈》全書的探險主題與藏地歷來給人的神秘感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使故事情節異常奪目,如尋寶探險但又絕不脫離現實。這些神秘的故事隱藏在這本書中,吸引我跟隨著三位「摸金校尉」進入了「人點燭,鬼吹燈」的詭異墓穴中,展開了神秘的冒險之旅。 從精絕古城中,鬼國的無底鬼洞和人眠圖騰,到龍嶺迷窟中的魚骨寺廟幻覺鬼墓;蟲谷的閩術,屍洞肉芝,到崑崙神宮的冰川水晶屍,輪迴神珠,我穿越了中國的四大神秘境界,通過《鬼吹燈》,我了解了許多歷史、地理的知識,這是課本中無法學到的,同時也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 《如懿傳》:看懂了阿箬,你就看懂了人性
    因為在有些人的眼中,你必須要滿足她的所有欲望,如果沒有,那你就該死。當她遇到任何不如意時,對你的恨就會多一分。所以,不要對一個人太好,大恩既大仇,當你對一個人越好,她對你的期望和要求就越高,一旦不如意了,對你的恨也就越深。—— by 圈姐
  • 歷史上叫烏拉那拉的女子站在紫禁城之巔憤然喊出:我要離婚!——我看《如懿傳》之人性喪與光
    連追了兩部宮鬥劇——《延禧宮略》《如懿傳》,前者讓我覺得是一出宮廷偶像劇,在嬉笑打罵中嘻嘻哈哈,直接乾脆的爽,讓我笑。後者亦步亦趨中哀哀怨怨,令人留了不少眼淚,感慨萬千,讓我哭。《如懿傳》是部大戲,總體製作華麗精良,表演到位,拍出了宮鬥之外的一點人性思考。但是兩大硬傷難以說是瑕不掩瑜。
  • 《權力的遊戲》:殺戮世界的人性之光
    可是,如果只有殺戮,只有現實的殘酷與人性的暗黑,《權力的遊戲》不會成為引發收視狂潮的巔峰之作。真正的秘密在於:權力的遊戲背面,潛藏著另一個淵源更為久遠的遊戲——成長的遊戲;在殘酷殺戮的噩夢之中,人性之光從不曾徹底泯滅。
  • 徐少平 | 水 燭
    走近了,我告訴他,這是不能吃的,是一種叫「水燭」的草。愛人問,這名字倒挺奇怪的,是水裡長出的竹子嗎?她因為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名字,還以為是「水竹」呢。我告訴她,這叫水燭,又叫蒲草,是主要生長在中國的一種水生野生蔬菜。莖叫蒲菜,根莖叫草芽,可以做菜,炒、燒、涼拌、做湯,都可以;葉子可以編織成蒲扇、蒲蓆、蒲包等等,很是結實耐用;果實即花序,也叫蒲草棒,成熟的花序,外形顏色都酷似小小的火腿腸。
  • 卑微的人性之光
    ——《我不是藥神》觀後 《我不是藥神》是女兒推薦的電影,雖然看此電影的初衷是為了給女兒面子,但看完之後卻被&34;身上閃耀的人性之光感動的泣不成聲。 影片的主線,是分分鐘戳中國人心窩子的&34;。於是他開始了救贖自己也救助他人的黑暗又光明之路;在患者祈求的眼神和拿到藥時所閃爍的希望之光的感染和激勵下,最後拿出了自己工廠賺的錢進行走私賣藥,賠本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程勇的行為理應得到極高的道德讚賞,因為他溫暖了無數顆卑微而悽涼的心,但是法律卻是冰冷的,走私販藥是合情不合法的,他最終還是被關押。 這是一種多麼高級的黑色幽默。!
  • 《小鞋子》:生活底層的人性之光、苦難中的溫情與友愛
    人性之光在貧窮的處境中如此耀眼,讓人無法抗拒。這部影片當中體現出來的人性之光,使得它成為閃閃發亮的載體,讓所有前去觀看這部影片的人都感到內心受到了洗禮。妹妹莎拉作為女生,當然也不想穿這種醜陋的鞋子,然而為了哥哥,她寧願將自己的愛美之心深深地壓抑著,也不願意去父母那邊告狀。
  • 如懿傳:琅嬅為何會那麼恨如懿,不惜違背皇帝的心意要置如懿死地
    毋庸置疑,琅嬅是恨極了如懿的!站在琅嬅的角度,如懿要麼不出現在絳雪軒,要麼就不要遲到,那樣琅嬅就不會在眾人面前失了顏面。話說選秀當日,如懿未如約到達,四阿哥心灰意冷,按照熹貴妃的意思,把玉如意放到琅嬅手裡時,如懿裙裾飄飄,姍姍登場,四阿哥直接把玉如意拿走,後而轉贈如懿。
  • 第2496章 銜燭之龍
    貢品朝聖大會每千年一次,流程十分簡單,就是交納貢品,其次就是叩拜天妖山脈的聖祖,銜燭之龍!    銜燭之龍,又名燭九陰,乃是真龍異種,亦是頂級真靈!    傳聞銜燭之龍是上古魔界誕生之初,南部大荒的守護神。彼時的南部大荒,就是今日的妖魔大陸。    遠古時代,銜燭之龍教化眾妖,那時的遠古妖修,皆把銜燭之龍奉為神明。
  • 手足相抵 悲喜與共丨剪燭
    剪燭,天地仍然明亮,這是我的沉思與吶喊。我知道了愚昧可憎,自私可誅。應剪燭,燒無知於灰燼,燃私惡如柴薪。有人逞一時獵奇之心,滿一時味蕾之快,將野味送上餐桌,也挖好了自己的墳墓;有人自以為勇士,摒棄忠告,不信勸導,拋擲口罩、知識,兼連生命;有人攪一趟渾水,發災難財,然正義不遲,卑鄙者原形畢露,為蠅營狗苟付出了代價。我感受了同理之心與理解之愛。
  • 品《如懿傳》,賞清宮百態,聽人性輓歌
    有的作品著力於升級劇情和人設的「獵奇感」,以爽感投餵觀眾;有的作品則選擇將內容下沉,把內容重心轉移至挖掘人性的縱深面,嘗試在戲劇化的敘事裡賦予藝術表達,比如開局引發諸多爭議,如今卻以沉靜大氣的姿態漸入佳境的《如懿傳》。
  • 陳傳興:未有燭而後至
    《未有燭而後至》書名出自《禮記》的〈少儀〉:其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意為「身在暗處,先至者告訴後來者以暗處之情形。本攝影集包含119張1970至1980年代間臺灣日常影像,意不在強調攝影者的美學或玩弄光影的技術,亦非談論攝影作為溝通語言或工具,更無關微觀個人或宏觀社會的回憶,而是在銀鹽凝結的40年後,從多所遺失損毀的底片中,抽取出其中119次觀望。
  • 莎士比亞|悲喜劇中的人性之光
    在這些悲劇作品中,莎士比亞以其對人性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善與惡、悲與喜,真相與謊言的人性本真和社會現實。作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對人性的認識與獨到理解總是給我們以啟迪,這是他是對人類兩種命運走向的總結,有歷史的深刻、哲學的思辨、政治的機謀、心理學的洞察、詩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