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整本傷寒論裡面就兩個方子治裡虛,不管有沒有表證。
裡虛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湯」,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湯證,就先予小建中湯給他吃。
還有一種是「炙甘草湯」,不管病人什麼病,只要摸到病人脈「結」「代」,心動悸,就給他炙甘草湯。
何謂心動悸?就是心慌、想哭。
脈結代,脈結代就是西醫說的「心律不整」,就是脈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結就像繩子上面打很多結,結的距離不一定,然後手摸上去就是結脈。
代脈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結脈和代脈都是一種症狀,脈結代了就是裡虛,裡虛的時候,不管表證是什麼,如果脈結代就是炙甘草湯,另外一個就是小建中湯。
摸到病人脈的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劑,炙甘草湯用湯劑,大約三劑就好了。
為什麼會脈結代?腸胃本虛之人容易看到,腸胃虛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婦人身上看到有,思能傷脾、脾就腫起來了,吃下食物後,因小腸蠕動太慢而有間隔,人的腸胃吸收了食物之後,才變成血,血再供應給心臟,如果有時候給血,有時候又不給血,心臟有時候抓得到血,有時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虛的人就會有脈結代的現象。
小腸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時候通有時候不通,也會發生結代脈的情形。
張仲景發現這心律不整是腸胃引起的,當胃的津液不足的時候可以看到,因為知道是腸胃本虛,所以處方用到甘草、人參、大棗、生薑,這四味藥是固定的。
脾臟本身有動能,把脾的血擠出來到「脾之大絡」,就是胰臟,胰臟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臟過來的血、熱,胃開始蠕動,如果熱度不夠了,蠕動沒了,胃本來存在的熱氣就往上走,這熱氣本來在胃的津液裡面的。因為胃的燥氣往上走,肺也會跟著燥,所以心情會不好,肺和大腸相表裡,所以知道這人的大便一定不會好。
並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潤,否則肺太熱,熱到後來會沒有大便,所以加麥門冬,麥門冬專門是潤肺的,讓肺裡面的溼度夠。
然後加麻子仁,因為他不是便秘,腸子裡有宿食,雖然腸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宿食有些壞了,如果用大黃、芒硝又太強,所以用麻子仁慢慢的把腸子清出來。
中藥的仁劑,杏仁、薏仁,都是油質比較多的,可以潤滑,本來血就不夠了,加生地,生地專門是補血的,阿膠是驢皮熬成的膠質,現在最好的是山東的阿膠,深咖啡色,阿膠專門補心血,阿膠止血的功能非常好,所以女人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吃阿膠。
北派平常不開補藥給病人的,要病人腸胃功能恢復,自己吸收食物滋養身體最好,這時候如果光靠甘草、人參、大棗、生薑、再吃食物去補太慢了,所以把補血的藥加在裡面,要讓它進入心臟進入動脈,所以重用桂枝,這九味藥加起來就叫「炙甘草湯」,重用炙甘草讓胸陽壯起來。
灸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人參二兩,阿膠二兩洗,生地黃一斤,生薑三兩切,麥門冬半升,桂枝三兩,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劈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判斷心臟病是否可以停藥的症狀(視頻解說):
1.安眠。2.大便正常成型。3.手足溫熱。4.無胸痛。
炙甘草用一兩,生薑三片,桂枝三錢,人參二錢,生地黃一兩,阿膠二錢,麥門各五錢,麻子仁五錢,大棗十二到十五枚。
麥門冬和麻子仁是表裡藥,一個潤肺,一個清腸,常常並用所以等量。
清酒,白的酒,米酒就可以了,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錢阿膠,吃之前熱過後再撒阿膠,所以阿膠生用,藥生用的時候,藥力銳且迅,煮熟的藥比較純但緩走下,生用阿膠,可以馬上到心臟去,心血馬上補足。
因為知道病人的身體虛掉了,所以生地用一兩,北派說生地不用到「兩」根本補不到的,因為知道病人需要,所以開到一兩。
如果純用酒去熬,喝兩付就好了,如果純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劑就好,把藥劑加重,湯煮濃點,兩碗當一碗喝。
臨床上,只要摸到結代脈,不管外證是什麼,要先把「結代脈」治好,因為中醫的觀念,心主神,別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臟病一發就死了,所以要先治療「結代脈」。
停藥的時機,必須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溫熱、無胸滿心痛的症狀,才可以停藥。
在內經靈樞決氣第三十篇中提到:「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若以津液二者來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
津不足的時候我們用人參來補之;若液不足的時候,我們用生地來補之。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炙甘草湯中用到人參與生地的藥理所在。
【方與輗】本方條曰:此為仲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聖方也。
孫真人用以治虛勞,王刺始利用以利肺痿,凡仲景之諸方,其通變如此。
故雖雲通變如此,而此方之妙,在脈「結、代」,故一名「復脈湯」。無論何病,凡脈「結代」者,概當先用此方。
公眾號醫經讀者交流群成立了
掃碼加小編並註明進群
粉絲專屬福利:
【免費領取】80GB《倪海廈醫學全集》
本文由公眾號醫經整理,版權歸倪海廈老師。轉載是為了傳播中醫文化,不會用於營利!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公眾號自定義菜單裡
有很多中醫課程可以自學
關注本公眾號,學習正統中醫
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海量中醫資料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