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藍字《廚道快報》關注,更可添加主編Jenny個人微信13729827279,接收第一手餐飲快訊哦!
一個脆譁奶油豬、一碗鹿兒島豬軟骨撈公仔麵、一杯香滑奶茶,上班族們還在埋頭品嘗這份經典早餐時,出品方翠華餐廳已經在港交所敲鐘。這就是今天《廚道快報》與各位餐飲人分享的目前中國唯一一家在港上市掛牌的「茶餐廳」。
到茶餐廳嘆杯奶茶,一直是很多香港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2012年11月,這家陪伴了香港人45年的招牌老字號成為首家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茶餐廳。翠華集團主席李遠康告訴記者,公司計劃將餐廳數目由目前的26家,在未來3年增加至約60家。
據了解,翠華這次上市計劃最多募集98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於未來業務的發展。在集資金額分配中,超過55%的募集資金將用於翠華在內地的擴張。
顯然,一個急速擴張的中國夢,成為翠華這次向投資者兜售的最大賣點。
但是翠華的中國夢並不便宜。翠華以每股1.89至2.27港元的招股價招股,發行約3.33億新股。在港股市況稍稍回暖的情況下,翠華的招股價定出了16到19倍的市盈率,而快餐業龍頭大快活的市盈率僅為15倍。
根據全球顧問公司Frost &Sullivan報告,內地該行業尚處於萌芽階段,2007至2011年茶餐廳市場的銷售值複合年增長率達28.6%。但在香港,茶餐廳市場高度分散,2011年,翠華的市場佔有率約為3.2%,已佔據香港茶餐廳市場最大份額,可見連鎖品牌並不強勢。
「貴价」奶茶
相比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茶餐廳,翠華的理念是必須在優越的地理位置布局。
翠華的股票代號剛剛公布時,很多投資者都眼前一亮。「1314」,正是「一生一世」的諧音。這個吉利的數字,是翠華花100萬港元買下來的。李遠康笑眯眯地告訴記者,翠華見證了香港茶餐廳文化的誕生和發展,40多年來陪伴香港人走過很多風雨,「1314」是希望翠華能繼續將茶餐廳文化發揚光大,陪伴消費者一生一世。
更多餐飲業時訊,可關注公益微媒體《廚道快報》免費訂閱,公眾號cdcdkb
40多年前的李遠康,只是香港一個跑街串巷的「外賣仔」。而當時的翠華,也僅僅是一家開在旺角的小冰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的飲食文化對香港影響很大,許多西餐菜式的名字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是昂貴的正宗西餐令很多香港人望而卻步,以普羅大眾能接受的價格提供中西合璧菜式的冰室便應運而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由冰室演變成的茶餐廳成為香港獨特的餐飲文化。
1989年,翠華餐廳的創始人蔡創波決定移居外國,想把翠華賣掉。當時已在多家餐廳擔任過大廚和總廚的李遠康在茶餐廳界嶄露頭角,成為蔡創波看中的心儀人選。李遠康接手翠華餐廳之後,正式成立翠華集團。在他的精心策劃下,上世紀90年代的翠華積極擴張,陸續在中環、銅鑼灣、佐敦及荃灣等人流高度集中的地區開設茶餐廳。
李遠康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就是翠華必須在城市優越地理位置布局旗艦餐廳,這對消費者熟悉和認同翠華品牌非常關鍵。根據這一理念在中環威靈頓街開設的旗艦店,成為翠華生意步入輝煌的轉折點。由於該店離香港著名的夜生活聚集地蘭桂坊咫尺之遙,餐廳實施24小時營業,不僅吸引了集聚在中環的商賈白領,就連李嘉誠的第一「師爺」霍建寧、影星林青霞和歌王陳奕迅等不少城中名流也成為翠華的座上賓。
經過本世紀頭十年的平穩發展之後,李遠康在2010年為翠華找來了新的CEO——加州紅的創始人駱國安。在駱氏擔任行政總裁的這三年,翠華進入高速擴張的時代,分店數目從2010年3月底的13家,猛增至目前的26家,翠華僅用3年時間就跑完了之前42年的開店進程。
為了支付新店設計及裝潢上的投資,翠華的資本開支也從2010財年的1500萬港元,「狂飆」至2012財年的6330萬港元。截至今年6月底,翠華的可用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億港元,儘快找到投資者為這幅美好的宏圖埋單,或許就是翠華現階段尋求上市的最大理由。
內地機會
中國的茶餐廳複合年增長率約為28.6%,這讓翠華迅速加碼內地市場。
不過,這三年來,翠華也並不是一味尋求擴張。要說服投資者鬆開錢袋,財務上沒有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是行不通的。翠華這三年的財務表現可圈可點:公司的可資比較餐廳銷售額從2010財年的3.86億港元增至2012財年的4.88億港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2.5%,純利則從2010財年的5731.9萬港元增長至2012財年的1.1億港元,複合年增長率達38.8%。至於這三年的毛利率,則一直保持在69%以上。
高毛利的背後,翠華緊握兩道殺手鐧——高單價及高流轉率。翠華的市場定位是中高檔茶餐廳市場,其定價其實並不像消費者想像的那樣低廉。以翠華在午間提供的鐵板餐為例,其單價超過90港元,而大家樂等快餐店的鐵板餐一般不超過50港元。在香港的茶餐廳用餐,一般贈送奶茶等飲品。但如果在中午到翠華用餐,點一杯熱奶茶則要另付原價16港元。另外,翠華並不像其他茶餐廳連鎖店一樣全港統一定價,而是會根據地區的差異適當調整收費。這些措施都有助於翠華提升單價。
如今,翠華決定仍以旗艦店和中央廚房為「軸心」的軸幅式策略開闢內地市場。公司從2009年開始,已在上海和武漢分別設立3家和1家旗艦店,未來三年新開分店將集中在上海和華南地區。內地市場將作為翠華未來拓展的重點所在。
據悉,2012財年內地可資比較餐廳銷售額約為5545萬港元,同比增幅達16.2%,內地餐廳業務的收益已佔集團總餐廳業務收益的10.8%。不過,投資者對內地每日每桌平均帳單數目表示疑惑。根據翠華2012年財報,內地每日每桌平均帳單數目僅為8張,較香港該數據的25張單遠為遜色。
對於投資者的這個擔憂,翠華營運總監羅祖恩向記者表示,由於內地的用餐習慣和香港不同,顧客並不喜歡搭臺就餐,所以在內地每桌能接待的客人數目相對不高。但是翠華在內地的餐點價格一般略高於香港分店,而且內地顧客到翠華喜歡點更多更貴的菜式,所以每張帳單的平均消費額會比香港更高。2012財年,翠華在香港的每張帳單平均消費額為74港元,內地這個數據則高達190港元。
對於翠華的擴張風險,其招股說明書也提及,由於開店都是租用物業,會受到零售租金市場的影響。此外,「競爭對手亦可能模仿我們的菜式及已具競爭力的價格售賣」,且加上食材和人力成本的上漲,翠華這門奶茶和豬油包的生意,未來要面對的挑戰仍然嚴峻。
《廚道快報》小結:翠華餐廳創立於1967年,翠華前身是一間位於旺角甘霖街的小小冰室,為附近居民及工人提供一些價廉物美的地道小食與飲料。到70年代,隨著香港的經濟騰飛,大眾期望能在冰室吃到西餅麵包以外的食品。因此,廚房與水吧從此分家,茶餐廳因而衍生而出。翠華亦與時並進,於1989年在新蒲崗開設了首間翠華餐廳,為顧客提供香港地道特色食品。逾40年來,翠華與香港並肩成長。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不懈,我們已成為香港人集體回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烙下了共同成長的印記。翠華集團於產品種類、管理、技術、設施及經營策略上不斷與時並進,推陳出新,成功樹立了年青、有活力的企業形象。
翠華集團的願景是「弘揚健康優質香港飲食文化」。對食物品質、環境衛生和服務質素皆有嚴格要求。於香港地道飲食口味上不斷推陳出新,並注入新元素將之演變成中西薈萃、不分國界的地道特色食品。竭力推廣本土飲食文化,致力保持及推廣香港飲食天堂之美譽。翠華堅持提供優質食材,大至主食,小至調味料,都十分重視。翠華關注顧客的健康,走遍大江南北搜羅優質食材來烹調菜式。「快.靚.正」是服務宗旨,亦是翠華的核心價值−即「快」而準、「靚」而尚、達至「正」(即是有效率並準確地為顧客落單及製作食品,為顧客提供高質素、款式時尚並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
關注「廚道快報」,傳播餐飲管理新思維,開拓餐飲經營新視野!廚道快報是中國餐飲人了解餐飲名家、旺店及餐飲經營管理的最實用,最快捷,最有效的首家專業微媒體。每天為您推送專業資訊,祝您天天好心情!
廚道快報微信公眾帳號:cdcdkb,如果您喜歡這篇內容,您就點擊右上方「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