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18:03:09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柴元切除的脾臟大如冬瓜
12月2日中午,重慶市中醫院普外科,科主任陳應果忙著翻看桌子上的一份論文,那是他專門找來的,關於一種罕見病的資料。
戈謝病,發病率約為1/60000,在一個28歲的男孩住進醫院前,從醫數十年的陳應果和整個科室的醫護都沒有接觸過這個疾病。
怪病
兩歲開始脾臟如氣球 男孩肚子大了近30年
28歲的豐都人柴元(化名)躺在重慶市中醫院普外科的病床上,骨瘦如柴,在患病以前,身高165釐米的他體重110斤,「肚子裡那一坨,起碼就有一二十斤!」柴元撈起衣服,指著自己平坦的小腹,20多天前,那裡還如一個待產孕婦的肚子一樣,如氣球一般鼓著。
柴元說,雖然在別人看來大肚子的自己外形彆扭,但他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是鼓著的。」柴元兩歲時,醫院就檢查出他有脾巨大的問題,家裡帶著他到很多醫院檢查,都沒有查出病因,一拖就拖到了今年。
過去多年,柴元的肚子雖然因為脾巨大一直圓滾滾的,但除此以外並沒有其他的感覺,直到今年10月底,柴元的肚子明顯比過去大了不少,而且開始疼痛,呼吸也變得困難。
肚子難受,加上開始反覆發燒,柴元才重視起來,「最開始以為是感冒,但醫院檢查又說不是感冒引起的發燒。」柴元輾轉多家醫院,結果就和20多年前一樣,始終查不出到底得了什麼病。
△陳應果(左一)正在查看柴元的術後情況。
診斷
從血液中找到真相 6萬分之一的罕見病找上門
11月14日,柴元住進了重慶市中醫院普外科,此前,他還在該院其他科室檢查過,醫生們就像偵探一樣,仔細在他身上尋找著蛛絲馬跡。
1米65的柴元體態瘦弱,四肢的纖瘦更加突出了肚子的巨大,經過檢查,他的脾臟內已經有了許多栓塞,甚至還有膿腫的風險,栓塞導致血液無法流通,原本就比正常人大許多的脾臟更大了。
柴元的血小板也在迅速減少,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在100-300左右,而柴元卻只有不到20。陳應果和同事們查找資料,發現一種名為戈謝病的罕見病,其中幾項特徵就有肝脾腫大、發育遲緩、貧血嚴重等,跟柴元表現的症狀相差無幾,但他們還差一份關鍵性的證據。
11月中旬,陳應果把一份血液樣本被送往廣州一家專門的檢測機構,對方回復的血液樣本數據給出了關鍵性的證據,柴元血液內的葡萄糖腦苷脂酶含量嚴重異常,這是戈謝病的重要特徵。有了這項證據,醫生們最終確診了柴元換上了罕見病,戈謝病。
這是一種隱形遺傳學疾病,柴元的患病卻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因為他的基因產生了突變造成的。
中華醫學雜誌2011年在《中國戈謝病診治專家共識》一文中,對戈謝病的描述為:已證實戈謝病患者葡萄糖腦苷脂酶的基因突變有300種左右,突變類型及比例有種族差異,其基因型與臨床表現關係尚不確定,戈謝病的發病率在不同種族間有很大差異,國內非常罕見。
2018年5月11日,戈謝病被收入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陳應果查詢得知,目前,戈謝病在國際上的發病率在1/60000左右,國內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相關數據。
△柴元術前術後一共用了約9200毫升血,僅術中輸血量就超過了一個成人的全身血量。
救治
術中輸血量超過成人全身血量 脾臟切下來有30斤
確認了病症,接下來就是儘早手術幫助柴元切除脾臟,戈謝病無法根治,但柴元的白細胞、血小板的情況都太差,脾臟內血栓眾多,很可能導致膿腫,如果再不切除脾臟,隨時可能因大出血失去生命。
因術中輸血量巨大,11月20日,重慶市中醫院輸血科就已經在和重慶市血液中心溝通,為柴元的手術做準備,「一般來說,用血量超過1600毫升就屬於大量用血,這個病人術前術後一共用了約9200毫升。」其中,有兩個單位的血小板。
輸血醫師何濤回憶,11月20日,重慶市血液中心提供了一個單位的血小板,但還不能保證手術的正常進行,「我們一直溝通,21日早上,確定了有了第二個血小板,我們立馬就派救護車去取了。」
11月21日上午11點,手術開始,醫生們首先為柴元的脾臟進行了栓塞,用了6個多小時,為柴元進行了脾臟的全切除手術。完全切除下來的脾臟有30多斤重,而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脾臟,一般只有約200克。手術最終順利完成,術中用血量約為6300毫升,比一個成人全身的血量還多。
12月2日,柴元恢復得很不錯,戈謝病造成的生命危險暫時解除了,但他仍舊需要終身進行酶替代治療。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