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眼看衡陽 | 記憶中的過年走親戚

2021-03-03 住在衡陽

註:如在文中找到錯別字並指正者,一字二元立即兌現。(單字僅限第一人)


過年走親戚應該不僅僅是湘南的民俗。但在我的老家,至少在我家,過年走親戚卻有一種儀式感,格外的隆重。

我的老家在祁東西區,地處衡邵乾旱走廊,人多田少。家裡有5姊妹,我是老二。哥哥3歲的時候出麻疹發燒成了啞巴,下面3個妹妹,加上爺爺奶奶家裡有9口人吃飯。我的兒童時代基本上是在飢餓中度過的。放開肚皮,有大魚大肉,把飯吃飽,那曾經是伴隨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夢想。但要實現這個夢想,在平常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只有盼著過年。過年了,大魚大肉的端上桌,兩大碗大片肉煮油豆腐,兩大碗凍子魚,還有雞鴨,再配上一些小菜。

過年那一餐,我們一般是放過小菜,直奔雞鴨魚肉。大人們也不會像平常攔著我們,只是見我們狼吞虎咽,太不注意吃相,既心疼又有點不悅,但不會表現在臉上。過了年就不行了,畢竟日子還得過,初一開始就有客來了。來客了得先緊著客人吃,客人吃剩下了,我們才開始搶。於是我們就盼著走親戚。走親戚要穿新衣新褲新鞋子,那是臉面,家裡越窮越要臉面。這些親戚平常也不來往,一年就這麼一回,不要讓人家瞧不起我們。走親戚,最希望去的當然是外公外婆家。可是,我沒有外公外婆。我爸爸的老家叫梅下譚家,是個大屋院子,離我家5、6裡路。我爸爸本來姓譚,他是通過入贅,我們老家叫招郎進入的羅家,後來改姓了羅。爸爸是個苦孩子,父母早不在了,有個哥哥。由於苦,家裡窮,他哥哥找的對象是個殘疾人,天生聾啞,我應該叫伯娘的。生了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大女兒也遺傳了她的缺陷,聽力都有問題。應該說,我伯伯伯娘是我最親的人。伯伯伯娘家自然要去的,但由於他們家苦,自己都吃不飽飯,過年也沒什麼準備,我們去了也沒有什麼好東西吃。但譚家是個大家族,整整一個院子估計有好幾百人,都沾親帶故,堂叔堂伯不少。譚家的氛圍很好,我們去了一家一戶上門拜年。他們也不分親疏,一家一家輪流邀飯,就是聚餐,兄弟家的客人都來,有時候主人也來一兩個,多的好幾桌。

那個時候走親戚的特權基本上被我和哥哥把持了,都是我們兩個跟著父親去。我兄弟倆在這些叔伯眼裡也算聰明伶俐,有些討他們喜歡,這些叔伯嬸嬸也不把我們當外人。有什麼吃的,他們的外甥有,我們也就有,打打鬧鬧也從不責備我們。由於親戚多,每次去都要提一個大籃子,一家要一包糖果加一包餅乾,至少要一包糖果。那個時候糖果比較難買,要憑票,我家母親老早就開始準備。其實,這份禮只是一份情誼,是上門拜年的名片。他們先收下,我們吃了喝了,臨走的時候他們還得回一包,回的要跟我們原來送的不一樣,否則就有看不起人的意思。就是說你來的東西我們收下了,這回的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有時候在大屋院子的門口要拉扯半天,推來搡去,像是打架,翻來覆去就是這幾句話。所以基本上是一大籃子去,一大籃子回。

俗話說,親戚不走不親。走的多了,越走越親,時間長了,有些就分不清誰親誰疏了,有些堂叔伯反而比自己的親伯父還要好。所以每次去,還沒到院子門口,就有人放鞭炮迎接了,提著籃子還真不好先進誰的家門。走的時候也要放鞭炮,嬸嬸們有時候要一直追到田隴中間送行,就為回一包糖果。父親的親舅舅,我叫舅外公,有一兒一女,就住在離梅下不遠的匡家。女兒嫁的是個幹部,後來做過省委組織部的處長。兒子可能借妹夫的光在衡陽安排了個工作,就是我表叔。表嬸在農村,是半邊戶,但條件比我家要好很多。每次去表叔表嬸家拜年,表叔表嬸也還客客氣氣,但我們總有一種壓抑感。孩子們都很敏感,估計是感受到了家庭條件懸殊太大,自己骨子裡有一份無法抹去的自卑,被放大了。舅外公人很好,是個溫良謙恭之人,畢竟血濃於水,每次從他的眼神裡都能感受到愛意濃濃。但我們由於年齡太小,理不清與舅外公之間的血緣關係,所以就不敢在舅外公身邊撒嬌。每次去,都會碰上表姑姑家的兒子從長沙回來給外公拜年,那可是舅外公的親外孫。這個親外孫我不知道是該叫表弟還是表哥,按道理我們年紀差不多,能夠玩到一起。但是他在這個家裡天馬行空,如入無人之境,從來沒正眼瞧過我們。記得有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生氣了,在樓上大喊大叫,把那木樓板跺得咚咚響,我們在樓下嚇得貓一樣的不敢動。在這個家裡,這個表兄就是主人,我們真的像個客人,所以每一次拜完年,吃完飯我們就鬧著要回家。我那表姑父估計是一個廉潔幹部,在組織部都沒有給幾個孩子謀個好差事,好像幾個小孩後來混的都不怎麼樣。有一年去長沙出差,住在湖南賓館,想到省委大院還有一門親戚,就東問西問居然問到門上去了。舅外公回了衡陽,表姑姑恰巧在家,我介紹了半天我們之間的親戚關係,表姑姑直愣愣的望著我,居然想不起還有我這樣一門親戚,以為我是個騙子,編個故事給她聽,有什麼事要求她。我扭頭走了,從此沒了來往。我奶奶生了十三個子女,死的死,亡的亡,後來就剩下我娘一個。但親戚不少,除了父親家的外,奶奶家的親戚最多,都是奶奶姊妹的後代。奶奶在世的時候,是個好客之人,特別對她娘家的親戚眷顧有加,為此我娘直到現在還耿耿於懷。奶奶去世後,這些遠房親戚,趣味相投的,走動的多一點,就多行(hang)了幾年,有些行(hang)著行(hang)著就淡了、遠了,最後沒有來往了。前不久去世的那個舅舅,就是我奶奶那條線上的親戚,一直有點來往。我考上大學,到外面工作,後來把父母,哥嫂也接了出來,回家的次數就少了,老家也就慢慢放下了。親戚長期不走就不親。前些年,伯伯去世,我回去弔喪,好多人居然不認識了。伯伯家裡一無所有,幾個孩子日子也過得緊張,我們幾姊妹湊了些錢,想把伯伯簡單安葬了,但家族裡的伯伯叔叔不同意,他們和他們的小孩又湊了些,請了禮生班子吹吹拍拍好幾天,花了好幾萬,最後把伯伯風風光光送上了山。那些親戚看來還是些重情重義的人。哥哥在城裡支著一個修修補補的小攤謀生,平常都沒有時間,只有到了過年那幾天他才給自己放幾天假。他其實也想著以前的親戚,有時我們陪他回去走走,但去了也不認識,就有點惆悵。為了給他解悶,近幾年每年我們都陪他去一個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拜訪一下外面的親戚。

我親家是四川的,我們去過成都過年,還順帶去了一趟重慶。我有一個堂姑一家子在海南的儋州,有一年春節我們去了三亞、儋州、海口。還有一個堂姑姑遠嫁在江西的吉安,我們又開車去了吉安一趟。嫂嫂的侄女在北京,哥哥本來一直想到北京看看,看看天安門,看看升旗,但疫情來了,規劃了兩年都沒去成。侄兒到了杭州工作,找的對象也是杭州的,本來準備今年過年去杭州過年,但是疫情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過去。而且準親家也為我們考慮,說這個時候去杭州氣候不好,天氣冷,樹葉也落了,沒什麼好景致,最好是4、5月份再去,到時候孩子們的新房裝修好了,杭州的好景致也來了,方不辜負杭州之行。

▲圖片由羅老師提供

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現在的孩子過年,已經完全沒有了我們當年過年走親戚的那份興致了。你喊他去走個親戚,得好話說上一籮筐。一不留神,他們就約上三五個好友外出旅遊去了,就是不去旅遊,或者約幾個朋友看電影,吃小吃,或者就索性貓在家裡,找個遊戲打得天翻地覆,他們可不管什麼親戚不親戚。春節臨近了。吹著空調,守著電視,眯瞪中又做起了夢,夢裡全是兒時鄉下過年走親戚的情景,突然驚醒,竟有一絲惆悵。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時代。在我們還留戀鄉下過年走親戚時那份愜意時,大數據、網際網路已經用另一種方式取代了我們心心念念的鄉愁。短視頻、直播拜年代替了走家串戶。別了,那些我們曾經走過的田間小路,別了,那個我們曾經跨過的敞口大竹籃,別了,那些叔伯嬸嬸、七大姑八大姨濃濃的牽掛。

 ↓ 彩蛋奉上 ↓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住在衡陽官方客服冰冰微信。耐心等待片刻,冰冰會拉你加入群聊,進群記得遵守群規~小夥伴們快到群裡來

相關焦點

  • 新春走基層|衡陽:家鄉年味醬醃雞蘿蔔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   說起家鄉的年味,在衡陽不能不提醬醃雞蘿蔔,土生土長的衡陽人,誰都惦記它經年不忘的香脆可口。   衡陽人過年,無肉魚不歡。然而,在多食了肉類後,人們總會跑到廚房的罈子裡夾上幾筷子醬醃蘿蔔以解膩,特別是在外的遊子,香脆可口的醬醃蘿蔔總能喚起他們心中的思鄉之情。
  • 姨夫家是親戚嗎?舅舅親還是叔叔親,春節過年告訴你什麼是親戚
    兩者相加,就是你的親戚了,以女方本人為出發點兒,同樣是如此情況。 這是一個人春節過年,主要走的親戚們,剩下的親戚,基本上一率都只是有血緣關係的遠親戚了,至於春節過年,要不要走動,那得看各地風俗了。比如,我們山西老家和北京本地,除這個親戚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是寥寥不走了,除非是雙方特別關係好,特別有意願,才會走動。而普遍性的來看,以自己為基礎,第一代親戚肯定是舅舅最親了,這個也是不爭的事實,舅舅為大,這個大,是要大於叔伯姑姨這些所有親戚的。
  • 密縣舊事 ‖ 過年串親戚
    《密城記》總第918期  辛丑年正月初四新密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化研究室  主辦過年串親戚
  • 過年走親戚送點啥?不同年齡段選擇也不同
    都市熱報消息,過年回家,給不同年齡段的親戚送點啥?半個月前,48歲的李孟桑就給出了答案。 昨(16)日,記者採訪了李孟桑並進行實地走訪,整理出了一份購禮指南,且每份禮物花費也不高喲。
  • 過年回老家"認親戚" 親戚關係圖網上受熱捧
    有網友支招說,可以多讀讀紅樓夢  走親訪友是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家庭人口結構的簡單,對一些城裡的年輕人來說,過年回老家,遇見遠房的親戚和七大姑八大姨們,理清這些關係很頭疼。  最近一張親戚關係圖,受到很多網友的熱捧,這張圖被網友爭相轉發近2萬次,評論幾千條,有人說這張圖來得太及時了,過年必備。  晚報記者 柴琳琳  不少人搞不清兩代以上的關係  「每次過年都特別害怕回老家,親戚朋友太多,怕叫錯了鬧笑話。」
  • 過年 | 串親戚的意義
    過年了,大家都會走走親戚、串串門。給長輩們拜拜年、聊聊天。今年走親戚的特別多。別的不說,就看批發部那堆天翁地的禮物,下去得很快。不知道是不是2020的不平凡,讓大家對親情都了新的感悟?誰也不知道意外和幸福哪個先來。那就珍惜當下的生活吧。從最平淡的生活中汲取幸福,收穫內心一種平和的心態。
  • 膠東過年走親戚:出門
    >  出門        我們老家萊陽說的這「出門」,是指大年初幾走親戚
  • 親戚關係圖網絡走紅 堪稱「回家過年必備」
    親戚關係圖網絡走紅  堪稱「回家過年必備」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金鵬)每逢親戚相聚之時,親戚之間複雜的稱謂讓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感到頭疼。春節將至,一張《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走紅網絡,很多年輕人爭相轉發,稱之為「拜年必備圖譜」。
  •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
    在這個時節裡,各地都洋溢著一股暖融融的喜慶氣息,很多傳統習俗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如剪窗花,貼對聯,吃年夜飯,全家人一起守歲,給孩子們壓歲錢等等,這些都是拉近親人們情感的活動 。而在這些傳統習俗中,有一項卻漸漸被年輕人排斥了,這就是「走親戚」。2月16日,一個名為「為什麼年輕人不愛走親戚了?」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 老人言「人有四不親」,過年走親戚,讓孩子和他們保持適當距離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2020年已經悄然結束,進入2021年後,離過年,還遠嗎?到了過年期間,自然少不了要走親戚,尤其是在農村裡,更是喜歡相互串門、吃飯。雖然親戚走動比較多,但是頻繁走動的親戚,基本也就是三代以內的親戚。這些親戚,看似和我們特別親近,但其實,不同的親戚,也是有"薄厚"之分的。
  •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朱芯儀
    在這個時節裡,各地都洋溢著一股暖融融的喜慶氣息,很多傳統習俗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如剪窗花,貼對聯,吃年夜飯,全家人一起守歲,給孩子們壓歲錢等等,這些都是拉近親人們情感的活動 。而在這些傳統習俗中,有一項卻漸漸被年輕人排斥了,這就是「走親戚」。2月16日,一個名為「為什麼年輕人不愛走親戚了?」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 帶寶寶過年走親戚,別再要求孩子表演節目,樂了大人,傷了孩子
    過年是每個孩子都最喜歡的事情,卻也有一些小苦惱。瀾瀾今年六歲了,即將邁入小學,成為一名一年級新生。她非常喜歡過年,因為總有好吃的糖果、漂亮的新衣裳以及熱鬧的煙火,但是有一件事令她十分討厭,那就是媽媽總愛讓她在過年的時候,給家人表演節目。
  • 網友繪製中國親戚關係圖 被稱「回家過年必備」
    父親親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嗎?中國人的親戚關係還真不是一般的複雜,以上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不然,微博上這張「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也不會如此火爆,被網友爭相轉發近2萬次,評論幾千條。有人說這張圖來得太及時了,過年必備啊。
  • 過年第一次去另一半的家,如何快速記住其眾多親戚以及各家關係
    其他親戚嘛,大家幾乎不在同一個城市,平時很少走動,過年的時候也基本不互相竄門。所以,和我家往來的親戚,也就那麼幾家子,從小就總見面,從來不存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結果,第一次去老公家過年,每天去不同的親戚家竄門。面對他家一大堆親戚,我已經懵了。公公有1個哥哥、3個姐姐,婆婆有1個哥哥、2個姐姐,每家都有1、2個子女,每個子女都已成婚並且生了孩子。
  • 過大年--喜慶的音樂中回味童年老家過年的快樂記憶
    貼上年畫、春聯、福壽貼和門神後,平時缺乏色彩的院子頓時變得紅彤彤的,整個家裡洋溢著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歡快幸福的氣氛,這些溫暖幸福的感覺構成了我對過年的最美好的記憶。 二、祭祖和守歲天黑前,族裡男人們開始懸祖影、奉家譜、上家廟,上列祖墳地焚香燒紙錢祭祀。年夜飯前,男孩子逐一向族裡長輩叩拜辭舊,長輩向小孩散發糖果和壓歲錢。
  • 春節走親戚尬聊指南
    你掙多少錢?還能不時拽幾句從劇裡學到的做作香港話,比如「我先走」要說成」我走先「,比如本港人說東西好吃會說「好好食」,而留洋過回來的人就要說「好delicious啊」…… 說到時尚趨勢,其實過年串門的時候穿什麼也很重要。磅礴覺得過年穿喜慶點很有必要,但是穿成中華土味就是大事不妙了。
  • 很多農民走親戚時,把禮物放地上就走,話都不願多說一句,為啥?
    今天已經是臘八節了,離過年也還有不到一個月,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朋友,已經提前啟程開始返鄉了,而那些留在老家務農的朋友,也開始置辦年貨購買禮品了。回家過年,除了陪伴父母和親人以外,還要帶點禮物到親戚家走走看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走親戚」。以前農民都很重視走親戚,不但會買些貴重的禮物,而且要在親戚家住上一天。
  • 過年的記憶:臘月二十六,你還能想起蒸饅頭、做棗花的記憶嗎
    時間都說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又一年的新春佳節恍如昨天又如期而至,每到這個時節很多的人們都在忙碌歡歡喜喜過新年,它是一年當中最溫馨的時刻,無論你守望故鄉,還是天南海北,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回到家人的身邊,嘮一嘮在外地奔波辛苦,聊一聊一年五穀的收穫,感情就在這裡不斷凝結,凝結成一段歲月,凝結成一段曾經抹不去的記憶
  • 中國親戚關係圖受網友追捧 被贊回家過年必備
    不然,微博上這張「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也不會如此火爆,被網友爭相轉發近2萬次,評論幾千條。有人說這張圖來得太及時了,過年必備啊。這張圖可以讓你叫對親戚中國人的親戚關係稱謂,不是一般的複雜,在當前推行「一對夫妻一個孩」的現實社會裡,除直系親屬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沒有其他親屬了,稱謂很是簡單。
  • 過年,一個回不去的記憶
    更多的時候是看到親戚朋友在微信裡提醒過年了,然後我算算是哪一天,就還是裝模作樣地做兩個菜-反正多了也吃不完,家裡也沒人愛吃剩菜-就當是過年了。由於我們都不喝酒了,也不喝任何飲料糖水,所以連酒水都沒有。有時候先生會喝一點茅臺,表示畢竟是在過中國的節日嘛。酒櫃裡的那些Don Perignon或者Opus One,仿佛是跟西洋的節氣才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