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記憶:臘月二十六,你還能想起蒸饅頭、做棗花的記憶嗎

2020-12-22 鄉裡鄉韻1

時間都說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又一年的新春佳節恍如昨天又如期而至,每到這個時節很多的人們都在忙碌歡歡喜喜過新年,它是一年當中最溫馨的時刻,無論你守望故鄉,還是天南海北,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回到家人的身邊,嘮一嘮在外地奔波辛苦,聊一聊一年五穀的收穫,感情就在這裡不斷凝結,凝結成一段歲月,凝結成一段曾經抹不去的記憶。也願意將曾經的歲月分享,讓它成為故事,成為一段戀著故鄉的鄉愁……

明天就是臘月二十六了,我們中原一帶有這樣的一個習俗,那就是「二十六,蒸饅頭」,按照往年這一天都要家家戶戶蒸饅頭,蒸的饅頭一般要吃到正月十六,在農民的心裡這個時候蒸好饅頭就是要在春節期間品嘗一年的辛勞,除了蒸饅頭還有一項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出嫁過的姑娘和沒有結婚的男方要為回娘家和走親戚蒸的棗花,這是必不能缺少的,因為在農村姑娘春節回娘家每年都要帶棗花,是不能「落花」,否則就是一種不吉利。

無論是蒸饅頭還是蒸棗花,隨著時間的輪迴,人們已經不再親手蒸饃了,幾乎每隔村裡都有饅頭加工,很多家庭過春節也都願意到饃店裡去購買一些,就連最具傳統的棗花也被食品加工廠的麵包、蛋糕棗花所替代,當然在現在看來這樣的口感還是要好於曾經的傳統。但是讓人們不能忘卻的卻是那種曾經的一種記憶。

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還是十分的艱苦,過年蒸饅頭那是一種奢侈,還能多的家庭都說攢了一年的白面,位的就是能夠在春節能夠吃到白面饃,能夠帶著白面饅頭走親戚,其實當時的年代,走親戚都要帶上白饅頭,有的家庭沒有白面,親戚來了就蒸上親戚帶的饅頭,不管怎樣是不能讓親戚瞧不起,走親戚吃白饃也是當時人們願意走親戚的原因,更不用說姑娘回娘家,或者男方沒結婚帶的棗花了,哪個時候每到正月初二,就會有很多的村裡人在村裡的街道上等著看誰家的姑娘和女婿拿的棗花大,在整個春節期間都會是人們議論的話題,當然如果棗花小,也會被村裡人瞧不起,以至於有很多的剛定過婚的會因為男方家小氣而吹婚。

所以在當時的農村無論是蒸饅頭還是蒸棗花都說每一個家庭疏忽不得的,為了能夠蒸好饅頭和棗花,往往在頭一天的晚上就要發上面,讓發酵的麵粉能夠在一夜之間的時間裡充分發酵,第二天四五點就要起床盤面,繼續讓發酵的麵團醒發,等吃過早飯以後,就進入到了蒸饅頭的時間,等到第一鍋饅頭散發著麥香出鍋的時候,都會將從鍋裡拿出的第一個饅頭投入到燒火的爐膛裡,說這是敬灶王爺的。

蒸饅頭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顯得比較容易的事情,但是蒸棗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蒸棗花不是每個人都會的,因為棗花需要很多次的工序,蒸出的棗花不但有很好的花紋,還要紋理清晰,尤其是放置紅棗的棗花轉必須是農村有手藝的人們親自去幹,這就需要請所謂的村裡蒸棗花的能人,當時在農村有這種手藝的人都很忙,為了能夠讓蒸棗花的能人節約時間,往往都是幾家鄰裡放在一起蒸棗花,因為大小不同,姑娘回娘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棗花也會慢慢變小,而最大的當數未結婚走親戚的男方,為了能夠顯示家裡的富足,大方,有的甚至一個十二型的大鍋就蒸一個棗花。

到了九十年代,每到春節人們都還忙著蒸饅頭,但是蒸棗花已經開始演變,當時都是被一種使用模具製作的糖棗花所替代,漸漸地麵包棗花、蛋糕棗花也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在不停的演變,不管怎樣變化,姑娘回娘家帶棗花的習俗沒有變。

相關焦點

  • 過年了!蒸一鍋棗花饅頭,香甜鬆軟,寓意吉祥,我家年年都會做!
    棗花饃,製作起來也非常簡單,主要是紅棗和麵粉做成花朵的形狀,各式各樣,好看極了!蒸完的棗花饃,紅棗的香甜滲入到饃裡,一口咬下去,鬆軟香甜!棗花饃是一種傳統民俗小吃,主要材料有小麥麵粉,輔料有棗,是流傳於黃河流域很多地方的春節風俗。製作藝術堪稱絕美。
  • 過年蒸饅頭,這幾種花樣漂亮寓意好,過年蒸1鍋,柔軟好吃不萎縮
    過年蒸饅頭,這幾種漂亮又寓意好,每年必蒸1鍋,柔軟好吃不萎縮!俗話說的臘月27,28把面發,寓意著來年一定發發發。今天就是臘月的27了,離過年也越來越近了,蒸饅頭那今天必須來一鍋。過年蒸饅頭想要好看又好吃,這步一定不要做錯了,出鍋的饅頭才會柔軟好吃不萎縮。這幾個花樣,我家每年過年都會蒸,寓意好滿堂彩。
  • 蒸饅頭過年
    父親說,大概是因為二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就是村子裡遠近聞名的木匠,有著一把好手藝,於是二爺爺為了方便村裡人過年蒸饅頭,就打了這副大蒸籠吧?這幅蒸籠共有十層,每層籠屜為一個約八十公分的正方形,稀疏一點能蒸25個饅頭,密集一點能蒸36個饅頭。從此後,一年又一年,這副蒸籠就成了我家的傳家寶,在每年的臘月裡被村裡人爭相借用。所以,每年進入臘月中旬以後,我家閒置了一年的蒸籠就又被拿出來刷洗乾淨,開始派上用場了。
  • 馬上就除夕了,你們家過年的饅頭蒸好了嗎?棗花饅頭漂亮又喜慶
    很多人說,為什麼要過年呢,過年太麻煩了,要花很多錢,要有很多不必要的人情應酬,但是人生往往也需要很多這樣的儀式感,以虔誠,快樂的姿態,來迎接一個奇妙的日子,來見一些人,做一些事。加強彼此的聯繫。無論如何 過年都是一件忙碌的事。尤其是對於成年人。
  • 快過年了,教你做棗花饅頭,5種做法個個顏值高寓意好,蒸蒸日上
    今天小易來和大家分享棗花饅頭的家常做法,自己動手做一些美好的美食,很有一番奇妙的感覺。超詳細的步驟解析,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了!所需食材:南瓜、酵母5克、白糖10克、紅豆2顆製作步驟:第一步:南瓜去皮切成薄片,再上鍋蒸16分鐘左右,把南瓜蒸熟;然後取出,趁熱壓成南瓜泥;接著把南瓜泥放置到不燙手的狀態,再加入5克酵母和10克白糖,充分拌勻備用。
  • 過年蒸饅頭別再老一套了,加上紅棗卷一卷,鬆軟香甜好吃又好看
    今日小年蒸饅頭,教你做棗花饅頭,做法簡單又漂亮,家人團聚吃它。今天臘月二十三,也是小年。母親一早打電話來讓我今天把棗饃饃蒸了,以往蒸饅頭的事情,都是母親來做,今年母親生了一場病之後,身體不如從前,蒸饅頭的事就交給我了,小年蒸饅頭很明顯地感受到過年的氣息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蒸饃了。
  •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一大早蒸到下午,三百多個饅頭少了不夠過年吃
    今天是臘月二十九了,在北方農村今天就要起大早,架火支爐子蒸饅頭了。昨天把面都發好了,今天揉面搓面,開始做饅頭。要包豆沙饃,還得做豆沙餡。把紅豆煮爛了放一邊。準備好的紅棗拿出來洗淨。我最喜歡吃糖包,會要求他們蒸點糖包吃。
  • 過年蒸饅頭,別直接上鍋蒸,掌握幾個技巧,饅頭又白又軟越嚼越香
    過年蒸饅頭,別直接上鍋蒸,掌握幾個技巧,饅頭又白又軟越嚼越香今天都已經是臘月初十了,還有十幾天就要到年底下了,上學的學生這幾天已經陸續放寒假了,上班的也還有兩周左右就放假了,大街上和超市裡人也越來越多了。
  •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歌》裡面唱到: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讓思念家鄉的人想起了兒時長輩們蒸饅頭時的那些情景……人們盡情發揮想像,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其次有些地方風俗少不了年二十九蒸饅頭的習慣。
  • 記憶中的年味兒,還能找回來嗎?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 的確,傳統年俗的部分儀式已經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長輩說,過年越來越沒年味兒了,晚輩問,過年去哪找年味兒。一到春節,都說年味兒,「年味兒」究竟是什麼?
  • 過年蒸(饃饃)饅頭是件大事——印象·過大年:二十八 把面發
    過年蒸(饃饃)饅頭是件大事——印象·過大年:二十八 把面發
  • 【今日資訊】在這裡,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裡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 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只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傅和餘媽。父親呢,就為放學的孩子們準備新年的娛樂。在海軍學校上學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還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裡」,什麼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個。
  • 【春節習俗】二十九,蒸饅頭
    春節民俗之「大年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被稱為小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習俗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特殊寓意
    臘月二十六是幾號  查詢後,我們可以得知,2018臘月二十六是2018年2月11號。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 為什麼南方小年和北方時間不同  》》二十四掃房子是什麼意思臘月二十六有哪些習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嗎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 老家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忙到三十,童年最快樂的日子
    記憶中的年味之寒假作業小學是在自己村子裡讀的,那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年了,就能吃好吃的,隨便瘋玩,左邊口袋裡裝著瓜子糖果,右邊口袋裡裝著鞭炮,走一路響一路。就算是犯了錯,父親也只是裝作很生氣的撅嘴說一句:「大過年的,不想揍你,生點閒氣,等過完年再說!」一般這樣說的時候,我就知道父親根本不會跟我計較了。
  • 兩個關中老漢的過年記憶:美國教官和大饑荒
    「瞎瞎兵,你還記得咱十五六歲那年過年,年三十晌午,咱堡子幾十男人們往寺後頭上老墳,準備請先人回家過年,往回走的半路上叫七八個駐紮在牛東的中美訓練班美國兵統統截住,押著往梁橋修路的事不?」「記得,記得,咋記不得。那年過年堡子里哭了個恓惶,女人們一哄一群的撩下蒸包子的鍋,墊著小腳往西城門外頭跑,邊看邊打望。
  • 過年風俗-記憶裡的習慣
    過了二月初二,年也就過完了,人們也就開始為下一個年做準備了… 2016/01/09 過年風俗—做饃 和平常相比,過年做饃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樣式上都要多得多,一般情況下是要請人幫忙的,所以關係較好的鄰裡之間都是輪著做,今天你到我們家幫忙,明天我到你家幫忙。
  • 過年蒸饅頭的時候,牢記「2放2不放」,蒸出來的饅頭鬆軟有嚼勁
    但是每當到了農曆新年,不管有多忙,也要抽出時間蒸上一鍋大白饅頭,過年蒸饅頭寓意蒸蒸日上,饅頭作為北方新年的主角,不僅過年的時候要吃,在以前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還會帶上一些饅頭呢!很多朋友說自己不會蒸饅頭,自己蒸出來的饅頭不是發硬就是發酸,一點都不好吃!其實蒸饅頭一點都不難,過年蒸饅頭的時候,牢記「2放2不放」,蒸出來的饅頭鬆軟有嚼勁!
  • 故都許昌的年味很濃,迎財神、殺年豬,旅遊過年、發微信紅包……
    潘海民回憶,在他小時候,關於年味的記憶,是從喝過臘八粥,準備辦年貨開始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還是非常困難,平時都是吃紅薯面做成的窩窩頭,又黑又硬,不好下咽,只有到了春節才能吃上白面和玉米面做成的饅頭。家底殷實的人家,還要蒸上幾鍋白面饃,用於農曆大年初二走親戚。那時候,父老鄉親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年貨辦得咋樣了」。
  • 為了舅舅正月不能剪頭髮 從臘月到正月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從小就知道的兒歌是到過年的時候才會歡快的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