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年畫、花燈……非遺人「抗疫」接地氣

2021-01-17 環球網

「么妹,來呦……」正月初二,瀘州古藺,國家級非遺項目古藺花燈傳承人姚佔楷召集同伴,穿上花燈表演服,在姚家花燈傳習所的院壩跳起花燈。和往常不一樣的是,表演者都戴上口罩,唱的是自己作詞的「新冠防疫戰歌」,希望用非遺的形式宣傳抗疫,做好老百姓的宣傳工作。

在這場「防疫戰」中,四川的非遺人積極行動起來。綿竹年畫、跳花燈、三臺剪紙……形式多樣,風格質樸,以通俗易懂卻又充滿藝術生機的方式,讓防疫深入人心。

□本報記者 吳曉鈴

跳花燈 唱竹琴

非遺防疫充滿地方特色

姚佔楷感受到疫情嚴重,是在大年三十那天四川宣布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之後。「但是身邊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尤其是在農村。」姚佔楷表示。

為了讓老百姓意識到科學防疫的重要性,保護自身安全,姚佔楷拉著伯父姚德玉,在大年三十晚上開始歌詞創作。兩位樸實的傳承人「摳腦殼」到初一凌晨3點,才完成「可以讓人當順口溜記」的歌詞,「么妹,來呦!我們唱首新冠防疫戰歌。當前疫情真嚴峻,姚家花燈唱你聽;各級政府很重視,人民群眾要牢記;室內保持通風暢,不去人員密集場;不與病人去接觸,嚴禁宰殺野生物;不走親戚不串門,不和別人進餐廳……」

大年初二,姚佔楷拉來姚家班的幾位成員,戴著口罩開始表演。這個表演沒有觀眾,姚佔楷只請了一個錄製視頻的人現場錄製剪輯,以供網絡轉發。姚佔楷笑稱,之前有的村民「不信邪」,總會說「哪有那麼容易就傳染了」,後來看到我們專門錄視頻宣傳,基層的防控工作也不斷加碼,「終於不再扎堆打牌擺龍門陣了。」

九寨溝的南坪曲子,同樣是國家級非遺,在當地備受民眾喜愛。九寨溝縣保華鄉村民殷金生在春節期間也把一首傳唱度很高的南坪曲子改成防疫歌曲,「防控阻擊肺炎戰,人人參與別怠慢。聯防聯控做實在,消滅疫情會更快……」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謹記防控疫情的要點;巴中的竹琴藝人成堯肇也寫了《平平安安過大年》宣傳疫情防控,同時鼓舞人心。

畫年畫 巧剪紙

讓門神爺爺也戴口罩

在宣傳防疫的行動中,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也沒閒著。他和小夥伴們春節以來創作的宣傳防疫年畫和動圖表情包多達近30組。

正月初一,胡光葵組織綿竹年畫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幾位非遺傳承人,構思了7幅宣傳年畫,於正月初三正式推出。這些作品運用綿竹年畫的色彩、構圖,再巧妙融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宣傳出門一定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向醫務工作者致敬等內容。

年畫藝人們給綿竹年畫常見的主角——門神、抱魚娃娃紛紛戴上口罩。「在綿竹年畫中,門神畫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胡光葵說,四川各地貼門神成風,大門、堂屋、廚房、糧倉門甚至豬圈門等等,幾乎「逢門必貼」。以前人們貼門神,代表保護進入的大門。此次防疫,主要保護措施是戴口罩,「所以我們讓門神戴上口罩,用有趣的形式提醒大家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要求人員少聚集,這些年畫也無法印發廣為張貼,但在網上的傳播效果卻毫不遜色。多組門神戴口罩的圖在朋友圈內流轉,還有人給秦瓊、尉遲恭兩位門神改了名,分別為「辛棄疾」「霍去病」。

不少剪紙藝人也紛紛行動起來。廣元蒼溪「喚馬剪紙」傳承人李自鵬,和小夥伴們剪出了宣傳戴口罩等多種通俗易懂的剪紙。綿陽三臺剪紙傳承人蘭小奇,在短短4天裡就創作了20多幅十二生肖剪紙作品。她特別用一幅生肖鼠手提花瓶、腳踩病菌的作品告訴大家,「只要大家做好隔離和防護,就能讓平安(圖中的花瓶)回到每個家庭中!」

相關焦點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非遺傳承人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冬日文化盛宴。
  • 省傳染病防治院張秀文:用剪紙記錄同事抗疫的N個瞬間
    她平時愛好剪紙,作品曾多次參展獲獎。身在定點防控救治醫院,張秀文和同事們從除夕開始就返崗了,她被身邊人英勇抗擊疫情的場景所感動,一邊堅守崗位,一邊利用業餘時間為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創作剪紙作品。起初是鍾南山、李蘭娟這些知名的「逆行者」,後來看到同事們日夜奮戰,她決定以剪紙記錄同事們抗疫的N個瞬間。
  • 博山花燈全亮了!亮得美輪美奐,美到爆!!
    博山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小編微信:msboshan投搞:msboshan@163.com 廣告:13365330683春節又來花燈展,盞盞花燈競耀眼。千姿百態花燈炫,歡歡樂樂賀新年。
  • 【非遺故事】高陵花燈紙紮技藝
    高陵花燈紙紮技藝已有150餘年歷史,現為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用竹蔑扎制,用紙裱糊,是一種融剪紙、繪畫等藝術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傳承人易有功19歲起隨花燈紙紮老藝人董西武學習花燈紙紮技藝,深得師父真傳。
  • 等了一年的「漢聲」傳統年畫來啦!一起紅紅火火,大過狗年!
    現代人都忙,想布置過年氣氛常常無力可施,現在有了漢聲的《大過新年》系列,過年時不必忙著去採購年畫,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大過新年》歷年封面它跟一般市面上的年畫不一樣,不僅更豐富,更有深度,也更有體系。
  • 高陵花燈紙紮!可溯源於清末,融裱糊、編織、造型於一體的綜合性...
    金豬辭舊歲,玉鼠踏春來貼春聯、買年貨……家家戶戶喜慶熱鬧街頭人影攢動、花燈高照,流光溢彩在高陵,每逢春節家家都有掛花燈、送花燈的習俗每一盞花燈也都有著其獨特的寓意所以春節的花燈不僅僅是記憶中的傳統年味兒更是人們傳遞美好祝福的載體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
  • 翟明磊:年輕人應該怎麼貼年畫——漢聲同仁談《大過牛年》
    有的人覺得貼年畫很神秘,是不是要搞個什麼儀式?呵呵——不用的。臺灣的林淑麗老師是個老漢聲人,她說應當這樣貼年畫:「年畫不是普通的紙,洗手淨心,以純潔愉快心情貼年畫。將祝福以動作固定,這樣看到年畫時就可以時時想起這祝福、這動作,這美好的心情。」 年畫什麼時候貼好呢?一般在大年三十,前面幾天就打掃好衛生,貼了年畫就專心過年了。
  • 力旺美術,助力成長——過小年賞年畫|年畫裡的吉祥寓意,你了解多少?【民俗美工】
    過年貼年畫是老例兒是民俗,也是年俗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廣泛寓意吉祥的娃娃畫是新年之際
  • 業界 | NGC推牛年賀歲幣特殊標籤 剪紙造型彰顯民俗
    背面主景圖案為中國傳統剪紙藝術與裝飾年畫元素相結合的一頭抬頭牛造型,襯景圖案為花燈和五穀,幣面左側刊「辛丑」字樣。發行日起30天內由NGC籤收的紀念幣有資格獲得NGC頗受歡迎的EARLY RELEASES(早期發行)和FIRST RELEASES(首期發行)標識和標籤。
  • 銅鑿剪紙 廣彩 潮繡等數種文創品你撐邊個?
    沒錯,就是我們的廣東剪紙。剪紙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過去人們往往在傳統節日裡會藉助剪紙渲染喜慶的氣氛。銅鑿剪紙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屬於佛山剪紙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品種,以金碧輝煌的銅箔為原料,用銅鑿反覆敲鑿,並著礦物質顏料而成,由於原料為佛山所特有的銅箔,來源稀缺,加之敲鑿技術難度較大,該種剪紙已經在佛山消失至少30年。潮繡,潮州刺繡(潮繡)與廣州刺繡(廣繡)總稱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發源並流行於今潮汕地區。
  • 元宵節燈籠有多少種 元宵節花燈種類名稱有哪些
    元宵節燈籠有多少種 元宵節花燈種類名稱有哪些時間:2020-02-08 09:54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燈籠有多少種 元宵節花燈種類名稱有哪些 每到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高高掛起紅燈籠,慶祝元宵節的到來。不少人困惑,元宵節燈籠名稱有哪些呢?
  • 潮州首個立體剪紙作品:一剪八個月,剪出九龍鼎
    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張湘明將傳統剪紙藝術推陳出新,創作出國內第一個立體紙刻藝術品,今年國慶節日期間,剪紙寶鼎吸引了眾多市民慕名前來觀賞。記者一踏進張湘明的創作間,立即被桌子上一座「寶鼎」吸引住了。「寶鼎」重3公斤,高70釐米,寬65釐米,厚32釐米。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人們印象中,會剪紙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奶奶老爺爺。若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也不會相信這麼精巧細膩、花樣繁多的剪紙作品出自一位大老爺們之手。今年38歲的高岱平,是臨池鎮中黃村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受老人們的薰陶,他從小就喜歡上了剪紙。愛好加鑽研,上初中時,他就能剪出非常複雜的圖案。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
  • 立春日剪「春天」,沙洋親子共上抗疫剪紙課
    2月4日立春日,沙洋實驗初中八(4)班網上學習群,美術老師黃晶開通遠程直播教學模式,全班學生在家長陪伴下,共上抗疫剪紙課。「科普常識我熟知」、「暖心行動我獻策」、「繪春剪春頌美好」、「親子共迎花滿園」。黃晶老師首先運用科普繪本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認知與防控的宣傳,接著倡議同學們獻計獻策,為正與疫情抗擊的同胞祝福。
  • 貳零貳壹·吉利如意 | 小年話年畫——「無限的生氣與喜悅」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年畫、剪紙、賀歲曲藝、新春詩詞四個專題活動,於傳統之中尋味歲歲年年、生生不息的生氣與喜悅,共慶牛年新春。無論您身在何處、與誰相伴,這個春節,我們陪您過年,衷心祝願您「新春以後,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年話年畫——「無限的生氣與喜悅》特邀嘉賓:姜彥文,天津美術學院講師,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天津王樹村民間美術研究中心主任。